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77711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刘衍峰(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数字化转型以其迅猛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成于数字时代的变迁,创新于数字生产的实践。然而,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了如重塑传统生产关系、劳动力市场转型、数字鸿沟扩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诸多挑战,必须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主线,加快培养数字化新型人才、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以促进产业革新

2、,以及加强数据治理和安全保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中图分类号:F124;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4)03-0168-09DOI:10.20076/ki.64-1065/G4.2024.03.017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1。2024年,“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全年首要工作任务,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从已有文献看,学术界围绕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已有一些基础。有学者从时代背景出发指出:“新

3、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2有学者从比较视角阐释:“相比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侧重于科技创新,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等创新元素,推动生产力实现革命性跃升。”3有学者从内在要素阐明,新质生产力主要包含“高素质”的劳动者、“新介质”的劳动资料和“新料质”的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高级形态4。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度解读为本文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参考,但现有成果鲜有从数字化转型背景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可以说新质生产力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动力和产物,因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数字技术

4、进步密切相关,或者说数字技术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5。在数字化时代,讨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点,以期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支撑。一、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历史经验、反映现实要求、依据实践条件而建构的新话语。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概念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论述,生成于数字时代的变迁中,创新于对数收稿日期:2024-03-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时代观及其形成史研究”(20CKS007)作者简介:刘衍峰(1998),男,江西赣州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引用格式:刘衍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

5、质生产力的内涵特质、现实挑战与实践培育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168字生产的革新。(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学理基础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力被视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决定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阶段。首先,马克思对生产力的定义强调人类劳动在物质生产中的中心地位。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6172在他看来,生产力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劳动者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劳动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

6、758,而生产资料则包括劳动对象(原材料等)和劳动手段(工具、机器等)。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本质是人类利用自己的劳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能力,通过这种作用人类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并满足自身的需要。其次,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他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8698。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力会经历不断的提升和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生产方式,还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导致整个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宗教等)的变动。新质生产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新产业为引领,不仅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销售方式和管理模

7、式,这一过程的展开既有效拓展了生产力发展的空间范围,也实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层次的进一步提升,因而构成了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突破创新。马克思曾在不同语境下以“新的生产力”9520和“新兴生产力”105等话语表述分析生产力在不同时代的呈现形式。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现代经济概念,它突出了知识、创新、信息技术等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注重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非物质的生产要素,如创意、信息和专业知识。同时,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一种生产力“质”的变化,即从以物质资源和劳动力为主的传统生产力向以知识和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生产力的转变。(二)数字时代变

8、迁: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生成语境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讨论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将传统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与当今时代的数字经济特征相结合,以探究新质生产力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演进和影响。首先,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根植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理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框架,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力是指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能力,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如工具、机器)、生产对象(如原材料)等要素。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111000,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提升通常伴随着生产工具的革新和生产方

9、式的转变。随着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字化转型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生产力理论经历了显著的演变。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开始改变生产和管理方式,引发了新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从而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12,新质生产力突出了科技创新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它涵盖的不仅仅是物质生产资料,还包括技术、数据、信息等非物质要素,反映了生产力概念的扩展和深化。此外,新质生产力理论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深化和拓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生产力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

10、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强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373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概念,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4322。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背景深植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并结合了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理论提供了新169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的视角和实践指导。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不仅展示了经济学理论对现代经济现象的回应,

11、也指引了未来数字社会发展的方向。(三)数字生产革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一种重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在数字生产的语境下得到了重构和扩展。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主要聚焦于物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强调机器设备和物理劳动的作用。然而,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背景下,这一理论框架逐渐显得不足以全面解释新兴的经济现象。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不仅包括了诸如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还特别强调了技术和数据要素的重要性。在传统经济中,生产力主要侧重于物质资料与人力的结合,例如,机器、工厂、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直接投入。然而,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时

12、代,生产力的边界被显著扩展。现代生产过程中,技术要素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成为关键的生产力组成部分。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物质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开启了全新的生产和服务模式。此外,新质生产力还指明了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即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并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阵地”15。这包括对科技资源在不同活动主体、学科领域和时空上的分配与组合,以及对国家创新体系的优化组合等。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体现在其推动经济社会的高效率、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上,而传统生产力模式通常以规模扩张和资源消耗为主。新质生产力更侧重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

13、产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利用智能制造提升产出质量,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创新驱动性。与以往更多依赖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强调知识和技术创新及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这种创新不仅限于产品或服务本身,更涉及生产、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例如,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许多行业的运作方式,催生了全新的业态和市场机会。此外,新质生产力的特点还表现在对全球产业链和市场的深刻影响方面。随着科技的全球化和信息网络的普及,新质生产力使得生产活动越来越多地跨越国界,产业链分工

14、更为精细化和全球化。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模式,也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二、数字化转型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现实挑战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革新的核心要素。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伴随着诸多现实挑战,这些挑战不仅考验着企业和政府的应对策略,也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一)数字化转型重塑传统生产关系数字化转型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不仅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也对传统生产关系带来了深刻挑战和影响。首先,数字化转型引发了产权和收益分配的讨论。在数字经济中,数据、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价值

15、和贡献日益凸显。然而,与传统的物质生产要素相比,这些非物质生产要素的产权界定更加复杂,收益分配机制也更加模糊。如何确保数据和知识创造者的权益得到合理保护,同时促进这些资源的公平共享和有效利用,成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其次,随着远程工作、灵活就业等新型工作模式的兴起,劳动关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和灵活。这对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合同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劳动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此外,生产关系的数字化转型也反映在组织制度的数字170化转型上16。在数字化环境下,企业和组织趋于采用更加扁平化、网络化的结构,管理模式也更加注重灵活性和创新性。这要求

16、管理者具备数字化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对组织文化和员工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数字化转型还影响了产业结构和市场竞争格局。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中出现了基于技术和数据优势的新型竞争模式,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在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也对实体店铺的销售模式构成了巨大挑战。这种技术驱动的变革迫使传统行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数字化转型导致的市场需求转变也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冲击。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模式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17、此外,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一些新兴市场快速增长,例如,可再生资源、智能家居、健康科技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崛起对传统行业构成了竞争压力。新兴业态的出现,对许多传统行业构成了直接挑战。例如,共享出行服务对传统出租车行业造成了冲击,网络平台提供的住宿服务改变了传统酒店业的竞争格局。这些新兴业态以更加灵活、成本效益更高的方式满足消费者需求,迫使传统行业必须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二)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市场转型提出新要求数字化转型在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对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转型挑战是多方面的,深刻影响着就业形态、劳动需求和劳动者技能等。首先,数字化转型引发了就业形态的变化。“强个体的出现导致雇佣

18、关系趋于不稳定乃至消失,从而削弱了企业作为企业或承诺集合的理论视角。”17传统的全职就业模式正逐渐向灵活就业、远程工作、兼职和自由职业等多样化形态转变。虽然这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作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者可能面临收入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险等问题。其次,数字化转型导致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传统的低技能、重复性工作正逐渐被自动化技术所替代,导致这些领域的就业岗位减少。同时,对于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工程师等新兴职业的需求日益增加。这种结构性变化要求劳动力市场应快速适应,并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技能要求。这种需求的增加与低技能工

19、作的减少形成了鲜明对比,导致技能差距日益扩大。许多传统行业中的低技能岗位,如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的部分职位,面临着被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替代的风险。这不仅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分化,也加深了社会的不平等。再者,数字化转型加剧了劳动技能不匹配的问题。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不断变化,而传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往往难以跟上这种变化的速度。这导致劳动者现有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影响了就业的匹配效率。此外,数字化转型还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问题。数字化转型导致职业结构的显著变化,新的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和创新驱动领域,而一些传统职业则面临着缩减或消失的风险。这种变化要求劳动力市场快速适应,为劳动

20、者提供重新培训和技能升级的机会。然而,高技能、高收入的劳动者更容易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而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者则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和收入下降的风险。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分层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三)数字化转型加剧数字鸿沟在数字化转型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社会公平发展的重要因素。数字鸿沟指的是不同个体、社区、地区或国家在获取和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覆盖和接入水平上,还涉及技能、知识和应用等多个方面。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强,数字鸿沟的扩大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基础设施层面

21、看,网络覆盖和接入速度的不均衡是数字基础设施不足的主要表现之一。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仍然缺乏高速宽带网络,网络覆盖不全面,接入速度慢,171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难以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和机遇。此外,即使在一些城市地区,网络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也存在问题,影响数字服务的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的不足也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中心是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的关键设施,而云计算平台则提供了弹性、可扩展的计算资源。然而,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许多地区和中

22、小企业难以承担,导致数据处理能力和计算资源的不足,限制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其次,在技能和知识层面,数字鸿沟体现为不同群体在数字素养和技能掌握方面的差距。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字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那些缺乏相应教育和培训机会的人群,如老年人、低收入家庭和边远地区的居民,往往难以适应这一变化,从而被排除在数字化社会的主流之外。最后,从应用层面看,数字鸿沟还体现在不同群体对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差异方面。一些高技能、高收入的群体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而那些缺乏相关资源和能力的群体则无法享受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福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四)数字化转型面

23、临数据安全威胁数字化转型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中,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成为显著的挑战之一。这些挑战源于对大量数据的依赖、处理和分析,特别是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首先是数据安全挑战。数据安全问题主要涉及数据的保护、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18。随着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数据驱动的决策和运营,保护这些数据免受未授权访问、泄露或篡改变得至关重要。网络攻击、数据泄露事件和其他网络犯罪的风险不断增加,对企业的品牌声誉、客户信任和财务表现构成威胁。因此,确保数据安全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包括使用强大的加密技术、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以及建立应急响应计划。其次是

24、隐私保护挑战。隐私保护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数据的利用与个人隐私的保护。在数字化时代,消费者和用户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提供个性化服务、市场分析和商业决策。然而,这种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能会侵犯个人隐私。企业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不侵犯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收集和使用数据。还有隐私侵犯和监控社会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大量个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引发了对隐私侵犯的担忧。随着监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面部识别和位置追踪,个人隐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这些技术在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同时,也可能被用于不当监控,威胁到个人自由和社会的开放性。此外,大规模数据收集和监控可能导致“玻璃屋效应”,即人们在行为上受到

25、监控的知觉,从而改变其自然行为和表达。三、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培育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潜力,有效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就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必须从培育数字化人才、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革新以及加强数据安全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培养数字化新型人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充实人力储备“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19129通过数字化转型以培育新质生产力,要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20,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形成

26、素质优良、规模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尤其是要加快培育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领军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首先,技术技能的培养是培育数字化人才的基础。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对相关技术技能172的需求日益增长。这要求专业教育体系不仅要提供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涵盖如数据分析、网络安全、软件开发等更广泛的技术领域。此外,技术教育不应仅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这包括实验室工作、项目式学习、企业实习等,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

27、学知识。其次,软技能的培养同样重要。在数字化时代,除了专业技术技能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思维、临场应变能力等软技能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这些能力有助于个人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有效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因此,教育体系需要融入更多促进这些软技能发展的课程和活动,如团队项目、领导力训练、公共演讲等。教育体系的整体改革是培养数字化新型人才的关键。这意味着不仅要更新课程内容以反映技术的最新发展,还要改变教学方法,使其更加灵活和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的远程教学,可以使教育资源广泛普及,同时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此外,终身学习成为新常态,这要求教育体系能够提供继续教育和

28、职业培训,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政府的角色也不容忽视。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实习和培训机会,帮助学生和员工了解和适应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应用。同时,企业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如共同开发课程、设立研究基金和实验室,能够促进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制度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环境。(二)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基础保障缺乏足够的技术接入和使用技能的群体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并影响了技术创新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缩小数字鸿沟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

29、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缩小数字鸿沟的重中之重就是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坚实平台支撑。”21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基础设施已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某些地区或企业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铁路干线不健全,电力供应不足,网络覆盖不全面等,这些基础设施的缺失会给产业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优化升级基础设施,特别是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优化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

30、技术,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不仅能提高基础设施自身的运行效率,还能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次,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升。”22数字基础设施如数据中心、宽带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等,是数字经济运行的核心,对于推动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创新型应用和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区域均衡发展。通过改善和提升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与和谐发展。(三)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培

31、育新质生产力贡献创新动力“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327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创新为引擎,数字技术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筋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24248。必须牵住数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尽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实现数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具体有以下技术路线可以选择。一是“集中攻关”取得关键突破。对于关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行集中攻关,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

32、二是另辟蹊径“变道超车”。数字技术本身就是颠173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覆性创新的结果,各种颠覆性创新与选代层出不穷。在颠覆性创新下,先发国家企业诚然具有较大“先动优势”,但也往往面临下一代颠覆性创新出现后先动优势被替代的风险,后发国家或企业若致力于新一代颠覆性技术,因为技术转换成本较低,可直接“轻装上阵”迅速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逆袭赶超。培育颠覆性技术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基础”25,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

33、。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加紧对数字技术创新进行战略规划和超前布局,例如,美国制定了 无尽前沿法案 芯片与科学法案 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 等一系列法案和战略规划,不断加大对关键数字技术的支持力度;德国主要以“工业4.0”为核心开展数字技术领域攻关;欧盟发布“2030数字罗盘”计划以实现数字主权;日本聚焦“超智能社会”,推进科技创新。在这种激烈的国际技术竞争背景下,我国必须重视数字技术创新,制定一系列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强基础研究,重视原始创新,正确处理科技自立自强与开放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化、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等关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构

34、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四)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革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产业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26428。实践证明,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不断驱动着产业向高端迈进,不断激发新业态,促使新模式涌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要推动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到产业上。马克思在 资本论 中阐明,“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35、6218。发展新质生产力首要的就是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链中。具体而言,在供给端,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智库机构等力量,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学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在中间端,要建立高效顺畅的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更好地连接科研和产业;在需求端,要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建设全国统一、互联互通、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让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27科技创新必须助推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增强其韧性和竞争力。从短期看,要聚焦薄弱环

36、节补链,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确保产业链稳定。从中期看,要聚焦优势产业“固”链,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确保产业链安全。从长期看,要加强锻造长板“延”链,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在行业标准和品牌上塑造竞争优势,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三是要推动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28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29。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塑造未来发展优势、产业领先优势。我国要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掌握核心技术的行业龙头企业,并形成较为

37、完整的产业链条。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未来产业瞭望站,跟踪重点领域科技发展动向,聚焦前沿热点,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具备高水平技术突破、高潜能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创新。(五)加强数据治理与安全保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安全底线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加强数据治理和安全保护是确保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关键。数据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和资源,其管理和保护的方式直接影响着数字经济的效率和安174全。数据治理涉及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等方面的规则和流程。有效的数据治理不仅能够保障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也可以确保数

38、据的合规使用。在数字化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据的规模和应用范围急剧扩大,这就要求建立一套全面的数据治理框架,包括数据的标准化、质量控制、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等。此外,数据治理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开放性,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从而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和应用的扩展,数据安全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挑战。数据泄露、滥用和黑客攻击等问题不仅威胁到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也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数据安全措施,包括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网络安全防护等,是数据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应对数据安全的威胁还需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和紧急处理流程,以应对

39、数据安全事件。在数字化时代,个人隐私保护尤为重要。随着大量个人数据被收集和分析,如何在利用数据的同时保护个人隐私成为一个关键问题,这要求在数据治理中融入隐私保护的原则和措施,“消除算法滥用对生存空间的污染”30。例如,实施最小必要原则,只收集和使用完成特定功能所需的最少数据;加强用户知情同意的流程,确保用户对自己的数据如何被使用有充分的了解和控制权。同时,“新兴的数据治理体系,绝对不能只停留于自治,而需要引入政府规制”31。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政府可以为数据治理和安全保护提供法律基础和指导原则。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行业标准、推广最佳实践、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和机构提升数据治理

40、和安全保护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数据的跨境流动日益频繁,这要求国际社会在数据治理和安全保护方面加强合作,“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32442,共同应对数据安全威胁,协调隐私保护标准和规则。通过国际合作,可以对复杂的跨国数据治理带来的挑战进行有效应对,以保护全球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参考文献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1).2 周文,李吉良.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J.社会科学辑刊,2024(2).3 姚树洁,张小倩.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J.重庆大学学

41、报(社会科学版),2024(1).4 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5 戴翔.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23(6).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7.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42、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6

43、谢康,吴瑶,肖静华.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与适应性创新数字经济的创新逻辑(五)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752024年第3期(总第177期)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17 陈冬梅,王俐珍,陈安霓.数字化与战略管理理论回顾、挑战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0(5).18 佟家栋,张千.数字经济内涵及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超常贡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0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

44、电化教育研究,2024(1).21 钞小静,王清.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1).22 贺晓宇,张二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J.现代经济探讨,2023(11).2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 杜传忠,李钰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26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

45、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1).28 张林,蒲清平.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29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30 刘颖.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空间转向与实践进路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31 张文魁.数据治理的底层逻辑与基础构架J.新视野,2023(6).3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责任编辑马明德】The Co

46、nnotation,Challenges and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LIU Yan-feng(School of Marxism,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Abstract:Digital transformation,with its rapi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has injected new connotations and dy-na

47、mics into the new quality of productivity.Th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rooted i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generated in the changes of the digital era and innovated in the practice of digital production.However,digital trans-formation also brings many challenges,such as reshaping trad

48、itional production relations,labour market transformation,widening digital divide,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 must be the core thread to acceleratethe cultiv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including fostering new digital talents,optimi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

49、l in-frastructure,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key digital core technologies,promot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enhancing data governance and security protection,so as to provide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progress.Key words:New Quality Productivity;Digital Transformation;Digital Technology1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