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3《老山界》教案[小编整理].pdf

上传人:鱼** 文档编号:4084009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3.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老山界》教案[小编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3《老山界》教案[小编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3《老山界》教案[小编整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3《老山界》教案[小编整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3《老山界》教案[小编整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3 3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 小编整理小编整理 第一篇:第一篇:3 3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老山界陆定一授课时间:9 月 14 日 第 3 周 星期一第 5、7 节 授课班级:专舞教学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2对于文章关于翻

2、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语段的分析理解。教学方法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具学具的准备1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画面。2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

3、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

4、险等都可以。(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提示 应找到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示:在第二段里找。从吃饭、走路、睡觉、处境难上来思考。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小结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

5、“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2 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 2 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

6、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3放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应用1、文章当中写到睡觉难,在一尺宽的地方,路又不平,红军战士横着心

7、躺下。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红军战士睡觉的情景是怎样的艰难。注意此题让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领悟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应用2、红军过瑶民,瑶民“照着惯例”,给红军“一点米”,红军给瑶民“一袋米”等的修饰,在这里起何作用?举一些现时生活中,能充分体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典型事例。注意本题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组交流。提示:可以从 98 年的抗洪救灾说起,也可以从平日里拥军爱民的事例说起。学生广泛发言,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讨论3、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红军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说说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注意此题锻炼

8、学生的想像能力。(五)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课后小结: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难。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拓展延伸:1、应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方法组织安排材料。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和浓笔相结合,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处。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2、实践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

9、伟大壮举。3、积累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语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归类摘抄在本子上。第二课时(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谁能用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 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10、:(投影出示)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4汇报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得出答案。小结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

11、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背诵完同桌交流。(三)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讨论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

12、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段话中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提示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谈自己感受的时候要谈的真实,运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语句要流畅。讨论2、“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

13、波涛在澎湃。”“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注意“像山泉在呜咽”一句有不少人认为“呜咽”的原意是低声哭泣,文中是修饰形容凄切的流水声。这种解释与通篇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悖。应解释成流水声若断若续,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这样使整个乐观主义的基调不至于失去一致。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感受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讨论3、“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

14、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四)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课后小结: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充分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拓展延伸:1、模仿天地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请你发挥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组排比句式。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

15、致。像,像,像,像。2、比较阅读阅读短文,讨论问题。再往前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很少飞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 的几声鸟鸣。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从偶尔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

16、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得轻柔,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胭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花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马走在花海中,显得的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思考与解答比较阅读阅读后,思考: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和老山界里的“四个像”的修辞手法,有何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点评要从文章的景物描写入手,分析文章所

17、运用的修辞手法明确: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3写作训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留心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记录你自己所见所闻,模仿上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抒情短文。注意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形象、细腻生动地描写出来。教学反思1、学生学习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对此,教师指导比较到位。2、合作探究也是本科教学的亮点。第二篇:老山界教案第二篇: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18、,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

19、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板书:老山界 难二、自主学习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回忆录;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以翻山为索(决定翻山、翻山经过、翻山之后)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时间 地点 所做的事情 第一天 下午 山脚 傍晚天黑翻越老山界,

20、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上半夜 山顶 二天下午午两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的,半夜里 从中我们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特别是红 黎明的时候 军战士顽强不屈的精神和艰苦乐观的生活。下午两点多钟 下山2、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

21、敌人追击、枪声密集。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克服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如改为“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首尾两段的作用。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2、研读首段:首段交代了些什么?高度(三十里高)名称(土名叫老山界)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通俗亲切:

22、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3、研读尾段。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三、自主精读,赏析语言(一)赏析重要语句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1、本文

23、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3、揣摩行动描写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抢,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机关枪声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性有充裕的时间吃饭。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4、揣摩语言描写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描写了红军战士豪壮的语言、畅快的心情,渲染

24、了他们顽强不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5、揣摩场面描写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之”字奇观 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6、揣摩景物描写找出最精彩的一段。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庄严、奇伟。寂静星星宝石 上所见 山峰巨人 奇伟 镇定山谷井 下 豪迈 醒来奇观 野马 乐观远大 波涛 声所闻 寂静春蚕 静近切 山泉 可作者描

25、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四、小结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布置作业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一)老山界(节选)(18 分)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

26、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

27、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7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4 分)第一次:第二次:8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3 分)9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陡山高,试举例说明。(3 分)10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3 分)11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2 分)A、表明红军战士虽然浑身紧张,但因为后有敌人追兵,

28、没有退路,故呼喊着壮胆爬山。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D表现了红军战士困境中爱开玩笑的心态。12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 觉角度突出夜之,从 觉角度暗示山之,从 觉角度反衬夜之。(每处填一字)(3 分)13“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波涛在澎湃“这四人比喻用来形容怎样的声音(用文中原句回答)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14 下边的诗句哪一项与文中写法一样()A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7第一次

29、写火把是为了说明它的“之”字形形状,火把跟星光相接,暗示路陡山高。第二次写火把,展示了“奇观”的细节,描写细致、生动。8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9如: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10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11C12感、寒、视、高、听、静13、这四个比喻用来形容“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级细切的”。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声响的起伏错落,变化无穷。第三篇:老山界教案第三篇: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掌握课文按时间变

30、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能力目标:学习本课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能通过品评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会用不同写法交代记叙文的要素。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和乐观的精神,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习方法导航】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聚集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转移的写作方法。2对于文章关于翻越老山界困难的重点词语、

31、语段的分析理解。【教与学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两篇关于长征方面的诗歌,了解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只有中国工农红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才能完成的伟大壮举。同学们,想一想,前边毛主席在诗词中把红军翻越险峻的大山比作的是什么呢?(可以让学生说)比作的是走泥丸、腾细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老山界这篇课文,来了解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翻越老山界的困难的。2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老山界的地点、地形。(可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在全班交流)(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听前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你能说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2学生分组讨论。老师

32、可启发学生,在文章里找到表示时间的语言标志。3用简洁、概括性的词语谈谈你读后,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小结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明确: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或有的学生会说老山界陡、窄、险等都可以。(三)交流合作,解读探究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投影出示)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找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战胜这些困难的?文章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作者是怎样安排、组织这些材料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老师提出的

33、问题。2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得出答案。提示 应找到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示:在第二段里找。从吃饭、走路、睡觉、处境难上来思考。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小结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2 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下山。翻越老山界,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 2 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的困难:一是,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34、“陡峭极了只有一尺多宽。”山路陡峭,悬崖峭壁。);二是,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宿营峭壁,半夜冻醒。);三是,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四是,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从中看到老山界的险峻难走,但是红军战士以顽强不屈、乐观的精神,战胜了这些困难,翻越了老山界。课文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

35、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课文写得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仿佛带领读者重温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历程。3放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应用1、文章当中写到睡觉难,在一尺宽的地方,路又不平,红军战士横着心躺下。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像一下红军战士睡觉的情景是怎样的艰难。注意此题让学生体会红军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领悟红军不怕难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应用2、红军过瑶民,瑶民“照着惯例”,给红军“一点米”,红军给瑶民“一袋米”2 等的修饰,在这里起何作用?举一些现时生活中,能充分体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典型事例。注意本题调

36、动学生积极思考,分别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把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在小组交流。提示:可以从 98 年的抗洪救灾说起,也可以从平日里拥军爱民的事例说起。学生广泛发言,体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讨论3、同学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想像一下,红军翻越老山界下山的愉快心情,说说当时的场面会是怎样?注意此题锻炼学生的想像能力。(五)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课后小结:毛主席说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错的,红军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不怕艰难险阻,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克服了爬越老山界的困难。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层次,使文章顺当,脉络清晰,叙事和描写相结合。拓展延伸:1、应用老山界一文中最大的特

37、点就是,按照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方法组织安排材料。虚写和实写相结合,衬笔陪笔相结合,伏笔和补笔相结合,淡笔和浓笔相结合,这也是老山界一文中的巧妙之处。请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游记”。2、实践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3、积累把文章中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语段摘抄在本子上。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归类摘抄在本子上。第二课时(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老山界的第一课时,同学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困难重重,可是这些困难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红军战士眼里是怎样看待的?谁能用毛主席的诗词中的一句诗

38、来概括出来呢?(学生发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山界一文,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用乐观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2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老师设疑,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3思考探究以下问题:(投影出示)课文写了上山、宿营、下山的场景,请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请说说课文中景物描写,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红军的乐观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些词语运用的最恰当?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注意应抓住上山、宿营、下山的景物描写和表达的心情上来思考。4汇报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拨,得出答案。小结明确

39、上面问题的答案:上山:“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宿营:“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的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围得像一口井。”下山:“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有声有色的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言的壮语,畅快的心情表现出来,渲染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艰苦乐观的情绪

40、,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等5、引导学生背诵重要语段,要求学生背诵“半夜里突然醒来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背诵完同桌交流。(三)形成应用 巩固提高:讨论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一段话中的“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提示对课文中的这段话可这样理解: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

41、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谈自己感受的时候要谈的真实,运用比喻要合情合理,语句要流畅。讨论2、“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注意“像山泉在呜咽”一句有不少人认为“呜咽”的原意是低声哭泣,文中是修饰形容凄切的流水声。这种解释与通篇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相悖。应解释成流水声若断若续,好像山泉时而流时而止。这样使整个乐观主义的基调不至于失去一致。明确:这里运用了比喻

42、、排比的修辞手法,作者形象贴切的比喻,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 4 感受细腻入微地表现出来,增加了语言的美感和气势。讨论3、“抢了一碗饭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提示“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你是怎样看的,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四)课后小结 拓展延伸:课后小结: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在红军的眼里,他们认为:“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充分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

43、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特别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拓展延伸:1、模仿天地仿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请你发挥想像能力,按照上面的例句做一组排比句式。注意想像要合理,比喻要贴切,语势要一致。像,像,像,像。2、比较阅读阅读短文,讨论问题。再往前走,天山越来越显得优美。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很少飞

44、来,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从偶尔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山色逐渐变得轻柔,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胭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花儿

45、赛过八寸的玛瑙盘。马走在花海中,显得的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 5 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的你最心爱的大鲜花。思考与解答比较阅读阅读后,思考: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和老山界里的“四个像”的修辞手法,有何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点评要从文章的景物描写入手,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明确:文章都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生动、形象。3写作训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留心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记录你自己所见所闻,模仿上文的写作手法,写一 篇描写景物的抒情短文。注意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形象、细腻生动地描写出来。【语

46、文资料采撷】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 年起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部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2明白晓畅 引人入胜-老山界的叙事特色作为一篇记叙文,老山界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这六个记叙要素交代得非常明确,堪称典范。它不仅内容完整,眉目清晰,而且在叙事方面有许多特色,概括起来就是:明白晓畅,引人入胜。作者就像一位讲故

47、事的老手,采用我国传统的叙事方式,把红军长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讲述得有头有尾,波澜迭起,绘声绘色,妙趣横生。老山界的叙事特色之所以如此显著,是因为作者行文时做到了以下三点:一是善于安排结构。在记叙文中,要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就必须善于安排结构。老山界是侧重于写事的记叙文,它要写的翻山经过,头绪比较单纯,并且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时间地点的推移是一致的。因此作者把“事”作为记叙的线索,顺着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安排结构。显然这种最基本最常用的“顺叙法”,既适合这篇文章的内容,也符合我国叙事的传统,作者易于掌握,读者也喜闻乐见。二是善于激起波澜。用顺序的方法叙事,最忌平淡呆板。老山界的叙事,做到

48、了有抑有扬,忽虚忽实,又张又弛,且开且合,因而全文波澜迭起,妙趣横生,令人越读越有兴味。三是善于进行表达。第四篇:老山界第四篇:老山界 教案教案老山界 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1.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49、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2.作者介绍: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1、排除字词障碍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

50、要素。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三、课文分析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