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核医学重点 (1).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199660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医学重点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核医学重点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总论 1核医学 定义 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研究诊断治疗疾病的学科 特点:复合型学科 高度灵敏度 动态观察与自然生理 生命过程全面性 核素治疗特点(靶向性 持续低剂量照射 高吸收剂量) 3核素:即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为一种核素。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不同的原子是不同的核素。 4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 5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核的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互称同质异能素,如99Tc和99mTc。 6激发态:原子核处于能量较高状态。表示方法为m,如99mTc。 7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8放射性衰变:放出射线并转变成另一种核素 9衰变类型:a 衰变;b–衰变;b+衰变;电子俘获 ;g衰变 (1)a衰变(alpha decay) α粒子是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实际是氦核4He 238U→234Pu+4He+Q a粒子的特性: 由两个质子和中子组成带2个正电荷 射程短,穿透力弱 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作用强 (2)b– 衰变(Beta-minus decay) b–衰变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 32P→32S+b– +Ue+1.71MeV 衰变时放出一个b–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一种b–衰变核素发射b–粒子的平均能量约等于其最大能量的三分之一 特性:(1)连续能谱;(2)穿透力较弱;(3)辐射生物效应较强。 (3)b+衰变(Beta-plus decay) 正电子衰变是衰变时放出正电子(positron)的衰变,也叫β+衰变 18F→18O+ β+ +ⅴ+Q 发生在中子缺乏的核素,也可认为是质子过剩 特征 湮灭辐射 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neutrino),核中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 (4)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 定义: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 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 俄歇电子: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 内转换电子:激发态核转为基态多余能量使轨道电子脱离 γ射线:能量较高处于激发态-恢复到基态 (4)g 衰变( g decay) 原子核从激发态(excited state)回复到基态(ground state)时,以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 (5)三种射线比较 a射线 B射线 r射线 穿透力 弱 较强 最强 射程 3—4cm 10-20cm 无限大 电离能力 最强 较强 很小 内照射危害 最大 大 最小 外照射危害 几乎无 大 最 10半衰期 物理半衰期 T1/2:原子数减少一半的时间。 生物半衰期: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有效半衰期:放射性物质在生物体内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代谢共同作用下减少一半的时间。 11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12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的电场的作用,运动方向核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湮没辐射:正电子与物质的电子结合,电荷消失,两电子质量转化为两个能量相等各为511KeV,方向相反g光子。 13g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光电效应:γ光子与介质原子的轨道电子碰撞,把能量全部交给轨道电子,使之脱离原子,光子消失。 康普顿效应:光子把能量部分传给轨道电子,发射成为Compton电子。 电子对生成:光子能量大于1.022MeV,与物质形成一对正.负电子对。 14外照射防护(1)时间防护 缩短接触放射源时间(2)距离防护 拉远放射源与工作人员距离 (3)屏蔽防护 人体放射源之间屏蔽 15照射量 表示中等能量的r或X射线在空气中的电离能力 含义 单位质量空气中的电荷量 单位 C每 kg 二 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16放射性药物 体内使用含有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的化合物。 17放射性核素制备 1反应堆堆照 2加速器制备 3裂变产物提取 18诊断用放射性药物要求 1合适的半衰期 2衰变方式 发射g或特征性X射线的衰变核素;正电子湮没辐射产生 g光子。电离密度低。 3光子的能量 100-200Kev 20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 定义:从体外显示放射性药物在体内(器官和病变组织)的选择性分布。 原理:同一性 与所研究的非放射性核素化合物具有相同的性质 可测性 其具有可测定的射线 21放射性核素显像的原理 从体外显示放射性药物在体内选择性分布 23核医学显像类型 静态显像 static imaging 显像剂在体内平衡时的影像。 特点:采集信息量大,图像清晰。 动态显像 dynamic imaging显像剂在体内 吸收排泄多个过程时间段的影像。 特点:能反映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24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 阳性显像 positive 显像剂在病灶内放射 性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急性心梗死 骨骼病灶) 阴性显像 negative 显像剂在病灶内放射性低于周围正常组织。(心肌灌注显像 肝胶现象) 三 骨骼显像 26骨转移率最高: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好发部位:中轴骨、肋骨、骨盆骨 27骨骼显像 原理:磷酸盐类显像剂与骨骼羟基磷灰石结晶体结合 影响因素: 1局部血流量 2骨骼无机盐代谢和成骨活跃程度 3交感神经状态 显像剂:临床常用显像剂 99mTc-MDP 异常图像 血流相:增高 急性骨髓炎、骨肿瘤减低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梗塞、良性骨病变 血池相:增高 局部血管扩张、静脉回流障碍 延迟相: 局部放射性增高 局部放射性减低 “超级影像”(superscan):显像剂再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分厂清晰,而肾影常消失,这种影像称为超级骨显像,常见于甲亢,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患者。 闪烁现象(flare phenomenon):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骼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而患者的临床表现则又明显好转,再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 临床应用 1早期诊断恶性转移性骨肿瘤 首选方法,较X线提前3~6个月发现病灶。 2原发性骨肿瘤范围、疗效判断 3急性骨髓炎早期诊断 4骨折诊断 5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时,血管再生修复过程开始后,成骨作用加强,再梗死区周边显像剂摄取增加,呈现典型的“炸面圈”样改变。 6移植骨、假体监测 7代谢性骨病 8Paget病即畸形性骨炎,病变以骨盆最为常见 四 体外分析技术 28体外分析技术 利用放射性分析方法或其派生的相关技术在体外进行机体内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分析测定。 分类: 体外放射性分析技术 放射性竟争结合分析(competitive radioactive binding assay) *放射免疫分析(RIA) 放射性非竞争结合分析(non-competitive radioactive binding assay) *免疫放射分析(IRMA) 体外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酶免疫分析 29放射免疫分析 原理: 利用限量的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通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的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 特点: *Ag和Ag与Ab有相同的亲和力 *Ag和Ab为恒量时,*Ag和Ag的总量大于Ab上的有效结合位点。 Ag的量与*AgAb 的量成反比,而与游离的*Ag成正比。 基本条件 1特异性抗体: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高滴度的抗体。 2标记抗原 放射化学纯度: 是指具有免疫活性的标记抗原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数。 放化纯度要求大于90%以上 3分离技术:双抗体法;沉淀法(聚乙二醇法);吸附分离法(活性炭吸附法);双抗体沉淀法(PR试剂法);固相分离法。 4标准品 5放射性测量仪器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就是利用一些客观的指标,经常对分析质量进行检查,遇有质量异常则及时采取对策,以保证分析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目的:(1)证实验分析误差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2)判断试剂盒质量和方法学的稳定性。 30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1零标准管结合率( Bo %) 2非特异结合率(NSB%) 3标准曲线直线回归参数 4ED25、ED50、ED75 31评价RIA试剂盒质量的指标 精密度:准确性 灵敏度 特异性 稳定性 健全性 32免疫放射分析 基本原理:免疫放射分析法是利用过量的标记抗体与非标记抗原形成复合物,用免疫吸附剂除去多余的游离的抗体,发现复合物的放射性与非标记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特点: 反应动力学 灵敏度:特异性 稳定性 标准曲线的工作范围宽 缺点:抗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抗原决定簇。 35非放射性免疫分析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化学发光标记物:鲁米诺、异鲁米诺和吖啶脂等 2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基本原理: 用镧系元素铕(Eu)标记抗体或抗原,建立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免疫分析法。反应完后,需设法把Eu游离出来再形成一个发射荧光的络合物。最后通过测定荧光发光的强弱来推算出待测抗原的量。 标记物:镧系元素:铕(Eu),铽(Tb),钐(Sm),镝(Dy)。 镧系元素为离子价态时(如:Eu3+;Tb3+)。受激发光照射会发出长半衰期的荧光 3.酶标记免疫分析 (enzyme immunoassay) 常用的酶标记物:碱性磷酸酶(AKP)、*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和半乳糖苷酶(DG) 五 肿瘤显像 36肿瘤显像机制: 1肿瘤组织细胞过度生长,细胞异化-代谢旺盛。 2肿瘤组织异常代谢,异常结构-组织和细胞功能异常。 3肿瘤组织产生异常蛋白质-细胞免疫异常。 4肿瘤组织异常增生需要-血管异常增生和血流量增加 37肿瘤显像基本原理 利用肿瘤组织的代谢异常,免疫异常,功能异常,功能异常,血流异常时吸收某些放射性素或其标记物发生改变,导致肿瘤组织反射性浓度与正常组织产生差异而再显像中表现出某些特征。 38肿瘤显像特点: 能同时提供肿瘤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形态和代谢,血流,免疫等功能异常。 特异性高,灵敏好,无创伤 适应症 1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2肿瘤的分期 3评价肿瘤的疗效 4检测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5指导放疗 6指导活检 7肿瘤残余和治疗后纤维组织形成或坏死的鉴别 8寻找原发灶 39 18FDG 肿瘤代谢显像原理 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学要葡萄糖的过度利用,FDG为葡萄糖类似物,是葡萄糖代谢示踪剂,应用18F-FDB进行PET显像可获得葡萄糖代谢影像 40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otake value) SUV= 肿瘤组织放射性活度(MBq/g) 注入放射性活度(MBq/g)/体重(g) 41检查影响因素 1血糖水平的影响 2正常组织吸收影响 3良性疾病的影响 4肿瘤组织酶活性影响 5肿瘤反应的影响 42肿瘤显像试剂:18FDG、67Ga、201Tl 、99mTc-MIBI、99mTC(Ⅴ)-DMSA。 六 脑显像 43脑血流灌注显像:原理:某些具有小分子,不带电荷,脂溶性高的胺类化合物和四配基络合物显像剂,如常用的某些能穿透完整的血脑屏障被脑细胞摄取,在脑内有关酶作用下转变为水溶性化合物不能反扩散出脑细胞而较长时间滞留在脑内。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其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量与局部脑血流(rCBF)量成正比关系,用ECT进行脑断层显像,根据局部脑组织的局部脑血流量。 显像剂要求:相对分子量小、不带电荷、脂溶性高。 常用显像剂 99mTc-ECD 99mTc-HMPAO 123I-IMP 44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1脑梗死诊断 2癫痫致痫灶定位诊断 3痴呆鉴别诊断 4颅脑损伤: 5脑肿瘤灌注情况 6诊断脑死亡 7脑动静脉畸形辅助诊断 8帕金森诊断 45过度灌注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亚急性期 慢性期的病灶周围可出现放射性浓集 46交叉小脑失联络 一侧大脑局限性放射分布减低或缺损,可见对侧小脑放射性分布也减低, 七 心显像 47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属于阴性显像) 原理 放射性药物经冠状动脉流经正常的心肌细胞时,能被后者摄取,且摄取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呈正比。当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心梗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 异常影像: 1可逆性缺损: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或稀疏,静息影像显示该部位放射性填充 心肌缺血。 2部分可逆缺损 混合性:静息影像显示原放射性缺损区成部分填充,心室壁不可逆和可逆性缺血同时存在,提示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 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3不可逆 固定性缺损:负荷影像显示放射性缺损和减低,静息影像仍表现为放射性缺损 心肌梗死、瘢痕组织。 4花斑样改变: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 心肌病、心肌炎。 临床应用: 1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评价: 2存活心肌(心肌活力)判断 3心肌梗死的诊断 4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后的疗效评估 5用于术前心脏事件的预测 48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特点 1心肌血流灌注 2室壁运动及室壁增厚率 3左室功能 EDV ESV LVEF 4收缩协调性 八 甲状腺显像 49甲状腺摄碘试验临床意义 1Graves甲亢的特点:摄131I能力增强 高峰提前 2鉴别甲亢与甲状腺炎性病变 3甲亢与非毒性甲状腺肿鉴别 50过碘酸盐释放试验 判断甲状腺碘有机化障碍有关的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鉴别诊断 51甲状腺显像剂:99mTcO4—、131I 123I 52甲状腺显像临床应用: 1甲状腺结节功能判断 2异位甲状腺定位 3良恶性甲状腺肿瘤区分 4颈部肿块区分诊断 5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 6估测甲状腺大小和重量 53甲状旁腺显像: 双时相法:99mTc-MIBI(2)减影法:99mTcO4; 临床应用:诊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54甲状腺结节功能的诊断 标准 疾病 热结节 结节的放射性>周围正常组织 功能自主性腺瘤 一叶性甲状腺缺如 温结节 结节的放射性=周围正常组织 功能正常的甲状腺腺瘤 冷结节 结节的放射性<周围正常组织 甲状腺癌、甲状腺囊肿 55 131I治疗甲亢 适应证 1Grave’s甲亢 2ATD治疗过敏、效差或复发 3Graves伴房颤 4伴WBC 血小板减少 5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摄131I率增高 禁忌证 1妊娠和哺乳 2急性心梗 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56131I治疗术后分化型甲癌(DTC) 适应证 1DTC术后 2经131I去除残留甲状腺后的复发灶或转移灶 3Tg增高 57增强DTC转移灶摄取131I及改善疗效的措施 1去除原发病灶 2提高TSH水平 3降低体内碘池 4延长131I在病灶内的滞留时间 5诱导分化 58转移性骨肿瘤治疗药物是:89SrCl2和153Sm-EDTMP 59肾上腺髓质显像剂 131I-MIBG 肾上腺皮质显像剂 123I-6-IC和131I-6β-INC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