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摘要:1929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转折,列宁晚年摸索出的通过新经济政策间接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曲折和摇摆中走了不到十年之后,被斯大林的急剧变革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所取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模式化阶段。本文就苏联经济建设的工业化道路展开具体的论述,主要从工业化产生的原因,工业化是怎样进行的,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影响及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评价这一道路,这四个方面来论述。关键词:工业化经济建设资本积累手段关键词: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原因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没有现代化的大工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在世时就十分强调工业化对建成
2、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从他提出的著名公式: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就可以看出来。虽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列宁在世时没有来得及实施工业化,但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改变苏联落后的工业面貌、大力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是一代布尔什维克党党人的夙愿。20实际20年代国际形势恶化后,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以加强国防力量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1929年党和国家正式批准了以高速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开始全面实施工业化方案。二、推行工业化的手段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苏联党和政府就广泛利用税收、信贷、税率和其他行政手段对各个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中的私人资本进行大力限制和排挤。1
3、928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后,国家逐步缩减并废止对私商的供货合同,取消对私营工商业的信贷大幅度提高对它们的征税额,不断缩小私人资本的活动范围,强制关闭贸易市场,甚至规定私营工商户的子女必须缴纳高额受教育费才能入学,这些政策使本来数量就不多的租让制企业经营更加困难。1930年,联共(布中央提出建议:在不与外国资本家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废止租让合同,由政府提前收回租让企业,这样,代表城市资本主义成分的私营工商业租让制企业和小手工业已基本被取消。充分调动苏联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为了使全社会树立“以空前未有的发展速度”实现工业化的思想,斯大林和联共(布特别注意通过激发民族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和调动人民的爱国
4、革命热情。最典型的是2030年代被反复宣讲的“不做资本主义的附庸论”和“落后挨打论”,斯大林在十四大上谈到必须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时指出“如果我们停留在只输入装备和机器而不能自力生产装备和机器的发展阶段上,那我们就不能担保我国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庸品”,因此,他号召人民把全部思想和意图都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次年,斯大林开始强调发展重工业,认为“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经济上的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属品。”这样在斯大林的大力倡导下全国人民都以饱满的爱国革命热情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中。斯大林在2030年代多次阐述的“落后挨打论”在强化苏联人民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5、激励人民以饱满的爱国革命热情献身于工业化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1931年在一次演讲中斯大林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绝对不愿意!旧俄历史的特征之一就是它因为落后而不断挨打。”斯大林从沙皇俄国的历史中片面的选取部分事实来论证他的必须以最高速度发展重工业,否则就会挨打的观点这样苏联人民的爱国革命热情很快就转化成了工业化的建设动力。充分利用国家权威斯大林和联共(布在对广大人民进行思想激励的同时也充分运用了国家政权的权威,发挥了国家在集中和调配资源以及加快工业化建设进度方面的作用。由于苏联原来工业落后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需要大笔的资金积累,但
6、是苏联已经摒弃了英美等国家由轻工业为重工业自发积累资金的道路,当时又不可能从殖民地掠夺也无法得到国外贷款,所以苏联工业化所需的资金问题只能在国内解决。国内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行高积累,这种高积累主要是通过“挖”农民,促进资金积累从农业转向工业和严格控制城市消费等方式实现的。农业全盘集体化道路是从农业及农民中获取资金积累的最好方式,因为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民可以按劳从集体农庄得到大体均等的生活保障,农民就可以在基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第293页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第112页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第37页本上无商品货币关系起作用的状
7、态中从事生产和消费,国家就可以通过非商品交换的形式强制实现资金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转移的方法是严格规定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的数量以及国家按低价收购农产品和按高价出售工业品即从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中向农民收取“超额税”,此外,国家还以低价收购农民义务交售之外的剩余农产品,农民在工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中的损失愈大国家则从农民手中拿走的越多。严格控制城市居民消费也是保证高积累的重要手段。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半期苏联为发展重工业而放慢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生产,使消费品生产严重不足,加上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使城市食品和日用必需品供应严重紧张,国家于是从1929年起开始对城市居民实行定量配给销
8、售制,使城市消费水平急剧下降。吸收居民手中的资金苏联采取了增加税收、发行公债、动员居民义务捐款等各种方式来吸收居民手中的资金,从1928年起,国家采取以上方法吸收的居民资金在苏联预算收入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另外,在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过程中,国家也强制从地主、富农中获得大量资金。提高计划指标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苏联在进行高积累的同时还不断提高计划指标。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经济危机时,苏共(布党内许多人以为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战争日益临近,在这种形势下必须加快发展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步伐。于是从1929年底到1932年“一五”计划原定指标不断被拔高,在斯大林看来,为了在苏联取得社会主义的最后胜利
9、,就必须克服“有最先进的苏维埃制度和全世界最先进的政权”同“工业技术过分落后”的矛盾,而要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赶上并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与先进技术。三、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工商业的高度国有化,充分调动劳动群众的爱国革命热情,通过种种办法实现资本积累和计划的高指标,这些不仅是苏联工业化实现的手段而且还是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但是苏联工业化道路最大的特色是拒绝从轻工业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这一“通常的”工业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牺牲农业和轻工业采取非平衡的经济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四、工业化完成的影响-积极影响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苏联人民沿着有自己特色的工业化
10、道路不断探索前进使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苏联从1928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经过12年的时间便将工业生产的绝对量从1913年占世界第五提高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技术上苏联工业实现了大跨越,30年代苏联就已经成为世界上能生产当时任何一种产品的三四个国家之一尤其是重工业有了空前迅速的发展。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的结构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工业使得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增加,到1940年已经上升到85.1%,1931年的生产资料的生产量比1913年的增长了9倍。至此,苏联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许多过去没有的部门如机床制造业、航空工业、重化学工业等都建立了起来。在实现这种
11、变化的过程中有2000多万人由农村地区进入城市,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从1928年的18%到1940年的32%。以上这些都表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推行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缩小了苏联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差距,这为以后苏联的发展奠定了较雄厚的无知和技术基础,但是这种成功的背后也留下了很多隐患。消极影响苏联为“赶超”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斯大林时期不顾经济平衡,在工农业之间以工业为主导,在轻重工业之间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优先,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上使消费服从生产,不重效益而一味强
12、调速度,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靠不断增加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来保证增长,以求在经济增长的速度上和社会产品的数量上赶超资本主义国家。这是一条在单独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压力下走出的非平衡、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非平衡经济发展非平衡经济发展集中表现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进而造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和生活必需品业发展缓慢满足不了人们对消费品的需要,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粗放型经济发展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投资、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取得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效益而一味强调速
13、度,注重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低下。另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伴随着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及浪费,也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苏联自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企业就中断了同市场的联系,农村集市贸易的商品价格也受到严格管理,造成每个企业和集体农庄的生产劳动只是在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与市场发生联系参与市场竞争。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被国家的计划所取代,经济核算和物质调拨都不是建立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国家计划基础之上,货币也失去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经济意义只充当结算符号。牺牲农民的利益苏联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采取强硬手段实现全盘农村集体化,这完全违
14、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采取的手段使众多农民和牧民遭受了苦难与死亡。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太多。为了实现工业化,不惜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过分强调农业必须为工业服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同时这些也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五、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评价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是有效的,但在使国民经济结构保持平衡、国民经济整体持续增长方面却显得乏力。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社会体制、厉行节约、紧缩消费动员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大力发展
15、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部门齐全的工业国,为国防现代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使苏联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包围。 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初步工业化和国 防化是相当有效的。 但是苏联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 业,使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长期失调,造成国民经济结 构紊乱,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仍在低水平低质量中徘徊,经济持续增长受到极 大的制约。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对于经济粗放型发展阶段实现速度和产量目标能够起到 积极作用,但却阻碍了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起步的,
16、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下经济 发展经历粗放型阶段是必然的, 这一道路也使苏联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是在 苏联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 这种工业化道路却阻碍了经 济增长方式得转变。 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模式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阻碍了科 学进步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更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发挥,总之就是阻塞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途径。 今天苏联已不复存在,但是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它告诫国家统治者在工业化道路中要协调发展,不能只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此外,轻工业和农业是与 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只有让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他们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建设 国家。另外,国家在经济建设中不能只强调农业要为工业服务,不能以牺牲农民 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工业,要考虑到全民的利益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书目 程又中 苏联模式的兴衰 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史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流等 20-21 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瞻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