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与数值研究进展.pdf

上传人:gr****7 文档编号:42045 上传时间:2021-05-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与数值研究进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与数值研究进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与数值研究进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与数值研究进展.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与数值研究进展.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 0 1 3 年 第 2期 (总 第 2 8 0 期 ) Nu mb e r 2 i n 2 0 1 3 ( T o t a l No 2 8 0 ) 混 凝 土 Co nc r e t e 理论研究 THEORE TI CAL RES EARCH d o i :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2 - 3 5 5 0 2 0 1 3 0 2 0 0 4 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与数值研究进展 范立新 , 。焦楚杰 ,张亚芳 ,胡志勇 ,马伟鑫 ( 1 广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 1 0 0 0 6 ;2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广西分公司,广西 南宁 5

2、 3 0 0 0 0 ) 摘要: 归纳了混凝土动态拉伸试验中的应变率、 湿度、 钢纤维含量以及混凝土强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对比了以上因素在 S H P B 和采用 MT S试验机的试验 中的影响程度 , 并介绍了 H J C模型、 R HT模型以及采用数值分析软件 L S D Y N A、 A B A Q US 程序的模 拟过程 , 指出了试验和模拟 中不同模型功能上存在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需要克服的困难。 为混凝土的动态拉伸及数值分析研究提 供了参考。 关键词: 混凝土;动态拉伸;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 : T U 5 2 8 0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2 3 5 5

3、 0 ( 2 0 1 3 ) 0 2 0 0 1 2 0 5 C o n c r e t e d y n a m i c t e n s i l e e x p e r i m e n t s a n d p r o g r e s s o f n u me r ic a l s t u d y F A NL i - x i n , J I A O C h u -j i e , Z H A N G Y a f a n g , HUZ h i - y o n g 2 , MA We i x i n ( 1 S c h o o l o f C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4、g, G u a n g z h o uUn i v e r s i t y, G u a n g z h o u 5 1 0 0 0 6 , Ch i n a ; 2 G u a n g x i B r a n c h o f Z h o n g j i a n T h r e e I n n in g s , N a n n i n g 5 3 0 0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S u mma ri z e d t h e i n fl u e n c e o f s t r a i n r a t e , h u mi d i ty, s t

5、e e l fi b e r c o n t e n t a n d t h e s tr e n g t h o f c o n c r e t e t o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d y n a m i c t e n s i l e e x p e rime n t s o f c o nc r e, c o nt r a s t wi t h t h e a b o ve f a c t o r s t o MTS a nd S HPB t e s t , a n d i n tro d u c e d t h e HJ C mo d e l , RHT mo

6、d e l a n d the n um e r i c a l a n a ly s i s s o f twa r e LS DYNA, A BAQUS d u r i n g s i mu l a t i o n o f the p r o g r a m, a n d p o mt s o u t the d e f e c t s i n the e x p e ri me n t a n d s i mu l a t i o n and d i ffi c u l t i e s o f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n e e d t o o v e

7、 r c o me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n u me ri c a l ana l y s i s a n d c o n c r e t e d y n a mi c t e ns i l e Ke y w or ds: c o n c r e t e ; d yn a mi c t e n s i l e; n um 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0 引言 多年 以来 , 对混凝土 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抗压 、 抗弯和 抗剪 , 且 由于试验设备和试验技术 的限制 , 这些研究大多 属于静态加

8、载。 直到2 0 世纪 6 0 7 0年代, 由于经济建设和 军事方面 的需要 , 混凝土的动态特性才受到更多研究者的 重视 , 并得 到比较大 的发展 , 相应地也促进了试验技术 与 分析方法 的进步。 但是 , 到 目前为止 , 所进行的试验大多是 混凝土的动态压缩试验 , 关于拉伸的资料相对较少 。 然而 , 近年来 , 由于地震 、 风荷载作用等动态因素对混凝 土的影 响越来越 突出, 有必要对混凝 土结构的动态拉伸进行系统 的研究和总结。 1 混凝土动态拉伸的试验研究 应变率是影响混凝土动态拉伸的最主要的因素, 国内 外已有大量相关文献报道。 Me l l i n g e r 和B

9、i r k i m e r 认为在高 加载率的作用下, 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的增加幅度要比低 加载率下混凝土抗拉强度增加幅值大 1 。 他们发现当应变 率为 2 0 时, 混凝土抗拉强度增加了 5 0 ; 当应变率为 2 3 s 时, 抗拉强度则增加了 6 3 。 J o h n 等用 H o p k i n s o n 杆进行劈 拉试验, 应变率从 5 x 1 0 S - - 到 7 0 S - 1 之间变化, 测得的强度 增加 系数达 到 4 8 诩 。 D a v i d等人应用 H o p k i n s o n压力杆对 混凝土进行 了直接拉伸试验 , 发现当应变率为 1 7 8 S -

10、 时 , 混凝土动态抗拉强度是准静态抗拉强度( 应变率为 1 0 4 I s ) 的 6 4 7 倍 3 1 。 国内学者李夕兵, 罗章和赵伏军主要针对中 应变率下混凝土的受拉性能进行 了研究 4 1 。 得到 了应变率 由 1 3 8 1 0 气0 5 3 2 x 1 0 S 三个数量级范 围内的钢纤维混 凝土 的应力一 应变全过程 曲线 ( 如 图 1 - 5 ) , 他们还计 算 出 当应变速率从 1 3 8 x 1 0 S 增大到 0 5 3 2 x 1 0 S 时 , 钢纤维 混凝土 ( S F R C ) 的抗拉强度提高 了 3 0 左右 , 峰值应力对 应的应变提高了 1 0 左

11、右, 动态拉伸弹性模量提高了 2 0 左右。 中应变率( 1 3 8 x 1 0 - 4 - 0 5 3 2 1 0 S ) 下, 当钢纤维掺量 从 0 增加到 4 时, 钢纤维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提高 1 _ 3 倍左 右。 试验数据如图 1 5 所示。 闫东明、 林皋采用高速、 独立数据采集系统、 先进的电 液伺服加载设备并对试验机加载头进行改造 5 - 6 1 , 通过比较 收稿 日期:2 0 1 2 - 0 8 - 2 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 0 7 0 8 0 2 2 ) ; 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 2 0 5 0 2 O 5 ) ; 建设部科研开发项目( 0

12、 6 K1 3 7 、 0 7 K 4 5 、 0 7 K 4 。 1 3 、 1 O K 3 2 7 、 1 O K 4 1 8 ) ; 广州市属高校“ 羊城学者” 科研项目( 1 0 A0 4 3 G) ; 广州市属高校科技计划项目( 6 2 0 6 4 ) ; 广州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2 0 0 8 ) 1 2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1 5 1 0 O 5 : + 一142 xl0一 s + 一424 x 10一 s + 一655 x 10s + 一154x10 s 一0 4 5 4 x1 0 s 一 0 0 5 1 0 1 5 2 0 2

13、5 1 O 图 1 S F R C( 1 O ) 在不同应变率下弯拉 E 全过程曲线 2 5 2 0 1 5 b 1O O 5 0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8 1 0 一 图 2 S F R C ( V f = l J 在不同应变率下弯拉 全过程曲线 3 0 2 5 2 0 要 1 5 b 1 - 0 O 5 图 3 S F R C ( 2 ) 在不 同应变率下弯拉 全过程曲线 C 1 0 、 C 2 0 混凝 土在 6种不 同应变率 ( 1 0 5 、 1 0 、 1 0 3 、 1 0 2 、 1 0 、 1 0 n 3 S 一 ) 下 , 应变率对混凝土的

14、影响 , 建立 了混凝土拉 伸强度、 弹性模量、 峰值应力处应变与应变速率间较为精 确的数学模型; 详细分析了应变速率与泊松比、 吸能能力 3 0 2 5 2 0 1 5 b 1 0 0 5 0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8 1 0 一 图4 S F R C( V f= 3 ) 在不同应变率下弯拉 E 全过程曲线 3 5 3 0 2 5 2 0 1 5 1 0 O 5 u 0 5 1 u 1 5 2 0 2 5 3 0 3 5 4 0 4 5 1 0 一 图 5 S F R C( V f= 4 ) 在不同应变率下弯拉 E 全过程曲线 之间的关系; 建立了不同应变速

15、率条件下简便 、 适用的应 力 应变关系模型。 其推导的各拟合方程见表 1 。 图 6 是不同速率下混凝土的相对应力一 应变全曲线图。 孙吉书和窦远 明应用 MT S 试验机 , 对 C 5 0 高强混凝土 在应变速率为 1 0 - 5 , , 1 0 五 S 范围内进行单轴动态拉伸试验用 。 系统研 究了在 中低应变速率下高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 弹 性模量、 峰值应变等抗拉力学特性 , 并分析了应变速率对 高强混凝上抗拉强度、 弹性模量等力学指标的影响规律。 得到结论 : 高强混凝上抗拉强度、 弹性模量随着应变速率的 提高而显著提高 , 相对于准静态抗拉强度, 应变率为 1 0 - 4 、

16、 1 0 一 。 、 1 0 之S 时, 高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 8 4 、 1 4 5 、 1 8 1 , 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 4 9 8 、 8 9 和 1 9 8 。 但高强混凝土的受拉峰值应变和泊松比未见有明显变化。 表 1 应变率对混凝土动态性能影响的拟合方程 R o s s 等人主要针对在高应变率下 湿度对 混凝 土动态 抗拉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嘲 。 他们采用 S H P B进行高速 率下的拉伸试验 , 研究了在内部含水量为 1 0 0 和 0的两 种情况下 , 混凝土在应变速率为 1 1 0 S 和 1 0 s 两个 应变速率量级下含水量对混凝土直接拉伸强度和杨氏模 量

17、的影响, 得出对干燥混凝土, 杨氏模量降低了 4 5 , 而对 湿混凝土杨氏模量提高了 2 6 6 的结论。 并且发现干燥混 凝土表现的速率敏感性较湿混凝土的差 , 应变率对干燥混 凝土动态强度的影响很小, 而对湿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显著 , 因而他们认为混凝土中自由水是引起强度增加的原因。 林皋总结 R o s s 的分析方法和结论, 在其试验设备的基 础上对设计强度为 2 0 MP a 的混凝土进行在饱和与正常湿 度 2 种含水量条件下进行动态的单轴直接拉伸试验唧 。 试 验结果表明: 应变速率每增加一个量级, 饱和湿度混凝土 1 3 m mmm 戮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18、t u .c o m 1 0 0 8 釜 0 6 0 4 0 2 实验数据点 的拟合曲线 实验点 的拟合曲线 、 实验点 的拟合曲线 U l 2 j 4 , 应 变 比 图 6 不 同速率下混凝土的相对应力一 应变全曲线图 的强度提高 2 6 5 , 远高于在正常含水量条件下的 1 3 4 。 试验还得出: 混凝土在较高拉伸应变速率下的强度提高现 象是由所含 自由水的黏性 以及破裂形式改变引起的。 肖诗 云, 田子坤在 MT S 试 验机上对普通 混凝土受拉 试件预先施加不同应变率和大小不同的荷载历史, 然后对 经历荷载历史后的混凝土受拉试件在应变率 1 0 - 5 - 1 0 S 范围内进行

19、动态单轴拉伸损伤试验【 】 。 研究了荷载历史 对混凝土 的动态抗拉强度 、 动态变形特性和 动态损 伤特 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混凝土经历荷载历史后, 混凝 土抗拉强度和混凝土损伤槛值都降低了。 其中, 相对于未 历经荷载历史 , 混凝 土历经 了 4 5 、 6 0 和 7 5 极限强度 后 的平均抗 拉强 度对于应 变率 为 l 0 、 l 0 、 l 0 、 1 0 S 时分 别 降低 了 8 7 8 、 6 3 7 和 6 7 1 , 1 2 9 5 、 9 0 6 和 1 3 1 1 , 1 4 4 6 、 1 7 5 0 和 1 7 5 O 以及 8 8 6 、 8 4 3

20、 和 8 0 0 。 但临界应变受荷 载历 史影响不大 ; 在相 同的应力 比和应变比情况下 , 混凝土的损伤值随着荷载历史的增 加而增加 。 2 混凝土动态断裂数值研究进展 自 1 9 9 3年 H o l o m q u i s t T J , J o h n s o n G R和 C o o k W H 提 出 J o h n s o n H o l m g u i s t C o o k ( H J C) 模 型【 1 】 】 ( 模 型原理 如 图7 ) 后, 此模型以其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在高速撞击与 侵彻下的力学行为, 适用于拉格朗日和欧拉算法 , 且使用 方便, 在数值模拟中得

21、到了广泛应用。 合肥工业大学李耀, 李 和平 和巫绪 涛选用 H J C动态 本构模 型对混凝土 S H P B 试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数值模拟 1 2 - 1 3 】 , 对 H J C动态本构模型 的理论框架以及材料参数的力学特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 推导了混凝土 H J C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 比较了 H J C模型 与金属 J C模 型的差异与共性 , 讨论 了 H J C模 型存在的问 题, 并得到结论: 失效方式和失效应变数值显著影响横向 效应导致的材料增强效应 。 不能将混凝土材料 的这种非单 纯力学行为的增强效果归结为惯性效应 , 而是其失效方式 、 内部应力应变状态 的不均匀性

22、有显著关系 , 且混凝土材料 的应变率效应是显著存在的。 1 4 O 图 7 混凝土静水压力一 体积应变 曲线 H J C原理 主要包括状态方程 、 屈服面方程 、 损伤演化 方程三方面 : 状态方程 : 第一阶段( O A) 是线弹性阶段 , 静水压力和 体积应变满足线性关系 其 中: 为体积弹性模量 ; 尸 c 和 分别为压垮的静水压力和体积应变; 第二阶段( A B) 是过渡阶段 , 混凝土材料内的空洞逐渐被压缩从而产生塑 性变形。 假设 P u曲线仍然具有线性关系, 该阶段内任意点 卸载的弹性体积模量可由两端模量插值计算得到; 第三阶 段( B C ) 为完全密实 阶段 , 当压力达到

23、 , 混凝 土 内部气孔 被完全压碎 , 其关系常用三次多项式表示 。 屈服面方程 : ( 1 - D) + B P x ( 1 + c l n ) ( 1 ) 式中: o r 和 实际等效应力和静水压力分别除以材 料 的静态抗 压强 度 得 到的量纲 为一 的等效应力和静水压力 ; 真实应变率除以参考应变率 。 得到的量纲为 一 的应变率; D损伤度 : A、 日 、 、 C 材料的强度参数。 损伤演化方程 : ( 2 ) 式中 : 和 一个计算循环 内的等效塑性应变 和 塑性体积应变; 8 和 常压下破碎 的等效 塑性应变 和塑性 体 积应变。 李耀还通过模拟 C 6 0素混凝 土在不 同

24、应变率下 的应 力一 应变 曲线来进一步验证了 H J C模型与试验的吻合度 。 如图 8 所示 。 应 变 图8 C 6 0素混凝土不同应变率下数值模拟 与试验应力应变曲线的比较 贾彬和李正良利用计算机软件 L S D Y NA程序模拟 混凝土 S H P B试验, 对混凝土 H J C模型参数进行分析 , 并确定各参数 , 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验 证了试验结论的正确性。 该模拟过程中, 选取 S o l i d 1 6 4 单元 来模拟子弹、 压杆、 试样。 子弹、 压杆、 试样均为圆柱体且共 轴, 数值模型以实际设备、 试件的尺寸选取。 截面采用外圆 内方的方式进行网格划

25、分, 且子弹、 霍普金森杆及试件轴向 分别按 1 0 0 、 9 0 、 8 0 份划分。 选取H J C主要模型参数如表2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表 2 H J C主要模型参数 p ( k g m ) G P a f d P a A B C N Dl T P a尸 a a 咄 K t P a K E P a K J P a g o F S 2 2 92 1 3 8 4 x1 0 45 4 x1 0 0 3 5 O85 0 01 0 61 7 O 0 4 1 O 01 4 1 8 x1 0 1 5 1 3 X1 0 6 8 2X1 0 l xl 0

26、 9 O 1 7 8 5 X1 0 9 1 7 x1 0m2 08 1 0 9 l xl 0 0 00 4 混凝土试件采用 H J C本构模型。 接触类型选择面面 自动接触, 忽略各接触面之间的摩擦, 接触算法采用罚函 数法。 直接在子弹设定加载速度的方式进行试验动态模拟。 最后的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结果可体现试验中混凝土的力 学行为 , 模型参数 的确定方法 与数值模拟方法无论在混凝 土破坏特征 , 还是承载过程都与试验结果符合( 图 9 、 l o ) 。 8 1 0 图 9混凝土应力应变重构 曲线( 7 m, s ) 张柱 , 赵慧 , 于晖选用 R H T模型 , 利用软件 A U T

27、 O D Y N 模拟 了飞 片速度分 别 为 1 9 8 2 、 2 5 8 8 、 3 1 4 - 3 m s 破坏 靶板 的过程。 记 录了破 坏过程的试验 与模 拟时间一 应力 曲线 以及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 刘陆广, 欧卓成等运用黏聚裂纹模型通过 A B AQ US 二 次开发单元技术( u E L ) 计算混凝土在动载荷下预置裂纹 对 山 0 、 对 凸 _ 0 R 70 6 0 5 o 40 窆 3o 20 1 O O 1 2 3 4 5 6 7 8 9 1 O 图 1 0 混凝土应力应变重构曲线( 1 2 m s ) 的扩展过程 1 司 , 否定了传统观念中应变率在混凝土动态

28、拉 伸试验里与混凝土强度正比例增强关系。 笔者在此给出了 其模型的单元特性 : 咖 ( n, t) ne x p 一 1 1 一 r+ A n J r _l 1 - q1 一 r -q n lex, I一 制 (3 ) 式中 : A t= t * A 、 A-= n * A, n和 裂纹面法向量和切 向量 ; 裂纹面张开位移 ; 和 裂纹面正向和切向位移 ; 西 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时所需要的能量; , I 型和 型裂纹扩展单位面积所需能量。 时间 u s (b ) 2 5 8 8 m s 图 1 1 不 同冲击速度下的实测时间应力曲线 对 山 0 、 时 间 u s ( b ) 2 5 8 8

29、m s 图 1 2 不同冲击速度下的模拟时间应力曲线 裂纹面间黏聚力计算为: 一 ( 4 ) a 由此作者推导出法向黏聚力和切向黏聚力: O 9 0 8 0 7 日0 6 O 5 0 4 0 3 0 2 0 1 0 NO 2 弋 N o 3 1 2 3 4 5 6 7 8 时间 , u s ( c ) 3 1 4 3 m s 一 睾 ex p 一 1 ex p 一 笪8 7 J+ 导 xp 一 等 A n 】 ( 5 ) 1 5 1 1 1 l 1 O 0 0 O 日 0、 R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

30、c o m 3 0 粉煤灰的模拟三级配混凝土试件 , 相对抗压强度都是 随 Mg O掺量的增加呈降低的趋势 ; 而图 5中掺 3 0 粉煤灰 的模拟二级配混凝土试件的相对抗压强度 , 在极限掺量之 前是 随着 Mg O掺量提高而提高 , 超过极 限掺量之后是随着 掺量提高而降低 , 此时 Mg O极 限掺量为 7 。 2 2 2 相对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有研究表明, 外掺 Mg O膨胀剂的混凝土力学性能有所 提高, 主要是由于 Mg O的膨胀作用, 使混凝土的孔隙率降 低和混凝 土结 构更加密实所致 。 其次是 由于外掺 Mg O膨 胀剂后 , 混凝 土的胶凝材料单位用量增加 , 水胶 比减

31、少 , 导 致混凝土抗压强度提高8 1 。 但本次试验发现 , 水泥净浆和模 拟混凝土试件随着 Mg O掺量 的增加 , 并没有引起相对抗压 强度提高。 分析其原因如下 : 高温压蒸可能导致水化产物 强度下降, 降低水化产物基体对膨胀的抵抗力 。 混凝土 中骨料被模拟骨料等质量替代后 , 比表面积急剧增大。 人工 拌和时发现, 虽然模拟骨料表面被一层浆体包裹, 但胶凝 材料用量不变 , 导致用于提升模拟混凝土流动性的浆体减 少, 模拟混凝土试件的成型基本上靠捣棒的锤击力 , 试件 内部的黏结力下降。 另外 , 在 Mg O掺量相 同的情况下 , 掺 3 0 粉煤灰的二 级配和三级配混凝土试件

32、的相对抗压强度均 比不掺 的高 。 这是因为粉煤灰的火山灰作用 , 使粉煤灰 中的 S i O 和 A 1 O 与水化产物 C a ( O H) 快 速反应 , 生成类 似于水泥水 化所 产生的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等反应产物 , 这些水化产物 作 为胶凝材料 的一部分起到增强作用口 o l 。 即在压蒸环境 中, 掺人粉煤灰可 以提高模拟混凝土试件的强度。 3结论 ( 1 ) 采用模拟混凝 土试件得到 的压蒸膨胀率规律 与水 泥净 浆压 蒸法所得规律相 同, 即试件压蒸膨胀 率随 Mg O 掺量的增加而增大 , 表明采用模拟混凝土试件进行压蒸试 验是可行 的。 而且 , 模拟混凝土试件具有与

33、实际混凝 土相 似 的材料组成 , 即水 、 胶凝材料 、 细骨料 、 粗骨料 , 各成分相 互搭配模拟混凝土的组合结构 , 水化反应完成后形成具有 混凝土特性的水泥石 、 骨料 、 界面过渡区等成分, 从而使 Mg O的水化环境相比单一的水泥净浆更加接近混凝土的 真实情况 上接 第 1 6页 【 1 1 H O L O M Q U I S T T J , J O H N S O N G R, C O O K W H A 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 c o n s t i t u t i v e m o d e l f o r c o n c r e t e s u b

34、 j e c t i v e t o l a r g e s t r a i n s , h i g h s t r a i n r a t e s , a n d h i g h p r e s s u r e s C J a c k s o n N, Di c k e r t S T h e 1 4 t h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y mp o s i u m o n Ba l l i s t i c s , US A: Ame r i c a n De f e n s e Pr e p a r e n e s s As s o c i a t i o n,

35、 1 99 3: 5 91 6 0 0 【 l 2 】 李耀, 李和平, 巫绪涛 混凝土 H J C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 J J 合肥 工业大学学报, 2 0 0 9 , 3 2 ( 8 ) : 1 2 4 4 1 2 4 8 1 3 巫绪涛, 李耀, 李和平 混凝土H J C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f J 1 应用 力学学报, 2 0 1 0 , 2 7 ( 2 ) : 3 4 0 3 4 4 1 1 4 】 贾彬, 李正良, 陶俊林, 等 混凝土 S H P B试验数值模拟研究I J 1 固体力学学报, 2 0 1 0 ( 3 1 ) : 2 1 6 2 2 1 【 1 5 张柱, 赵慧, 于晖

36、混凝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研 2 0 ( 2 ) 以压蒸膨胀率不超过 0 5 为标准 , 采用该方法确 定 的 Mg O极限掺量 比采用水泥净浆法确定的 Mg O极 限掺 量高 。 实际工程应用 中, 采用水泥净浆法确定的 Mg O安定 掺量偏少已是事实 。 因此 , 采用该方法确定混凝土中 Mg O 的安定掺量或许更加合理 。 ( 3 ) 与不掺粉煤灰相比, 模拟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 , 可 以降低模拟混凝土试件 的压蒸膨胀率 , 即提高模拟混凝土 中的Mg O极限掺量。 如掺 3 0 的粉煤灰, 可使模拟二级配 和三级配混凝土 的极 限掺量分别提高 3 个 百分点和 2 个 百分点

37、。 致谢 : 感谢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 学院的王戎 、 胡江、 陈伟 天三位 同学在本次试验过程中的帮助 ! 参考文献 : 1 】 G B T 7 5 0 9 2 , 水泥压蒸安定性试样方5 k S 1 北京: 中国标准出 版社, 1 9 9 2 【 2 】 刘立碾压混凝土外掺 M g O安定性试验研究 J 】 水利水电技术, 2 0 0 8 , 3 9 ( 5 ) : 5 6 5 9 【 3 陈昌礼 氧化镁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 J 】 贵州水力发 电 , 2 0 0 5 , 1 9 ( 2 ) : 5 1 5 3 4 】D I Z I 5 1 0 ( 0 - - 1 9 9

38、9 , 水工混凝土9 b T J D U 技术规程 s 】 - E 京: 中国电 力出版社, 1 9 9 9 【 5 陈昌礼, 李承木 氧化镁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 J 混凝土 , 2 0 0 6 ( 5 ) : 4 5 4 8 6 】 邓敏, 崔学华, 刘元湛, 等 水泥中氧化镁的膨胀机理【 J 1 _ 南京化 工学院学报, 1 9 9 0 , 4 ( 1 2 ) : 1 - 1 1 7 陈胡星 氧化镁微膨胀水泥一 粉煤灰胶凝材料的膨胀性能及孔 结构特征 J 1 硅酸盐学报, 2 0 0 5 , 3 3 ( 4 ) : 5 1 6 5 1 9 8 】陈昌礼, 郑治, 王小健 氧化镁混凝土的力学及

39、变形性能试验研 究l J 1 水电站设计 , 1 9 9 3 ( 3 ) : 6 6 7 0 【 9 莫立武, 邓敏 氧化镁膨胀剂的研究现状 J 1 _ 膨胀剂与膨胀混凝 土 , 2 0 1 0 ( 1 ) : 2 - 8 1 O 张承志建筑混凝土【 M 】 E 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 0 0 7 作者简介 : 联 系地 址 联 系电话 杜亚楠( 1 9 8 8 一 ) , 男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水 工材料。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5 5 0 0 0 3 ) 1 3 7 65 06 3 3 61 究 J 高压物理学报, 2 0 1 1 , 2 5

40、( 6 ) : 5 3 3 5 3 8 1 6 1 J 陆厂, 欧卓成, 段卓平, 等 混凝土动态断裂数值模拟研究 兵工学报 , 2 0 1 0 , 3 1 ( 6 ) : 7 4 1 7 4 5 【 1 7 】 金乾坤 混凝土动态损伤与失效模型 兵工学报, 2 0 0 6 , 2 7 ( 1 ) 1 l 一1 4 作者简介 联系地址 : 联系电话 : 范立新( 1 9 8 8 一 ) , 男, 硕士研究生, 从事高强与高性能 混凝土研究。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大学城外环西路 2 3 0 号 广州大学 B 1 4 3 0 ( 5 1 0 0 0 6 ) 1 3 75 1 7 6 98 76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建筑论文/制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