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药的科学煎服方法研究.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4088676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的科学煎服方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药的科学煎服方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药的科学煎服方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药的科学煎服方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药的科学煎服方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药的科学煎服方法研究 摘要 中药煎服方法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药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本文对近十年有关中药煎服方法的文献进行研究,综述了中药科学的煎服方法,为中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提供依据。关键词 中药;煎煮方法;服用方法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deco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Abstract TCM decoction method is correct or not related to clinical medicine and drug safety, this deco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

2、nt years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review the deco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scientific method for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vide drug safety basis.Key words medicine, decocting methods, taking method.中医药学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中药汤剂是中药传统剂型的代表,历代医家对中药的煎服方法都很重

3、视。中药汤剂应用广泛,其历史悠久,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但人们对怎样煎煮和服用中药汤剂却了解甚少,而煎煮和服用方法的恰当与否却直接影响药效。所以科学的煎服方法在中医药临床中体现得尤为重要。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又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根据治疗疾病不同,处方不同,组成药物的质地成分不同,都必须遵循科学的煎服方法,因人而异,因方而异,才可发挥中药的最佳治疗效果。1 煎药方法 煎药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中药有效成分的溶出。若煎

4、煮不当,有效成分流失或损耗,则达不到预期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上每开一处方,从容器、用水、火候到方法都必须有其特定的要求,才能确保有效成分最大溶出。1.1 煎前先浸泡 一般的复方汤剂在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4050 min左右,这样能使植物性中药的细胞胀大甚至破裂,使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其中,对质地疏松的花、叶、全草类中药应浸泡20 min左右;而对于质地坚硬的根茎类、种子类药材可浸泡60 min左右1。煎药前若不浸泡或浸泡不充分,直接煮沸会使药材表面的毛细孔破坏,水分不能进入药材内部,同时沸水会使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有效成分凝固,而影响药效。此外,应注意,含挥发油、苷类和

5、维生素较多的饮片易用冷水浸泡,如薄荷、羌活等;而含蛋白质、淀粉等高分子成分多的饮片用温水浸泡为宜,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这样更易浸润和膨胀。1.2煎药用具 煎制中药的器具以砂锅、陶瓷锅为佳,搪瓷锅,不锈钢锅次之,忌用铁、铜或铝制的锅2。砂锅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化学性质稳定且传热均匀,锅周保温性好,水分蒸发量小,升温速度较慢,利于有效成分充分溶出。不锈钢锅质轻、受热快、耐酸、耐腐蚀,也属于优良的煎药器具,但在长时间的煎煮过程中,不锈钢层中所含的金属元素很可能会和药液中的化学成分反应。铁、铜、铝可以和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反应而改变药物的性质。如铁在煎煮过程中易与药材中的鞣质、苷类等成分反应,使

6、药液颜色变深,降低或改变药性作用;铝不耐强酸强碱,且易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后积聚在人体肝、肾等组织中对人体造成危害。 1.3煎药用水 煎药取洁净的自来水或井水,用水量一般高出液面3-4 cm左右,二煎液面与药材表面相平为度。芳香性易挥发及质地疏松的中药以淹没药物为度;质地坚硬且需久煎的中药加水量应比一般略多。有学者经实验研究得出:砂锅煎药首煎见水量(ml)=吸蓄量饮片总量(g)+预期得药量(ml)+蒸发系数煎煮时间(min)。其中吸蓄量2.0 ml/g;蒸发系数13.1 ml/min.一煎和二煎加水量按7:3分配3。1.4 煎药火候 煎药的火候根据火力大小可分为武火、中火、文火,煎药时应根据

7、药物的不同性质和治疗疾病的需要选择适宜的火力。本草纲目:“先武后文,如法服用,未有不效者。”对于一般治疗剂,煎药时,水未沸之前宜采用较强火力,使水很快沸腾,沸腾后改用较小火力,使药液处于微沸状态减缓蒸发3;另外,解表药宜用武火,煎药时加盖速取,减少芳香性挥发成分的丢失;调理滋补剂,先用武火后用文火,这样可使药汁浓厚,药力持久;毒性类药,为降低毒性,宜用文火4。1.5煎药时间及次数 每剂中药一般煎药汁2次,分为头煎、二煎;滋补药、质地坚硬的药物可煎3次,将分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次服用(由于有的中药成分易于溶出,如多糖类、挥发油等,在第一次的药液中含量较多;而较难溶出的树脂、树胶、脂肪等在第二次的药

8、液中含量较多。所以将药液混合使全部药液中有效成分达到均匀后再分次服用,对疾病治疗更有利)。一般煎煮用时根据方剂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药物头煎2030 min(均按沸后计算),二煎1520 min;滋补类药头煎应为4050 min,二煎、三煎均可用3040 min;芳香、化湿、解表类药,头煎应为1015 min,二煎用时510 min5。1.6 药液煎出量 从理论上讲,中药汤剂是一个多组分、多形式的溶液系统,包括真溶液,胶体溶液,混悬溶液等。在相同情况下各组分比列恒定,中药煎煮过程实际上就是药物所含成分不断溶出和吸附的过程,煎出液药量的多少必然导致煎出液组分之间比例的变化和所含成分总量的变化,所以

9、一般认为,中药煎出液以500600ml/剂为宜,儿童酌减5。1.7 特殊煎法 对于一些性质特殊的药物采用特殊的煎法,以便达到高效、减毒目的。1.7.1 先煎久煎 矿石、介壳类中药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打碎先煎2030 min,如磁石、龙骨、牡蛎等;川乌、草乌、附子等有毒中药,久煎可降低毒性,但强心作用并无影响,因此为保证用药安全,宜先煎12 h6;含糖质较多和特殊作用的药物如生地、黄精等,应久煎1.5 h以上,才能使有效成分溶出。1.7.2 后下 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类中药如藿香、薄荷等宜后下;久煎宜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如钩藤、番泻叶,应该在其他药物煎好前1015 min放入锅内煎煮,以防有

10、效成分流失7。另外,大黄后下治便秘,久煎则取到止泻作用。1.7.3 包煎 某些药物须用纱布包起来后再煎煮。花粉、孢子类及细小种子类,如蒲黄、葶苈子、海金沙、青黛等,因颗粒疏水性强,表面张力大,不能与水充分接触而浮于水面需包煎;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如车前子易粘锅糊化、焦化,宜包煎;附绒毛药物如旋覆花、辛夷为防绒毛脱落刺激咽喉、肠胃,宜包煎8;易使汤液浑浊的药物如灶心土、五灵脂、蚕沙等使药渣与提取液分离困难宜包煎。1.7.4另煎 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水牛角等9,为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减少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引起的损失,需单独煎煮3040 min(水牛角煎23 h),取汁,

11、药渣入群药同煎,所取药汁和其他药液混合服用。1.7.5 烊化兑服 一些胶类、糖类中药,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饴糖、蜂蜜等粘性较大,同煎异粘锅煮焦,粘附他药,影响药效,应加入药液中使其溶化,或加适量开水,加热或隔水加热兑入其他药液中共同服用10。1.7.6 冲服 贵重药或含挥发油成分不耐久煎的药物研应成细粉,同药物一同服下,如三七、羚羊粉、麝香、川贝母等。1.8 煎药注意事项 煎药前不能用水清洗中药,药物中某些有效成分溶于水,清洗中药同时也会清洗掉一些炮制时所加的辅料;浸泡中药时用冷水浸泡,不能用开水,开水会使植物细胞中的淀粉、蛋白质等有效成分凝固;煎药时不要频繁搅拌或不搅拌,煎药时搅拌23次

12、,以克服药物间的凝胶屏障;药香比较明显的药物如解表药、化湿药一定要加盖煎。药锅离火后迅速用纱布滤出药汁,不能等药凉后在滤药液,药物中大多数有效成分水溶性较差,在高温下“助溶”,放凉后溶解度减小,会使药物减效11。2 正确的服用方法2.1 服用时间 药物是否有效,除是否对症外,还要讲究服药时间。不同的药物,因其本身的药性和所治疗疾病的需要要求在特定的时间服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本草纲目谓:“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药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将两次或三次药液合并,一般每剂汤药分两次服完,间隔49 h,一般在早上和下午服用。成人内服一次1

13、50200 ml为宜12。急病服用时间不拘。2.1.1 饭前服用 一般病位在下应饭前服。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疾病,饭前服用易使药效到达病位,补养药和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中药宜在饭前服用13,因为空腹后药物能直接和胃肠道粘膜接触,可以较快的被吸收而发挥疗效,增加药物的吸收率。另外,驱虫药和攻下药大多应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药物可较快到达病位。2.1.2 饭后服 病位在上应饭后服,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14,饭后胃中食物较多,可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毒性较大的药液宜在饭后服用,这样可减缓药物的吸收速度避免吸收太快引起中毒。2.1.3 凉服 清热解毒药用于热症宜凉服15。2.

14、1.4 温服 一般的中药都需温服。凡药性平和、补益药均应温服,增强其益气补益之功。2.1.5 热服 凡治疗伤风感冒、解表的药物需热服,以达到发汗散寒的目的16。2.1.6 顿服 药性强烈的中药制成小剂量一次服用,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害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疗效。2.1.7 频服 凡病在咽喉或频繁呕吐者,采用多次频服,服药时药液缓缓服下,使其充分接触患部,发挥最大疗效。2.1.8 睡前服 镇静安神药睡前服用。积滞、胸部疾病患者,服后宜仰卧。2.1.9 隔夜服 主要指驱虫病,睡前服一次后,醒后再服一次使肠道寄生虫更易被麻痹杀死。2.1.10 此外,补肾药宜在下午和晚上服用,滋阴养血药宜

15、入夜服用。2.2 服药禁忌 备急千金要方 卷一 序列有云:凡服药,皆断生冷、醡滑、猪、犬、鸡、鱼、油、蒜及果实等其大补丸散切忌陈臭宿滞之物”这是服药禁忌一般通则。在服药期间,凡是生冷、粘腻、不易消化或含有刺激性的食物、烟、酒都不宜食用。生冷食物易伤阳气,辛辣之物耗气动火17。2.2.1因药设忌 服用清热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热食物;服用温热药时忌生冷;据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熟地忌萝卜;牛膝忌牛肉;茯苓忌醋;土茯苓忌茶等18。2.2.2 因病禁忌 小儿感冒或出诊未透时不宜食生冷、酸涩、油腻食物

16、;治疗气滞症,不宜食用豆类、白薯、牛奶;水肿病人少食盐19。另外,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的鞣酸会影响人体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吸收20。3 总结 从以上内容看,中药的煎煮与服用方法有诸多讲究,煎服方法的准确应用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正确的煎服能保证药物的药效,减轻药物的不良影响,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因此应该按照科学的方法煎服,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毒性,达到最佳治疗目的。参考文献1 周睿娴.中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方法J.中国药业,2008,17 (18):622 陈春梅,李勇华.中药煎服法浅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4883 郭爱民.浅谈中药煎服法在中医临床中的重

17、要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9):1834 宋华.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8):585 孔伟.掌握中药汤剂的科学煎煮方法J.中外医疗,2008,06(a):786 姚杰良,李菊芳.量化煎服中药浅谈J.光明中医,2009,24(5):9567 王琳.试述中药汤剂的煎服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2):7158 赵幸福.中药汤剂的特殊煎服方法J.中医中药,2008,5,(20):909 姚杰良,张黎,李菊芳.优化煎服中药述要J.新疆中医药,2008,26(6):383910 王利华.中药汤剂的煎服法对疗效的影响N 中国医药导报,2007,4(25

18、):16711 付伟正确煎服中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10):103212 姚杰良,王仁荣,陈宏伟量化煎服中药 疗效事半功倍J2007,28(6):73513 陈仁实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有讲究J2007,22,(7):5614 曹福香,石清芳.中药煎服对中医临床的重要性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0):215115 胡天祥,周斌,缪士平西藏科技J2003,(7):4016 张润珍,韩小兰,王小红浅议中药煎煮方法及其煎液服法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08,12(5):43717 王抒汤剂正确煎服法对中药疗效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7,27(12):5418 吕振香中药服法和服药后护理J2005,03,(01):319 周善康,吴兰冬.中药汤剂的煎法、服法及饮食禁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5):697020 吕清文,侯凤果不同处方中方剂因采用不同的方法J内蒙古中医药,2005,(5):2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药制药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