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74642 上传时间:2024-08-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57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收稿日期:2023 年 12 月 21 日 作者简介:白新海(1974),男,汉族,河北邯郸人,本科,磁县肿瘤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 CT、磁共振影像学诊断。-119-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 白新海 磁县肿瘤医院,河北 邯郸 056500 摘要:摘要: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判定作用。方法 选择脑血管病患者 36 例研究,样本纳入时间在 2020 年 2 月2023 年 2 月范围内,所有患者均接受 MRI-DTT 检查,根据检查结果 CST 分级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肌

2、力与 NIHSS 评分。结果 CST 分级 1 级与 2 级在入院时、治疗 2 周时点、治疗 1 个月时点、治疗 2 个月时点肌力与 NIHSS 测评分值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MRI-DTT 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立体直观显示皮质脊髓束情况,同时判断发病初期损伤情况,并有利于预后的判断,值得临床应用。关键词:关键词:脑血管病;核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皮质脊髓束;预后判定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4 脑血管病在临床属一种较为多发的病症类型,属脑功能障碍疾病的一种总称,比如由血管腔闭塞或狭窄病症、血管破裂症状等诱导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问题。目前,脑血管病发病率有所升高,

3、可能和我国老龄化加剧导致老年人增多,以及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结构等存在变化均有较大关联1。脑血管病在临床又可按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予以划分,而前者通常又以脑血栓、脑栓塞疾病等多见;后者为脑出血病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症。脑血管病诱发因素较多,比如血管炎、动脉硬化、外伤、先天性血管病、各种栓子、血液病等。脑血管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会直接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2。为此,针对脑血管病患者要尽早诊断与治疗,而有效的诊断方式,明确诊断后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从而保障治疗方案的合理与科学。核磁共振(MRI)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病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随着其发展

4、,衍生出了弥散张量成像(DTI),此项诊断技术以弥散加权成像(DWI)为基础予以发展,也是现阶段唯一可完成有效观察与追踪的一种具无创性质的脑白质纤维束。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则是经 DTI 进一步发展而来,可了解皮质脊髓束、纤维束等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疾病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为了进一步探讨 MRI-DTT对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判定价值,本次就我院 2020 年2 月2023 年 2 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 36 例研究。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计有 35 例患者纳入,均属脑血管病,入组时间介于 2020 年 2 月2023 年 2 月之间。资料完整,对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满足3,

5、愿意对研究配合,接受MRI 及 DTT 技术检查,并将精神疾病、躯体残疾等排除。36 例男性共计纳入 21 例、女性 15 例;年龄介于 3575 岁之间,均值经计算为(55.263.51)岁;脑梗死28 例、脑出血 8 例。1.2 方法 1.2.1 MRI-DTT 检查 采取 Siem ens A vanto 1.5T MR 扫描仪,先完成常规 MRI 检查,包括 T1WI 与 T2WI 序列,其中前者用SE 序列,参数包括 TR 为 3250ms、TE 为 99ms;后者在实施时,应用 TSE 序列,参数为:TR 设置为 400ms、TE 设置为 7.8ms。对常规横断面指标与矢状面指标及

6、冠状面指标实施扫描,扫描层厚调整至 6.0mm、层间距调整至 1.8mm、层数设置为 15 层。应用针对弥散敏感单次数发回波平面成像序列有效完成针对轴位的扫描,其中 TR 参数调整为 3900ms、TE 参数调整为 76ms、视野参数调整为 230mm230mm,矩阵参数调整为 256256,层厚参数调整为 3.6mm、无间隔参数存在,于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120-表 1 不同 CST 分级患者不同时点肌力比较(,分)组别 入院时 治疗 2 周 治疗 1 个月 治疗 2 个月 CST 分级 1 级(n=13)3.580.75 4.030.58 4.220.42 4.510

7、.21 CST 分级 2 级(n=23)1.950.35 2.520.63 2.920.81 3.280.91 t 8.913 7.101 5.369 4.774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 2 不同 CST 分级患者不同时点 NIHSS 评分比较(,分)组别 入院时 治疗 2 周 治疗 1 个月 治疗 2 个月 CST 分级 1 级(n=13)5.021.63 3.710.92 2.580.35 1.820.36 CST 分级 2 级(n=23)10.122.32 7.521.56 6.111.23 4.851.12 t 6.991 8.022 10.062 9.

8、430 P 0.000 0.000 0.000 0.000 表 3 皮质脊髓束完整与损伤患者不同时点肌力比较(,分)组别 入院时 治疗 1 个月 治疗 2 个月 皮质脊髓束完整(n=12)3.850.81 4.230.35 4.550.32 皮质脊髓束损伤(n=24)1.750.45 2.810.62 3.120.51 t 10.050 7.574 9.114 P 0.000 0.000 0.000 表 4 皮质脊髓束完整与损伤患者不同时点 NIHSS 评分比较(,分)组别 入院时 治疗 1 个月 治疗 2 个月 皮质脊髓束完整(n=12)5.631.25 2.450.41 1.820.26

9、皮质脊髓束损伤(n=24)9.822.32 5.630.74 4.350.52 t 6.012 14.249 16.352 P 0.000 0.000 0.000 位编码上正确对取样率开展 100%重复。在实施时,依托 AC-PC 定位线有效做 33 层图像精准获取,将整个大脑半球与脑干做有效覆盖。采取弥散权重共计纳入 2个,b 值设置为 0 与 800mm2/s 水平。从 12 个各向同性向上施加弥散敏感梯度,采集时间 259s、信号 5 次平均。1.2.2 数据处理 图像完成采集后向工作站完成传输,运用 DTI 图像分析软件开展有效分析。完成纤维束重建,将其于内囊后肢位置与大脑脚底中 3/

10、5 区域放置,并依托 AND结合法有效对皮质脊髓束展开追踪,叠加至冠状位位置、矢状位位置、横轴位位置病灶累及的 T2WI 层范围上。1.3 观察指标(1)比较 CST 分级 1 级与 2 级组患者不同时点(入院时、治疗 2 周、治疗 1 个月、治疗 2 个月)肌力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肌力在评估时,依托 6 级评分法,经对肌力观测,呈完全瘫痪状态,无法做任何自由运动可按 0 级(0 分)予以定义;肌肉可完成主动收缩,但无关节活动驱动条件,通常仅对肌肉轻微收缩感受可评定为级(1 分)水平;肌肉可对关节活动驱动,但无法对重力抵抗为级(2 分)水平;肢体能克服地心吸收力,可抬离床面为级(3 分);

11、身体能抵抗外界阻力,但弱于正常人为级(4 分);肌力正常,能自由活动按级(5 分)予以分类。肌力评测分值表现为越高的情形时,表明肌力呈越好水平。在针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开展评估工作时,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4(NIHSS)实施,该量表在运用时,以 042 分为操作范围,评分表现为越高的情形时,表明神经功能缺损问题呈越严重显示,其中1 分可界定为正常水平或趋于正常水平、4 分可界定为轻度水平的中风、介于515分之间可按中度水平中风定义、介于 1620 分之间可按中重度水平的中风予以定义,20 分可按重度水平中风予以定义。(2)皮质脊髓束完整与损伤患者不同时点(入院时、治疗 1 个月时点、治疗

12、2 个月时点)肌力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展开对比,肌力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评估时参考(1)中标准。1.4 统计学分析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121-应用 SPSS23.0 完成统计学处理,包括计数(用%予以表示、积极开展2检验)与计量(用 表示、t检验)资料,P0.05 说明有显著差异。2 结果 2.1 不同 CST 分级患者不同时点肌力比较 CST 分级 1 级与 CST 分级 2 级在入院时点、治疗 2周时点、治疗 1 个月时点、治疗 2 个月时点展开对肌力的对比,差异呈显著显示,其中 CST 分级 1 级呈明显更高显示(P0.05),见表 1。2.2 不同 CST 分级患者不

13、同时点 NIHSS 评分比较 CST 分级 1 级与 CST 分级 2 级在入院时时点、治疗2 周时点、治疗 1 个月时点、治疗 2 个月时点经评测NIHSS 分值有明显区别,其中 CST 分级 1 级呈更低显示(P0.05),见表 2。2.3 皮质脊髓束完整与损伤患者不同时点肌力比较 36 例脑血管病患者中经检查显示皮质脊髓束完整12 例、皮质脊髓束损伤 24 例,比较不同时点肌力看出,皮质脊髓束完整患者在入院时、治疗 1 个月时点、治疗 2 个月时点肌力呈更高显示,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 3。2.4 皮质脊髓束完整与损伤患者不同时点 NIHSS评分比较 对不同

14、时点 NIHSS 评分比较看出,皮质脊髓束完整患者在入院时、治疗 1 个月、治疗 2 个月时 NIHSS评分更低,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3 讨论 脑血管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好发于中老年群体。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以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为主,如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疾病会引发脑血管病,长期服用激素、避孕药、抗凝药等,会增加血液高凝风险,也会增加脑血管病的患病概率。同时长时间吸烟、酗酒、运动量少、不合理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诱发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主要症状为肢体瘫痪、口角歪斜、头痛、意

15、识障碍等,病情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威胁。一旦患者出现以上脑血管病相关症状,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确认病情。MRI 利用磁共振独特的流空效应,生成身体二维或三维结构的图像,可显示血管血流的速度与方向,有助于早期发现是否有新发脑梗死,也可以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是临床上诊断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MRI 相较于其他血管检查,无电离辐射,可以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同时 MRI 不需要注射对比剂,可以避免造影剂引起的过敏反应,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DTT 逐渐应用到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中。弥散张量为水分子弥

16、散的各向异性,也可按不均匀性组织弥散完成定义处理,可以椭圆形予以定义,对其三维张量椭圆所呈现出的最长轴展开细致观测,其可对最大弥散值参数与弥散方向参数予以反映,最短轴在进行有效显示时,则属最小弥散值参数与弥散参数方向。当三个轴在大小参数上有相同情况存在时,可对各向同性展开有效说明,在展开探讨时,可将弥散张量作为一个形象的球体,如大脑灰质或脑脊液等。可依托水分子弥散各向异性形式展开对纤维走行的有效追踪操作,对组织结构是否完整、是否连续加以判断;若开展对各向异性的评价,则需先完成整体弥散张量的有效获取,至少需6个非线性上对弥散梯度连续运用,对弥散图像获取,其中超快速单次激发自旋回波技术应用最多。D

17、TT 能通过纤维追踪技术来了解神经纤维束的能力,从而探究正常脑功能与影响脑功能的各类病理过程。虽然 DTT 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但在脑血管病预后评价中的报道还比较少见。本研究结果看出:脑血管疾病采取 MRI-DTT 能进行 CST 分级,同时能完成皮质脊髓损伤或完整判断,通过比较发现,CST 分级 1 级与 2 级在入院时、治疗 2周、治疗 1 个月、治疗 2 个月时肌力与 NIHSS 评分均有明显差异,1 级肌力更高,而 NIHSS 评分更低(P0.05),同时不同时点皮质脊髓束正常患者肌力与NIHSS 评分均有明显差异,皮质脊髓束正常患者肌力更高,而 NIHSS 评分更低(P0.05)。

18、说明根据 DTT 评估结果可了解 CST 分级及皮质脊髓束完整与否,从而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肌力与 NIHSS 评分情况,若 CST 分级为 2 级或皮质脊髓束损伤,则提示患者的预后可能会较差,临床需引起重视。此外,在同类报道中还发现DTT 可对纤维束受压、变形、迂曲等问题显示,还可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122-梗死区和纤维束关系明确;且可对灰质与白质解剖部位区分,显示二者与纤维束之间的关系,对预后进行判断5。综上,MRI-DTT 用于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可立体直观显示皮质脊髓束情况,同时判断发病初期损伤情况,并有利于预后的判断,值得临床应用。参考文献 1PARENT,MAXIME

19、,LI,YING,SANTHAKUMAR,VIJAYALAKSHMI,et al.Alterations of Parenchymal Microstructure,Neuronal Connectivity,and Cerebrovascular Resistance at Adolescence after Mild-to-Modera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Early DevelopmentJ.Journal of neurotrauma,2019,36(4):601-608.2张勋.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J.现代医学

20、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23,7(2):106-109.3RAGHAVAN,SHEELAKUMARI,PRZYBELSKI,SCOTT A.,REID,ROBERT,I,et al.Reduced fractional anisotropy of the genu of the corpus callosum as 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arker and predictor of longitudinal cognition in MCIJ.Neurobiology of Aging: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2020,9(6):176-183.4周立静,何淼,李亚君,等.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白质纤维束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23,39(3):331-335.5许超,冯天保,韩炜,等.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小血管病变的诊断效能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1):46-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