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151273 上传时间:2024-08-03 格式:PPTX 页数:77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变化省公共课一等奖全国赛课获奖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改变一一、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二二、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三、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三、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1第1页一、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人类历史上采集、守猎阶段是前文明时代人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普通组员,食物链中一个普通步骤。人类使用是简单石器工具,对自然界作用非常有限。不过,低水平劳动也带来环境问题。2第2页人类史已经有人类史已经有300多万年,人类远古时代是蒙昧和横多万年,人类远古时代是蒙昧和横蛮。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基本条件,石器是人类蛮。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基本条件,石器是人类最古老工具最古老工具。原

2、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模仿。原始农业最初仅仅是对自然模仿。人类采集、狩猎、迁徙生活得以维持人类采集、狩猎、迁徙生活得以维持200多万年多万年3第3页历史足迹: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4第4页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石斧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石斧5第5页兴隆洼遗址出土兴隆洼遗址出土石锄石锄形器形器说明当初说明当初农业农业情况情况6第6页二里头遗址出土石钺二里头遗址出土石钺7第7页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鱼鳔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鱼鳔说明当初渔业情况说明当初渔业情况8第8页前文明时代环境问题过分采集和狩猎造成食物连环缺损古人群靠不停迁徙、采集、狩猎维持200多万年选择新生存方式

3、原始农业(公元前1万年左右,距今1.2万年前)9第9页前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特点人类活动受控于自然,实际上是人屈服于自然原始农业产生缓解了原始采集业后期出现人与自然矛盾人类取得了相对稳定食物起源,开始定居10第10页二、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天人合一文化特质农业文明时代环境问题农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特点11第11页12第12页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公元前50,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域经营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中华文明、中国社会制度和结构都是围绕农业,在农业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价值观,思想和道德文化,语言文字,艺术都与农业亲密相关,在农业生产中,主张顺应自然,反对盲目地

4、干预自然13第13页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石俎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石俎14第14页殷墟妇好墓出土石牛殷墟妇好墓出土石牛15第15页二里头遗址出土鸭形陶器二里头遗址出土鸭形陶器16第16页陶圈陶圈养猪、养牛、养鸭说明了当初农牧生活养猪、养牛、养鸭说明了当初农牧生活17第17页古代衣食住行:茶碾茶碾18第18页木车复原模型木车复原模型19第19页马车马车20第20页陶仓陶仓21第21页陶井陶井22第22页灶灶23第23页釭灯釭灯24第24页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铜斝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铜斝三、铜铁应用25第25页铜剑铜剑 南越王墓南越王墓铁匕首铁匕首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26第26页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鼎殷墟

5、妇好墓出土铜鼎27第27页刀币刀币 五株钱范五株钱范28第28页秦陵兵马俑秦陵兵马俑返回29第29页(二)天人合一文化特质(二)天人合一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集中表达在农业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集中表达在农业中。在农业生产中,古代中国人民主张中。在农业生产中,古代中国人民主张严格地顺应自然,反对盲目地干预自然。严格地顺应自然,反对盲目地干预自然。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灵枢灵枢逆顺肥瘦篇逆顺肥瘦篇说: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中合于人事。”只有只有“顺天之时,约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之宜,忠人之和”才能才能“风雨时,五谷风雨时,五

6、谷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实,草木美多,六畜蕃息,国富兵强。”30第30页礼记礼记中说;中说;“孟春行夏令,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则风雨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秀蓬蒿并兴。行冬暴雨总至,藜秀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种不入”31第31页与因为日月运动所造成四季改变相对与因为日月运动所造成四季改变相对应,作物生长发育表现为春生夏长、应,作物生长发育表现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命周期。秋收冬藏生命周期。管子管子说:说:“春者,阳气始上,故春者,阳气始上,故万

7、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阴气毕下,故万物藏。”32第32页对天人合一阐释对天人合一阐释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价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最高人生境界。值取向和最高人生境界。天人合一在道家哲学中首先是指自然界天人合一在道家哲学中首先是指自然界与人合一。与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哲学中起源于孟子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哲学中起源于孟子“知性则知天知性则知天”学说,必定人性与天道学说,必定人性与天道是统一。是统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尽其心者,知其

8、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性,则知天矣”。33第33页1.人是自然界一部分人是自然界一部分张载说:张载说:“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理不在人皆在物,人但物中之一物耳之一物耳”。西铭西铭说,说,“天称父,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混然中处。”其其主要意义在于必定人类是天地即自然产主要意义在于必定人类是天地即自然产物。物。34第34页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自然界与自然界有普遍规律,自然界与人类遵照同一规律人类遵照同一规律张载在张载在正蒙正蒙 参两篇参两篇说:说:“若阴阳之气,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相求,氤氲相揉,盖相

9、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谓之何哉?之理,谓之何哉?”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规律就是性命之理,阴阳相互作用、相互推移规律就是性命之理,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35第35页3、人性即是天道,道德标准和自然、人性即是天道,道德标准和自然规律是一致规律是一致张载说:张载说:“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程颐说:程颐说:“道与性一也。道与性一也。”认为天道、认为天道、地道、人道含有同一性,其内容就是理,地道、人道含有同一性,其内容就是理,也就

10、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36第36页4、人生理想是天人协调与友好、人生理想是天人协调与友好易传易传提出,提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曲成万物而不遗”为理想境界。意思是为理想境界。意思是调整自然改变,帮助万物到达完满成就。调整自然改变,帮助万物到达完满成就。张载、程颐也接收这种观点。张载、程颐也接收这种观点。37第37页天人合一最基本涵义就是必定天人合一最基本涵义就是必定“自然界自然界和精神统一和精神统一”,视天地人为一体,强调,视天地人为一体,强调和追求天地人整体性、系统性和友好性,和追求天地人整体性、系统性和友好性,认可人与天地万物含

11、有不可分割意义关认可人与天地万物含有不可分割意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命题是基系。在这个意义上,天人合一命题是基本正确,它对当代生态哲学价值论确实本正确,它对当代生态哲学价值论确实立含有重大启迪意义。立含有重大启迪意义。38第38页 中国哲学中天人交相胜观点中国哲学中天人交相胜观点 荀子强调荀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明于天人之分”。提出天与人。提出天与人各有自己功效,各有自己功效,“天有其时,地有其财,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人有其治。”提出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著名命题,认为自然界有其客观必定规律,著名命题,认为自然界有其客观必定规律,与人间

12、治乱祸福并无联络。与人间治乱祸福并无联络。提出了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改造自然主张。改造自然主张。39第39页刘禹锡提出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他在学说。他在天论天论中说,中说,“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认为天能够用人,人也能够用天。他着重强调人能够认为天能够用人,人也能够用天。他着重强调人能够用天,即用天,即“用天之利,立人之际用天之利,立人之际”。“天人交相胜天人交相胜”是人与自然对立、斗争一面;是人与自然对立、斗争一面;“天天人还相用人还相用”是人与自然统一、依

13、存一面。是人与自然统一、依存一面。刘禹锡比较全方面地阐发了人类与自然辨证关系。刘禹锡比较全方面地阐发了人类与自然辨证关系。40第40页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三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三种学说种学说1、老子、庄子因任自然学说;、老子、庄子因任自然学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第二十五章2、荀子改造自然学说:荀子改造自然学说:“制天命而用制天命而用 之之”3、易传易传天人协调学说:天人协调学说:“裁整天地裁整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之道,辅相天地之宜。41第41页老子像42第42页庄子像庄子像43第43页老子庄子老子庄子因任自然学说因任自然

14、学说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但其思想有老子和庄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但其思想有很多不一样之处。老子较为现实、功利,善很多不一样之处。老子较为现实、功利,善于从人事之利害得失上作打算。庄子是玄想于从人事之利害得失上作打算。庄子是玄想家,浪漫、理想,一切自然而然是他做事最家,浪漫、理想,一切自然而然是他做事最大特色。这种差异反应到二者对大特色。这种差异反应到二者对“人人”与与“自然自然”关系看法上亦极为显著。简单地讲,关系看法上亦极为显著。简单地讲,老子总是想把自然中规律利用到人事上,方老子总是想把自然中规律利用到人事上,方便在处理事务中优胜于对方。而庄子尽可能便在处理事务中优胜于对方。而庄子尽

15、可能把人事融入到自然,目标是想让人过上一个把人事融入到自然,目标是想让人过上一个“逍遥游逍遥游”生活。生活。44第44页老子人生观老子人生观老子人生观里就包含着他对待自然态度。老老子人生观里就包含着他对待自然态度。老子道论,首先赋道以空虚、无为、自然特征。子道论,首先赋道以空虚、无为、自然特征。他说,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物之宗”。道本身就是空虚无形,但它作用。道本身就是空虚无形,但它作用却永不穷竭。深邃啊,好像是万物宗祖。老却永不穷竭。深邃啊,好像是万物宗祖。老子还认为,道对万物作用,就是以无为而任子还认为,道对万物作用,就是以无为而任物自

16、然发展方式进行,因而,得道者也应以物自然发展方式进行,因而,得道者也应以道为榜样,对天下采取无为、自然态度,并道为榜样,对天下采取无为、自然态度,并以这种无为、自然境界,为一个理想人生境以这种无为、自然境界,为一个理想人生境界。界。45第45页老子说,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对万物总是。道对万物总是采取无为而任自然态度,但万物却无不采取无为而任自然态度,但万物却无不是由它所生。侯王若能学习道这种特征,是由它所生。侯王若能学习道这种特征,也对社会采取无为而任自然态度,社会也对社会采取无为而任自然态度,社会就会自生自化。老

17、子认为,道之所以可就会自生自化。老子认为,道之所以可贵,也正是因为它对万物采取贵,也正是因为它对万物采取“莫之命莫之命而常自然而常自然”态度。态度。46第46页老子经常强调老子经常强调“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人法地,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所谓“道法自道法自然然”,也即道是,也即道是“莫之命而常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意思,说明道对于万物,是任其自然发展,而并不说明道对于万物,是任其自然发展,而并不下达命令或妄加干涉,也就是采取无为态度。下达命令或妄加干涉,也就是采取无为态度。因为道本身就是以不干涉、少干涉为特点,因为道本身就是以不干涉、少干涉为特点

18、,因而,人们也应以之为榜样。学道,就要任因而,人们也应以之为榜样。学道,就要任物自然,不妄加干涉,也就是对万物采取物自然,不妄加干涉,也就是对万物采取“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态度,即态度,即培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培育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主宰者。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主宰者。47第47页老子赋道以无为、自然特征,这里有认老子赋道以无为、自然特征,这里有认可并尊重万物发展规律,包含人类社会可并尊重万物发展规律,包含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内容。老子认识到这一点发展规律合理内容。老子认识到这一点即使是

19、不自觉,不过因为他强调了少加即使是不自觉,不过因为他强调了少加入人为干涉,任物自然发展这一点,就入人为干涉,任物自然发展这一点,就在实际上认可了规律客观性,有利于万在实际上认可了规律客观性,有利于万物按照客观规律发挥作用。物按照客观规律发挥作用。48第48页庄子人生标准庄子人生标准庄子认为自然界原来是友好美满,及至庄子认为自然界原来是友好美满,及至人类有了知识,创造了若干技巧,于是人类有了知识,创造了若干技巧,于是自然界友好美满状态被破坏了。人生基自然界友好美满状态被破坏了。人生基本标准是消除一切人为,回到原始自然。本标准是消除一切人为,回到原始自然。庄子思想纲领是:庄子思想纲领是:“不以心捐

20、道,不以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人助天”(庄子庄子 大宗师大宗师),),“常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因自然而不益生”,就是不专心智去损,就是不专心智去损害道,不用人为去帮助天,遵照自然而害道,不用人为去帮助天,遵照自然而不拔苗助长。不拔苗助长。49第49页庄子在外篇庄子在外篇马蹄马蹄一文中以马作比喻,借以指斥破一文中以马作比喻,借以指斥破坏自然过失。庄子认为,坏自然过失。庄子认为,“马,蹄能够践霜雪,毛能马,蹄能够践霜雪,毛能够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足而陆够御风寒,吃草饮水,翘足而陆”,原来是自由自在,原来是自由自在地生活。以后伯乐自称地生活。以后伯乐自称“我善治马我善治马”,用了许多方法,用了许多方法来

21、对马进行训练,来对马进行训练,“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夹之威橛饰之患,而后有鞭夹之威”,于是马不能自由自在,于是马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很多马受伤而死。远古时代人民地生活,很多马受伤而死。远古时代人民“织而衣,织而衣,耕而食耕而食”,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自从圣人,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生活。自从圣人创造了仁义,人民开始追求知识、追求财利,彼此争创造了仁义,人民开始追求知识、追求财利,彼此争夺,不得安宁了。夺,不得安宁了。50第50页庄子在庄子在秋水秋水一文中论天人区分说:一文中论天人区分说:“何谓天?何谓人?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

22、,是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自。自然而然是天,对自然加以改造是人。庄然而然是天,对自然加以改造是人。庄子学派看到了人为一些弊端,有其合理子学派看到了人为一些弊端,有其合理之处,但完全否定了人为价值,要求回之处,但完全否定了人为价值,要求回到自然原来状态,显然是片面,是一个到自然原来状态,显然是片面,是一个消极自然主义观点。消极自然主义观点。51第51页老子和庄子即使都想使老子和庄子即使都想使“人人”行为符合自然行为符合自然界规律,不过庄子是把界规律,不过庄子是把“人人”融入到融入到“自然自然”中,以中,以“自然自然”为终极关心,而老子是把为终极关

23、心,而老子是把“自然自然”融入到融入到“人人”中,以中,以“人人”为终极为终极关心。所以,老子崇尚功利,重视现实,把关心。所以,老子崇尚功利,重视现实,把握握“自然自然”,“无为无为”而而“无不为无不为”。庄子。庄子却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玄想家,重视却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玄想家,重视“自然自然”,追求超然于物外生活境界。即使二,追求超然于物外生活境界。即使二者看法是不一样,但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者看法是不一样,但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瑰宝,它留给后人是更多启迪和思索。中瑰宝,它留给后人是更多启迪和思索。52第52页荀子改造自然学说荀子改造自然学说荀子强调改造自然主要。他说:荀子强调改造自然

24、主要。他说:“大天而思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这里指出了这里指出了“制天制天”、“化物化物”、“理物理物”理想,也就是理想,也就是主张改造自然、治理自然。主张改造自然、治理自然。荀子批评庄子说:荀子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庄子只是歌颂自然而不能了解人为意义。庄子只是歌颂自然而不能了解人为意义。53第53页荀

25、子认为人类生活理想应是荀子认为人类生活理想应是“经纬天地而材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官万物”,“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其美、致其用”。主张改造自然、利用万物,。主张改造自然、利用万物,以利于人类生活。以利于人类生活。荀子提出了改造自然理想,是对人类本质力荀子提出了改造自然理想,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素朴了解,这在当初是了不起。但他不重量素朴了解,这在当初是了不起。但他不重视对自然研究。他说:视对自然研究。他说:“君子之于天地万物君子之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实。实际上,利用万物,必须掌握万物规律,不了际上,利用

26、万物,必须掌握万物规律,不了解万物解万物“所以然所以然”是难以是难以“善用其材善用其材”,这,这是荀子学说不足之处。是荀子学说不足之处。54第54页易传易传天人协调学说天人协调学说易传易传象传象传中提出中提出“裁整天地之裁整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道,辅相天地之宜”标准。其主要含义标准。其主要含义是,调整自然规律作用,帮助自然改变。是,调整自然规律作用,帮助自然改变。系辞传系辞传提出,提出,“知周乎万物而道济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天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万物而不遗”理想标准。理想标准。“范围天地之范围天地之化化”、“曲成万物曲成万物”,意义比较显豁,意义

27、比较显豁,即调整自然改变,帮助万物到达完满成即调整自然改变,帮助万物到达完满成就。就。55第55页易传易传中中文言传文言传提出提出“与天地合与天地合德德”人格理想。人格理想。文言传文言传说:说:“夫大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先天而天弗违,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后天而奉天时”。大人即高尚伟大人格,。大人即高尚伟大人格,其品德与天地相合。先天即在自然改变其品德与天地相合。先天即在自然改变之前加以引导,后天即在自然改变之后之前加以引导,后天即在自然改变之后加以顺应。既能引导自然改变,又能适加以顺应。既能引导自然改变,又能适应自然改变,这么就到达了天人协调。应自然改变,这么就到达了

28、天人协调。56第56页易传实际上以素朴方式对天人关系提出了一个比较全方面辩证观点。既要掌握自然规律作用,更要调节自然变化过程。一方面承认自然变化及其规律客观性,其次又肯定主体能动作用。57第57页庄子要回到自然,实际上,人类从原始庄子要回到自然,实际上,人类从原始纯朴状态过渡到知识发达文明时代,原纯朴状态过渡到知识发达文明时代,原来是自然而然,要求摈弃文明,重返纯来是自然而然,要求摈弃文明,重返纯朴,倒是违反自然,这是道家学说内在朴,倒是违反自然,这是道家学说内在矛盾。不过,道家思想包含崇尚自然,矛盾。不过,道家思想包含崇尚自然,不要盲目地毁伤自然观点,这是对文明不要盲目地毁伤自然观点,这是对

29、文明社会主要警告。社会主要警告。58第58页荀子提出改造自然理想,这是一个光芒观点,荀子提出改造自然理想,这是一个光芒观点,不过荀子没有找到改造自然有效路径。不过荀子没有找到改造自然有效路径。易传易传提出提出“裁成裁成”、“辅相辅相”标准,主标准,主要是从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在两千年历史要是从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在两千年历史上,这一标准也主要被利用于农业生产中,上,这一标准也主要被利用于农业生产中,伴随春夏秋冬四时改变而采取不一样办法。伴随春夏秋冬四时改变而采取不一样办法。这一标准实际意义是保持生态平衡这一标准实际意义是保持生态平衡。59第59页+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学说,不论儒家和道中国古代

30、关于人与自然学说,不论儒家和道家以及生态农学都不把人与自然关系看作是家以及生态农学都不把人与自然关系看作是绝对对立,而是看作相辅相成关系,以人地、绝对对立,而是看作相辅相成关系,以人地、天人完全友好为最高理想。天人完全友好为最高理想。能够说中国哲学本体论前提归根到底就是把能够说中国哲学本体论前提归根到底就是把人同自然界结合为一体,人同自然界结合为一体,“万物一体万物一体”和和“天人一体天人一体”。这种素朴天人友好观在对待人。这种素朴天人友好观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对维与自然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对维护生态平衡含有一定启发意义。护生态平衡含有一定启发意义。60第60页从

31、总体说来,中国文化主张主客混沌,从总体说来,中国文化主张主客混沌,凭生命直觉任万物自然,创造了万物一凭生命直觉任万物自然,创造了万物一体、人与自然交融内心高远境界,但缺体、人与自然交融内心高远境界,但缺乏主客二分理性精神,难以发展近代科乏主客二分理性精神,难以发展近代科学技术,人在与自然关系上缺乏实践能学技术,人在与自然关系上缺乏实践能动性。严重束缚了文明深入发展。动性。严重束缚了文明深入发展。61第61页(三)农业文明环境问题人口与土地矛盾。人口与土地矛盾。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域重复进行刀耕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域重复进行刀耕火种,造成土地破坏。火种,造成土地破坏。中国黄土高原农业系统瓦解、玛

32、雅文明中国黄土高原农业系统瓦解、玛雅文明消失、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地域成为荒消失、巴勒斯坦、两河流域地域成为荒漠就是例证。漠就是例证。62第62页人与自然矛盾只是在一些年代和一些地人与自然矛盾只是在一些年代和一些地域存在激烈反抗,总体表现为人类经济域存在激烈反抗,总体表现为人类经济活动干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能力有限,活动干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能力有限,对生态系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对生态系统资源开发利用不足。63第63页中国黄土高原64第64页65第65页66第66页67第67页玛雅文明68第68页玛雅文明69第69页70第70页71第71页埃及72第72页沙漠73第73页74第74页农业文明衰退农业

33、文明衰退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不过他们做梦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不过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所以而成为不毛之地,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所以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因为 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积聚中心合贮藏库。阿尔卑斯山意大利人,当他分积聚中心合贮藏库。阿尔卑斯山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那同一个枞树林们在山南坡把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那同一个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么一来,他们就把当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么

34、一来,他们就把当地域高山畜牧业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地域高山畜牧业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么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他们这么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愈加凶猛洪水倾泻到平原上。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愈加凶猛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恩格斯恩格斯75第75页农业文明与生态环境关系农业文明与生态环境关系历史学家在研究文明与生态环境关系时认为,历史学家在研究文明与生态环境关系时认为,一个民族历史越是悠久,它对自然开发越是一个民族历史越是悠久,它对自然开发越是深入,从而对它所在地域环境破坏也就愈加深入,从而对它所在地域环境破坏也就愈加严重。因而,严重。因

35、而,“文明越是灿烂,它连续存在文明越是灿烂,它连续存在时间就越短。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时间就越短。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了这些文明故乡衰落,主要是因为人们糟踏或者毁坏明故乡衰落,主要是因为人们糟踏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环境。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环境。”因为人类在自因为人类在自然基础上创造自己文明,不过,人类最光芒然基础上创造自己文明,不过,人类最光芒成就大多造成了奠定文明基础自然资源毁灭。成就大多造成了奠定文明基础自然资源毁灭。76第76页人类借助改进了工具和提升了人类借助改进了工具和提升了技术,在无意中毁坏了土地生技术,在无意中毁坏了土地生产力,乃至文明人跨过地球表产力,乃至文明人跨过地球表面,在他们足迹所过之处留下面,在他们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一旦环境快速恶化,一片荒漠。一旦环境快速恶化,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人类文明也就随之衰落了。77第77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