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80506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342024 年 2 月第 36 卷第 1 期油 气 与 新 能 源文章编号:2097-0021(2024)01-0034-07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孙文娟,张胜军,门秀杰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13引用:孙文娟,张胜军,门秀杰.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油气与新能源,2024,36(1):34-40.基金项目: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十大基础性课题“全国及区域能源需求预测方法研究”(KTJHN_202209190150)摘要: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是中国立足自身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制度设计。油气行业作为高

2、能耗、高排放行业,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将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在梳理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政策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碳排放双控可以更为准确、科学地反映能源利用实际,保障各行业合理用能需求,促进非化石能源发展,引导化石能源更合理消费,对油气行业产品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碳排放双控更加凸显降碳导向,将推动各领域多路径减排,催生低碳及负碳产业需求,对油气行业自身碳排放提出了明确约束,也为油气行业依托传统业务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提供了更大空间;碳排放双控将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支撑,加速石化、化工等行业纳入,控排企业对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的诉求将进一步增强。最后,对油

3、气企业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立本拓新,推动能源产品结构由单一的油气向更多元、低碳、高端的能源产品转变;加快降碳,推动能源生产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更高效、清洁、低碳的生产模式转变;注重管碳,健全碳排放、碳资产管控体系;关注负碳,加强“碳中和”新技术研究和示范,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兜底性技术支撑。关键词: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油气行业;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F426.22,X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2097-0021.2024.01.006Shifting from Dual Control of Energy Consumption to Dual Control

4、 of Carbon Emissions:the Impact o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and the Associated CountermeasuresSUN Wenjuan,ZHANG Shengjun,MEN XiujieCentre for Strategy and Management,CNOOC Energy Economics Institute,Beijing 100013,ChinaAbstract:Chinas transition from dual control of energy consumption to dual contro

5、l of carbon emissions is a significant institutional design based on its own development reality.The oil and gas sectors move from dual control of energy consumption to dual control of carbon emissions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it as an industry with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emission

6、s.Based on the policy progression from du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to dual carbon emission control,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mpact o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of the shift from dual energy consumption control to dual carbon emission control.Dual control of carbon emissions,according to the paper

7、,can more accurately and scientifically reflect actual energy utilization,ensure the reasonable energy demand of various industries,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on-fossil energy,guide the more reasonable consumption of fossil energy,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s pr

8、oduct structure.Second,dual carbon emission controls emphasize the carbon reduction orientation,will promote multi-path emission reduction in various fields,will generate demand for low-carbon and negative-carbon industries,will put clear constraints o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s own carbon emissions

9、,and will als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to rely on its traditional business advantages to develop related 35第 36 卷第 1 期2024 年 2 月孙文娟等: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0引言能耗双控是指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碳排放双控是指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控制。2023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简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强调完善能源消

10、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明确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的长期发展导向,对能源及其他重点领域均具有深远的影响。油气行业既是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的供应者,又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不可避免会对油气行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在梳理中国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政策沿革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产生的影响,并对油气企业如何更好应对这一转变提出相关策略及建议,以期为油气行业长期低碳发展提供有益参考。1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双控政策沿革1.1“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首提能耗双控和碳排放强度目标能耗双控最早可追溯至“十一五

11、”时期。2006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能源消费强度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要求到 2010 年能源消费强度比2005 年降低 20%左右1。2007 年 4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首次对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提出要求,即 2010 年控制目标为 27108 tce左右2。碳排放双控中的强度目标在“十二五”时期提出。201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继续将能源消费强度减低作为约束性指标,要求到 2015 年能源消费强度较 2010 年降低 16%,增设碳排放强

12、度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要求到 2015 年碳排放强度较 2010 年降低 17%,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1.4%,较 2010 年提高 3.1 个百分点,将约束性指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以落实;同时,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3等要求。2013 年 1 月,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2015 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 40108 tce4。1.2“十三五”时期:全面实施能耗双控制度“十三五”时期,能耗双控制度全面实施。2016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1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依然设定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要求到 2020 年能源消费强度较 2015 年降低 15%,碳排放强度较2015 年降低 18%,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 15%,较 2015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并明确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即 2020 年控制目标为 50108 tce 以内,同时提出了“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5的要求。2016 年 1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指标分解落实机制6。从“十三五”开始,中国全面实施能耗双控制度

14、,将全国能耗双industries.Third,dual carbon-emission controls will provide clear policy support for the growth of the carbon market and hasten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and chemical industries.Furthermore,the requirements for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asset management for emission-controlled

15、firms will be reinforced.Finally,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oil and gas companies,including: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pioneering and innovating,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ergy product structure from single oil and gas to more diversified,low-carbon,and high-e

16、nd energy products,accelerating carbon reduction and promoting the energy production model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l to a more efficient,cleaner,and low-carbon production model.The recommendations also include emphasizing carbon management,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carbon emission and carbo

17、n asse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attaching importance to negative carbon,strengthening research and demonstration of“carbon neutral”new technologies,and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upport to achieve the“double carbon”goal.Keywords:Dual control of energy consumption;Dual control of carbon

18、 emissions;Oil and gas industry;Impact;Countermeasures36油气与新能源 政策与市场Vol.36 No.1 Feb.2024控目标分解到各地区严格进行考核,发布能耗双控“晴雨表”,进行三级预警。1.3“十四五”时期:完善能耗双控并推动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能耗双控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积极成效,20062022 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呈逐年下降态势(见图 1),有力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但能耗双控制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总量管理缺乏弹性、差别化管理措施偏少等问题7。一方面,能耗双控制度不区分能源品种,在限制化石能源使用的同时对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尽合

19、理的约束;另一方面,能耗双控制度不区分能源用途,对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作为生产原料而非燃料使用的产业,形成了不尽合理的约束8。能耗双控考核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依靠限制能源消费和压缩产能完成“双控”目标的情况,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中国碳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消费,非化石能源消费并不产生碳排放,且部分碳排放并非来自能源利用,因此能耗双控并不能完全满足碳减排的需要。随着非化石能源占比的逐步提高和“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进程的推进,能耗双控的不适应性愈发凸显,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十四五”时期中国在对能耗双控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逐步推动能耗

20、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012345670123456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率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年份能源消费强度/(tce/104元)下降率/%图 120062022 年中国能源消费强度(1978 年不变价)及下降率(较上年)(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计算)2021 年 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通过,继续设定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要求“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强度降低 13.5%、碳排放强度降低 1

21、8%,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至 20%左右,但并未明确提出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且同时提出“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9。同年 9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发改环资20211310 号)。同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等具体要求,正式拉开转变的序幕。2022 年 3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10。202

22、3 年 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重申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转变的制度基础逐步构建。2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2.1碳排放双控影响油气的燃料需求,但原料需求得到更大保障相较于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考虑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因子差异,突出控制化石能源作为燃料消费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推动非化石能源更快发展;同时,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也存在差异,因此将加快中国主体能源由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更替进程。油气行业需根据市场需求,有序调整产品结构,这对

23、油气行业未来的业务组合提出更高要求。碳排放37第 36 卷第 1 期2024 年 2 月孙文娟等: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双控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亦将加快油气企业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地热能、氢能等新能源的力度。除作为燃料、动力使用外,石油和天然气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较多消费于石化、化工产业及下游纺织、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11,但作为工业原材料产生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直接燃烧12。碳排放双控政策区分度更强,可以更为准确、科学地反映能源利用实际,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油气的原料属性将更加受到重视,将更有利于保障石化化工等重要项目原料用能需求13,之前受制于用能指

24、标的新增石化化工项目有望获批。此外,作为高能耗行业,油气企业可以通过增加非化石能源的利用保障自身合理用能需求,可以更有效化解企业的用能困境。2.2碳排放双控将对油气行业减碳提出更高要求,并大幅增加对低碳及负碳产业的需求碳排放双控直接凸显降碳导向。在中国当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的碳排放占比较高,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将是未来能源及其他重点领域考核的主要手段。作为高排放行业,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给油气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碳减排压力14-15,油气行业有了明确的碳减排约束目标,将进一步提高油气企业在降低自身碳排放方面的投资和技术研发投入。此外,中国仍有相当部分的碳排放来自非能源

25、活动,碳排放双控政策覆盖度更广,将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等非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也纳入管理范围。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将推动各行业从单一的节能转向多路径减排,催生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及产业的需求,进一步带动市场对相关技术和产业的投入,为油气行业依托传统业务优势发展低碳、零碳、负碳产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例如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是目前最有效的去碳技术16-17,与油气行业的业务领域高度契合,特别是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相结合,兼顾了驱油的经济效益和温室气体的减排效益,是油气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措施18-21。2.3碳排放双控加速石化化工等油气相关行业纳入碳市场,对油气企业碳资产管理提

26、出更高要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碳排放控制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和采用22,碳排放双控将为碳市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撑。作为“总量控制与配额交易”的市场化政策工具,配额总量的设定将影响碳市场的基础供求关系,而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将为其提供直接依据,进一步强化配额的稀缺性,从而推动碳市场长期稳步发展。中国自 2011 年开展碳市场试点工作,全国碳市场自 2021 年 7 月开市交易。全国碳市场目前仅纳入发电行业,油气企业已有燃气电厂、自备电厂纳入了全国碳市场,油气开采、石化、化工等行业部分企业纳入了地方碳市场。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由目前的起步阶段不

27、断走向成熟,纳入的行业将不断增加,包括石化、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将加速纳入。同时,随着全国碳市场纳入行业越来越多且碳配额逐渐收紧,预计未来碳交易价格总体呈上升态势,企业面临的碳减排和履约成本压力将逐步显现,潜在的碳排放成本对油气企业碳排放数据管理、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管理将成为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必备管理内容23,油气企业对碳数据、碳资产的管理需求也将逐步增加。3应对策略及建议3.1立本拓新,推动能源产品结构低碳转型作为能源供应者,建议油气企业积极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稳妥有序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能源产品结构由单一的油气向更多元、低碳、高端的能源产品转变,由传统油气生产商逐

28、步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一是立足主责主业,坚定不移推进增储上产并持续稳油增气。尽管碳排放双控更突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政策导向,但油气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是重要能源品种,尤其是天然气作为能源转型的桥梁和“伴侣”,仍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较高,虽然 2022 年有所下降,但仍分别高达 69.4%和 39.63%,因此油气企业需保持战略定力,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坚定不移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大深海、深层、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夯实油气储量资源基础,在稳定提升油气总产量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天然气业务比重。38油气与新能源 政策与市场Vol.36 No.1 F

29、eb.2024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布局与油气业务融合度高的低碳业务。依托油气矿区及周边资源,构建油气勘探开发与风能、光能、地热能等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24-27,推进油气与新能源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发挥天然气过渡能源的桥梁作用,推进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项目和风光火储综合能源系统建设,依托天然气产业链布局氢能产业链,促进天然气和氢能在生产、储运、供销和利用等上中下游各阶段深度融合,逐步培育氢能产业28;利用已有油气销售终端网络积极布局充换电、加氢等业务,积极与电力企业、汽车生产企业等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多元综合能源服务站29。三是强化产品结构升级,推动油气由燃料向原料转变。目前中国油气企业炼

30、化业务面临低碳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等多重压力30,建议推动燃料型炼厂向化工型炼厂转型升级,稳步推动“减油增化”,优化炼厂产品结构,生产差异化、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提高化工新材料等高端化工产品产量;开拓高端天然气化工领域,更好发挥油气的原料属性。3.2聚焦降碳,加快能源生产模式低碳转变作为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建议油气企业加快推进绿色生产,推动能源生产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更高效、清洁、低碳的模式转变,推进资源开发、生产、加工、储运等各环节节能降碳31-33,实现产业链低碳化发展。一是持续推进节能降碳。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通过加强用能管理、改造更新用能设备、优化用能

31、设备运行模式及生产工艺流程等举措,推进生产过程节能增效;推广生产过程余热余压、LNG(液化天然气)冷能等余能的综合利用技术,进一步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二是加强生产过程减排。对生产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较多的部分装置和工艺流程进行优化改造,减少工艺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加强甲烷逸散与放空排放源的管理,研究开发火炬气和放空气回收的新技术,加强产业链上中下游油田伴生气、LNG闪蒸气、工艺放空气等的回收利用,逐步将火炬放空和燃烧降低到最低水平。三是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积极调整用能结构,通过技术改造或装置替换,推进低碳、无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积极采购绿色电力,在厂区、加油站建设分布式光伏等绿色电力供应设施,

32、持续提高绿色电力使用比例,并积极与供热单位协调,获取低排放热力供应,推进清洁电力、热力替代,减少二氧化碳间接排放。3.3注重管碳,健全碳排放碳资产管控体系作为碳排放重点管控行业,建议油气企业聚焦低碳管理需求,建立健全碳排放、碳资产管控机制,高质量完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管理及碳市场履约要求,并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加强对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制度等相关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掌握,完善碳排放数据台账和凭证管理,扎实做好碳排放数据处理、报送等工作,强化和提升企业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为碳排放双控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撑和保障,同时积极参与本行业排放量核算、配额分配等制度方法的制定。

33、二是推进碳排放常态化管理。将碳排放作为一项生产要素,纳入项目投资决策及运营管理工作中,建立碳排放影响评价技术体系,完善新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后评价制度,完善碳排放监测监管机制建设,实施生产过程低碳监管,形成定期监测评价制度。三是加强碳资产管理和开发。碳资产作为碳市场背景下企业被赋予的新的资产,未来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建议油气企业强化对碳资产的管理和开发意识,建立健全碳资产管理机制,提高对碳市场的把握能力,完善碳交易业务链条,积极关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和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进展,尽早开展碳资产的开发和储备工作,购买和开发并举建设企业碳资产池,并探索利用金融手段盘活碳资产,

34、降低碳市场履约成本的同时积极为企业获取碳收益。3.4关注负碳,加强“碳中和”新技术研究示范负碳技术是解决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碳排放的主要减碳措施,建议油气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负碳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研究和技术储备,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兜底性保障。一是大力发展二氧化碳驱油及地质封存产业。围绕二氧化碳驱油油藏适应性、封存地质体筛选、39第 36 卷第 1 期2024 年 2 月孙文娟等: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对油气行业的影响与对策二氧化碳监测等开展技术攻关,以培育技术和工程示范为近期主要目标,发挥二氧化碳驱油与地质封存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工程化技术能力和规模化实施能力;寻

35、求合适的项目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探索开展大规模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化集群建设,稳步推进产业化进程。二是积极开展二氧化碳化学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积极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探索将二氧化碳催化转化成清洁能源和精细化学品,探索发展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二氧化碳制高分子聚合物等技术,关注二氧化碳化学利用技术前瞻性技术进展,选择合适时机建设二氧化碳化学利用试点项目。三是积极探索市场化激励。CCUS 涉及多个环节,地质封存的安全性及地质封存量的核实和量化等给 CCUS 方法学研究带来挑战34-36。目前 CCUS开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尚未有方法学的支撑。建议针对 CCUS 不同场景,开展核算边界、核算方法等研

36、究,加快开发 CCUS 方法学,推动将 CCUS项目减排量纳入核证减排量开发管理体系,通过参与碳市场交易提高企业开发 CCUS 项目的经济性,支撑 CCUS 项目产业化发展。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公报 2006年第12号A/OL.(2006-03-14)2023-12-19.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A/OL.(2007-04-01)2023-12-19.http:/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A/OL.(2011-03-16)

37、2023-12-19.https:/ 1825838_6.htm#.4 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关于印发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32号A/OL.(2013-01-01)2023-12-19.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A/OL.(2016-03-17)2023-12-19.https:/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A/OL.(2016-12-01)2023-12-19.https:/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 20211310号E

38、B/OL.(2021-09-11)2023-12-19.https:/ 胡静,戴洁.健全碳排放量化管理体系,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J.科学发展,2023(8):82-90.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A/OL.(2021-03-13)2023-12-19.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22210号A/OL.(2022-01-29)2023-12-19.https:/ 王思达.碳排放双控,意味着什么N.河北日报,2023-

39、07-13(5).12 吴乐丕.上海率先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思考J.上海节能,2023(5):546-552.13 王科,席云华,杨再敏.“双控”转变的机遇与挑战EB/OL.(2022-12-27)2023-12-19.https:/ 李登强,褚王涛.碳减排政策对油气行业的影响及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23,23(6):56-58,65.15 胡明禹,高蕙雯,廖健,等.碳排“双控”政策趋势下炼化企业应对策略研究J.石油石化绿色低碳,2023,8(2):10-14,27.16 韩冰,李清方,刘海丽,等.百万吨级CO2捕集烟气集成处理塔流场模拟及优化J.石油工程建设,202

40、2,48(4):7-11,34.17 张贤,李阳,马乔,等.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21,23(6):70-80.18 胡书勇,郭学强,张佳轶,等.双碳愿景下CCUS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J/OL.世界石油工业:1-122023-12-19.https:/doi.org/10.20114/j.issn.1006-0030.20230705004.19 杨爽.稠油热采伴生气脱硫脱碳回收工艺研究及应用J.石油工程建设,2023,49(1):38-43.20 秦积舜,李永亮,吴德彬,等.CCUS全球进展与中国对策建议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0,27(1):20-28.2

41、1 胡永乐,郝明强,陈国利,等.中国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及40油气与新能源 政策与市场Vol.36 No.1 Feb.2024实践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9,46(4):716-727.22 王振阳,于凤菊,于洁.中央企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思考J.质量与认证,2023(2):44-46.23 尹亚柳,彭渤,杨彬,等.基于“双碳”目标的企业碳管理策略研究J.绿色建筑,2023(6):12-15,20.24 王震,李楠,潘继平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OL.天然气与石油:1-192023-12-19.http:/ 岳小文,孔令峰,刘秀如,等.石油公司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路径

42、与实践探索J.石油科技论坛,2023,42(2):75-81,89.26 陈宇,刘亮德,陈情来.油区中低温地热发电技术经济分析J.石油工程建设,2020,46(4):11-14,20.27 林云涛.基于工程经济分析的中低温地热综合利用模式研究J.石油工程建设,2023,49(5):75-82.28 朱兴珊,沈学思.从天然气到氢:中国新型能源体系的演化J.国际石油经济,2023,31(8):1-15.29 孙海萍,刘斐齐,门秀杰,等.中国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油气企业应对策略J.国际石油经济,2023,31(7):46-53.30 夏初阳,李苏晓,余岭,等.在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中寻求平衡发

43、展:2022年国际大石油公司经营和战略动向分析与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23,31(6):14-20.31 孙焕泉.油气行业碳减排路径J.中国石油石化,2022(18):14-17.32 王敏生.油气井钻完井作业碳减排发展方向与建议J.石油钻探技术,2022,50(6):1-6.33 仇放.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设备安装碳排放优化控制J.石油工程建设,2022,48(5):59-66.34 李阳,王锐,赵清民,等.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J.石油科学通报,2023,8(4):391-397.35 汪芳,廖广志,苏春梅,等.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

44、发,2023,50(4):862-871.36 高炜,白平,王鸿,等.CCUS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学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2,35(4):12-21.第一作者:孙文娟(1989),女,博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能源行业规划研究与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工作。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 16 号,100013。E-mail:。修回日期:2023-12-19编辑:陈霞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针对电力、煤炭、油气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急用先行、先易后难,分行业

45、、分环节、分阶段补齐转型发展短板,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到 2030 年,能源系统各环节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应用体系初步构筑、数据要素潜能充分激活,一批制约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意见从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应用试点示范、推动共性技术突破、健全发展支撑体系、加大组织保障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多项举措。意见提到,国家明确的各类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示范项目,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优先纳入相关规划。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好促进数字科技创新的投资、税收、金融、保险、知识产权等支持政策,加大对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形成支持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丁怡婷)摘编自人民日报2023 年 4 月 3 日第 2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