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4092435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118 大小:806.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0 2021 年 7 月 i 前 言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19 年 5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既是巩固拓展网络帮扶成果、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

2、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发布以来,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区认真贯彻落实数字乡村战略部署,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模式,数字乡村建设开局态势良好,特别是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涌现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和典型案例。但总体来看,全国各地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持续探索阶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ii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

3、、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管理司、国家乡村振兴局社会帮扶司组织有关机构和地方编写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 1.0,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架构以及若干可参考的应用场景,供各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时借鉴使用。本指南主要面向省、县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机构,适用于指导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数字乡村的建设、运营和管理。数字乡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县域,但大量基础性、共性工作应在更高层面统筹开展,指南分别从省、县两级层面给出指导性建议。本指南涉及的应用场景较多,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发展水平不一、优势特

4、点各不相同,各地区应在充分把握中央有关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重点参考指南中适配本地资源禀赋、信息化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场景内容,逐步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乡村发展路径,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区尤其要注意探索适合本地区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避免不切实际的举债式发展,更不能大拆大建、贪大求全。数字乡村建设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演化的过程。今后,iii 本指南将伴随数字乡村建设发展进程,在现有版本基础上挖掘更多优秀案例、总结更多典型模式、提炼更多可行路径,进一步完善指南内容、丰富应用场景,在探索实践中不断迭代更新。本指南编制

5、工作组由江苏、山东、浙江、重庆、天津、上海、内蒙古、广东等地方有关部门同志,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关专家共同组成。在编制过程中,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北京、黑龙江等地方有关部门补充了案例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给予了大力支持。欢迎更多研究机构、地方有关部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今后指南的升级完善工作。iv 目 录 一、总体参考架构.1 二、信息基础设施.5(一)网络基础设施.5(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7(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8 三、公共

6、支撑平台.9(一)公共数据平台.9(二)应用支撑平台.10 四、乡村数字经济.12(一)智慧农业.12(二)农村电子商务.41(三)乡村新业态.46(四)农业科技创新供给.50(五)农村数字普惠金融.54 五、智慧绿色乡村.57(一)农业绿色生产.57(二)乡村绿色生活.58(三)农村生态保护信息化.61 六、乡村网络文化.64(一)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64(二)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66 v(三)“三农”网络文化创作.69(四)乡村网络文化引导.70 七、乡村数字治理.71(一)智慧党建.71(二)“互联网+政务服务”.75(三)网上村务管理.78(四)基层综合治理信息化.81(五)乡村智慧

7、应急管理.87 八、信息惠民服务.89(一)“互联网+教育”.89(二)“互联网+医疗健康”.92(三)智慧养老.97(四)乡村数字素养提升.99 九、建设发展模式.101(一)乡村分类建设.101(二)建设运营模式.102 十、建设过程管理.104(一)规划设计.104(二)组织实施.105(三)技术标准.106(四)网络安全.106(五)评价考核.107 十一、保障体系建设.108(一)加强组织领导.108 vi(二)完善机制保障.108(三)优化政策支持.109(四)强化人才支撑.109(五)营造良好氛围.110 1 一、总体参考架构 本指南根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有关要求,结合国家数

8、字乡村试点工作重点任务部署,提出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总体参考架构,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公共支撑平台、数字应用场景、建设运营管理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如图1 所示。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底座,建设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水利、气象、电力、交通、农业生产和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共建共用,不断加强平台互通和数据共享。公共支撑平台是实现各类数字乡村应用的系统基础,建设内容包括公共数据平台和各类应用支撑平台。支撑平台建设应遵循集约化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并保证各类平台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数字应用场景描述了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

9、适用情景,尝试划分了省、县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定位,提出了建设应用场景应具备的资源禀赋、资金、标准等基本条件,并提供了部分典型案例。各地方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参考使用。建设运营管理为数字乡村工作推进主体提供了多种建设运营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以及政府需要具备的能力和资源,同时给出了包括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技术标准、网络安全和评价考核在内的过程管理建议。各级 2 主体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施路径,逐步探索出数字乡村可持续发展模式。保障体系建设从组织领导、机制保障、政策支持、人才支撑、氛围营造五个方面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顺利实施给出建议。3 4 图 1 数

10、字乡村建设总体参考架构 5 二、信息基础设施 乡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以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等。(一)网络基础设施 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包括电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应延伸到行政村,具备为农村居民提供网络接入能力,为乡村智能感知系统部署提供网络连接基础。基础电信运营商、广电企业分别是电信服务和广播电视服务的市场主体,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电信普遍服务和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义务。基础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应积极推动管道、杆路、机房、通信设备电力供应等设施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在乡村光纤网络建设中,要不断优化提升承载能力,实现行政村的

11、宽带接入全覆盖,对于有条件的行政村提供千兆光纤接入,推动基于 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规模部署和应用。在乡村移动宽带网络建设中,应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优化现有网络性能,提升网络质量和覆盖深度,适时推进 5G 网络在乡村的建设。在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中,广电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结合广电 5G 网络、卫星直播、无线微波等技术,提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的提供渠道,实现广播电视的全面覆盖。省级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纳入相关建设规划,简化相关项目审批流程,在基站选址、进场施 6 工、电力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加快推动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县级层面应加快相关项目审批进度

12、,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在农村通信网络进场施工、运维保障等方面的困难,保障农村通信网络电力供应。四川省兴文县: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打造智慧化应用场景 一、背景介绍一、背景介绍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渝滇黔结合区域,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为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需要,兴文县加强新型智慧城乡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打造智慧化应用场景,助力数字乡村发展。二、二、主要主要做法做法 紧紧围绕“智慧县城+数字乡村”建设,强化信息基础设施、深化数据融合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城乡一体化大数据应用平台,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民本、经济建设等各方面。一是强化数字

13、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力消除网络孤岛。兴文县共投入 5 亿元,实现全县 12 个乡镇 183 个村(社区)4G 网络全覆盖;建成符合国家网络安全标准的兴文县云计算中心;将四家运营商网络设备与网络整合到云计算中心机房,购买主干网络出口带宽 10G,构建电子政务外网局域网,并自主开发了云网综合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运行情况;升级改造城乡电子政务外网,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政务网络服务全覆盖,共享网络安全基础设施资源,全面消除网络孤岛;将 IP 地址与 MAC 地址绑定,有效防范 ARP 攻击与IP 地址冲突,切实保障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安全。二是积极推动数据共享,逐步消除数据孤岛。将县内自建的 23

14、 个政务信息系统统一迁移上云,共享虚拟计算资源与网络安全资源,为数据融合奠定基础;全面整合智慧化综合监管与服务、便民服务缴费、效能监察、公众监督上报平台等 53 个信息化平台系统。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务实推动智慧化应用。建成智慧城乡大数据监管与服务平台,整合 12345 市民热线、12319 城市服务热线、监督案件等系统;实施兴文县智慧城乡数据大脑建设,推进智慧化应用场景建设;建成全域旅游大数 7 据中心,助力乡村旅游服务;建成党建+智慧农业平台,发挥党建富民政策的指导作用,增加农户对生态种养市场的实时感知能力,提升生态种养效能。三、取得成效三、取得成效 智慧城乡大数据监管与服务平台受理涉政府管

15、理、民生服务各类案件近 40万件,为群众挽回损失近 1.8 亿元,应急帮助市民 218 次,找回走失儿童和老年人共 62 人,极大改善了县域治安环境。便民服务日益完善,现已开通 18 项便民应用子系统,累计 5000 余万人次参与便民服务应用体验,实现代缴水电气费、畅游兴文等便民服务。(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为农村居民提供政务、生产、生活等领域信息服务的站点和设施,包括村级政务服务代办站(点)、农村电商服务站、益农信息社、村级供销合作社等。政务信息服务主要包括:涉农政策宣传、推送、查询等政策信息服务;村级党务信息采集、维护等党建信息服务;政策补贴查询和领取、政务

16、服务事项互联网代办等其他政务信息服务。生产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农情咨询、农具及农资网上采购、农机作业服务网上预约等农业生产经营信息服务;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培训、农业科技信息推送等科技知识获取服务;网上代购代卖、农产品供销信息对接、农产品及特色资源网络营销推广、网店开办辅导等销售流通信息服务。生活信息服务主要包括:各类通知发布推送、乡村居民线上交流互动平台维护等社区交流信息服务;生活费用代收 8 代缴、商业服务及中介服务代办、公益服务等便民类信息服务;就业信息获取和发布、就业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经验交流等就业信息服务。县级层面统筹建设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应遵循“多站合一”“一站多用

17、”原则,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公共服务场所,或优先选择自身具备运营能力的便民超市、农资商店等,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可根据乡村居民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 传统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利、气象、电力、交通、农业生产和物流等基础设施,通过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为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居民生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农村地区智慧水利设施建设。省级水利部门应建设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实现涉水信息动态监测和自主感知,推进水利信息在各级农业部门间开放共享,并向社会公开,提高水利设施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农村地区智慧气象设施建设。

18、省级气象部门深入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智慧气象系统,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农村地区智能电力设施建设。电力部门应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推进多种可再生能源上网,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电网进行监测、保护、控制和计量,实施用电量预警,实 9 现电力灵活调配,保障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民消费升级的用电需求。农村地区智慧交通设施建设。省级交通部门应统筹建设面向农村居民的公共出行服务平台,构建农村公路管理系统,将农村道路(含村内道路)建设管理养护纳入省市一体化路网管理体系。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省级应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在农业生产

19、场景中布设传感器,形成农业监控网络,并通过对各类信息采集,实现农业生产在线监测和生产过程精准管理。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搭建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县级农村物流中心、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和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推进乡镇运输服务站的信息化建设和农村物流信息终端部署。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引导生鲜电商、邮政、快递企业建设前置仓、分拨仓,配备冷藏和低温配送设备。三、公共支撑平台(一)公共数据平台 构建服务“三农”的公共数据平台,全面支撑数字乡村业务和应用。融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着重解决数字乡村相关数据的汇聚、治理和应用问题。平台实现数字乡村相关数据的全汇聚。利用共享交换体

20、系横向融通农业农村、商务、民政、公安、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数据,汇聚形成省、市、县、乡、村各级有 10 关农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数据集。平台同时向上连通国家基础数据库,提供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平台实现数字乡村相关数据治理。基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对原始数据进行集成、清洗、脱敏和归集,保证一数一源,形成关于乡村数字经济、数字治理、网络文化等一系列专题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及时更新数据,不断提升数据质量。平台支撑数字乡村相关应用。利用专题数据库,对各级部门行政事项和服务场景进行全映射,支撑各类数字乡村应用。通过开放授权系统、数据空间、数据加工工具等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授权机构

21、及个人利用开放数据进行应用创新提供便利,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二)应用支撑平台 应用支撑平台提供丰富的业务功能标准化模块和编程接口,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开发和提供各类兴农便民应用。平台应以政务云平台形式构建,并提供各模块的目录和详细说明,便于各级部门和开发单位检索、查询。平台应包含用户身份认证模块、业务流程模块、行政区划模块、投诉建议模块、信用信息模块等基本功能模块。有条件的省份可提供自然语音处理、视频图像识别等应用模块。浙江省德清县:“数字乡村一张图”遥感监测助力乡村智治 一、背景介绍一、背景介绍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位于长三角腹地,具有良 11 好的区位优势。近

22、年来,德清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承担了 100 多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结出了“城乡一体化”“农地入市”“数字乡村一张图”等累累硕果。2018 年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召开,推动无人机航拍、三维地图、遥感影像、高精度定位等地理信息技术在德清县域的广泛运用。二、二、主要主要做法做法 德清县人民政府基于“数字乡村一张图”,发挥遥感监测全面、准确、可追溯的技术优势,解决当前人居环境、“三改一拆”、农地保护、水域监测等方面发现难、监管难、处置难等实际问题。一是统一遥感监测数据,实现资源利用高效化。全县统一采集遥感监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分析比对等,自动发现垃圾堆放、违章建筑、河流改道、粮

23、食功能区变化等问题,将农业农村、民政、建设和水利等业务部门的遥感监测治理需求一次性采集,从整体智治的角度,节约资源成本、统筹乡村治理。二是依托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乡村治理可视化。在“数字乡村一张图”上叠加遥感监测地图、电子地图、国土空间规划、三维实景地图以及各部门应用等 18 个图层,建成数字化“孪生”乡村,使遥感监测的问题点位一目了然,方便村干部直观了解问题点位的位置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前后对比的遥感监测图像也为村干部工作提供参考。三是实施工单管理机制,解放基层干部的手脚。通过在公众平台上线“工单管理”模块,将遥感监测发现的问题自动下发至村干部手中,减少了“部门镇(街道)村干部”的繁琐通知步骤。

24、村干部通过平台认领任务后进行现场确认和处置,最后将处理结果上传,经过镇(街道)的审核后完成处置流程。全流程线上可查,免去了村干部制作台账的麻烦,也减轻了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督查考核工作量。三、取得成效三、取得成效 通过遥感监测功能,解决当前基层治理中传统人力不足、事件覆盖不全、发现不够及时、流程不够规范等痛点难点。以“一张图”为底板,运用“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体系和人工智能分析,统一遥感地图服务,实现人居环境、治水拆违、私建墓地、粮食功能区等 9 类基层治理问题点位的全面发现和自动归集,构建“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的闭环监管链条。2021 年已发现问题点位 10 万余个,发现时间缩减 8

25、6%,处置率达 95%。12 四、乡村数字经济(一)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主要包括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农业生产数字化(种业数字化、种植业数字化、林草数字化、畜牧业数字化、渔业渔政数字化)、农产品加工智能化、乡村特色产业数字化监测、农产品市场数字化监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内容,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发展提供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支撑。1.农业数据资源建设农业数据资源建设 依据农业农村数据共享开放相关政策和管理规范,编制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汇

26、聚基础地理、遥感数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数据资源、耕地基本信息数据资源、渔业水域本底数据资源、农业投入品数据资源、农产品市场交易数据资源,开发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方面的农业资源决策分析系统,实现县域内农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三品”基地适应性评价分析、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决策、病虫害预警分析评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功能,为农业管理部门应急决策与指挥调度提供技术支撑。省级层面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围绕部门内信息纵向汇聚和传递、部门间在线实时信息横向交换、部门间业务协同等需求,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涉农数据资源交换体系,13 推动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建设与应用,为粮食安全、稳产保供、动植物重大病

27、虫害和疫病防控等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服务。县级层面充分依托现有平台,开展乡村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存储和共享。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依托省级数据资源做好数据应用服务工作。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重农业农村数据安全管理,通过试点开展大数据建设先行先试,待经验模式成熟后在全国推广应用。已建设大数据平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充分依托现有平台,开展乡村领域数据资源采集、汇聚、存储和共享工作,避免重复建设、形成新的信息孤岛。2.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业生产数字化(1)种业数字化种业数字化 种业数字化是指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装备等在种业全产业链的应用,实现育种科研、制种繁种、生产加工、营销服务和监督管理服

28、务的多场景信息化,品种创新数字化、生产经营智能化和产业体系生态化。种业政务信息服务平台种业政务信息服务平台 各级种业管理部门建立健全以品种创新、种子市场、种业主体为主线的大数据平台,强化面向各级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的综合智能服务。建立品种审定、品种区域试验、种质资源、市场监管、品种推广等信息系统,并与全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省级层面构建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的品种审定与品种区域试验平台、辖区种质资源库、种业市场监管系 14 统、引种备案系统等,并与全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县级层面依托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保护、登记、生产经营许可、品种推广面积统计系统开展数据采集、技术

29、培训和数据质量核验工作。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种业相关政务信息管理系统要与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的相关政策或工作布局协调一致,部分业务数据要与全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协调对接。品种创新智能化品种创新智能化服务工程服务工程 研究与推广商业化育种信息系统与设备的技术升级解决方案,探索表型+基因型的智能育种技术体系构建,引导种业龙头企业或产业联盟构建育繁推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实现种业企业育种技术数字化。研究推广农作物品种适宜性精准评价模型和系统,推动审定品种适宜生态区精细到市县尺度,实现品种推广智能化、精准化。省级层面积极引导种业龙头企业实施商业化育种信息平台,推动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形成,加快“经验育种”向“精

30、准育种”转变,逐步实现定制设计育种。依托国审和省审品种表型数据库和气象数据库,研究并推广农作物品种适宜性精准评价与品种推广系统。县级层面做好品种测试基地的服务工作,并落实县级所属生态区适宜品种的数据采集和推广反馈。15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以引导种业企业做大做强为目标,对育种科研技术与管理技术较好、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强的企业可给予相关政策或资金支持。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数字化赋能农作物品种创新 一、背景介绍一、背景介绍 北大荒,素有“中华大粮仓”之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排头兵”。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垦丰种业)聚焦玉米、水稻、大豆、麦类等农作物的种子

31、领域,是育繁推一体化大型国有控股种业公司。近年来,垦丰种业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以商业化育种为核心的研发创新体系、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生产加工体系、以全方位终端服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支持与服务型总部的“3+1”体系。垦丰种业正加速推进商业化、信息化育种进程,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 3个方面:一是随着公司育种规模的不断扩大,育种站和试验站点的增加,育种材料、测配组合和田间小区的极速扩增以及数据采集量的加大,迫切需要提升育种工作效率。二是田间性状数据采集时,不同团队、不同场景、不同人员的记录方式差异很大,使得数据采集标准、记录形式不一致,不利于数据在团队内和团队间的共享利用。三是在以往的育种过程

32、中,材料(即种子)由各课题组负责,数据记载不全不准不规范情况普遍,有时也可能会流失,给公司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将材料数据统一保存,将数据与实物对应。二、二、主要主要做法做法 针对玉米、常规稻、杂交稻、大豆四类作物的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的特点,垦丰种业采用金种子育种平台赋能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的升级。平台实现了对育种材料、亲本组配、品种选育、品种测试、系谱追溯、田间性状采集、多年多点数据分析等常规育种全流程管理。性状采集信息化、田间操作标准化、数据分析自动化,使得垦丰种业在育种流程上实现了科学管理、专业分工、流水化作业,助力垦丰种业整个育种工作由传统育种向商业育种、由“经验

33、育种”向“精确育种”转变。2019 年 4 月份,垦丰种业金种子育种平台正式上线,完成了 2 年 4 个育种季的育种操作,并受到了育种者和管理者的一致好评。三、取得成效三、取得成效 16 垦丰种业金种子育种平台成功实施以来,实现了育种研发的数字化升级,取得了以下 5 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基于 RFID 的田间性状数据移动采集、实时传输、自动汇总,提高了采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降低了试验误差。二是育种软件与小区精量播种机、收获机、考种设备实现数据在线互通,各育种环节业务数据高效无缝对接。三是制定并落地实施了统一的作物育种性状数据采集等企业标准,为企业育种大数据资源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四是标准化的试验

34、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提升了数据利用效率。五是育种全程信息化管控,有利于企业全面掌握公司研发能力、研发规模和研发进度,为团队绩效考核和育种技术路线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做到精准施策,大幅提升了公司管理效率。(2)种植业数字化种植业数字化 种植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在农作物种植各环节的应用,通过获取、记录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数据,并计算分析得出应对方案,为种植各环节流程提供智能决策,提高生产效率。数字化数字化“三情三情”监测分析监测分析 利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墒情、苗情、灾情等“三情”和气象进行预测预报,精准指导生产决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依托“三情”一体化监测平台,获得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墒情、气象信息、生

35、长情况等实时监测数据,并基于算法分析,得到农作物的全周期生长曲线,及时获得预警信息和生产管理指导建议。建设微型气象站和“三情”监测点,构建能够对接所有感知设备的“三情”一体化监测平台,实时生成态势结果,形成农业生产指导建议,对农业生产情况进行整体把握。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开展数字化“三情”监测需要大量资金,应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大型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三情”监测,提交监测数 17 据并获取相应信息服务。应遵照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导则(GB/T 37690-2019)、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站点)基本要求(GB/T 34804-2017)、农 田

36、 信 息 监 测 点 选 址 要 求 和 监 测 规 范 (GB/T 37802-2019)等标准要求,科学选建农田信息监测点。要建立科学的“三情”监测设备校准和农情数据复核机制,及时精准掌握“三情”真实情况,并通过“三情”一体化监测平台进行共享。病虫害监测数字化病虫害监测数字化 按照分级建设、聚点成网的思路,利用智能化监测设备、轨迹分析模型与数字化预测技术,加快完善国家省(市)县(区)农作物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网络,建成全国统一的病虫害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实现重大病虫害监测标准化、信息化。省级层面加密布控监测站点,在草地贪夜蛾、蝗虫、稻飞虱、小麦条锈病、赤霉素等重大病虫害发

37、生源头区、重发区、流行区和迁飞过渡带以及边境边疆病虫入侵高风险区实施县级监测点全覆盖,进一步完善升级病虫害防控指导意见,支撑防控决策。县级层面加强配备标准化、智能化病虫害监测设备,重点布置自动识别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害虫性诱捕器、流行性病害自动监测预报器等,实现病虫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标准化存储传输及与省级、国家级监测预警平台的无缝衔接,从省级、国家级平台获取整体趋势和防控意见。18 农田自动化生产管理农田自动化生产管理 通过信息监测、信息分析、智能决策、自动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农田的信息在线感知、精细生产管控、高效运维管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可通过手机 APP、小程序等,依托农田自动化生产系

38、统(自建或购置),在线监测作物生长信息,并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自动调控设施环境,开展灌溉、施肥、防病、除虫、除草等自动化生产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县级层面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三情”一体化监测平台等,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田自动化生产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和数据支撑。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农田自动化生产适用于设施种植,搭建系统和配置智能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应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大型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和试验。安徽省长丰县:打造数字草莓新模式 一、背景介绍一、背景介绍 长丰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草莓生产基地,草莓种植已有近 40 年的历史,品牌价值达 73.66 亿元。截至

39、2020 年,全县草莓种植面积达 21 万亩,年产量36 万吨、总产值 61 亿元,从业人员 18 万人,受益农民 36 万人,全县农民收入近一半来自草莓经济。近年来,长丰县按照数字赋能草莓产业思路,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工程,建立了全国领先的以草莓为主题的草莓文化博物馆,初步建成数字草莓病虫害大数据平台,建设博士草莓园、合肥艳九天、长丰县莓味道等一批数字草莓园区,全县数字草莓发展基础较好、前景广阔。二、二、主要主要做法做法 长丰县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数字草莓”19 大数据中心、草莓园区智能管理、草莓品质品牌数字管理等数字化系统,构建长丰草莓“产业

40、布局、病虫害识别、肥水管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销售网络”一张大图,实现草莓生产温、光、气、土、肥、药可视化和联动控制,打造草莓资源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精准化、服务远程化、质量监管网络化“五化”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模式。一是建设“数字草莓”大数据中心。依托建立的草莓品质品牌数字管理、草莓园区智能管理系统,对草莓资源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分析,为全县草莓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决策参考。大数据中心采集和汇聚全县草莓基地在农业产业化、农业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病虫害防控、草莓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数据资源,按照安徽省农业大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数据规范要求,实施数字草莓全量数据集成。

41、二是建设草莓园区智能管理系统。推动草莓大棚数字化升级,配备自动气象站、土壤环境和植物本体传感器、视频监控、水肥药一体化综合管理等设施设备,采集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高清图像等信息,借助大数据、图像识别、可视化等技术,依托建立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智能化识别、草莓专家等远程服务系统,为农事管理、病虫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温室大棚的自动化运行管理。三是建设草莓品质品牌数字管理系统。在示范园区温室大棚内部安装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运用 AI 识别传感器和 AI 算法,对草莓生长果形、裂果、成熟度等表型信息进行动态采集。结合各类传感器采集的资源数据,利用 AI 技术构建

42、专业的本地化草莓大数据模型,形成标准化草莓 AI 品质控制模型。通过构建统一的“长丰草莓”溯源标识,接入溯源的扫码系统,使经销商和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可以了解该农产品的质量等级,进一步提升长丰草莓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三、取得成效三、取得成效 通过数字赋能、科技加持,推进草莓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草莓经济新动能加速汇聚。一是草莓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通过病虫害智能识别系统和水肥药智能管控系统,实现精准化施肥、施药,草莓生产节肥 30%、节药45%。二是草莓产业降本增效显著增强。通过数字化实现草莓平均产量提高15%,每亩节省农资、人力等费用 800 元,亩均增产增收 3600 元,经

43、济效益增长 15.2%。三是草莓线上销售发展迅速。依托数字化技术,草莓农产品质量 20 安全追溯覆盖率达到 99%以上,长丰草莓电商销售占比从过去的 10.1%增长到19.2%,草莓线上年销售量超 7 万吨,有力提升了长丰草莓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成为全县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数字农场建设数字农场建设 面向规模化种植基地和大型农场,依据不同种植品种、不同生产模式、不同区域条件进行农业机械和施肥灌溉设备等的智能化改造和集成应用,实现农作物种植全生长周期的智能化、信息化作业,促进生产管理措施的优化调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数字农场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物联网测控体系,综合应用农田气象监测设备、遥

44、感和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驾驶农业机械、农田智能灌溉设备等智能农机装备,结合农田测量、定位信息采集等技术手段实现与智能农机装备配套,建设农机作业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对农田生产情况和农机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管控,开展精细化种植、智能化决策、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操控,实现精准农业生产。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大田作业智能农机装备的示范应用,组织大型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和农机科研院所,利用5G网络、北斗导航、地面物联网、农业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智能装备研发和集成应用。按需建设省级农机调度系统,实现农机作业智能调度管理。县级层面推进和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依托省级平台做好智能农机调度工作。21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45、:数字农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大型农业园区、农民合作社、大型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和试验。天津市西青区:智慧农场探索数字乡村振兴路 一、背景介绍一、背景介绍 天津市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近年来,西青区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涉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智慧农场系统,将其作为智慧农业的“大脑”,助推乡村振兴。二、二、主要主要做法做法 西青区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与国内顶尖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各生产环节数据化、可视化,探索出了一条有产业、有颜值、有活力

46、的特色数字乡村振兴之路。一是数字技术助力移栽准备。以自动取土车为设备载体,通过线下的地块信息绑定、取土车自动取土、土样二维码标记,检测中心的任务分配、土样检测,线上系统的结果反馈,形成了完备的数字化测土解决方案。在插秧过程中,无人插秧机搭载了自动驾驶系统,并接入了高精度的 RTK 定位基站,作业精度可达厘米级,可使插秧精度更高,插秧更平直,交接行更匀称。二是数字技术辅助作物生长。引进 5G 无人机巡田系统,在 5G 网络的覆盖下,只需在云平台上向无人机下发针对长势异常区域进行巡查的指令,即可较为直观地观察地块不同区域的长势情况;通过在水稻灌溉渠道上部署智能灌水、排水阀门、水位传感器,同时结合远

47、程监控系统,实现稻田水位监测、自动灌水、自动排水等功能;利用水稻控氮技术动态监测及分析水稻冠层氮素含量,调节以地块为单位的水稻氮素含量均匀度,达到控氮、节肥、提质的目的;建立病虫害预测模型,结合气象、地理、作物、物候期、病虫害性质等数据对特定区域的特定作物进行动态病虫害预测,同时,结合安装在田间的虫情测报仪、孢子捕捉仪对田间虫害、病害进行在线监测。三是数字技术获取农业数据。利用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基于“光谱信息植被指数长势信息估产模型产量信息”的估产模式,建立水稻产 22 量信息与遥感光谱信息的定量关系,对水稻进行时序性的动态估产,还可提供针对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的产量预估服务,准确度超

48、过 85%。估产数据可为农业保险、农产品收储规划等提供依据。三、取得成效三、取得成效 一是完善农业记录。农民可获取一整年完整的种植数据以及相关的环境数据,包括天气、遥感等数据。完整的种植数据将辅佐农民在后续的种植过程中完善决策分析与种植方案。二是提高生产效率。智能灌溉系统可实现智能灌溉,根据水位的变化系统可自动根据水位值灌溉,农民也可以用手机或电脑远程操控灌溉。一个阀门可控制 10-15 亩,既可节省人工,提高灌溉效率,又可智能喷洒,实现精准灌溉;无人插秧机配备了测深施肥装置,插秧、施肥一次完成,使工作效率提升 50%。三是提升评估准确率。利用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产量评估,准确率可达到

49、90%。在形成的产量地图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农事记录、土壤测土数据、施肥数据,可对下一个种植季的种植方案进行优化,持续提升种植效益。(3)林草数字化)林草数字化 林草数字化是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数字化技术,处理和解决林草系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问题,形成林草立体感知、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草发展新模式。林草监测体系数字化林草监测体系数字化 依托智慧林草云平台,打造以森林资源“一张图”、草原资源“一张图”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监测一体化的监管体系,实现林草生态全面感知、风险预警可控、林地动态监管、物种实时保护。省级层面构建智慧林草云平台,对接各层级林草信息平台系统

50、,具备与省内林草部门进行高速网络通信、移动业务处理、智慧政务办公和数据信息共享等功能,实现森林和草 23 原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以及自然灾害的预警和响应,为森林和草原资源监管、生态工程管理、灾害预防应急、林草产业服务等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信息支撑和决策支持。县级层面组织部署森林智能监测站,集成通信中继、防火监控、无人机数据接收、森林无线覆盖等功能,成为林草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底层数据汇聚节点,将数据汇聚到智慧林草云平台。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林草监测体系数字化建设应遵照 林业资源分类与代码森林类型(GB/T 14721-2010)、林业物联网 第 4 部 分:手 持 式 智 能 终 端 通 用 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