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pdf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4084032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四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篇 1 1第一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的:学习目的: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教具:幻灯机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把握语脉开展比赛,看谁先读出下边多音字。连翘(qio)翘起(qi)衰草连天(shui)鬓毛衰(cu)落叶(lu)丢三落四(l)落枕(lo)观测(gun)玄妙观(gun)差异(ch)差遣(chi)差错(ch)参差(c)二、学生各自诵读课文。提示:本文是

2、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1、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幻灯片投影)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13)(4、5)(410)(11)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3、放声朗读课文。

3、二、小结:(略)作业:1、熟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后记:课题:11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的:学习目的:1、掌握本文有条理地安排说明顺序。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学习重点:1、本文说明的条理性。2、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学习难点学习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周密的语言教具:教具:幻灯机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复习旧课二、品味语言1为什么标题把物候现象称作“大自然的语”?如果改为“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

4、所独有的。但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大自然中的现象,是与农事安排密切相关的。好像这是大自然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在告诉人们,要根据这些现象来安排农事。如杏花开了,要赶快耕地;布谷鸟叫了,该割麦插禾。所以作者就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文章的标题。这样,既贴切、自然、有趣,而且又富于形象生动性和吸引力。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泛味。2。诵第 1 自然段。(1)、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其中“萌”“次第”“渐渐”“簌簌”“载”等词用得准确,生动、试说一说。(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春天,“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繁花“次

5、第开放”;夏天,“植物孕育果实”;秋天,“果实成熟”,“叶子渐渐变黄”,“簌簌落下”;冬天,昆虫“销声匿迹”,到处“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其中,“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2)、“燕子翩然归来”与“燕子归来”有何不同?(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燕子“归来”前面加上“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如果只写“燕子归来”就显得平板了。

6、小结: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3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为问号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4教师范读第 3、7 自然段。提问:“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几天”。“冬

7、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句中的“许多”,“只”,“就”能否去掉,为什么?(幻灯片投影)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不能。“许多”说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这两个字也不能去掉,如果去掉,说明效果就差些。三、小结:所以,写说明文就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2。背诵第 1、2 自然段3。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销声匿迹周而复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翩然归来风雨载途物候观测差异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篇 2

8、 2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要点难点要点难点要点:要点: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难点:难点: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写作背景写作背景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9、。作者简介作者简介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另见资料另见资料段落大意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 段)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 段)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第三部分(610 段)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四部分(11 段 12 段)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另见资料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另见资料另见资料写作特点写作特点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眉目清晰,自然

10、精巧的结构。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另见资料另见资料作业练

11、习作业练习理解分析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揣摩运用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

12、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年到 1750 年 10 年平均同 1921 年到1930 年 10 年平均的春初 7 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 9 天。就是说,春天提前 9 天。(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苏醒次第萌发孕育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积累联想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

13、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

14、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早春跟晚春也不同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

15、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他显得很成熟()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3.杏花开了()北风吹,雪花飘()评弹这朵花()戳穿他的花招()他挂了两次花()(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2.干净冬至邋遢

16、年,邋遢冬至干净年。3.冷得早,暖得早。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答案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

17、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三、第 1 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第 2 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1.不能。因为杏花、桃

18、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2.前者指 1741 到 1750 年 10 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 1921 年到 1930 年 10 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

19、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

20、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

21、识发生兴趣;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 11 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

22、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

23、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三)气温1 温度带2 气温年较差冬季气温夏季气温(四)雨量1

24、 全年雨量2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3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八(一)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2.(气候)不冷不热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形状象花朵的东西比喻事业的精华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作战时受的外伤(二)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丰富(丰硕)养育(抚养)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三)1.热凉2.干净邋遢3.冷暖4.早晚(四)开放(封闭)容易(困难)归来(出去)综合(分析)复杂(简单)短促(漫长)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篇 3 3教学目的:教学目的: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第一课时)2、学会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25、(第二课时)学习重点:学习重点:1、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2、学会运用中心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课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本节教学设想与要点:本文为说明文,但文章开头二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是生动说明语言的典型段落。因此,本课教学着力点为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并安排课内的练笔,力求一课一得。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复习知识,导入新课:1、我们学过许多诗句,都有明显季节特征,请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参考:春

26、天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夏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秋天晴空一鹤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可以从第六单元的课文中找出一些)其中“早莺争暧树”、“新燕啄春泥”都是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只要认真倾听,你就能听懂“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出示课题)二学习课文第 1、2 段品味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1、默读 1-2 段,思考问题。出示问题:1、阅读第 1 段作者在写四季时抓住了各季节哪些特点?试说一说。2、用“大自然的语言”题目有什么好处?2、研读第 1 自然段。(1)你觉得哪些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季节特点?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说一说。请学生思考,

27、讨论,交流。参考:A“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态;B“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C“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D“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肃杀;E“载”,即充满,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3、研读第 2 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 2 段。提问:课文中写道:“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句话:也可以改作:“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大自然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唱了,也好像大自然在催促要赶快割

28、麦插禾。”(2)这两句话你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参考:(1)认为第一句好,运用拟人、引用的修辞方法句子形式有变化,活泼。(2)认为第二句好,采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整齐美。4、品读题目特点。我们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物候学知识,为什么不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作标题,而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明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而另两个则显得呆板、乏味。三、课堂练笔:二选一(1)从下边词语中任选五个写一段话。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2)仿写

29、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发现。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写着:春天已到人间。大雁集队南飞,不就“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已在眼前。四、布置课后预习:阅读 3-12 段,用一句概括各段内容,并想想作者在介绍时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五、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用词生动传神:翩然、簌簌等生动形象:句子生动形象:比喻、拟人、引用标题新颖传神:比喻、拟人六、教学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篇 4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

30、确、生动优美的特点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教学过程:一一.布置预习导学布置预习导学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衰草连天()二、指导学习研讨二、指导学习研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人会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二)认识作者,检

31、查预习情况1.简介作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自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四)理清思路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读第 1 至 3 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三三 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第 1、2 自然段的语言进行精点精评,从中我们体会了说明文中也可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既增强

32、了说明的生动性,也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种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四四.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背诵第 1 自然段。2.将第 1 至 3 段的有关词语抄下来,作好词语的积累。教后感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研讨 4-12 段教学形式:3至4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出的思考题自学课文内容,然后集中讨论,交

33、流学习体会。再从若干组中选派若干名同学作代表上讲台讲课,听后互相评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归纳小结。(一)自学思考题:(投影)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文中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3.第 7、8、9、10 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二)再次朗读 6-10 段,思考:(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3)第 10 段中,“根据英

34、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三)教师归纳小结。这堂课采用这样的形式,意在调动大家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会学”的目的。从效果来看,大家都动了脑、动了笔、动了口,并且大家互帮互学,想必是有很大收获的。希望大家像这堂课一样主动地学习,学会求知。四、布置作业。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八年级语文学案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5、。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连翘()翘尾巴()观测()道观()差异()差遣()差劲()参差()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衰草连天()二、指导学习研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简介作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四)理清思路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读第 1 至 3 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

36、课文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1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3.了解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教学难点:了解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温故知新复习上节课内容,背诵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研讨 4-12 段(一)自学思考题:(投影)1.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5、7、B、9、10、11、12 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文中主要

37、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哪些例子?各用来说明什么问题?3.第 7、8、9、10 段分别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否打乱顺序?为什么?4.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二)再次朗读 6-10 段,思考:(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3)第 10 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三、布置作业。课后作一次社会调查,通过调查,你发现还有哪些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试举例说明。(农谚也行,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四巩固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

38、语中加着重字注意正确的一项是()A.冰雪融化(rng)孕育(yn)翩然归来(pin)农谚(yn)B.簌簌落下(sh)了解(ji)销声匿迹(n)纬度(wi)C.衰草连天(shui)连翘(qio)层峦叠嶂(zhng)弋阳(y)D.风雪载途(zhi)隧道(su)头晕目眩(xun)窥见(ku)2.找出下列各组成语中有错别字的两项,将其序号填在括号内。(1)A.百感交急 B.斤斤计较 C.满院狼藉 D.昂首阔步()()(2)A.得心应手 B.迫不急待 C.原形毕露 D.令人喷饭()()(3)A.在所不昔 B.谈笑风声 C.难能可贵 D.记忆犹新()()(4)A.哭笑不得 B.以物谕人 C.入木三分 D.

39、花团锦族()()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的多。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2)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是必要的。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4.对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凡是近海

40、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B.“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 1741 年到 1750 年 10 年平均同 1921 年到 1930 年10 年平均的春初 7 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 9 天。”这段文字中“后者”是指:开花日期,“前者”是指:抽青日期。C.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据推算,我国种大豆的历史至少有四五千年了。我国是大豆的起源地。古代把大豆叫

41、做“菽”,秦汉以后逐渐用“豆”字代替“菽”字。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大豆的残留印痕。许多古书中也有关于大豆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栽培大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A B C D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B.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学。C.本文以平实的语言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了物候学。D.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7.下面是一则广告,有人对其中六处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分成四组,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个工厂经工程技术人员精心研究设计,推出新产品彩色搪瓷浴缸,具有造型美

42、观,瓷面光滑,色彩鲜艳,质量稳定,经久耐用等特点,适应中、高档宾馆、饭店及现代住宅理想卫生洁具。(1)“经久”改为“坚固”(2)“洁具”改为“用具”(3)“适应”改为“宜作(4)“理想”前加“的”字(5)“卫生”前加“的”字(6)“新产品”后加破折号A、(1)(4)(6)B、(1)(2)(6)C、(2)(3)(4)D、(3)(5)(6)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

43、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A.,。B.。;“”。C.,;?D.。,“”?(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答: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答:_(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

44、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_(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

45、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答:_(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

46、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47、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三、课外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 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 55.6 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

48、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 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 7 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 年 8 月 24 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 1983 年 7 月 21 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 7 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 年初,

49、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 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 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 C-130 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

50、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1.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_2.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1)(2)造给人福类于带人来类灾的难的例例子子:_3.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_,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_4.本文第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和_,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_5.请根据对本文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