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82238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57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患者输血前后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大量输血患者 82 例,纳入时间 2022 年 5月2023 年 6 月,所分对照组(41 例)单纯输注悬浮红细胞,观察组(41 例)输注悬浮红细胞和血浆,对比凝血指标。结果 两组输血后 1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及其原时间,比输血前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输血 1d 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差异,而两组比观察组要更高(P0.05);输血后 3d 观察组除纤维蛋白原外,其它凝血指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量输血治疗的过程中,输血前后凝血指标会发生变化,可适量输注血浆,来促进凝血功能的改善。关键

2、词:关键词:大量输血患者;凝血指标;输血前后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45 在临床紧急情况下,大量输血不仅是主要的抢救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一般情况下,如果一次输血的血量超过患者本身血容量的1.0-1.5倍,或者输血速度超过 1.5 ml/(kg min),就被认为是大批量输血1。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大出血患者明显增多,再加上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使得外科手术患者也所上升,对此在救治这些患者的过程中,需要行输血治疗。虽然输血是一种挽救生命的手段,但大量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低血钙、抗凝血功能紊乱等,这些不良情况会影响手术疗效,也会增大病死风险2。为

3、了更好地治疗患者,必须在输血前后以及输血过程中监测大量输血患者的变化,以提供有价值的临床参考。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 2022 年 5 月2023 年 6 月接收的 82 例大量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根据输血的方法分组,各 41例,对照组男 22 例,女 19 例,年龄 2562(38.796.32)岁;体重 4784(66.876.93)kg;观察组21 男,20 例女,年龄 2461(38.856.41)岁;体重 4585kg,平均(66.916.87)kg。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在治疗中,只输注悬浮红细胞,对输血

4、量、速度进行控制,使之处于1000ml 以下,每分钟515 ml。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联合血浆进行输注,对于速度,需要调节在每分 515ml,而输血的总量为28007500ml 间,两组患者在 24 h 接受输血治疗,结合实际情况,调整输血速度和输血量。1.3 指标观察 在输血前、输血后 1d、输血后 3d,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均抽取 2ml 的静脉血液标本,将其加入枸缘酸钠之后,进行混合摇匀,用全自动血液离心仪进行离心处理(速率 2500r/min,时间 10min)。对纤维蛋白原(FIB)、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等检测,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选择 S

5、ysmex XT2000 i 型,实施严格质控,且检测操作需要在采集血样的 2 h 之内开展。1.4 统计学分析 经 SPSS 21.0 处理数据。2 结果 两组输血前凝血四项指标比无差异(P0.05);输血 1d 后 PTT、PT、TT、FIB 两组存在差异(P0.05);且前后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 3d 观察组 APTT、TT、PT 基本恢复,与对照组比存在差异(P0.05),但相比输血前无差异(P0.05),而 FIB 前后及组间比无差异(P0.05),见表 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110-表 1 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s)时间 组别 例数

6、APTT(s)TT(s)PT(s)FIB(g/L)输血前 观察组 41 40.754.38 16.832.75 13.992.04 4.671.12 对照组 41 40.794.27 16.812.79 14.022.05 4.711.09 t 0.042 0.033 0.066 0.164 P 0.967 0.974 0.947 0.870 输血后 1d 观察组 41 44.824.91*18.423.34*15.612.36 4.220.51*对照组 41 65.426.17*24.784.65*19.793.18*2.980.49*t 16.728 7.113 6.759 11.226

7、P 0.000 0.000 0.000 0.000 输血后 3d 观察组 41 40.793.65*#16.893.27*#14.113.08*#4.681.16*#对照组 41 45.183.97*#18.463.42*#16.122.49*#4.591.04*#t 5.212 2.125 3.250 0.370 P 0.000 0.037 0.002 0.712 注:*与同组输血前比,P0.05,#与同组输血后 1d 比,P0.05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容量约为体重的 8%。然而,当出现创伤性大出血时,如果超过体内血量的 15%或者超过 1000 毫升,就会引起血压剧烈波动,导

8、致多个脏器功能衰竭,进而出现失血性休克,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威胁生命。目前,输血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缓解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的方法,其疗效明显且被广泛应用。对于严重外伤或手术过程中的大出血,需要及时提供足够的血量给予患者,以稳定其血压和其他重要指标,以免危及生命。大量输血的原则是在一天内输血量必须与患者自身血容量相当,而 72 小时内输入的血量压必须是患者血容量的一半。然而,大量输血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这主要是由于输血过程中造成的血小板稀释和凝血因子降低等原因所致。在血库中,血液的存储条件对温度要求较低(26),这样的环境下新鲜血液会使血小板失活。且凝血因子活性,也会随着时间

9、的延长而改变。因此,在大量输血之后,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危险情况。因此,在输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凝血酶等相关指标。根据相关研究报告3,输血量在 2500 ml 左右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的危险;而当出血量超过 5000 ml时,约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出血的倾向。这表明,输血量较大的患者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经过分析和归纳,我们发现,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功能不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存储的悬浮红细胞往往温度较低,当进行输注的时候,会降低血小板活性。其次,大剂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后,血浆中的纤溶蛋白减少,同时血小板数量也减少。最后,由于患者的血液大量流失,导致凝血因子和

10、血小板的丧失,进而导致长期低血压和低灌注,加剧了身体的缺氧和酸中毒。同时,一旦启动凝血功能,会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并产生血小板。离开人体后,血液的组成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保存时间、保存温度、保存容器等因素密切相关。血液中的一些红细胞会受损,产生促凝物质,导致血液凝血成分增多,进而激活纤溶系统,产生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影响凝血功能。凝血四项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之一,主要包括 PT 和 APTT,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功能。随着凝血因子 I、II、V、VIII 的降低,这两个参数均会增加;APTT 是常用于检测肝素用量的方法,随着血液中因子、水平的降低,APTT 活性增高;但如果

11、有凝血因子加入或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则 APTT会缩短;PT 持续时间过长的原因包括:纤维蛋白原缺乏、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 K 缺乏、纤溶亢进、肝脏疾病或使用抗凝药物;如果存在血栓性疾病或高凝状态,PT 会缩短。FIB 是血清中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指标,当患者出现耗竭性低凝溶状态或原发性纤溶疾病时,FIB 会降低;纤维蛋白原是凝血酶水解的单体蛋白,数量减少会导致凝血功能问题。TT 是反映凝血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纤溶素水平较高、血清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较高、血红蛋白表达量较高,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111-都可能表明凝血功能异常。本研究发现输血后 1d

12、 两组 APTT(44.824.91)s、(65.426.17)s,TT(18.423.34)s、(24.784.65)s,PT(15.612.36)s、(19.793.18)s,组间相比差异明显,且与输血前比要明显提高(P0.05);FIB(4.220.51)g/L、(2.980.49)g/L,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且相比输血前 FIB 明显降低(P0.05),可以看出,大量输入血液会导致患者的血液凝固。过多失血会使身体失去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规模输血,悬浮红细胞中并不含有这种物质。因此,大量进行输注可能导致患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干扰凝血功能。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低血压或低灌注状态,将

13、加重机体缺氧和酸中毒症状,同时还会激活凝血系统,消耗血小板。悬浮红细胞在室温下放置 4 小时后失去作用,为了延长保存时间和保证品质,通常会冷藏储存。在冷藏过程中,悬浮红细胞的温度较低,并且内源性凝血因子、及外源性凝血因子也会下降。当人体输入这种悬浮红细胞后,凝血因子和血细胞活性下降,FIB 的含量也会降低,从而影响其凝血功能。可以看到,在外伤性大出血的患者在大量输血后,其凝血功能会异常改变。储备血一般在 pH5.0-5.6 环境下保存,血液在存储过程中会因代谢而酸化,导致 pH 值下降。大部分需要输血的患者,可引起出血性休克。会使碳氢酸根大量消耗,还会引起低体温,影响肝脏代谢功能,这将导致大量

14、输血后患者的 Lac 和 BE 发生不同程度地变化,从而影响机体内环境。根据学者的研究4,将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和血小板按照 1:1:1 的比例输入体内,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研究结果显示,在给药后的第 3 天,TT、PT 和 APTT 的值均较给药前降低,但与给药前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 3天内的 PT、TT 和 APTT 均明显提高。这表明在输血量较大的患者中,通过加入适量血浆可以提高血液的凝血性。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血浆的加入彻底控制了患者的出血症状,并清除了稀释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因素,同时刺激了骨髓释放更多的血小板。相关文献5还指出,在紧急创伤大出血的

15、患者中,如果输注较高比例(2:1)的悬浮红细胞,会对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分析发现,失血过多,会大量丢失血小板,当大量补充胶体液、体液和悬浮红细胞时,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变得更稀薄。此外,输注库存血液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潜在的风险。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选择最合适的输血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同时还可能导致体温下降,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此外,由于悬浮红细胞通常以枸椽酸形式保存,持续输注会增加血液中枸椽酸的含量,对凝血功能不利。在给予患者输血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脉搏、血压和呼吸,在输血开始的 15 分钟内推荐缓慢输注,如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停

16、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措施,如没有明显不适症状,则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其次,在输血结束后,要仔细观察患者静脉穿刺点是否有渗出和血肿,如出现渗出应立即采取措施处理。总结来说,对于大量失血的患者,及时进行大量输血有助于拯救生命,但也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利于康复。因此,在输血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输血前后的凝血四项指标,并在必要时适当进行血浆输注,以改善凝血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参考文献 1刘敏静,杜思远,林小燕,曾凤群,李健茹.创伤性失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与血液指标变化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2,38(8):32-35.2王怡涵.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指标 血清钠离子 钙离子表达水平及其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性J.实验与检验医学,2021,39(4):964-967.3穆艳平.创伤性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 动脉血Lac BE水平变化及临床指导价值分析J.临床研究,2020,28(12):115-117.4毕小健,张玥.急症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血液指标及凝血状态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20,26(4):555-5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