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建设动态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44676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95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建设动态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建设动态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建设动态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收稿日期:2023-12-15第 32 卷 第 4 期Vol.32 No.4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2024 年 4 月Apr.2024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建设动态研究吴晓方(北京印刷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2600)摘 要:从印刷文化传播史来看,印刷类博物馆的发展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全球印刷类博物馆已形成区域化、专题化、多元化、协同化的建设格局。在当今科技革命浪潮的大背景下,印刷类博物馆的发展有危也有机。为此,我们应认真思考新时代印刷类博物馆发展的使命

2、与目标,从内涵提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等方面,积极推动我国印刷类博物馆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主导印刷文化国际话语权,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关键词:印刷类博物馆;发展历程;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24)04-0065-05 博物馆是“一个非营利的、为社会服务的常设机构,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促进了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各种体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指出“搞好历史博物展览

3、,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求“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已取得历史性成就,逐步形成了类型丰富、主题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作为行业博物馆的重要一员,印刷类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印刷界关注。然而,就我们的视野所及而言,鲜有针对印刷类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专门研究,这与我国作为印刷术起源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的历史脉络加以梳理,把握其发展动态,以期为新时代印刷类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一、世界印刷类博物馆发展史印刷类博物馆的历史变迁,与印刷术

4、的传播、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印刷术起源于唐代的雕版印刷,至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首先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而后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欧洲。15 世纪中期,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技术实用性,进一步推动了印刷术的广泛应用。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尽管比约翰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大约 400 年,但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并未流行开来。约翰古登堡发明铅活字印刷术以后,现代的印刷技术又从西方辗转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因此,对印刷事业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传播交流而言,毕昇和约翰古登堡都各自

5、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随着印刷传播新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步入工业社会,印刷作坊、印刷厂也应运而生,由此也催生2022 年 8 月 24 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官网公布的博物馆新定义“A museum is a not-forprofit,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that researches,collects,conserves,interprets and exhib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Open to the public,accessible and i

6、nclusive,museums foster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They operate and communicate ethically,professionally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offering varied experiences for education,enjoyment,re-fle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按照西方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的分类标准,本文探讨的印刷类博物馆属于科技类博物馆范畴,指的是以收藏展览印刷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展示馆。

7、了印刷类博物馆。(一)15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末期:印刷作坊、印刷厂登上历史舞台很多印刷类博物馆都脱胎于印刷作坊和印刷厂,15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末期,世界各国陆续兴建了一大批印刷厂。“15 世纪 50 年代,约翰古登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由此开启了印刷行业的机器时代。古登堡的铅活字印刷技术在 15 世纪几乎传遍了整个欧洲,当时知名的印刷商近 1000 人,出版物约有 30000 本(这些书现在被称为古版书)。16 世纪,随着印刷业日益普及,在欧洲开办印刷厂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除德国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都对本国的印刷厂采取了提防性的监督措施。”117世纪,由于国家内部政权的变动,

8、各国印刷业的发展态势各不相同。一部分国家的印刷业出现下滑趋势,德国印刷业出现了短暂的衰落迹象;英国和法国的印刷业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而另一部分国家的印刷业则呈现上升态势,如荷兰的印刷业发展迅速,铅字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各种小号铅字也开始投入使用;在此期间,美国第一家印刷厂诞生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印度和日本也出现了铅印印刷厂。18 世纪,印刷业仍然处于缓慢发展时期,法国印刷业重获自由。19 世纪,以德国为引领的印刷业得到了充分发展,欧洲各国相继出现了上万家印刷厂。(二)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中期:早期印刷类博物馆落成博物馆最早起源于英国,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家国家博物馆。进入 20

9、世纪,博物馆朝更加系统、专业的方向发展,专业的博物馆协会在欧美纷纷建立,像科技博物馆、农业博物馆等专业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此背景下,印刷类博物馆也开始起步。1900 年建成于德国美因茨市的古登堡博物馆,是全球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家展出世界先进印刷机械和印刷精品的博物馆,该博物馆的落成开创了印刷行业博物馆的先河。另外,创建于 1908 年的捷克国家技术博物馆,馆内设有印刷展览馆。(三)20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末期:全球兴建印刷类博物馆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替代。作为传统产业,印刷业也经历了科技革命的洗礼,一大

10、批印刷厂退出历史舞台,很多老式的印刷设备成为文物。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这些曾经见证文明的印刷设备和印刷物,一些国家的印刷商纷纷涉足印刷类博物馆的建设,世界各地兴建了一大批印刷类博物馆,如哥伦比亚波哥大印刷艺术博物馆(1964 年建)、英国约翰杰拉德印刷博物馆(1982 年建)、中国印刷博物馆(1996 年建)等。(四)21 世纪以来:印刷类博物馆的变革与创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博物馆的服务对象由专业小众转变为社会大众。印刷类博物馆从此步入成熟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作为本国印刷类博物馆的发起者,世界各国开始自觉地捍卫并弘扬本民族的印刷文化。进入 21 世纪以来

11、,世界各国的代表性印刷类博物馆兴起,如日本东京印刷博物馆(2000 年建)、澳大利亚彭里斯印刷博物馆(2001 年建)、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2005 年建)等。二、国外印刷类博物馆的发展特点各国印刷类博物馆的藏品都有很强的专题性和区域性,大多反映了本国各区域的印刷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总结国外印刷类博物馆的发展特点,借鉴国外成熟的博物馆理念,有助于促进我国印刷类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一)办馆主体呈现私营化特征,多为家族传承西方国家的印刷博物馆大多是在印刷作坊或印刷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西方国家经济中,家族传承公司占据半壁江山。家族印刷厂也多是代际传承,发展至今,其中一部分家族印刷厂变

12、成了印刷类博物馆。例如,英国罗伯特斯麦尔祖孙三代从 1866 年至 1986 年经营的印刷作坊,停业后转变为苏格兰罗伯特斯麦尔印刷厂博物馆,现归苏格兰国家基金所有;比利时普拉坚和莫列图斯博物馆的前身是著名印刷商克里斯托弗普拉坚在1579 年创建的印刷厂,一直保存至今。(二)收藏、保护功能完善,馆藏印刷品见证了西方宗教传播巴黎圣母院中提到:“在印刷术以前,宗教改革不过是一种分裂,印刷术却给了它一个革66北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2024 年国立技术博物馆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座博物馆,是捷克规模最大的展示有关技术的博物馆。捷克技术博物馆创建于 1908 年,于 1941 年搬入现址。命。”

13、马丁路德也说:“印刷术是上帝最崇高、最无限的恩典,凭借它上帝的福音事业可以广泛传播。”因此,印刷术也可以说是西方宗教得以广泛传播的基础。印刷类博物馆所藏的早期印刷物,类型多样,其中祈祷用书、宗教和教义类图书见证了西方宗教传播。例如,古登堡印刷博物馆收藏的圣经是最早使用西方印刷术的印刷作品,这本宗教典籍后来成为世界上印刷量最多的书籍;白俄罗斯图书印刷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教师福音通用日课经文等宗教书籍;1475 年出版的基督教祷文我们的天父是第一本亚美尼亚语图书。(三)协会引领作用突出,学术研究功能显著行业联盟和协会的成立是一个行业实现有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标志。目前,西方国家已成立多个印刷类博物馆联盟

14、和协会,如欧洲印刷博物馆协会(AEPM)、德国博物馆协会、国际印刷博物馆协会(IAPM)等。这些行业协会有助于世界各国印刷类博物馆的联合,握指成拳、取长补短,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形成相互联动、协同发展的局面。在印刷类博物馆协会的引领下,国外印刷类博物馆的馆际交流、与高校之间的馆校合作频繁,使博物馆的学术研究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例如,中韩日雕版印刷国际学术研讨会多次围绕雕版印刷的典藏策略和学术取向、学术内涵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日本印刷类博物馆定期举办“世界印刷史”“日本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并与明治大学合作举办了“博物馆材料论”研修班。三、国内印刷类博物馆的发展特点“博物馆”是舶来品,古代中国并无

15、此说法。19 世纪赴欧美访问的中国人接触到国外的博物馆,将其译为“博物馆(或博物院)”,从此“博物馆”一词才在我国流传开来。中国最早的博物馆是清末状元张骞于 1905 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最大的公共博物馆是成立于 1925 年的故宫博物院,而最早的印刷类博物馆则是 1996 年落成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尽管我国印刷类博物馆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考察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印刷类博物馆具有下列特点:(一)办馆主体相对单一,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在我国,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被视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政府在政策保障、资金投入、规划引领等方面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国家主导博物馆的建设发展

16、,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运营形式。目前,国有博物馆仍然是印刷类博物馆的中坚力量,民营博物馆则是后起之秀,两者相辅相成。我国印刷类博物馆逐步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飞”的局面,呈现健康、均衡的发展态势。国有印刷类博物馆是宣传印刷文化、弘扬中华印刷文明的重要场所,如中国印刷博物馆、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等。近年来,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大力扶持民营博物馆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深圳市毕昇印刷文化博物馆、广东力嘉包装印刷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二)建馆定位趋于专题化、多元化为了满足公众需求,响应时代召唤,印刷专题博物馆也应时而生。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是雕版印刷专题博物馆,展厅总面积约 410

17、0 平方米,分为“中国馆”与“扬州馆”两大部分,全面展示了中国雕版印刷的辉煌历程和扬州雕版印刷的独特成就。22017 年建成的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其中一个场馆以木活字印刷技术为专题,主要介绍了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历史、工艺特征、影响和保护等内容。长期以来,印刷与出版互相支撑、彼此影响,二者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在印刷类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版类博物馆也不甘落后,中原出版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相继建成。这三家博物馆在类型内容上有别于印刷类博物馆,打出了印刷出版行业博物馆提质增效的“组合拳”,由此可以避免相关行业博物馆的重

18、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三)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分众教育层次化“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是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应有之义。作为弘扬中华印刷文化的重要平台,印刷类博物馆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进而实现文明互鉴、繁荣文化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各印刷类博物馆也在积极尝试将印刷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面向不同群体,努力拓展印刷类博物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印刷类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使得博物馆与社会大众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分众教育更加层次化,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辐射力和亲和力。中国印刷博物76第 4 期吴晓方: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建设动态研究馆和上海中华印

19、刷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两个范本,这两家博物馆一直持续深入地加强与中小学以及高校之间的合作,积极弘扬印刷文化,传承红色印刷基因,先后获批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未来展望2021 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 2035 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将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二十多年来,尽管我国的印刷类博物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与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国的印刷类博物馆在发展定位、体系布局、功能发挥、对外交流等方面都

20、有待进一步完善。(一)开阔思路、创新发展,拓宽印刷类博物馆合作领域“独木不成林”,印刷类博物馆的发展有赖于多个领域形成合力。实体博物馆的传播能力毕竟有限,但其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却可以通过多领域的合作来实现。让印刷类博物馆融入更多领域,做好“博物馆+”的大文章,是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第一,推进“博物馆+研学”,丰富文化内涵。传统的博物馆实体文物展览方式与知识关联性不强,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的观众难以从复杂的文物展览中提取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3“博物馆+研学”模式寓教于乐、融学于趣,以研学之旅激活博物馆内生力,传播印刷文化,更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从而达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21、第二,推进“博物馆+课堂”,传播价值理念。优秀的中国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守护和传承。印刷类博物馆作为展示和弘扬中华印刷文明优秀成果的橱窗,应该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融入学校教育,让中华优秀印刷文化被广大青少年熟知、铭记。第三,推进“博物馆+旅游”,追求效益双赢。在文旅融合时代,印刷类博物馆与旅游界通力合作,有效整合资源,既可以为大众提供有温度的体验和有广度的学习服务,也可以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以人为本、科技赋能,推进印刷类博物馆数字化转型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与物的结合”“以人为本”已成为备受博物馆界关注的新议题。衡量一个博物馆是否成功,不仅要看它有多少馆藏,更要看它在多

22、大程度上融入大众生活,是否满足了社会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部署,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推进博物馆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博物馆,是应对时代之变的战略选择,是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持续不断地利用新技术为印刷类博物馆的发展赋能,努力讲好新时代中国印刷故事,赓续传承中华印刷文化。印刷类博物馆应借助数字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丰富文化体验为抓手,创造“人人可参观、处处可参观、时时可参观”的智能化参观环境,提升博物馆的访客数量和效果。(三)文明互鉴、智慧共享,为全球印刷类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一个博

23、物馆的藏品再丰富,品类再多,体系再全,不可能囊括全球之文物,穷尽人间之遗珍,总揽古今之瑰宝,涵盖地区之差异。”4“博物馆文化的共享与弘扬”已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共识,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促使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今科技革命浪潮的大背景下,国内印刷类博物馆更应携手并进,加强馆际交流合作,促进世界各国印刷类博物馆的共赢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印刷文化的软实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印刷类博物馆应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恢弘的视野、积极的姿态融入全球博物馆的发展中,向世界展示中国印刷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新貌,不断为全球印刷类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参考文献:1 张

24、养志,熊贵帆,高晶,等.世界图书出版与印刷博物馆M.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2 曾学文.广陵书社与现代扬州雕版印书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3):138-149.3 黄菡.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文化+科技”双擎驱动故宫文博展现“新力”EB/OL.(2022-20-14)2023-11-23.ht-tps:/ 京 印 刷 学 院 学 报2024 年4 陈燮君.新的价值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J.上海文博论丛,2008(2):6-13.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inting Museums in China and AbroadWU Xi

25、aofang(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Beijing 102600,China)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printing culture,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museum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economy,politics and society.Nowadays,th

26、e global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museums have formed a regional,thematic,diversified,and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pattern.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the development of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museums is full of risks and opportunities.For this reason,in the new era,the mi

27、ssion and goal of the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museum should be seriously taken into account.Also,the printing and publishing museum should be actively promoted into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connotation improvement,technology empowerment,model innovat

28、ion,so as to better advocate for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printing culture and serve the socialist country with advanced culture.Key words:printing museums;development process;innovative development(责任编辑:李新新)(上接第 64 页)serious,and the demand for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is also increasin

29、gly strong.Developing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for Beijing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aging and cope with population aging,but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nd promoting st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operation.After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

30、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in Beijing,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in Beijing from three aspects:the supply of elderly care institutions,elderly care communities,and elderly care supplies.It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opulation 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in Beijing,and proposes further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derly care industry in Beijing.Key words:population aging;elderly care industry;Beijing(责任编辑:李新新)96第 4 期吴晓方:国内外印刷类博物馆建设动态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