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满分训练09议论文阅读试题.doc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199395 上传时间:2024-08-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满分训练09议论文阅读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满分训练09议论文阅读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满分训练09议论文阅读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满分训练09议论文阅读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满分训练09议论文阅读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满分训练(九) 议论文阅读道德修养类一、2019合肥三模(16分)做一股“清流”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火”起来,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工作往往干点“意思意思”,奉行“既不

2、出风头,又不落后头”;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等等。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平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清流人生,是一种超然脱俗

3、的气质。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一股清新之气,言行有格调,生活有品位,阳光干净、超然脱俗,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道真心、做真人,多一些率真、多一点坦诚,不掩饰、不矫情。活出清流的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肩膀硬、腰板直,有所坚守而不随波逐流。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则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

4、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歪了则正一正。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人不一定过得富贵,得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选自人民

5、日报,作者徐文秀)1.通读全文,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3.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4.文章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4分)5.如果要在第段横线上加一个论据,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年轻时的左拉很穷,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会高兴得像过节。正是贫穷磨砺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卡尔家族。B.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终于等到施展自己抱负的时候。C.陶渊明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人格尊严,保持心灵的独立与自由,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二、2019无锡一模(16分)

6、人人皆可为国王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在现

7、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

8、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三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

9、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作者梁衡)1.文章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什么?作用是什么?(3分)2.文章第段到第段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文章观点的?(6分)3.请在第段结尾处列举一个事例来补充论据。(4分)4.你认为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哪些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3分)三、2019宿迁(13分)谈谦虚朱光潜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

10、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廓的胸襟。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

11、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

12、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神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小和人性的尊严,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1.请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3分)2.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3.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谦虚的作用。(3分)4.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4分)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这位同学却说自己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得很成功,导师就问:“你

13、为什么说不会做呢?”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四、原创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4分)怕站而不怕慢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然而,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动。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成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做了无数的

14、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思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意中轻轻易易地解决了。据心理学家的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酿一阵,才得着土生根。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多次,才容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是因为要有时

15、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常力戒急迫,主张“优游涵泳”。这四个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工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酿。要“优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急迫躁进最易误事。基督教的圣经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经过,于每段工作完成之后都赘上一段说:“上帝看看他所做的事,看,每一件都很好!”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来休息,并且加福于这第七天。这段简单的文字很耐人寻味。我们不但需要时间工作,尤其需要时间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看出它很好;并且工作完成

16、了,我们需要一天休息来恢复疲劳的精神,领略成功的快慰。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不曾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静观和回味,以至人世百态都在快车的窗子里滑了过去。而我们也只是轮回戏盘中的木人木马。有“上帝”的榜样在那里而我们不去学,岂不是浪费生命!(文章有删改,作者朱光潜)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怕慢,只怕站”的走路秘诀是只讲工作不讲效率的片面的真理。B.放下工作后,通常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所以休息是白费的。C.开头以走路为例说明延长工作时间并不一定能多收效果,通俗易懂。D.举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有时工作可以在休息

17、中酝酿成熟。2.下面这段话最适合放在文章中的哪一处?请说明理由。(3分)比如说,一长页的算学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两小时,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继以二十分钟的休息,再做五十分钟,也还可以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3.文章写基督教圣经的目的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4.结合本文内容,对下列材料中“我”的做法加以评析。(4分)我有时写作文,心里越想写好,写出来往往越坏,这时我常常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愤的念头勉强写下去。写不好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不行,于是越写越烦躁,越烦躁也就写得越不像样。读书学习类五、2019河南(12分)一起做“读书种子”“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

18、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重视传承,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

19、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书习惯,终身受益。“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无形的,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

20、,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今天我们

21、提倡有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注重“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知识学问之中。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作者:向贤彪。有删改)注释四民:士、农、工、商。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2.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3.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4.从第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3分)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

22、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六、(14分)多些书卷气少些书生气人有书卷气,气质美如兰。有书卷气的人,身上有那么一股淡淡的书香,透着墨的芬芳,留着砚的韵味,带着纸的气息。千百年来,那一缕缕飘逸的书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润得文雅、儒雅、优雅、高雅。漫步历史长廊,洋溢书卷气的人不胜枚举。从,到,从,到,等等,一个个充满书卷气的诗人、儒将、先烈、元勋,生灵活现,扑面而来。纵观人生跌宕起伏,人到最后实质上拼的是气质而不是颜值,是精神而不是物质,再美的容颜,再高的颜值,都会随着韶华流逝而无情衰退,而气质会伴随终生,甚至历久弥香。书卷气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书卷气从哪里来?诗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绝

23、不可能在酒楼、茶楼里“泡”出来,更不可能在牌桌、麻将上“打”出来,只会也只有在书桌、书房中浸润、滋养出来。读好书,好读书的人,以书为伴,以文为友的人,书卷气自然而来。读书,还要善读书,活读书。要学会跳出书本去读书,联系实际去读书,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接地气。善读书滋养出书卷气,而死读书则驯养出书生气。现实中,有的人书读的不少,却充其量只是个“书生”“学究”,落到“愧无半策匡时难”的境地;而有的人虽然书读得不是特别多,但因“吾日三省吾身”,善于以此弥补读书不够的短板,于是举手投足间充盈着一种超然脱俗的清新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身也是在读书,读好人生无字书,也能涵养出做人的书卷气。所以,

24、书卷气从读书中来,也从修身中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洗净书生气味酸。”书生既成不了大器,又成不了大事,“白面书生”少风雨洗礼,缺乏风浪考验,往往想法多办法少,只会“处理文字”而不会“处理事件”。不接地气是书生的标签。不少书生成了书呆子,看问题简单、幼稚,对实际问题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活在真空里而不是活在真实里,活在虚幻中不是活在生活中,活在书本里而不是活在现实里。历史上,纸上谈兵而致数十万赵军被坑杀的赵括,为书生气作了害己误事的注释,自诩精进兵法却失街亭的马谡,替书生交了一份断头的答卷;鲁迅笔下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更是成了无用书生的符号和代名词,等等。有书生气的人不可大用,

25、更不可重用。书卷气与书生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做事也好,为人也好,书卷气少不得,书生气要不得。1.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什么是“书卷气”,什么是“书生气”。(4分)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3分)3.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4.下列材料放在第段横线处,作为本文的论据,如何排列顺序最为恰当?请正确排序并说明理由。(排序时下列序号只能使用一次)(3分)起义前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狱中留下清贫的方志敏通宵达旦、秉烛夜读春秋的关云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风流倜傥”的苏东坡写出“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的陈毅七、2019杭州二模(15分

26、)读书的理由老家有一位长辈,属于国学爱好者。在我小时候,他曾拿着树枝在地上一边画字一边给我讲解,“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说得非常郑重,好像是告诉我一个极大的秘密。他也读过周易,没事了还给人算命。我上大学后,有次寒假回家碰到他,他兴奋地拉着我这个“学问人”问长问短,还说要出个上联考考我。上联大致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之类的东西。我想了半天对不出来,只好说我不会,他既失望又惊诧,意思是你连这都不会,还上什么大学堂呢?仔细想来,他的这些想法其实很有传统根据的。过去民间对才子的最常见表扬就是会对对联会写诗。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知识当成一种类似巫术的东西,而且非常相信文字本身的魔

27、力。中国民间最崇拜的知识分子可能就是诸葛亮了。鲁迅说三国演义的“诸葛多智而近妖”,以为是败笔,其实正因为他“近妖”,才更贴近民间对大知识分子的遐想。这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小说白鹿原,里面的朱先生也是这个路子。当然,文字本身也是有魔力的。李太白醉草的吓蛮书可以吓跑外国入侵者,韩退之的祭鳄文可以赶走水里大鳄鱼。古代文化精英对这些故事多是笑而存之,但底层百姓,尤其是底层知识分子,对此是很愿意相信的。而且他们很执拗地认为,一个人能写出好文字来,自然就会治理国家。他们这么想,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崇拜知识,但并不真知道知识有什么用。人们对自己崇拜而又不懂的东西,就容易有这种感觉。这就像我们现在看最强大脑

28、,大部分观众并不太理解科学上的真正强大思维是怎么一回事,但知道水下盲拧魔方很难,所以容易把这种脑力杂技当成“最强大脑”。这其实跟古代老百姓崇拜对对联的才子有点像。中国传统文化谱系里缺少一种“爱智”的传统。文化精英们强调文化知识的功用性,普通大众则信仰它的神秘性。对于前者,知识像是一种教化的工具;对于后者,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了。那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呢?读书无非是一种交流。书籍就像一个个漂流瓶,作者把他的感受、经验、思考放到这个瓶子里,然后你把它打捞起来,满足你旺盛的好奇心、贪婪的求知欲,驱散你特有的孤独感。它们也许能让你在现

29、实中做决定时更聪明一些,也许不能。读书能否让你变得更聪明,往往取决于你其他的一些特质。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读书只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有可能活在一个更大一点的世界里。但如果你对此不在乎,那也真的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儿。(选自读者2019第4期)1.文章题目是读书的理由,为什么要从老家长辈写起?(3分)2.文化知识的神秘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其产生的具体心理机制是什么?(5分)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知识像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经过现代文明的“祛魅”之后,教化和巫术一起坍塌,大家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加点的“祛

30、魅”和“坍塌”具体指什么?)(2)我见过很多聪明的读书人,也见过不少愚蠢、偏执的读书人,还见过不少如果少读点书也许更好的人。(选择一处加点词,从初中三年指定阅读的名著、三年里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与加点词相对应的人物,并阐述理由。)4.以下是几种关于读书的理由,请结合本文观点,选取其中一种理由谈谈你的看法。(3分)A.古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我要好好读书。B.初中三年,除了教材,我只读教材规定的名著,因为中考要考名著阅读呀!C.教材指定的名著并非全部都是精品,值得一读的书也不是只有文学作品一种类型,大境界的人生需要有大阅读的思维。多读书,读好书,才是写好“人”字的基础。八

31、、(18分)看视频能代替读书吗?近年来,以逻辑思维晓说等为代表的知识性脱口秀节目在我国互联网上大量涌现,其中不少是读书类节目,有的节目把几本书的主要内容浓缩一下,由主讲人口述精华,以讲故事的方式传递给观众。对已经习惯用看视频打发业余时光的网民而言,这样的知识性脱口秀寓教于乐,比看书轻松,比看影视剧有益,因此在网民特别是青年群体中很受追捧。但“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恐怕是知识性脱口秀节目给观众造成的错觉,你以为自己是在学习,其实是在娱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视频节目在本质上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两回事。阅读或者学习型阅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需要记忆、理解、联想乃至困惑、怀疑、否定的一整套流程,

32、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很少有什么知识是可以轻松愉快轻易学到的,也很少有什么技能是不经反复锤炼而能轻易掌握的。“一万小时法则”因畅销书异类而被网民们熟知,但如果你连完整地阅读一本书的耐心都没有,那还谈什么“一万小时法则”呢?读书类脱口秀节目所推荐的书大都质量不错,如果看完视频能再找来一本阅读,自然很好,但恐怕大多数观众止步于视频了。对他们而言,看知识性视频不过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而已。抱着这种心态,观众收获的将不是知识技能,而是谈资有助于聊天时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吸引崇拜的目光,但无助于提升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台开播少儿教育节目芝麻街,但学者波

33、兹曼认为,用看电视的方式教育孩子是错误的。他指出,电视节目(哪怕是最富教育价值的纪录片)的三条定律:第一,节目不能有前提条件,即不论观众是否具备背景知识,都能看懂;第二,节目不能令人困惑,令人困惑就意味着低收视率;第三,节目必须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释,因此所有电视节目都是在讲故事。电视节目的这三条定律决定了电视节目就其内容而言是肤浅而不具备深度的,难以刺激人的思辨能力,只能使观众沉浸在故事中,被动地接受。波兹曼尖锐地说:“如果要给这样一种没有前提条件、没有难题、没有阐述的教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那么这个名字只能是娱乐。”中外学者们的研究都表明,视频化的信息很难被记住,有51%的观众看了一个电视新

34、闻节目几分钟后无法回忆起其中的任何一则新闻,普通的电视观众只能记住电视剧中20%的信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学者卡尔说,把记忆外包给机器,必然导致文明消亡。所以,不要满足于欣赏知识性脱口秀节目,不要被口若悬河的主讲人所迷惑,如果你真的打算学点什么,最好的办法依然是找本最靠谱的书,一页一页读下去。(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3分)2.第段中加点词语“这种心态”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3分)3.文章第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4.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3分)5.结合选文,分析“看视频不能代替读书”的原因。(6分)九、2019上海徐汇区二模(15分)“大

35、数据”能否触及诗词的本质刘慈欣的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为了写出超越李白的诗篇,拥有强大技术的外星生物把所有汉字一网打尽,按照古诗的格式进行排列组合,然而,最终,外星人却发出了沮丧的喟叹:诗人的心灵感受是如此独特,即便掌握了穷其所有的“大数据”,也无法组织出超越李白的诗篇。现实生活中,清华附小6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写了论文的报道也引发众人关注。用“大数据”分析诗词,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这一方法导向是否合理?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诗词的本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

36、者的情感体悟,其中的意象和情趣往往只可意会,需要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能营造出合乎情理且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仅仅是一个个词语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意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无疑是对诗词的拆解。正如一个美女从整体来看,才是美女;用一把利刃将其切开,取出每个脏器、别出每块骨头,把肌肉和脂肪分门别类,再把血管和神经拣成两束,还能是美女吗?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无异于对一个美女进行肢解,

37、与诗词的审美相违。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也不能一味搜罗求全,需要浸润式的细读品味。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沉浸体会,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清华附小学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意义。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并非一无是处,但总归显得了。小说诗云的结尾,不可一世的外星生物承认了技术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有删改,作者陈慧)1.作者认为“大数据”分析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诗词的欣赏研究应该。(3分)2.根据文章内容,填入第段最恰当的成语是()(3分)A.刻舟求剑B.买椟还珠C.滥

38、竽充数D.画蛇添足3.文章两次提到刘慈欣的小说诗云,分析其各自的作用。(6分)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文章第段中最合适,理由是什么?(3分)通过大数据不难得出结论:苏轼兄弟情深,然而当我们吟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狱中寄子由)这样的句子时,对苏轼笔下手足之情的感受,难道不会来得更真切、更直观吗?【参考答案】道德修养类一、1.我们要做清流之人。解析 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本文没有明确地提出中心论点,但依据文章的标题“做一股清流”和各语段具体论述的内容可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第段列举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例子,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引出本文的论题清流。解析 考查

39、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文章第段列举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例子,用时下火热的事件来开篇,既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又引出本文的论题清流。同时还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3.举例论证。列举周敦颐、王冕、彭德怀、张爱萍等人的例子,具体论证了“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这一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解析 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子依次列举了古今的周敦颐、王冕、彭德怀、张爱萍等人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这一分论点,使阐述的道理深入浅出。据此理解作答。4.不能。第段和第段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成为清流之人。第段阐

40、述“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第段阐述“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正本清源”是“胸怀大志”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不能调换。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结合语段论述的内容及关系来分析作答。文章第段重点论述“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第段重点阐述“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两段文字分别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成为“清流”之人,而“正本清源”是“胸怀大志”的基础和前提,文章采用的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所以是不能调换。据此理解作答。5.C解析 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文章第段横线处所选择的事例应该能表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

41、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这一特点。A项左拉事例阐述的是贫穷磨炼人的意志;B项的事例阐述的是“人要相信自己”。这两个事例都与语境不符。C项事例能有力地论证“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这一观点。所以答案为C。二、1.举例论证,作用是为了证明“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这一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第段的内容可知,“比如,同是长度单位,”“同是观察工具,”“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列举了三方面的例子,以此来论证本段

42、的分论点,即中心句“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属于举例论证。2.第段: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第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第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题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句即可。3.示例:骆宾王从小生活困苦,成年后仕途不畅,还几次入狱,受到种种非同寻常的折磨后,本以为应该是苦尽甘来,可没想到,天子一声令下,他又从军去了塞外。而他在狱中、在塞外,郁闷难当,只能化愤懑于诗句中,一吐心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而他在诗坛成了自己的国王“初唐四杰”之一。解析 本题考查补充论据和论述的能

43、力。首先看清要求补充的论据的类型,本题要求补充事实论据,其次要紧扣第段的分论点“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举出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即可;最后按照事实论据的表述格式: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答案不唯一,能紧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这一分论点,举出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即可。4.生活中的自卑的人(或骄傲的人)。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人人皆可为国王”,结合文章关键句子回答。第段,“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第段,“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第段,“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

44、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第段,“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第段,“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第段,“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分析以上关键句子提到的人的共性,可知本文的观点对生活中的自卑的人或骄傲的人会有非常大的触动。三、1.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做铺垫。解析 本题考查理顺文段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细读文段,理清本段层次。文章第段先分析谦虚的内涵: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再分析谦虚的内因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然后和不知天

45、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解答时在各层次前分别加上“首先、然后、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2.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辨识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接着分析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最后指出运用这一方法所论述的观点。如画线句把“人的谦虚”比喻为“打太极拳”,这就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一观点。3.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谦虚是对崇高意识的虔诚和向往。解析

4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提取关键词或基本观点并概括作答。本题可抓住以下关键句“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等来概括作答。4.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们丧失自信和斗志,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理由。链接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从“人需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四、1.B解析 原文:“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