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作为高校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42696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高校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作为高校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作为高校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一般来说,哲学教育指以哲学思想作为教育内容,向被教育对象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哲学专业教育大约指在大学及科研院所对哲学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哲学相近专业大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研究生)专业。首先,人们对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理解不同。在 2019 年之前,国家教育部门并没有提出通识教育。“至今我国高教主管部门都没有使用 通识教育 这样的字眼。”员“我国的通识教育实践只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民间 行为,是一些基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学校针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过早地文理分科的现状,提出的

2、作为专业外教育的补充。因为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关于通识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与通识教育相似的是一些关于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和文件。”1(42)其次,人们对通识教育包含的范围理解不同。“一种观点认为,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教育都是通识教育,包括思政课、英语、艺术、体育等,目前武汉大学是这么做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课程体系和特质的非专业类教育,不同于思政课、英语、体育等国内高等教育中专设的公共课程,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复旦大学即持这种观点。”1(42)中国哲学史是哲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之一。它伴随哲学通识教育的起伏而变换着自身的面相,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理解的哲学通识教育指把哲学作为通识

3、教育的课程,面对除了哲学专业及其相近专业以外的学生实施哲学的教育。这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国哲学史教育是随着专业哲学教育在中国形成的。1912 年,北大建立哲学系,称为“哲学门”。其开设的课程就包括中国哲学史。后来,一些院校分别成立了哲学系,这些哲学系基本把中国哲学史作为专业课程。直到现在,中国哲学史依然是各大哲学系的专业课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史最初是以专业哲学教育课程出现的。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也是伴随专业哲学教育而产生的。收稿日期:2022-04-04基金项目:辽宁省教学改革项目“从知识到信仰的实现路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阶段性

4、成果(项目编号:BDJGAY2019002);渤海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DJGAY2019002)作者简介:郑淑媛(1971),女,博士,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作为高校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研究郑淑媛1解嘉正2(1.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2.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摘要: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 20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

5、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相继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与人格魅力面相、政治教育面相及现代社会良药面相等。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也存在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有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哲学通识教育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的文化基底,重视发挥中国哲学史教育哲学通识教育功能,重视历史性,注意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等。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中国哲学史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23)03-0054-0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054054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

6、期渤海大学一、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 20 世纪 80 年代、20世纪 90 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相继呈现出新的文化形式与人格魅力面相、政治教育面相及现代社会良药面相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哲学史教育,起到了类似哲学通识教育的作用自中国哲学史作为专业课程成为专业哲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来,其哲学通识教育的面相也随之呈现出来。这主要是以新的文化形式和人格魅力面相出现的。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受

7、到了批判,甚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以来落后的深层原因,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主的障碍,必须予以清除。在这种情况下,把传统文化置于何种位置成为当时人们思考的问题。胡适的 中国哲学史大纲 和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 等教材,就是为专业哲学教育而写的,它伴随着时代对传统文化安置的焦虑而起到了类似哲学通识教育的效果。另外,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胡适和冯友兰等先生的个人魅力,也使中国哲学史教育成为哲学通识教育。胡适的哲学课,顾颉刚、傅斯年、梁启超听后深受震动2。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直接从周宣王讲起,这种“截断众流”的讲法,在当时震动很大,得到了傅斯年、顾颉刚等“实力派”学生的肯定和支持。可见,当时的中国哲学史课程虽然

8、是为哲学系专业学生开设的,是哲学专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中国哲学史教育也吸引了非哲学专业的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取得了实际效果。这说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哲学史教育就以新的文化形式和个人人格魅力的面相展现了哲学通识教育的功能。(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 20 世纪 80年代末,中国哲学史教育以政治教育面相起到了哲学通识教育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通识教育对中国哲学史教育的指导作用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一些从事中国哲学史教育的教师自觉地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指导中国哲学史教育。任继愈在 学习中国哲学史三十年 中写道:“解放初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系的教师和一些马克思主义

9、哲学工作者,定期(每两周一次)举行讨论会。”3这些教师包括了任继愈、汤用彤、张岱年、贺麟、金岳霖、冯友兰等教授中国哲学史的教师。他们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真思考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运用到教学之中;同时,一些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都展现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使中国哲学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识教育。第二,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更多的是苏联专家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观点,认为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历史上明显地表现出:以墨子、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李贽、黄宗羲、王船山、戴东原、谭嗣同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路线,与以董

10、仲舒、韩愈、程颢、程颐、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路线的根本对立,两千多年以来进行着尖锐的斗争。”4“在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必须加强和突出阐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特别是对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形而上学观点,即 合二为一观点必须着重批判。”5后来,这两种对立的思想逐渐被圆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理论替代,成为中国哲学史教材和教学的主要思想。典型代表是李锦全和萧萐父先生的 中国哲学史 教材。第三,中国哲学史教育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哲学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学习中国哲学史可以“更好地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一切不正确的思想”6“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应当利用它自己的特点,帮助人们改造旧的世

11、界观和人生观,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在思想战线上战斗的本领”7。20 世纪 80 年代的各种版本的 中国哲学史 教材,把中国哲学史的教育目标定位于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20世纪 80 年代的所有通史都未能跳出革命史观 和 服务史观 的思维模式,中国哲学史仍没有作为一门学科的自为的意义,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其一是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或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二是批判封建主义;其三是继承一些遗产;较为适中的说法则是总结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和来自恩格斯的锻炼理论思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055055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维能力。”8(三)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的中国哲

12、学史教育以传统文化的面相发挥了通识教育的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国学热”出现。这种“国学热”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已经出现,这是现代化过程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期待与反思。90 年代的“国学热”体现了更为健康的状态8(671)。这一时期的中国哲学史教育以国学的形式起到了通识教育的作用。2014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需要在中小学和大学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中国哲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正因为这样的地位才使中国哲学史教育成为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的核心。从事中国哲学史教育的教师面向非哲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国哲学课程。这些课程有的以中国哲

13、学史命名,有的以中国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等命名,但是其内容多数是中国哲学史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使中国哲学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通识教育结合起来。2005 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一级学科,其中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之一。中国哲学史教育也部分地进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之中。2019 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二、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就目前而言,中国哲学史教育作

14、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哲学通识课程的组成部分及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呈现了通识教育的面相。但是,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中国哲学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还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有机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明确指出:“还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9中国哲学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15、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深厚文化基底。但是,中国哲学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尚未有机融合。2021 年版的 思想道德与法治 教材就渗透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体现中国哲学史教育。正文多处以引用中国古典哲学经典的语句、直接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等形式发挥中国哲学史教育的文化基底功能;同时在非正文的拓展、明辨、图说等部分,介绍、评述中国哲学思想,使学生能够明辨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引用了部分中国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高度,概括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则从

16、历史的角度,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历史过程。由此可知,中国哲学史教育以哲学的面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相发挥了通识教育的作用。但是,这些努力还没有使中国哲学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达到更高层次的有机融合。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讲授中,中国哲学的内容还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注脚、简单例子或者课程资源等形式体现其通识教育的功能。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所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并没有真正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

17、的通识教育,没有真正起到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通识教育的作用,尤其没有达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水乳交融的程度。(二)中国哲学史教育疏离了哲学通识教育哲学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反思、批判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清晰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目前的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哲学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哲学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056056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精神。如复旦大学搭建了国内首个哲学公共教育体系:导论类课程,帮助学生进入哲学领域;经典导读研读和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程,帮

18、助学生进阶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 2+X的培养模式进入哲学五大专业方向的课程或辅修学士学位。在这些哲学通识教育中,中国哲学史教育还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相出现。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教研室开设了“春秋三传,选读”等10。这发挥了中国哲学史的哲学通识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哲学史教育往往泛化为哲学故事,以趣味和闲谈取代了缜密的分析和批判的精神,以感性体验取代了理性思考,以清谈考据取代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可见,中国哲学史教育部分地疏离了哲学通识教育,也没能体现出哲学家如何发现和解决先前哲学所遇到的理论困难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三、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作

19、为通识教育发挥作用是中国哲学史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目前中国哲学史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识教育、哲学通识教育及人文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首先,中国哲学史教育要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的文化基底,真正融入思政课的通识教育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报告强调了“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

20、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1。中国哲学通识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文化基底。“而且还要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出发,探究其融入课程教学的思路、逻辑和内在机制,使其在新时代中更具有解答现实问题、解决思想疑虑的能力。”12也就是说,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实施方面,都要把中国哲学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中国哲学史可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选修课的核心内容发挥其教育功能,也可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成为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文化底色;在教学实施方面

21、,中国哲学史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怀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的教学场景,中国哲学史的系统思维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施的理念,其育人思想也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提供思路。其次,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要重视发挥自身的哲学通识教育功能。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要把握自身的哲学特性,以明确的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要把握这一特色,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其在通识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孙正聿在 哲学通论 中指出:“真正的哲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巨大的逻辑感和博大的境界感,并从而使人通过哲学的学习增强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提高自己的整体教养水平。”13作为

22、哲学通识教育的中国哲学史教育也应当发挥这样的哲学教育功能。中国传统哲学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理论回应了所处时代的现实问题,体现了求真的态度、反思的取向、批判的精神乃至辩证的智慧。这些需要通过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向学生传达和讲授,培养其哲学精神。再次,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也要重视历史性。第一,要树立中国哲学史既是哲学又是哲学史的理念。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要以哲学发展的历史为主线,讲述哲学家的思想或者哲学问题,要关注整个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过程,讲清哲学思想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要把握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虽然说中国哲学史的文献资料距离现在的时间间距较长,理解其文本原意存在一定困难。但是,通过训诂等方

23、式,我们能够获得文本原初的大意。“哲学史课程的重点是读文献,帮助大家打好基本功,不能在文献上出错,这非常重要,这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国哲学史的课程不是教大家结论,而是练习解读文献的内功。”14这里说的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但是正确解读文献也是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最后,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要注意与社渤海大学学报二二三年第三期渤海大学057057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上接第 34 页)2张芮涵.回不去的远方:第 42 章EB/OL.(2020-09-20)2023-03-30.https:/ 47 章EB/OL.(2020-09-20)2023-0

24、3-30.https:/ 21 章EB/OL.(2018-07-27)2023-03-30.http:/ 5 章EB/OL.(2018-07-05)2023-03-30.http:/ 4 章EB/OL.(2018-07-04)2023-03-30.http:/ 1 章EB/OL.(2020-09-20)2023-03-30.https:/ 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或者更简洁地说,是 思想中的现实。”13(289)中国哲学史的通识教育要讲清中国哲学思想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如讲述天人合一思想时,要讲清天人合一思想所处的不同时代的现实;同时,要结合目前的现实社会来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

25、性发展,如讲清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下社会的生态意义等。总之,中国哲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中国哲学界应该给予充分关注。参考文献:1吴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43.2沈卫威.激进与保守在“哲学门”相遇J.文艺研究,2017(11):74-75.3任继愈.学习中国哲学史三十年J.哲学研究,1979(9):41.4杨永志.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批判地接受祖国文化遗产J.哲学研究,1956(1):62.5施赞冰.当前学术领域思想斗争的特点和中国哲学史的教学改革J.教学与研究,1964(6):47.6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 1 册

26、M.5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今人.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改革中国哲学史教学J.教学与研究,1964(6):31-328乔清举.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34.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10“哲学: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公共教育”专题研讨会顺利召开EB/OL.(2022-11-04)2023-01-16.http:/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12展伟,王莉.中国哲学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36.13孙正聿.哲学通论M.修订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286.14陈来.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属性与方法J.中国哲学史,2021(4):11.(责任编辑徐哲)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渤海大学058058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