收藏 分销(赏)

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承载性能计算分析.pdf

上传人:vivi****999 文档编号:42445 上传时间:2021-05-3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1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承载性能计算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承载性能计算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承载性能计算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承载性能计算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4 6 卷第 1 0期 2 0 1 5 年 1 0月 、 b1 4 6 NO 1 0 0c t 2 01 5 建 筑 技 术 Ar c h i t e c t u r e T e c h n o l o g y 9 4 9 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 承载性能计算分析 李桅,孙林柱 ,杨克家,谢子令 ( 温I 、I 1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3 2 5 0 3 5 ,浙江温州 ) 摘要:阐述了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的轴心受压承载性能 ,正截面承载性能及斜截面承载陛能的 计算与分析。通过工程实例,给出了在 P K P M设计计算时将普通箍筋转化为高强箍筋的实践方法并进行了 对比,可供相关领域

2、的工程师参考。 关键词:高强箍筋;高强混凝土;混凝土柱;配箍特征值 ;剪跨比 中图分类号 :T U 7 5 5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 0 0 0 4 7 2 6 ( 2 0 1 5 ) 1 0 0 9 4 9 0 4 CALCULATI ON AND ANALYS I S ON LOAD BEARI NG CAP ACI TY oF HI GH S TRENGTH SPI RAL HooP CoNSTRAI NED HI GH S TRENGTH CONCRETE COLUM N L I We i ,S U N L i n z h u , Y A N G K e - j i a ,

3、 XI E Z i - l i n g ( We n z h o u Un i v e r s i t y ,3 2 5 0 3 5 ,We n z h o u ,Z h e j i a n g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Th i s p a p e r de s c r i be s t h e c a l c ul a t i o n a n d a n a l ys i s o n a x i a l c o mp r e s s i o n c a p a c i t y ,no r m a l s e c t i o n l o a d - b e a

4、 r i n g c a p a c i ty a n d o b l i q u e s e c t i o n l o a d - -b e a r i n g c a p a c i ty o f h i g h - - s t r e n g t h h o o p c o n s t r a i n e d h i g h - s e n g t h c o n c r e t e c o l u mnBa s e d o n e ng i n e e r i n g pr a c t i c e s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me t ho d s f o

5、r c o n v e r s i o n o f o r d i n a r y h o o p i n t o h i g h s e n g t h h o o p i n PKP M d e s i g n a n d c a l c u l a t i o n we r e p u t f o r wa r d a n d c o mp a r e d wi t h e a c h o t h e r ,S O a s t o p r o vi d e r e f e r e n c e s for e n gi n e e r s i n r e l a t e d f i e l

6、 d s Ke y wo r ds : hi g h- s t r e ng t h h o o p; h i gh - s t r e n gt h c o nc r e t e ; c o n c r e t e c ol umn; ho o p r e i nf o r c e me n t e i g e n v a l u e ; s h e a r - s p a n r a t i o 随着现代高层建筑及大跨度结构的发展,人们对 建筑美观及安全性能的日益提升,普通混凝土结构已 不能满足其发展要求。为了减小构件截面尺寸,减轻 地震力作用,使得高强混凝土结构迅速发展,虽然高 强混凝土

7、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其较大的脆性,若设 计不当会造成安全隐患。然而,采用高强箍筋约束 高强混凝土柱 ,能够推迟高强混凝土结构破坏,提高 极限应变, 把原来脆性破坏变为廷洼破坏 1 - 5 o 1 轴心向承载性能的设计 根据规程 ,矩形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 柱的轴心抗压设计值按下式取值 : 当 O 4 2时 , 。 = ( 1 + 0 7 7 ( 1 ) 当 0 4 2 时, 。 = 1 ( 2 ) 式中 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己 箍特征值 , )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7 0 9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 科学基金项 目资助 ( 5 1 3 0 8 4 1 9

8、 ,5 1 3 7 8 3 9 8和 5 1 1 0 8 3 4 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资助 ( L Q1 3 E 0 8 0 0 0 5 ) 作者 简介 : 李桅 ( 1 9 8 1 一 ) ,男,江西万年人,博 士,讲师 , e - ma i l : l i we i wo a i n i 5 2 1 1 6 3 t o m 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p 体积配箍率。 矩形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峰值压应变 s c 应 按下式取值 : 当 0 4 2 时, 。 : ( 1 + 0 3 6 2 v ) e ( 3 ) 当 0 4 2 时, 。 = 2 5 + 2 3 3 (2 v - 0

9、 4 2 ) ( 4) 式 中:s c 为普 通混 凝 土峰值 压应 变,按 G B 5 0 0 1 0 -2 0 1 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取值。 约束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按下式取值: 当 0 4 2 时 , s c u = = ( 1 + 1 2 9 2 ) E o ( 5) 当 0 4 2 时 , e e l = 6 4 + 1 l O ( 2 v - O 4 2 ) 1 e c ( 6 ) 2 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由于框架柱受轴向压力作用,其延性通常比梁 的延性小 ,若不采取 “ 强柱弱梁 ”措施 ,柱端不仅 可能提前 出现塑性铰 ,而且有可能塑性转动过大 , 甚至形成同层各柱上、下端同

10、时出现塑性铰的 “ 柱 铰机构” , 从而危及结构承受水平荷载的能力。 因此, 在框架柱的设计中, 有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 , 降低柱屈服的可能性 ,是保证框架抗震安全性的关 键措施 。 9 5 0 建筑技术 第4 6 卷第 1 0 期 2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根据 G B 5 0 0 1 1 2 0 1 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其节点上下端的截面 内力设计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 级抗震等级: = 1 7 ( 7 ) 二级抗震等级 : 1 5 ( 8) 三级抗震等级 : = 1 3 ( 9) 四级抗震等级 : 1 2 ( 1 0) 式中: 为考虑地震

11、作用组合的节点上下端 的弯矩设计值之和;在一般情况下,可将公式 ( 7 ) ( 1 0 )计算的弯矩之和,按上、下柱端弹性分析 所得的弯矩比进行分配; 为同一节点左右梁端 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 计值之和的较大值。当抗震等级为一级且节点左、 右梁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 0 。 为了推迟框架结构底层 ( 无地下室的基础以上或 地下室以上的首层 ) 柱下端截面出现塑生 铰,在设计 中,对此部位柱的弯矩设计值采用直接乘以增大系数 的方法,以增大其正截面承载力。设置钢板箍显著提 高底层柱下端变形能力,亦起到推迟塑性铰出现及防 止受压混凝土破碎的作用。考虑地震作用组

12、合的框架 结构底层柱下端截面和框支柱的顶层柱上端和底层柱 下端截面的弯矩设计值,对一、二抗震等级应按考虑 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分别乘以系数 1 5 ,1 2 5 确 定。底层柱纵筋宜按柱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当 在柱端设置钢板箍 ( 钢板箍高度为柱截面高度,钢板 箍厚度不小于 1 0 m m) 时,该系数为 1 7 ,1 5 ,1 3 。 2 2 美国规范对混凝土的规定 在组合 R C S 框架结构体系中,混凝土柱的设 计 须 满足 “ 强 柱 弱梁 ” 准 则。美 国 A I S C S e i s mic P r o v i s i o n s ( 2 0 0 5 ) 规范依据 A

13、C I 3 1 8规范中钢筋混凝 土柱的设计条文 ,满足下列条件 : 1 2 ( 1 1 ) 地震作用 式中: 为节 点区框架柱名义弯矩之和 ; 为节点区框架梁名义弯矩之和。 公式中 1 2的系数表明节点区框架柱的强度至少 比节点区框架梁高 2 0 。柱弯曲强度的计算应考虑 轴向荷载系数的影响,产生更小的弯曲强度。在平衡 点以下时 ,如图 1( b ) 所示,控制 “ 强柱弱梁 ” 设 计准则的荷载组合为 0 9 D + 1 0 E ,因为此时压应力最 小, 甚至出现拉应力,从而降低柱的弯曲强度。柱的 轴向荷载在平衡点以上时,柱承受更大的压力, 导致 柱的弯曲强度更低,表明荷载组合 1 2 D

14、 + 0 5 L + I 0 E 控制该情况的 “ 强柱弱梁 ” 设计准则。评价 “ 强柱弱 梁 ” 设计准则最好的方法是结合边柱和中柱,如图 1 ( a ) 所示,由侧向荷载引起的倾覆弯矩而导致边柱 与中柱轴向荷载系数有较大的差异。 2 3 美国规范对梁柱节点的规定 公式 ( 1 1 )中,其依据混凝土规范A C I 3 1 8 ,假 定柱和梁均为混凝土结构。 而在组合R C S 框架结构中, 它是由钢筋混凝土柱和钢 一混凝土组合梁组成。因此 该公式对于钢 一混凝土组合梁并不合适。基于此须考 虑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 “ 强柱弱梁” 设计准则。美 国钢结构抗震设计条文A I S C S e i

15、 s mic P r o v i s io n s ( 2 0 0 5 ) 中对于瓣眶架,梁 一柱节点处的弯矩比须满足: c b 1 0 ( 1 2) 式 中: 。 为梁柱 中心线相交节点区框架柱 上下端弯矩之和,可采用两种方法确定:极限荷载 抗 力 系 数 设 计 为 。 - Z z o ( _ ) ( L R F D ) , 。= Z c( 。 1 5 一 P 。 A )允 许 应 力 设 计 = ( 1 1 R , )( A S D ) ; b 为 梁 柱 中 心 线 相交节点区梁端弯矩之和,亦可采用两种方法确 定:极限荷载抗力系数设计为 : = ( 1 1 1 5 ) 尺 ) ( L

16、R F D ) ,允 许 应 力 设 计 ( A S D ) ;A 为柱总截面面积 ( n i i -i_ 2 );F y 为柱的最小屈服应 力 ( MP a ); 为基于 L R F D荷载组合,柱中心塑性 _- 强柱弱梁 中节点 一 _ 厂 一 一 r l j I l i 最小弯曲强度 I I I I 一 L l l I _ j L 强 柱 弱梁 边 节 点 强柱弱梁边节点 嘬 小弯曲强度 一 ,_ 7 7 丁 轴 同 1 2 D+0 5 L+ 1 0 E 一一 一 Pb 。 一 。 弯矩 0 9 D+1 O E ( a ) ( b ) 图 1 边框 ,中柱的设计 ( a )“ 强柱弱梁”

17、 准则中柱和边柱的分离图;( b ) 考虑 P - M 曲率下柱的近似荷载系数下所得最低弯曲强度 2 0 1 5 年 l 0 月 李桅,等: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承载性能计算分析 9 5 1 铰局部剪力放大引起的附加弯矩 ( N tu r n ); 为 基于 A S D荷载组合,柱中心塑生 铰局部剪力放大引 起的附加弯矩 ( Nm n 3 ) ; P ac 为基于AS D荷载组合, 要求的抗压强度 ( N, 为正 );尸 u 为基于 L R F D荷载 组合,要求的抗压强度 ( N, 为正 );Z b 为梁的塑性 截面模量 ( m l n 。 ); Z c 为柱的塑性截面模量 ( I m

18、 ) 。 2 4 日本的设计准则 研究者已发现当前规范中忽略了结构体系中楼 板对强度和刚度的贡献 ,这样会影响梁 一柱出现塑 性铰的位置,增大梁端的弯矩,从而较难实现 “ 强柱 弱梁” 机制, 偏于不安全。对于组合 R C S 框架结构 体系,日本学者N i s h i y a m a ( 2 0 0 4 ) 等 p 考虑了动力放 大效应及楼板对钢梁强度增大的影响,为了实现 “ 强 柱弱梁”机制,须满足: ( 1 3) 式中: 为框架每个节点区柱极限弯矩之和; 为框架每个节点区梁塑l!生 弯矩之和;上述中国规 范和美国规范以及日本研究者为了实现 “ 强柱弱梁” 设计准则,都人为地增大了柱端弯矩

19、,中国规范考虑 不同的抗震等级分别取 1 7 , 1 5 , 1 3 , 1 _2 的增大系数, 但美国规范没有考虑抗震等级的影响,取 1 2 为柱 端增大系数。日本学者建议柱端增大系数为 1 4 。日 本研究者的设计建议在实现 “ 强柱弱梁” 机制时可靠 度高于美国规范,而我国新的抗震规范考虑了楼板的 贡献,与日本研究者的建议在实现 “ 强柱弱梁”设计 准则可靠性相当。对于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 结构,需考虑角柱受双向地震作用,扭转效应对内力 的影响,在设计时宜另外增大其弯矩、剪力设计值。 3 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由于按照我国规范规定的柱弯矩增大的措施, 只能适度推迟柱端塑性铰出现,而不

20、能避免出现柱 端塑性铰,因此对柱端提出 “ 强剪弱弯”要求以保 证在柱端出现塑性铰达到预期的塑性转动之前,柱 端塑生 铰区不出现剪切破坏。 依据试验,采用高强螺旋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可 提高受剪截面剪压比系数,鉴于目前没有成熟的计算 公式来考虑此影响,为了设计安全, 保守的认为与现 行G B 5 0 0 1 0 -2 0 1 0 混凝土结构设 f规范 阴致。 考虑抗震等级的框架柱、框支柱的剪力设计值 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 一 级抗震等级 : = 1 5( M ) 佤 ( 1 4) 二级抗震等级 : =1 3( ) J ( 1 5) 三级抗震等级 : = 1 2( 卜 )佩 ( 1 6) 四级抗震

21、等级 : = 1 1( ) ( 1 7) 式中: 为考虑抗震等级的框架柱上端弯矩设 计值; 为考虑抗震等级的框架柱下端弯矩设计值; 为框架柱的净高。 公式 ( 1 4 ) ( 1 7 )中的 和 M。b 之和,应分 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进行计算, 并取其较大值。 对 和 的值按公式( 7 ) ( 1 0 ) 及规范条文确定。 同时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和框支柱受 剪截面应符合下列条件 : 剪跨比2 2 时,V c 0 2 b h 0 ( 1 8 ) 框支柱和剪跨比 2 时, 0 1 6 。( 1 9 ) 式中: 为剪跨比,应按柱端或墙端截面组合的 弯矩计算值 、对应的截面组合剪力计算值

22、 及截 面有效高度 h 。 确定,并取上下端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反弯点位于柱高度的中部的框架柱可按柱净高与2 倍 柱截面高度之比计算; 为柱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 计值;b 为柱截面宽度;h 。 为柱截面有效高度。 4 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设计实例 某多层多跨现浇混合框架结构的底层柱,柱的 最大轴压比为 0 5 0 ,抗震等级为一级,楼层层高为 6 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 6 0 ,箍筋采用高频热处理 钢棒加工成的连续复合螺旋箍,其抗拉强度设计值 不小于 9 5 0 MP a ,纵筋采用 H R B 3 3 5 级钢筋, 柱截面 尺寸为6 0 0 m mx 6 0 0 mm。 由于现有规范

23、中,尚不包括高强箍筋设计值超过 3 6 0 MP a 的钢筋的计算条文,所以目前在P K P M设计软 件中,无法输入该高强箍筋参数。基于此, 在设计高 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时,高强箍筋可按普通箍筋 输入,而混凝土强度最高等级为C 8 0 ,因此 C 6 0 混凝 土的参数在 P K P M中能输入。计算所得的箍筋最小配 箍特征值不小于G B 5 0 0 1 0 - - 2 0 1 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 中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 的 1 -4 倍, 即不小于规范中表 1 1 4 1 7 的最小配箍特征值的 1 4 倍。 依据 G B 5 0 0 1 0 -2 0 1 0 混凝土

24、结构设计规范 中第 l 1 4 9 条关于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斜截面 抗震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得到箍筋对柱抗剪承载力 的贡献, 然后修正钢筋强度、 间距对抗剪承载力影响, 从而得到高强复合箍的配箍计算值。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箍筋形式为复合箍, 箍筋 组成为矩形箍,垂直方向的箍筋肢数 n 。 为 6 , 水平方 向的箍筋肢数 n 为 6 ,加密区箍筋间距 S 为 1 0 0 m m; 纵向钢筋净保护层厚度 c 为 3 0 m m;混凝土的强度等 级为 C 6 0 ;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2 7 5 1 N m m ,箍 9 5 2 建筑技术 第 4 6 卷第 1 0 期 表 1 普通箍筋柱

25、和高强箍筋柱的配箍计算对 比 普通箍筋 高强箍筋 备注 柱最大轴压比 O 5 O O 5 0 柱截面边长 m m 6 0 0 X 6 0 0 6 0 0 X 6 0 0 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I ( N l r mn ) 2 7 5 1 2 7 5 l 均采用 C 6 0混凝土 最小配箍特征值 O 1 3 O 1 3 根据 GB 5 0 0 1 0 - - 2 0 1 0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 N m m ) 3 0 0 9 5 0 箍筋间距 mm 1 0 0 5 0 非加密区间距一般取加密区的 2倍 加密区长度 mm 1 0 0 0 1 0 0 0 柱加密区两端长度

26、取,6 0 0 mm,截面边长长边或直径 ,柱净高的 l 6 的较大值 非加密区长度 mm 4 0 0 0 4 0 0 0 柱总长 一加密区长度 X2 柱净高 mm 6 0 0 0 6 0 0 0 箍筋单根钢筋公称质量 ( k g m) 0 6 l 7 0 2 2 2 箍筋直径 mr n 1 0 6 单钢钢筋截面积 m m 7 8 5 3 9 8 2 2 8 2 7 4 3 3 加密区箍筋截面积 mm 4 7 0 普通箍筋根据 P K P M 计算给出 非加密区箍筋体积 m m 1 0 1 5 2 0 0 0 7 3 2 8 7 0 7 截面核心面积 A 。 ram 2 9 1 6 0 0 2

27、 9 l 6 0 0 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 3 0 mm 加密区箍筋体积 m m l O l 5 2 0 0 0 7 3 2 8 7 0 7 加密区体积配箍率 0 O 1 7 4 0 7 O O l 2 5 6 6 配箍特征值 0 1 8 9 8 9 9 0 4 3 4 l 1 l 大于普通箍筋柱的配箍特征值且大于规范中表 1 1 4 1 7的最小配箍特征值的 1 4倍 箍筋肢数确定 6 6 根据纵筋和箍筋肢距要求 ,确定配箍肢数 单根柱箍筋加密区质量 k g 7 9 7 5 2 9 8 5 7 5 4 2 4 单根柱箍筋非加密区质量 k g 7 9 7 5 2 9 8 5 7 5 4 2 4

28、 单根柱箍筋总质量 k g 1 5 9 5 0 6 1 l 5 0 8 4 8 单根柱节约 2 7 8 5 钢筋,且提高了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 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 3 0 0 N m m 2 。 ( 1 )最小配箍特征值 : 轴压比 N ff g) = 0 5 0 , 查混凝土规范表 1 1 4 1 7可得 = 0 1 3 ; ( 2 )箍筋体积配筋率P f c =0 1 3 x 2 7 5 1 3 0 0 =1 1 9 : ( 3 ) 加 密 区的实 配箍 筋:单肢 箍 筋面 积 1 。 。 ( f 1n 1+ 2) = 5 4 n l r f l ; 箍 筋 直 径 d = 1 0

29、lll lT I = 7 8 5 3 9 8 2 mm ) 。 因 此, 实 际 体 积 配 箍 率p v = A 。 1 ( , 1n 。 + 12 n 2 ) 。 ) 0 0 1 7 4 0 7 ;所 以实际 配箍 特征 值 = = 0 01 7 4 0 7 x 3 0 0 2 7 5 1 = 0 1 8 9 8 9 9 。 普通箍筋转换为高强箍筋,箍筋的肢数按照普通 箍筋为 6 肢箍,选取箍筋直径为 6 m m,加密区箍筋 间距为 5 0 n l lT l 。 因 此, 加 密 区 的 体 积 配 箍 率 P v A 。 ( 7 l + f 2 。 ) = 0 0 1 2 5 6 6 :

30、所 以 实 际配 箍 特 征 值 : 0 0 1 2 5 6 6 9 5 0 2 7 5 1 = 0 4 3 4 1 1 l 1 4 x 0 1 3 = 0 1 8 2且 大于P K P M计算的配箍特征值 O 1 8 9 8 9 9 。 可见f 用了高强箍筋以后, 柚的配箍博田_直 揽 余, 更为重要的是节约了箍筋的用量。表1 给出了普通箍 筋注 禾 秘 柱的配简 耘寸 1 = 匕 。I !供工国J 碜考。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的轴亡 受压 承载性能,正截面承载性能以及斜截面承载性能的计算 与分析,同时评述了国内外几种不同计算 怯的特点。 最后通过一个工程算例, 详

31、细地记录了计算过程, 给出了在 P K P M设计计算时,如何将普通箍筋转化为 高强箍筋的实践方法,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参考。 参考文献 1 】 SWa t s o n , F AZ a h n , RP a r k C o n fi n i n g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c o n c r e t ef o r c o n c r e t e c o l u mn s J J o u m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S C E , 1 9 9 4, 2 6 ) : 1 7 9 8 1 8

32、2 4 【 2 Mu r a t S a a t c i o g l u , S a l i m R R a z v i S t r e n g t h a n d d u c t i l i t y o f c o n fi n e d c o n c r e t e J J o u ma t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S C E , 1 9 9 2 , 1 1 8 ( 6 ) : 1 5 9 0 1 6 0 7 3 】 Da n i e l C u s s o n , P a t r i c k P a u l t r

33、 e Hi g h s t r e n g t h c o n c r e t e c o l u mn s c o n fi n e d b y r e c t a n g u l a r t i e s J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S CE , 1 9 9 4, 1 2 0 ( 3 ) : 7 8 3 8 0 4 4 Ki Na m Ho n g , S a n g Ho o n Ha n , S e o n g T a e Yi Hi g h s t r e n g t h c o n

34、c r e t e c o l u mn s c o n fi n e d b y t o w v o l u me t r i c r a t i o l a t e r a l t i e s J En g i n e e r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s , 2 0 0 6, 28 : 1 3 46 1 3 5 3 【 5 Og u z h a n B a y r a k , S h a mi m A S h e i k h C o n fi n e me n t c o n c r e t e d e s i g n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35、 n s f o r d u c t i l e HS C c o l u mn s J J o u r n a l o 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S C E , 1 9 9 8 , 1 2 4( 9 ) :9 9 9 1 0 1 0 6 D B 1 3 ( J ) I g 3 2 0 0 9 , 约莉 昆 凝土、混凝士舰型 锕 昆 吉 构技术觇 程 s 7 】G B 5 0 0 1 0 - - - 2 0 1 0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s 【 8 】G B 5 0 0 1 1 - 2 0 1 0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6、【 s 】 9 Ni s h i y a ma I , Ku r a mo t o H, No g u c h i H Gu i d e l i n e s : S e i s mi c d e s i g n o f c o mpo s i t e r e i n f or c e d c o n c r e t e a n d s t e e l b u i l di n gs J o ur n a l of S t r u c t u r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AS C E , 2 0 0 4 , 1 3 0 ( 2 ) : 3 3 6 3 4 2 1 0 曲旭光 高强 ( C 8 0 ) 自密实混凝土施工难点与对策 J 】 _ 建筑技术 , 2 0 1 4 , 4 5 ( 1 ) : 7 5 7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