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合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掌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微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
2、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想,保存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
3、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板书课题:16、化石吟 6、解题: ()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说说化石是什么? 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管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存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局部,这就是化石。 ()课题是什么意思?(赞美化石) 二、诵读全诗,加强理解。 1、自由诵读,初步理解。 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
4、能有选择地背诵。 2、阅读资料,加强理解。 最早的鱼儿、最早的鸟儿、最早登陆的鱼儿、最早的树,依次指的是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裸子植物。 猛犸象:也称“毛象”,古代哺乳动物,大小近似现代象,身上长满棕色长毛,上门齿向上弯曲。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更新世(延续时间自160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的寒冷地区。中国东北、内蒙古和宁夏等地曾有这类动物的化石发现。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研究标明,化石还局部保管着生命有机物的剩余,并未真的完全石化。 骸骨:尸骨。 太古:远古的时代。 3、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对于会认字和会写字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三、评价讨论,理
5、解感悟。 1、读后评价,同学们在评价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感悟。 (1)关于读音。 思绪x不朽xi躯q壳裹gu藏档dng案葱茏lng幽yu雅卓zhu越 (2)关于写字。 强调“裹”的写法,“果”字夹在“衣”中间。 (3)关于节奏。 结合学生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朗读,重点指导: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4)关于感情色彩的处置: 针对刚才同学们读的情况大家互相评价,指出读得好与不好的地方。 说说应该怎样读,自身读读。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生一起研讨诗歌感情色彩的处置,整体感受。 第1、2节是第一层,
6、开头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连续不时的问句,以疑问略带遐想的语气引发作者和读者的想象和考虑。 板书:发问想象 第3、4、5、6节是第二层也是诗的主体局部,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用一种赞美的语气、拟人的手法来写化石,语气中满是对化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的赞颂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的叹服。 板书:遐思飞跃 第7节是第三层,用陈说的语气为第2节做了肯定的回,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神奇。 板书:回答呼应 整首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应通过反复诵读、评价讨论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2、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考虑(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
7、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考虑,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沛的时间。 3、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1)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的赞美之情。 (3)诗歌分为三层:第一层为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第二层为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第三层为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4、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四、全文总结,整体感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感叹科学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 板书设计: 自然奇妙科学神奇 第二课时 一、回
8、顾导入,板书课题。 二、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掌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1)一、二组读第一层,三、四组读第三层。 (2)学习分析。 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9、 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集合2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
10、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好诗的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
11、吟”就是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学生发言,明确: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
12、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写作方法探究: 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
13、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地问句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这首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反复朗读,体会这一特点。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最后一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