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得全
2、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的人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教育目的确定的理论:个人本位论(卢梭);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格莱、涂尔干)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
3、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 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及其管理规制.建立学制的依据: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 人口发展状况;5、
4、本国学制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并未正式公布和实施。癸卯学制,主要承袭日本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中长期规划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根据这一规划,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
5、趋势:一、 加强学强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三、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五、 终生教育体系的建构.教师与学生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业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独立的教师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产生。教师的职业特点:1学者和学习者 2知识传授者 3示范者 4管理者 5朋友 6研究者。教师劳动的特点:11一、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6、)和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二、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三、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四、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威信:教师威信实质上是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反映,是教师成功扮演教育者的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教师威信主要包括:权利威信;信服威信树立教师威信的途径: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3、注重仪表、风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知己与朋友。教师的职业素养:一、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 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 热爱学生;( 核心 )3 团结协作;4 为人师
7、表。二、 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学知识.三、 教师的能力素养:1 语言表达能力;2 教育教学能力;3 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四、 职业心理健康:1 高尚的师德;2 愉悦的情感;3 良好的人际关系;4 健康的人格。【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 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 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 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2、提高自主反思意识;3
8、 进行教育研究;4、丰富专业知识。现代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2、 学生是独特的人;3、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4、 学生是责权主体。(把学生看做责权主体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 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中两种对立观点: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2、儿童中心论(卢梭、杜威)师生关系的内容:1、 师生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3、 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何
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 了解和研究学生;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 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4、 发扬教育民主;5、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6、 提高法制意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叫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课 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类型: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程理论流派:活动课程论(杜威),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随意性、狭隘性特点。要素课程论(巴格莱)结构课程论(布鲁纳)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
10、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的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体系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组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教科书的编写应
11、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二、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三、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四、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五、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六、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一、目标模式(美国:泰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提出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1泰勒原理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 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安排;3 根据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 根据目标评价内容。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缺乏可操作性):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12、与创造性作为教学的目标;尊重鼓励发展学生个性;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一、 目标评价模式(美国 泰勒)二、 CIPP评价模式(美 斯塔弗尔比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主课程理念;3、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1、 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与办学宗旨;
13、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3、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1、 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实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 校本课程开发 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 。.。. 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 .。.。.。 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 。.。.。 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 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教 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备
14、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2 上课: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板书有序.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 课外辅导;5 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二、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三、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 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
15、、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性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活动法、实习作业法;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法、情境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
16、课制(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 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特殊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评价,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整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一、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二、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特点:甄选性强)、绝对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
17、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常见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式、探究式、抛锚式、范例教学模式.德 育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狭义的德育)、家庭德育.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继承性。德育的意义: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保证。3、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德育的任务:一、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二、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三、 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及文明行为习惯;四、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
18、良好的心理素质。德育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4、理想教育、5、劳动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8、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实质上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三、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19、1、 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德育模式:1、 认知模式;2、体谅模式;3、社会模仿模式.德育的途径:一、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二、社会实践活动;三、课外、校外活动;四、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五、校会、班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六、班主任工作.常用的德育方法:1、 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德育工作的新形势:一
20、、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二、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 建立德育基地;四、 创办业余党校.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的工作内容:1、 了解和研究学生(首要任务)2、 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 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4、 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
21、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班集体的特征:1、 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4、集体成员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1、 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当前我国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 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底.解决策略: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能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 班集体的形成阶段2、班集体的巩固阶段3、班集体的成熟阶段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 确定班集体的
22、发展目标;2、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课外、校外教育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一、 课外校外教育 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二、 。.。.。.。.。.。.。.。. 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空间;三、 。.。.。.。.。.。 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四、 。.。.。.。.。.。.。.。. 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1、 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7、课外阅读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1、 群众
23、性活动 2、小组活动(主要形形式) 3、个别活动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特点:自愿性、 灵活性、 实践性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1、 要有明确的目的;2、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有富有吸引力;3、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家庭教育的特点:1、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1、 和谐的家庭环境;2、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统一;3、理解和尊重孩子;4、家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社会教育通过哪些途径影响青少年和儿童的身心发展:1、 社区对学生的影响;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3、报刊、广播、电影、戏剧等大众传媒的
24、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合力的原则内容:1、 学校教育站主导地位;2、家庭、社会、学校三者协调一致,相互配合;3、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从事教育研究必须遵守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无害原则。教育研究的特点: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点也有自身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教育研究的意义:一、 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提高教师自生素质。教育研究的过程:一、 选择研究课题;二、查阅文献资料;三、制定研究计划;四、收集研究材料;五、 分析研究材料;六、撰写研究报告。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1、 历史研究法 2、个案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4、 观察法 5、调查法、 6、实验法 7、叙事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