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 9期 2 0 1 2年 9月 广东水利水电 GUANGD0NG W 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 ER No .9 S e p. 2 01 2 论我国 M g O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李承木 ( 中国水电顾 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科研所,四川 成都6 1 0 0 7 2 ) 摘要 :全 面论 述我 国 M g O混凝土筑坝技 术的发展 历史 以及 来 源于生产 工程 实践 的全过 程 ,详细介 绍各发展 阶段 的历 史事件 、理论 与应用研 究 内容及科研 成果水平、应用省份 及工程、使 用坝型及部位 、国 内外研 究动 态与现状 、应 用前景 展 望 ,并呼吁在 全国成立推 广应用机 制确保 Mg O技术长期持 续发展 。 关键词 :外掺 M g O混凝土 ;筑坝新技 术 ;试验研 究 ;发展 过程 ;研 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T V 4 3 1 . 9;T V 6 4 2 .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8- 0 1 1 2 ( 2 0 1 2 ) 0 9- 0 0 0 1- 0 7 1 概 述 Mg O混凝土 ( 砼 ) 筑 坝技术起 源于 白山重 力拱坝 ( 1 9 7 6~1 9 8 2年建) ,由于采用 内含 Mg O( 4 . 5 % ) 较高 的抚顺大坝水泥施工 ,从坝体监测 到了膨胀型的 自生 体积变形 ,蓄水后观察无渗漏 ,无危 害裂缝 ,表 面裂 缝也很少 ,从 而启迪 人们开拓筑坝 防裂技 术新思路。 再经过室 内试验首次证明,用抚顺高镁水泥在室内拌 制的砼也产生了微膨胀型的 自生体积变形 。后又经微 观分析论证 ,抚顺 内含高镁水泥具有延迟性微膨胀性 能 ,原因是该水泥熟料 中含有较多 的方镁石 ,在方镁 石水化生成水镁石 的过程 中使硬化水泥浆体产生体积 膨胀 。后又经调查发现,使用本溪和永登高镁( 4 % 一 6 %) 水泥的桓仁大坝和刘家峡大坝 ,都监测到了微膨 胀型的自生体积变形 ,起到 了很好 的补偿收缩和防裂 效果 。上述各项生产实践为课题 的成立、发展及后来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 Mg O砼筑坝技术总的发展历程 看 :在 1 9 8 5年以前是研究 内含高镁水泥的物理力学及 其膨胀性能 ;1 9 8 5年之后则是全面 、系统 、深入的研 究外掺 M g O水 泥砼 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其膨胀变形规 律 ,一直到该科研成果于 1 9 8 9年 9月在贵阳通过部级 技术鉴定 ,以及其后的广泛推广应用研究 。Mg O砼筑 坝技术来源于生产工程实践 ,经过长期大量试 验研究 提出规律性的成果又应用于生产。利用 Mg O材料水化 所释放的化学能来解决大坝温控问题 ,打破了人们 的 传统认识 。我国组织多学科共同攻关 ,经过 3 O多年的 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掌握 了它的各项性能和规 律 ,并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筑坝理论体 系。这项新技 术已广泛应用于填塘堵洞 、导流洞封堵 、大坝基础处 理、重力坝基础约束 区、高压管道外 围回填 、碾压砼 坝的垫层垫座及上游防渗体 、砼防渗面板 、拱坝全坝 外掺 Mg O等 5 0余个大 中型水利水 电工程 的不 同部位 应用 ( 工程实例如表 1 ) ,均获得 了成功。再从地域等 多方面看 :已在我 国南 方、西南西北等不同气候条件 下成功使用 ;有在冬季 夏季和跨季节施工 ;工程量从 几千 n l 到近 3 0万 i n ;施工工艺有常态砼台阶法和碾 压砼 2种 ;坝 型有重力坝 、拱 坝、砼 面板堆石坝 等; Mg O掺量从 3 . 5 % 至 6 . 5 % ,其膨胀量多在 1 2 01 0 ~ 2 4 01 0 之 间( 碾压砼在 5 01 0 以上 ) ,均取得 显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这项新技术是我 国工程 科研人员在生产实践中独创 的,具有我国 自主知识产 权 ;它是大体积砼施工的革命 ,是 国内外筑坝技术 的 重大创新和突破 。 2 Mg O砼筑坝技术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2 . 1 第一个 阶段 ( 1 9 7 5—1 9 8 9年 ) :从室 内试验研究 到中间实验性应用 这期间开展 的大量研究工作有 : 1 )该技术起源于采用内含高 Mg O( 4 . 5 % ) 的抚顺 大坝水泥施工的白山重力拱坝 ,大坝高 1 4 9 . 5 m,6 0 % 的砼在夏季施工 ,基础温差普遍超过 4 0 ℃,1 9 8 2年蓄 水后 ,大坝无渗漏 、无贯穿性裂缝 ,表面裂缝也很少 。 原体观测 9 4 % 的无应力计是膨胀型的 自生体积变形 , 其值在 4 0 1 0 I ~ 8 01 0 之间,可见高含镁水泥产 生了很好 的防裂效果。 2 )成都院科研所于 1 9 7 7年做 白山大坝砼徐变及 自生体积变形试验时,在室 内首次证明了抚顺高镁水 泥具有微膨胀性能,并作出抚顺水泥能产生膨胀型 自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4— 2 8 :修 回 日期 :2 0 1 2— 0 7—1 1 作者简介:李承木( 1 9 3 9一)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工建筑材料科学及 Mg 0砼筑坝技术研究。 2 0 1 2年 9月 第 9期 李承木 :论我 国 M g O混凝土筑坝技术 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N o . 9 S e p .2 01 2 表 1 在我 国已成功应用 Mg O砼筑坝技术 的工程介绍 水泥应用坝型 使用省份的工程名称及其使用部 位 类别 及部位 ( 在我国已有 1 7 个省的5 0 余个工程使用) 主 纛 蓑 . 重力坝基础处理及右岸K 7溶洞回填;④贵卅 l 普定 R c c 拱坝基 础垫层 ;⑤贵州索风营 R c c 重力坝强约束 区等 化镁水 ①福 建黄兰溪 电站 ( 引水洞长 8 . 1 2 k m,在 3 、 4号平洞埋 了监 泥 测仪器,分别掺 M g O 3 %和 4 %,1 2 0 d自变达6 0— 7 51 0一 压力钢管 6 ,钢管与砼与围岩结合紧密,效果极好) ;②四川龙潭 、红 外围回填叶 I 级、红叶Ⅱ级、黑土坡、冷竹官、跷躜等电站;③重庆 M g O砼 等 ①四川铜街子大坝底孔、铜头大坝左右岸导流洞、花滩电站、 瓦屋山 、天池湖 、 筒 车坝 、丁村 坝 、石板水 和小关予等 电站 垦 浦 洞 导流洞;②贵州东风电站导流洞、普定电站导流洞;③黑龙 江莲花电站导流洞;④湖南武强溪电站;⑤云南南沙电站; 外 掺 氢 到昭 任⑥河南小浪底电站;⑦广西龙滩电站;⑧另外贵卅 l 六盘水 、 天生桥、光照基础及洪家渡面板等工程部位或堵头都采用了 泥 M g O砼施工等 广东长沙、坝美、长潭拱坝;贵州沙老河、三江、落脚河、 拱坝全 马槽河 、老江 底 、河湾 、鱼 简河 R c c 、黄花寨 R c c 拱 坝 ;甘 坝使用 肃龙首 R c c拱坝 ;新疆石门子 Rc c拱坝 ;广 西那恩 R c c拱坝 生体积变形的科学结论 ,该结论为 Mg O课题 的引 出、 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3 )南京化工学 院 1 9 7 8年作 了抚顺水泥的膨胀机 理分析 ,证明抚顺水泥具有延迟性微膨胀性能 ,因为 该水泥熟料中含有较 多的方镁石 ( 4 . 5 %) ,方镁石水 化在生成水镁石过程中使硬化水泥浆体产生体积膨胀。 4 ) 通过总结工程实践,调研曾用过高镁( 抚顺、 本溪 、永登 ) 水泥 的水 电工 程 ( 白山、桓仁 、刘家 峡 等) 和港口工程( 大连、塘沽、秦皇岛等) 等砼建筑物 2 0— 3 O多年来均无开裂和崩解现象产生 ,说明使用高 镁水泥的长期耐久性能是很好 的,它的力学及变形性 能既是安定 的又是稳定的。 5 )1 9 8 1年将上述成果 向水规总 院汇报后 ,得到 总院的肯定和支持 ,并拨款给南化再进一步作机理分 析 ,同时列为水规总院 的科研项 目( 实现科研课 题立 2 项) 。当时的结论是 :通过 总结工程实践 ,再经过室 内验证 ,得出并发现了很有研究价值 的课题。 6 )1 9 8 4年 1 2月 2 5~ 2 7日水规总院在北京召开了 “ Mg O微膨胀砼座谈会 ” ,与会专家对课题组 ( 1 9 7 6年 后由东北院 、成都院,南化组成 ) 作 的 3个报告 ( 即唐 明述 :吉林 白山大坝砼 自生体积膨胀机理的研究报告 ; 曹泽生 :白山拱坝砼温度控制和体积变形报告 ;笔者 : 白山拱坝砼 自生体积变形试验研究报告 ) 在充分讨论 后认为 :“ Mg O水泥具有延迟性 的微膨胀 性能 ,能满 足大坝温控要求 ,外掺 Mg O膨胀剂是发展微膨胀水泥 的方 向,其社会技术经济效益是显著的,研究的大方 向是 正确 的” 。并要 求 再进 一 步作机 理 分析 和 高温 ( 4 0 ℃ ) 条件下的 自生体积变形试验。 7 )1 9 8 5年 1 1 月 1 3~1 6日水规总院又在南京召开 了“ 水泥膨胀剂学术讨论会” ,科研组在会上作 了 5个 报告 ( 即南化 3个 :用 3 3 0水泥厂生料 ( 掺碳酸镁 ) 试 制 Mg O微 膨胀 水泥 ,M g O膨 胀剂 水化 性 能 的研 究 , Mg O延迟性膨胀水泥的研制 ;成都 院 1个 :在 2 0 ℃和 4 0 ℃养护条件下 白山大坝砼 自生体积变 形试验研究 ; 华东院 1个 :对石 塘工程情况 和温控作 了介绍 ) ,通 过交流讨论 ,搞清楚了砼及水泥净浆 的膨胀特性及规 律 ;会议对是生产 Mg O膨胀剂还是水泥厂生产膨胀水 泥?可用 于哪些工程 和部位?以及安全性 、可靠性 、 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 了充分 而热烈 的讨 论。同时 在讨论中也提出了大家最担心的问题 :M g O会不会产 生无限膨胀?外掺 Mg O会不会产生二次性膨胀?M g O 的膨胀对砼强度的影 响有多大? 自生体积变形与水镁 石的长期稳定性如何等等。成都院通过对 M g O砼的力 学与变形性能的长期试验研究 J ,说明在 Mg O的安定 掺量范围内,M g O砼的自生体积变形既是稳定的又是 不可逆 的,也不会产 生无 限膨胀 ,其长期膨胀变形能 总是趋 于稳定 的。Mg O砼 的长期 力学性 质也是 安定 的,微膨胀对砼长期力学性 能的影 响不大 。外掺轻 烧 Mg O砼的 自生体积膨胀变形是稳定的,不会产生二 次性膨胀 3 ] 。南化的微观研究说 明,Mg O的水化反应 过程是 逐 渐 的一 次 性 反 应 ,水 镁 石 的溶 解 度 又较 C a ( O H) 的小 2 0 0余倍 ,所 以其水化生成物 是很 稳定 的。这些试验成果 回答了上述 问题 ,打消 了人们的担 心和疑虑,这次研讨会开得很成功 ,加速了 M g O课题 的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来源于生产实践 ,它是一个开 发性和生产性很强的课题 。应用 Mg O水化所释放 的化 学能来解决 大坝温控问题 ,打破 了人们 的传统认识 , Mg O既是有害的物质 ,又是有利的物质 ,关键是掌握 其规律性 ,兴利除弊。最终在这次会议上正式确立 的 2 0 1 2年 9月 第 9期 广东水利水 电 科研课题为 :“ 延迟性微膨胀水泥的研制及应用” 。由 总院挂帅组成科研组 ,研究外掺 Mg O的膨胀性能及煅 烧工艺 ,目标是从试验室走向生产并决定:室内试验 , 中间实验 ,用 于主体 工程。 ( 这 时科研 组 由华 东院 、 成都院 、南化 、贵 阳院、东北院 、十二局科研所组成。 为了确保科研项 目顺利开展 ,总院由技术处分管并 由 陈其武副处长亲 自抓) 。 8 )关于是否建窑专 门生产用于水工砼 的 M g O膨 胀剂问题 ,南化于 1 9 8 6年通过调研考察后认为 ,当时 的煅烧制度和已有 的 Mg O产品基本符合要求 ,稍加改 进就可用于水工 ,于是建窑方案未能实现。课题组在 1 9 8 7年多次在南 京开会 ,研究外掺 Mg O砼 的室 内试 验工作 ,并 打算在石 塘做现场试验等 问题。在设计 、 施工和课题组成员的共 同努力下 ,于当年 8月在浙江 石塘重力坝下游护坦做第一次外掺 Mg O砼 现场试验 , 试块尺寸为 1 4 m 7 m X 1 . 5 m 2块 ,分掺与不掺 Mg O 2 种情况并分别埋设观测仪器。从监测结果看效果不错 , 掺 M g O砼 自生体积膨胀变形达 8 0 X 1 0 ~,可补偿应力 0 . 5— 0 . 7 MP a ,并获得 了关于外掺工艺的第一手资料 。 为了分析总结石塘现场试验结果 ,讨论在石塘主体 工 程上应用的计划 ,课题组于 1 9 8 7年 1 0月 2 8~ 2 9日在 南京化 工学 院 召开 了 “ 石 塘现 场试验 初 步成果 讨 论 会” 。所写 纪要指 出:会议肯定 了现场试验成果 ,认 为现场试验是成功的。砼现场试验与砼 室内试验结果 是一致的 ,只要室内试验能满足要求 ,原型上砼膨胀 变形是能够得到保证的,使用此种膨胀砼可 以减免降 温措施 ,使砼不产生基础贯穿性裂缝 。同时,会议 还 分析了现场试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并初步讨论 了在石塘主体工程上采用 Mg O砼进行试验 的计划和分 工等问题。 9 )1 9 8 8年 3月 8~1 2日水规总院在贵阳院召开了 “ 外掺 Mg O砼研究与应用协调会” ,目的是交流 、协调 计划、落实任务 ,并审查了石塘 、东风 2项工程实施 设计方案。会后科研组 ( 于 3月 1 8日) 由贵 阳去北京 向部和总院领导汇报 ,受到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 支持 ,并决定在石 塘( 溢流坝段) 和东风做现场试验 , 并写了一个很好的会议纪要 ( 即关于“ 外掺氧化镁砼研 究与应用协调会” 纪要的函 ,以( 8 8 ) 水规技便字第 2 0 4 号文下发 ) 发送各单 位供参 考。这次汇报会议对外 掺 M g O砼筑坝技术的发展推动很大,影响深远。 1 0 )水规总院于 1 9 8 9年 3月 1 3—1 6日又在贵 阳 院召开了“ Mg O砼科研组会议 ” ,贯彻落实现场试验任 务 ,审查 了石塘 、东风 2项工程 的试验 大纲 ,具体确 定在石塘下游护坦( 第 2次) 和东风下游重力 围堰作外 掺 M g O砼现场试验。为了确保试验顺利进行 ,课题组 考察了东风工地现场 ,经过讨论 统一 了认识 ,认为工 地条件基本满足试验要求 ,最终 由于领导 支持及正确 决策 ,在贵 阳院全力 组织和成都院 、水电九局与七局 参与下 ,使东风现场实验得 以成功实施 ,其效果很好 实现了预期 目标 ,并为东风深槽 主体工程应用提供 了 经验 。 1 1 )外掺 Mg O砼筑坝现场试验 :①1 9 8 7年 8月 l 4 ~ 2 0日课题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在浙江石塘下游左岸 护坦 做第 一次外 掺 M g O的现场试 验,解决外掺 Mg O 的可行性问题。②成都 院和水 电七局 于 1 9 8 9年 1月 1 0日在 四川铜街子大坝导流明渠右导墙上做外掺 4 % Mg O砼现场试验 ,试块尺 寸为 5 m X 2 m X 6 m 2块 , 砼平仓后的温度仅为 7 ℃ ,证明在低温条件下 Mg O照 样能够产生膨胀 的问题 ,只是膨胀速率非常缓慢 ,而 自生体积变形减小且延后 2 1 d才出现正值 ;其测缝计 监测结果 ,外掺 Mg O砼 的均为闭合状态 ,未掺 Mg O 的张开。③华东院等课题组部分成员于 1 9 8 9年 4月 7 — 1 1日在石塘下游右岸护坦 ( 试块尺寸增大为 2 2 m X 6 . 5 m X 1 . 8 m) 作第二次现场试验 ,解决外掺均匀性 的 检测方法问题。④贵 阳院等课题组部分成员于 1 9 8 9年 4月 1 9— 2 6日在贵州东风电站下游重力围堰 ( 堰顶长 为 7 5 m,堰高为 2 6 m,底 宽为 2 7 . 5 m) 基础约束 区 6 m 内作外掺 2 . 5 % ~3 . 0 % Mg O砼筑坝现场试 验,通仓 浇 Mg O砼 1 5 7 2 m ,实测 自生体积变形达到 1 0 0 X 1 0 ~ 1 4 0 X 1 0 ( 砼方量和膨胀量均为 当时最大的 ,可视 为 1座小型重力坝) 。解决 了外掺 Mg O砼筑坝施工工 艺控制问题 ( 详见参考文献[ 6 ] 和[ 1 0 ] ) 。 1 2 )M g O微膨胀砼筑坝技术科研成果鉴定会 :在 部和水规总院的组织领导下 ,经过 1 0余年的室 内基础 理论研究和 1 9 8 7~1 9 8 9年 3年中间试验 ,先后在石塘 护坦 、铜街子主坝上、东风下游重力 围堰作外掺 Mg O 砼现场试验 ,以及白山和红石 2项工程 内含高 M g O水 泥砼的应用实践 ,取得 了丰硕的室 内外研究成果 , 在 Mg O水化膨胀机理 、砼长期变形性能 、温度应力补 偿 、均匀性检测 、施工工艺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深度和 广度上均超过了国外的已有成果 。能源部于 1 9 8 9年 9 月 2 2~ 2 3日在贵 阳召开鉴定会 ,通过 了部级技术鉴 定 ,该科研成 果具 有 国际领先水 平。该 项 目已获得 1 9 9 1年度电力科技进步四等奖 ,并列入了“ 八五” 国家 电力工业新技术重点推广应用项 目中的第 1 5项 即“ 水 工砼中掺人 Mg O应用研究 ” 。 2 . 2 第二个阶段 ( 1 9 9 0—1 9 9 8年 ) :科研 成果鉴定后 的推广应用阶段 3 2 0 1 2年 9月 第 9期 李承木 :论我国 Mg O混凝土筑坝技术 的发展历史 与现状 N o . 9 S e p .2 0 1 2 这期间先后陆续将 M g O砼筑坝技 术 已在我 国 1 7 个省的各类坝型 上运用 :如重力坝基础约束 区、拱 坝基 础 处 理 、导 流 洞 封 堵 工 程 、高 压 管 道外 围 回 填 、堆石坝防渗面板 、碾压砼坝基础约束 区及垫层 垫座和上游防渗体等 5 0余个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 的成 功应用 ( 如表 1 ) 。其中东风基础深槽 回填主体工程和 青溪重力坝工程应用成果 ,分别于 1 9 9 2年6月和 1 9 9 3 年 5月还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 ,分别被评为 国际领先 和国际先进水平 。为 了将 Mg O技术尽快 转化为 生产 力,在能源部科技司和水规总院支持下 ,华东院与课 题组协商后于 1 9 9 2年 1 0月 2 0~ 2 6日在新安江举办 了 “ Mg O砼推广研讨 班” ,系统介绍 M g O微膨胀砼 和温 度应力补偿 的技术 问题 ,经过 全面深入 的研究讨论 , 提高了对新技术 的认识 ,达到 了宣传推广 的 目的。这 期间电力工业部水利部水规总院于 1 9 9 3年 8月 1 1 ~1 3 日在辽宁省海城市 主持召开 了“ M g O微膨胀砼筑坝材 料专题讨论会” ,大会对 Mg O砼筑坝技术研究成果及 工程应用情况进行了广泛交流讨论 ,并写了一个很好 的会议纪要 ,会后水规总院于 1 9 9 4年 1月还编辑出 版了《 氧化镁混凝土筑坝技术文集》 ,该文集汇集了 全部科研成果报告 ,提供给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与参考。 水规总院又分别颁发 了( wJ M:0 0 3 5—1 9 9 4) 《 水利水 电工程轻烧氧化镁材料品质技术要求》 ( 试行) L I I ] 和 ( WJ M:0 0 2 3—1 9 9 5 ) 《 氧化镁微膨胀砼筑坝技术暂行 规定》 ( 试行 ) 2个规范性文件指导 M g O砼筑坝技术 的广泛推广应用。 实践证明,M g O膨胀剂除用于水 电工程外 ,凡是 有约束条件的工程 ,如钢筋即是很好的约束条件 ,其 中预应力及钢筋砼工程 、工业及 民用建筑工程 、地下 人防及交通隧洞工程 、桥梁隧道及地铁工程、有抗裂 防渗要求的各类地下工程 、水池及蓄油罐工程、高层 基础处理 、锚索锚杆孔及探洞 回填、各类灌浆及修补 工程等均可采用 Mg O膨胀剂施工。 2 . 3 第三个 阶段 ( 1 9 9 9至今) :从砼重力坝部份使用 发展到全拱坝采用外掺 Mg O砼施工 广东省水利厅 采用 Mg O砼通仓 快速施工 筑坝技 术 ,于 1 9 9 9年 1~ 4月仅用 9 0 d时间成功建成了世界 上第 1 座不分横缝的长沙拱坝 1 3 ] ( 坝高 5 5 . 5 m) ,这是 Mg O砼筑坝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和飞跃 ,其示范作 用 影响巨大。其后采用 外掺 Mg O砼筑坝技 术不分横缝 ( 或设少量诱导缝) 已成功建成 的砼拱坝有 :广东省的 坝美拱坝 、长潭拱 坝;贵州省 的沙老河、三江、鱼简 河( R c c ) 、落脚河 、马槽河 、老江底 、黄花寨 ( R c c ) 、 河湾拱 坝;甘肃省的龙首 ( R c c ) 拱坝 ;新疆 的石 门子 ( R c c ) 拱坝 ;广西的那恩 ( R c c ) 拱坝等 1 4座砼拱坝工 程。上述 1 4个 拱 坝工 程 的基 本 情况 可 见参 考 文 献 [ 1 4 ] 。 3国 内外研 究动 态及现 状 1 )对 Mg O膨胀材料 的研究 ,在 国外 目前 只有些 室内试验研究成果 ,经查新检索证 明,迄今还没有工 程应用的实例。如美 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梅塔教授对将 煅烧 Mg O掺入水 泥中产生膨胀的研究 ,并 在 1 9 8 0年 提出用 M g O的膨 胀来补偿砼 的温度应 力 ,也 尚未实 现 ;日本学者井树力村对外掺膨胀剂 的研究 ;前苏联 学者对提高 Mg O含量生产高镁水泥的研究等室内试验 成果 ,均未见用于工程实践。我 国在部和总院的领导 下组织多学科共同攻关 ,在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 、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 上均超过 了国外 的已有成果 ,现 已 广泛用于工程实践取得 了较理想的效果 ,并 积累了丰 富的实践经验 ,所修建 的大坝安全运行服役状态 良好。 目前 已制定了 4个 ( 即部标 2个和地方标准 2个 ) 规范 性文件指导推广应用。 2 )广东省 水利 厅组织 开 展 的科研 项 目( 2 0 0 0— 2 1 ) :“ 外掺 Mg O砼不分横缝快速筑拱坝新技术应用研 究 ” ,在认真总结长沙坝 的基 础上 ,结合 工程实 际需 要 ,从设计 方法 、材料 试验 、施 工技术 、原体 监测 、 应用条件与适用范围、工程效益分析等 6个方面进行 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_ J 。该 科研成果 于 2 0 0 5年 2月 在广州通过了省部级技术鉴定 ,总体评价居 国际领先 水平 。并 已获得广东省 2 0 0 5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在 此基础上 ,又制定了一个地方标准 :《 外掺 Mg O砼不 分横缝拱坝技术导则》( D B 4 4 /T 7 0 3—2 0 1 0 ) 1 6 j ,另 外 ,广东省水利厅正在积极整编全部科研成果并准备 出书,以飧读者。 在刘振威副总工程师亲 自主持下的科研课题组经 过 4年多的不懈努力 和全面系统的研究 ,在 拱坝设计 技术方面 ,首次提出考虑动态 因素 的仿真分 析设计原 则和方法 ;开发了可用于进行仿真计算的拱梁法和三 维有限元仿真程序 ,是具有首创性的先进的计算工具 。 在快速施工浇筑方案 、均匀性控制与检测 、保温措施 等方面总结 出一套完整的施工工艺及方法 。通过大量 试验研究 ,更系统的掌握了 Mg O砼的力学性能与变形 特性和规律;首次开展了在不同变温场条件下 的 Mg O 砼的 白生体积变形试验 ,并分析 比较了恒变温度场下 的试验结果 ,提 出了试验方法 和计算模 型 ( 采用 当量 龄期增量法的计算结果符合 客观规律 的实际 ,解决 了 过去与实际相矛盾的计算结果 ) ,提出 了 Mg O砼 的基 本力学与变形性能在不同恒温和变温场条件下 的试验 2 0 1 2年 9月第 9期 广东水利水 电 结果 ,即为仿真分析提供了更符合工程实际的基本 资料 。首次提出采用实际工程材料和配 比,以一级配 砼试体( 干筛法 ) 进行压蒸试验来评价安定性 的方法 , 以压蒸后试体强度不降低和 Mg O已基 本水化完为依 据 ,以压蒸膨胀率不超过 0 . 5 %为标准 ,该方法先进 合理 、更符合工程实际。首次开展 了以 1 、2 、3级配 粗级料制作 的 3种原级配砼试体 的压蒸 安定性试验 , 提 出了研究成果 ,揭示了基本规律 ;并对有关砼配 比材料组成中的影响压蒸膨胀率的 1 8种因素进行了全 面系统的试验研究 ; 同时还研究了不 同压蒸制度对压 蒸膨胀率的影响结果及程度 。该科研成果从砼材料 试验方法、设计技术 、仿真计算编程到施工工艺控制 方法和原体观测 ,所提出的一整套完整 的技术实施方 案具有系统性 、可操作性强、技术先进 的特 点。这项 非常难得的科研成果 ,在科学实验和解决工程问题上 , 有许多突出的创新点 ,并首创性的将 M g O砼技术用到 全拱坝上 ,它为广泛推广应用和发展 M g O砼 筑坝技术 作 出的贡献是很大的。该课题成果 ,为解决实际工程 问题 、为继续深入科学实验研究 ,具有极为重要的借 鉴和参考价值。 3 )关于高拱坝科研项 目:多年来 ,我 国在水利水 电领域应用 Mg O砼筑坝技术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在简 化温控措施 、加快施工进度方面取得了较好 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为了更广泛 的全面推广应用 ,希望在推广 中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所 以,笔者将多年来 推广 应用的情况和有关 问题反映到水规总院技术处 ,总院 又将其反映到国电公 司 ,公司领导很重视 ,立即决定 请公司顾问何瑕来抓此课题 ,在何琮亲 自去青溪 、水 口调察后 ,又到南化会见唐 明述院士时提出 ,将 M g O 用于高拱坝行 不行?唐 院士听后答 道 :“ 理论上没 问 题 ,可行 ;主要是施工 技术 问题 ,做 好 了可行 ” 。在 通过调研后 ,何曝提出要在高拱坝上应用 M g O砼筑坝 技术 ,由水规总院牵头 , 并针对高拱坝应用 Mg O技术 要求于 1 9 9 8年 1 0月提出了科研计划上报公 司。为 了 交流应用 Mg O砼筑坝技术 的情况和经验,探讨应用 中 存在的问题 ,汇集对今后科研工作 的意见 和建议。国 电公 司水规总院于 1 9 9 9年 9月 2 4~ 2 5日在北京 召开 了“ Mg O 砼 筑坝 技 术 咨询研 讨 会 议 ” ,所 写会 议 纪 要 叫指 出:为 了扩大 Mg O砼技术 的应用范 围,特别 是在高坝工程上的应用 ,以获得更大的效益 ,还需开 展更为深入的研究工作 ,解决其主要 的关键技术问题。 何璩到会并在讲话 中指 出 :“ 为 了抓住机遇 ,加快水 利水 电工程建设速度 ,特别是从实现我 国水电装机规 模的宏伟 目标和提高水 电竞争力的长远 目标考虑 ,积 极开展具有我 国自主知识产权的 Mg O砼筑坝技术研究 是有特殊重要意义的;Mg O砼筑坝技术是大体积砼施 工的革命 ;要在确保质量 、确保安 全的前提下勇闯禁 区,争取有所突破” 。会议认 为,要充分利用 已有研 究成果 ,抓住重点,依 托小湾拱坝和龙滩碾压砼重力 坝( 分别列为 2个 专题 ) 开展 相应 的原材料 、结构设 计 、温控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研究 ,并选择条件适宜的、 1 0 0 m左右高度 的工程进行工 业性试验。要 改进 Mg O 的生产工艺 ,确保 Mg O质量的稳定性 ,研制出适用于 不同类型砼及不同工程条件和环境 的 Mg O系列产 品; 使其膨胀量 、膨胀延迟特性 和膨胀过程能更有效地补 偿砼温度应力。必须研究适用于水工砼 ( 含碾压砼 ) 的 Mg O应用标准。支持南化为本科研课题生产工业化产 品 ,并与海城产 Mg O进行对 比试验。希望 2个专题承 担单位会后抓 紧专题合 同的拟订 和子题 的分解 工作 , 争取早 日开始正式启动科研工作等。 在国家“ 十五 ” 期 间,正式启动高拱坝科研项 目, 国家电力公司顾 问何璨亲 自主持了对 “ 高拱坝 Mg O砼 筑坝的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课题 ( 科学技术项 目 合同编号 :S P K J 0 0 6—1 3 ) 的研究工作 ,该课题依托小 湾高拱 坝 ( 坝 高 2 9 2 m) 和 龙滩 碾 压砼 重 力 坝 ( 坝 高 2 1 6 . 5 m) 进行了全 面系统 的研究 ,在高坝设计 计算方 法 、应力应变补偿 、仿真程序研制 、施工组织设计及 编程 、温度对砼性能的影 响、Mg O材料的膨胀性能及 外掺工艺 自动化等方面 已形成 了一套完整 的用于高拱 坝的筑坝技术体系。该科研成果为推动这项筑坝新技 术的发展及将其推广应用于 2 0 0 m级以上高坝创造了 条件。并为这项新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以及用于超大 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提供 了可靠 的技术保障 ( 建议该 课题应出论文集 ) 。 4 )在 国家“ 十一 五” 期 间,三峡总公 司针 对溪洛 渡高拱坝 ( 坝 高 2 8 5 m) 的温控设计要求 ,对外掺 Mg O 砼 的性能也进行 了试验研究 ,并对广东和贵州 2省全 坝外掺 Mg O的大坝工程和海城 ( 均为立窑 ) 镁矿厂进行 了调研工作 ,在掌握大量室 内外 资料 信息的基础上 , 并于 2 0 0 7年 1 2月 1 5~1 9日在北京召开了“ 金沙江溪 洛渡水 电站砼 温控 防裂及 配合 比成果 审查会 ” ,在设 计 、施工 、试验等单位汇报成果后 ,专家们进 行了讨 论 ,最后形成了会议纪要。潘家铮总工在最后总结讲 话 中要求 :“ 掌握高坝经验 ,加 强管理,要求各方合 作 ,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 ,精密施 工和保护 ,孑 L 洞 防 裂用膨胀砼 ;有关指标应高标准要求 ,以法律形式执 行 ;温控措施要个性化 ,有针对性 的研究 ,采用高镁 水泥尽快落实厂家并研究 ;外掺 Mg O砼总公司花钱研 5 2 0 1 2年 9月 第9期 李承木:论我国Mg O混凝土筑坝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N o , 9 S 印 .20 1 2 究 、在海城建 ( 旋转窑) 厂,待以后工程应用” 。 5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 水利部“ 9 4 8 ” 科研基金资助项 目( C T 2 0 0 5 1 3 ) ,在取得 了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课题组于 2 0 0 6年 6月 8 1 0日在贵阳召开 了“ 贵州省全坝外掺 Mg O微膨胀砼快 速筑拱坝技术经验交流会” ,会后课题组于 2 0 0 6年 6 月编辑出版了《 贵州省全坝外掺 Mg O微膨胀砼快速筑 拱坝技术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 论文集_ 2 。该科研项 目于 2 0 0 5年 6月起动 以来 ,经课题组 3年多的努力 , 完成 了科研任务 ,并 于 2 0 0 9年 4月 1 1~1 4日在贵阳 由部组织的科研成果验收评审会议 ,总体评价为优秀 ( A级) 。在此科 研成果 基 础上 ,根据 实际工程需 要 ,制定了一个地方标准 :《 全坝外掺 Mg O砼拱坝技 术规范》 ( D B 5 2/T 7 2 0—2 0 1 0 ) 。在扬卫 中总工 主 持下 ,将全拱坝外掺 Mg O砼新技术引向西南推广 ,并 且在贵州省应用的拱坝工程是最多的,在全 国来说是 坚持应用得最好的省份 ;本课题在仿真计算方面是很 精确的,经过仿真计算后 ,当发现 M g O砼 的自生体积 膨胀不能完全补偿温降收缩时,首创性地提出有针对 性的设置诱导缝 ,以达到释放坝体 内过大 的超标拉应 力的目的。这是对外掺 M g O砼不分横缝快速筑拱坝技 术的创新 ,也是对设计理念的深化和完善;并为推广 应用和发展 Mg O砼筑坝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4应用前景展望 1 ) 我 国 有 丰 富 水 能 资 源 ,理 论 蕴 藏 量 为 6 . 9 4亿 k W, 技术可开发量达 5 . 4 2亿 k w,今后会有许 多特大型水电站大坝的工程建设 。M g O砼 筑坝技术在 我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大中型水 利水 电工程 中、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在有抗裂和防渗要求的工 程中、凡是有约束环境条件的工程 ( 钢筋砼 中的钢筋 就是很好的约束) 等均可采用 Mg O砼施工。 2 )从满足补偿温度 应变要求条 件看 ,根据朱伯 芳 院士 的计算 ,只要常态砼有 1 0 01 0 的 自生体 积膨胀变形 ,在华南地区可省去预冷骨科和冷却水管 , 进行通仓浇筑 ;在全 国其他地区 ,只有当砼 的 自生体 积膨胀变形量达到 1 5 01 0 ~ ~ 2 0 0 X 1 0 时 ,方可省 去预冷骨科和冷却水管 ,即可采用 M g O微膨胀砼筑坝 技术,实行通仓快速施 工。实践表 明,施工是关键 , 所以要认真做好各项施工技术措施 ,要高度重视施工 过程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严格控制原材料和砼拌和物 的质量 ,准确控制拌 和时间、坍落度 、外掺均匀性 , 及时做好平仓振捣和保温工作 ,这些都是确保大坝工 程质量的关键所在 ,必须要求做到精心组织精密施工 。 3 )从总结工程 ( 中小型工 程较多 ) 应 用效果看 , 6 当前的 M g O材料的膨胀特性很难完全满足高坝建设以 及对膨胀量的要求。所 以还要狠抓对 M g O膨胀材料的 深入研究工作 ,尤其要重视对其膨胀量 、膨胀延迟特 性 、膨胀过程的研究 ;还要研究窑型 、原材料和煅烧 工艺制度与膨胀量的关系 ( 提 出煅烧温度 、保 温时间、 活性 指标 三者 与膨胀 量 的准确 关 系 ) ;要 突 出研 究 Mg O颗粒粒度和晶体尺寸的级配组成与膨胀量大小的 关系 ;从经验看 ,拓展矿源和复合型膨胀材料也值得 研究。上述综合性研究有可能生产出质量稳定而又理 想的系列产品,从而提高 M g O砼的 自生体积变形 ,以 达到温控设计要求的膨胀量。另外 ,要重视研究恒变 温度场对 自生体积变形的影 响,从而达到提高仿真分 析结果精准程度的目的。 目前 ,M g O材料的质量有可能成为制约全面推广 应用的关键 ,虽然立窑产品 目前是可以用 的,但从长 远发展和稳妥可靠性看 ,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 明,还 是回转窑产品优于立窑产 品。溪洛渡未采用外掺 Mg O 方案 ,就是担心立窑产品质量 的稳定性 ,所 以业 主不 敢使用。 4 )外掺 Mg O砼筑坝技术,已制定 了 2个部颁规 范性文件( WJ MO 0 3 5—1 9 9 4和 WJ M O 0 2 3—1 9 9 5 ) 和 2个 地方标准 ( D B 4 4 / T 7 0 3—2 0 1 0和 D B 5 2 / T 7 2 0—2 0 1 0) , 这 4个行业标准提供 了可靠 的技术保障。再加上高拱 坝 2个专题的科研成果 ,还有在 2 O多年的推广应用中 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些技术成果和经验 为在我 国全面推广应用 Mg O砼筑坝新技术创造了条件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