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076784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24)03-0062-11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演进路径与风险应对陆军韦天宇(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在全球化经济和社会面临严峻转型挑战的背景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成为各国推动科技进步、加速产业升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阐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特征、诞生背景与空间转移过程的基础上,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来源与主导产业类型这三个维度,分析总结不同时代背景下代表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可构建处于迭代中的五大核心组织功能

2、:基础科研、集成创新、产业驱动、辐射引领与制度试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在组织形式、组织载体、驱动力量、关联模式、引才策略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演进路径,提出功能迭代中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需积极识别并化解应对在硬科技、创新成本、创新资源,及其全球科研竞争与协作方面潜在的风险挑战。关键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迭代;组织功能;产业驱动;硬科技;全球科研协作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手段。伴随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迅猛发展,科技与产业、经济、社会和环境将加速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及其引发的全面变革

3、正在重构全球化发展版图。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枢纽和重要节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促进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和应用、加速全球知识共享和科技进步的重要组织基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代表着所在国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常指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2,并在国际科技创新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或区域3。现有研究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参与主体4、内涵思想5、典型特征6、演化趋势7、发展模式8等多方面内容展开了广泛讨论。尽管目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研究成果丰硕,

4、但现有文献仍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学者们普遍侧重于分析国际科创中心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决定影响因素,或者对当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概括,而缺乏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功能变迁路径与风险挑战的讨论;二是当前研究主要是围绕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展开的静态分析,缺乏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收稿日期:2024-01-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规模借用驱动中国都市圈多重循环网络与治理优化研究”(42171174)作者简介:陆军(1971),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韦天宇(1998),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

5、研究生。-62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市的动态组织能力以及外在影响因素冲击进行的具体论证和分析。事实上,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与发展模式已经展现出全新的特征,甚至正出现颠覆式创新发展的态势。有鉴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能迭代,梳理其中不同的演进路径,并基于当前的风险挑战系统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发展的综合框架,以期对新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借鉴。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与功能迭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在实践中逐步具备了它的特殊内涵与基本特征的。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空间转移中,经历了从

6、蒸汽时代、电气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变迁,形成了不同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处于迭代中的五种组织功能。(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与特征2000年美国 连线(Wired)杂志首次从理论上提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认为构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要素至少包含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知名公司及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公众创业的积极性、获得风险投资以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四个衡量指标。在此基础上,联合国2001 年人类发展报告 提出了“技术成长中心”的概念,并以此来刻画众多研究机构、创业型企业和风险投资集聚在一起的地区发展现象。相比而言,国内学术界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尚未有明确统一的概念与定义,但提出一些类似的

7、概念,包括国际研发中心9、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全球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11、国际科技创新枢纽12等。综合分析上述研究以及当前国内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拥有掌握国际前沿科研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二是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三是能培育和吸引大量创新型企业;四是能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五是辖区内的支柱产业具有国际化、高端化、多元化特征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六是具有良好的营商与居住环境;七是拥有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生态与包容的创新文化氛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科技知识交流的枢纽,也是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孵化器,对全球

8、科技发展趋势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不同时期全球科技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升级、经济社会制度的优化,乃至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都以迭代的形式发挥着特殊功能。(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模式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空间转移按照上述定义,事实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诞生可追溯到英国工业革命,而随后其空间位置的转移也均发生在历次重大技术革命出现后的历史机遇期。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围绕蒸汽动力与纺织技术,开创了以蒸汽机代替手工劳动的蒸汽时代,促使伦敦地区成为真正意义上最早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9世纪中期发生了以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为中心内容,以流水作业线和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第二次工

9、业革命,标志着世界进入了电气化时代。技术、人才和资本等创新资源的流动造成新兴产业领导地位的空间转移,后发国家可以依靠技术产业体系的转换实现崛起。在科学观念创新、科学制度创新与科学运行机制创新的综合作用下,法国巴黎快速成长为第二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19世纪末,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实用主义科技和工业的结合,德国作为一个国家逐步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3。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柏林成为新一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代表。及至20世纪中后期,依托雄厚的经济及工业基础,美国积极利用移民政策吸引全世界大量科技人才,领衔了源于半导体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正式迈入信息化时代。美国波士顿及硅谷

10、等地区成为首屈一指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一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区域高度集中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由北美和西欧两极主导的世界科技格局。进 详情参见申建军、王金波:全面创新与“高精尖”升级北京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必由之路,北京观察,2015年第1期。-6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版图持续向多极化方向深入发展,创新要素的系统性东移正成为国际创新格局演变的重要趋势,许多亚洲城市迅速崛起并逐步挑战欧美传统科创中心的领先地位。北京、粤港澳大湾区、东京、上海、首尔、新加坡等亚洲城市(都市圈)分别进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综合排名前2

11、0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分布呈现显著的欧洲、北美和亚太三足鼎立格局。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变迁本文借鉴了杜德斌和祝影有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维发展模式的研究1,从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来源、主导产业类型三个维度对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模式进行归纳(见表1)。第一,从发展驱动力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分为政府主导型、大学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与共同主导型。蒸汽时代的英国伦敦是政府主导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大的“重商主义”政府领导是英国伦敦孕育第一次工业革命并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保障。工业

12、革命时期英国政府通过议会立法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专利制度,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管理和监管,保障劳工权益和福利等,这一系列措施推动了伦敦城市功能向科技创新转型和升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推动德国柏林成为大学主导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现代化的实验室教学法吸引了海外人才,同时也促进了德国的本土人才回流。探索纯粹学问与真理的科学精神促使大批一流科学家和科学研究成果在欧洲涌现,催生出有机化学、电力电气等新兴产业,推动了当时城市科技产业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崛起的硅谷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集群发展模式14。市场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服务组织等主体黏

13、合在一起,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区域创新环境与创新生态,使得硅谷集群具有内部秩序良好、效率高、重复建设率低等特点。近年来,日本逐渐建立起以产学官合作为共同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15。产学官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涉及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产学合作体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协同创新人才培育等多个方面,紧密结合首都圈的区域优势和新兴科技发展,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在科技创新中心的应用和转化16。第二,从创新机构来源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分为内生型、外源型与混合型三种类型。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英国伦敦是当时先进机器设备的主要产地,其技术创新和应用主要依托本土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财源、家庭、朋友、银行及

14、利润再投资。因此,伦敦通过内生自主创新来促进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是典型的内生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德国工业在起步阶段承接了英、法等国外资本投资,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与科技人才,实现规模经济效益17。柏林借助创新资源的流动,依托区域优势吸引外来资源,是典型的外源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各国已经深度融入开放合作的全球创新网络中。从欧美传统科技中心的强盛到亚洲新兴科技中心的崛起,无不展示出一个成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既需要外部创新资源的流入,同时也需要拥有强大的本土自主创新实力。介于内生型和外源型之间的混合型已成为当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机构来源的主要形态。第三

15、,从主导产业类型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分为传统产业型(单一化与多样化)、高技术产业型与综合产业型。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设备的大量普及,提高了英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但并没有因此出现大量新兴产业。蒸汽时代的英国伦敦仍然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单一化传统产业型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德国柏林大力发展诸如电气、化学、石油、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产业重心由轻工业转向重工业,成为了世界工业技术和创新的中心。因此,电气化时代的柏林是多样化传统产业型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次世界 参见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施普林格 自然集团联合开发的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https:/

16、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大战后,借助信息技术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美国硅谷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硅谷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逐步占据世界主导地位。21世纪以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涵盖众多科技领域,新兴产业层出不穷。数字化时代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往往在发展战略上寻求在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与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新兴需求之间建立联系。日本占据世界半导体材料主要市场并拥有半导体技术领先地位,得益于近年来日本政府开拓新兴技术领域,培育半导体产业发展新优势18。无人驾驶、物联网、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技术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带来了领先的生产技术和广阔的消费需

17、求,这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日本在半导体材料领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日本东京正成为新兴技术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综合产业型科技创新中心。(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呈现的功能迭代当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呈现出功能叠加集成化、产业结构高端化和运行网络全球化的总体发展态势,完成了跨越式的功能迭代。具体而言,表现在基础科研、集成创新、产业驱动、辐射引领、制度试验五个方面的组织功能。1.基础科研功能国内外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表明,重大科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原始创新和科学成果大规模集中涌现、学术大师高度活跃和空间聚集等,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发展、迭代与转移的重要标志。基础科学研究是提升一国原始性创新能

18、力、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引领国际科技创新发展潮流的核心力量。蒸汽时代基础科学研究主要为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等提供工业技术基础;电气化时代的化学、电力和工程学的研究得到显著加强;在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科学研究重在拓展科学技术边界,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跨学科深度融合。2.集成创新功能当下,国际技术创新趋势已从蒸汽时代、电气化时代的改进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大规模生产需求,转向注重软件、网络和数据技术的创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如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已经开始深度融合。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打造“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19、Ecosystem)以应对21世纪国际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和创新环境的新挑战。在企业层面,美国高技术企业践行“集成创新”(Integration Innovation)、“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理念,通过技术管理和生产组织创新,提高研发(R&D)性能,应对动态环境挑战,构建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科技融合系统。此外,通过原始创新带动应用创新联动发展,以创新价值链为枢纽,拓展上下游形成科技创新联盟,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展。被誉为“欧洲最智慧的 1平方公里”的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虽然面积只有1平方千米,却吸引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超过200家企业与机

20、构,形成了由大型跨国公司、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创业团队、服务机构五大类主体组成的完整创新生态系统,被评选为每平方米知识专利数居世界首位的智能社区。3.产业驱动功能不同时代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都在产业驱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面作用明显(见表 1)。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组织网络化和新兴战略产业经济增长,已经成为21世纪以来构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表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模式与组织功能项目代表性城市(地区)发展驱动力创新机构来源主导产业类型组织功能(以产业驱动为例)蒸汽时代英国-伦敦政府主导型内生型单一化传统产业型机械化生产开始推动以纺织

21、和钢铁为代表的工业化进程电气化时代德国-柏林大学主导型外源型多样化传统产业型汽车、电气设备和化学产品等新兴工业部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信息化时代美国-硅谷市场主导型混合型高技术产业型信息技术发展及商业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数字化时代日本-东京共同主导型混合型综合产业型智能设备及可持续能源的商业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65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是催化现代经济社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坐拥先进的科技水平、优越的教育环境与适宜创新的文化制度,已经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的重要发源地,能有效孵化和加速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

22、新的经济增长点。德国慕尼黑在培养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优势的过程中,展现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有效协作与整合。作为慕尼黑新兴的核心产业之一,ICT产业不仅与当地的垂直应用行业紧密合作,而且在特定的垂直领域内深耕细作,不仅规避了本地市场竞争,还为扩张规模和开展全球业务奠定了基础,从而使慕尼黑在欧洲甚至全球的细分市场中获得了先发优势。4.辐射引领功能早期国际科创中心立身处世于制造业时代,借助先进生产技术、展示标杆企业和模式工厂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经验,实现技术服务与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活动和产业升级。如电气化时代美国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以其高效而得以在全球传播。目前,新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23、则从建立创新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等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基地,转而凭借高效集聚创新资源、信息技术普及应用、知识分享和国际科技协同创新网络等,推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助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环境建设和引导全球创新资源合理布局。5.制度试验功能作为世界科学前沿地、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和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制度创新与制度保障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支撑条件之一,不可或缺。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制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投入等,是维持科技开发设施水平、保持良好创新环境的制度基础。研究开发投入增幅、科技产业专项基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高新技术企业产权等制度规定,将决定技术要素参与价值分

24、配的激励强度。当前,全球主要科技创新国家均在探索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伦理和全球治理新模式,并取得了区域性、阶段性共识。此外,人才引进、薪酬设计、科技孵化、风险投资、科技金融等制度试验与工具创新,事关当前国际科创中心竞争力和发展成败。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路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组织形式、组织载体、驱动力量、关联模式和引才策略五个路径上的演进,引领了全球科技创新主要领域的发展方向,也推动了自身组织功能的迭代升级。(一)组织形式:从产业集聚迈向集群式创新培育近年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形式的发展,正在从初期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向一体化集群式的创新培育体系迈进,这标志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功能及其

25、所带来的创新生态系统的成熟与演化。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特定空间范围不断汇聚的状态。产业集聚有利于资源共享、成本降低和信息交流,促进技术溢出和人才流动,可通过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最终提高特定行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以园区为载体的单一产业或技术领域的产业集聚可能面临创新疲软、产业升级困难、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此外,产业集聚并不能保证学习效应与技术溢出的自发产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低端产业集聚可能难以有效促进创新。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最早引入“集群”概念,强调集群是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基础设施和支持性

26、产业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作用的自然表现,是由供应商关系、共同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知识溢出和学习效果的组合所驱动的19。集群式创新更加注重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以互动学习和集体行动为核心特征,强调多学科、跨行业的创新合作,形成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等全链条的创新生态系统。从产业集聚向集群式创新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形式的进步,还反映出对创新动力、效率和可持续性认识的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集成创新功能与产业驱动功能的迭代。(二)组织载体:从封闭式到平台式和国际合作网络式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科研、集成创新等功能的孕育与释放,离不开创新要素载体,而-66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

27、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这一载体的形式经历了从利用自身优势建设的封闭式载体,到突破地缘限制、根据区域特征构建和运营的跨国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式载体,进而形成国际化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早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依靠区域内研究机构、企业和人才资源的集聚,通过内部研发和创新来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这种封闭式的创新模式依赖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确保创新成果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领先的初期阶段有明显优势。然而,科技发展的加速和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使得封闭式创新面临着成本高昂、创新效率低下和创新视野局限等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始突破地缘限制,构建跨

28、国科技创新合作平台。这些平台通过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技术、资本和人才,促进知识共享、技术转移和创新协同,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增强了创新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CERN)是 全 球 科 技 创 新 合 作 平 台 的 典 范。CERN是一个由23个会员国共同支持的国际组织,致力于基础物理学的研究,拥有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与6000多名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CERN不仅是科研合作的典范,也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其开放的科研环境和国际合作模式促进了全球科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

29、知识分享和技术转移20,连接世界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就诞生于 CERN。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6(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Report 2016)对CERN推动科技资源的跨国流动与促进全球技术转移所作的突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认可。大量跨国创新合作平台的涌现进一步促成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式载体的形成。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不仅包括科创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还涵盖了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等多种参与者。创新活动跨越国界,促进了创新思想的碰撞和融合,极大地提高了创新效率。合作网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部经济主体接触来自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研

30、发理念以及管理经验提供了大量的互动学习机会,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创新。跨国创新合作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不仅提升了参与各方的创新能力,也为解决全球性科技创新难题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平台和途径。近年来,众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离岸创新中心(Offshore Innovation Center)为载体,通过跨国合作和资源共享,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研究表明,离岸创新中心的建设有助于发挥优质创新资源在网络内部自由流动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循环效应、规模效应和输出效应21,实现企业的国际、国内研发联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拥抱开放性和国际合作,

31、以更加灵活和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合作网络式载体的成功创新模式和管理经验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科技发展趋势发挥辐射引领作用;通过开放的创新网络,科技中心能够将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促进跨学科的技术融合和应用创新。(三)驱动力量:从单兵突进到科创金融双向赋能早期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组织功能发挥,主要专注于自主科技研发和创新,包括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创新等,聚集了高校、研究机构、初创企业等创新主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仅仅依靠科技创新本身已经不足以保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长期竞争力,成熟

32、的资本市场体系与良好的金融服务支持对于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传统金融服务往往难以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特殊的融资需求。科创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的发展,如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众筹平台、科技创新贷款等,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金融产品,确保创新项目能够获得必要的启动资金和成长资本。纵观全球,当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往往与国际金融中心存在高度重合,兼备科技创新中心与金融中心二者的大都市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 参见该机构的官方网站:https:/home.cern/about/who-we-are/our-history,访问日期:2023年12月4日。-67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33、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控制着全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命脉。从科技创新与金融服务二者关系来看,科技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金融服务又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市场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相互滋养、双向赋能、相辅相成的良性发展格局。科创金融“双中心”的发展不仅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可达性,也推动了科技创新的效率和商业化进程。以英国伦敦为例,作为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生态圈高度活跃,来自全球的大量资金汇聚于此,吸引众多“世界 500强”企业入驻。伦敦利用发达的金融业和风险投资市场,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创新资本,促进了“独角兽”企业聚集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34、同时实施灵活高效的激励和监管体制,为伦敦科创金融“双中心”建设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金融科技的发展是伦敦“双中心”建设的焦点,目前约有1600多家金融科技公司总部设于伦敦,排名全球第一。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和构建开放的金融科技服务体系,伦敦致力于成为机遇、人才与资源的集聚地,打造出兼具专业化、国际化与透明化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此外,科技金融发展能够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关键点包括提供创新资金、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信息流通,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早期科

35、创企业的单兵突进、自主创新,到如今科技、金融和实体经济趋同演化、交互反馈和耦合共振,金融科技双中心投孵联动、深度互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是一个同时涉及基础科研和制度试验的复杂系统工程,对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关联模式:从“产学研”协同到“三链”深度融合从“产学研”协同到“三链”(即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演进,标志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模式的显著变革和升级。最初,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主要依托于“产学研”协同模式,即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该模式强调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联合研发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

36、应用。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企业则侧重于技术开发和市场应用,三者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市场化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单纯的“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需求。“三链”深度融合模式超越了传统的“产学研”协同框架,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整体优化和深度融合。产业链是指不同企业之间以供需关系为纽带的上下游关联组织,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到最终产品的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的一系列相关企业的集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打造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覆盖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等全方位的产业链。供

37、应链的实质是产品流通,是指在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阶段通过加工、转换,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企业。供应链不仅涵盖了产品流动的物理过程,也包括了与之相关的信息流和资金流。创新链旨在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及其参与的知识创新和传递创新过程,通过系统化的链式组织连接起来,为高技术产业提供创新成果22。从三者关系来看,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优化可以促进产业链发展以适应市场变化;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物流和市场支持,确保科技创新成果可以高效转化为产品并快速送达市场;创新链上的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供应链管理方式的革新,如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产业链中的关键企业和组

38、织通过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创新链中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通过整合产业链资源,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供应链中的冗余环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能够调整资源配置,补齐企业生产的短板,从而有效改善企业的供给结构,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三链”深度融合模式通过整体优化和资源配置,强化了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连接,不仅提高了创新效率和市场适应性,还促进了经济价值最大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为持续创新和构建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支撑。总的来-68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说,从“产学研”协同到“三链”深度融合的演进,不仅反映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适应全球化趋

39、势和科技进步中的关联模式与策略的调整,也展现了其在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更为核心和引领的角色。(五)引才策略:从“政策引才”转向“环境聚才”在人才吸引策略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单一的“政策引才”向多维的“环境聚才”转变,标志着对人才吸引和留住机制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这种转变体现了对科创中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即不再聚焦于短期的政策激励,而是着重于营造一个长期稳定且有吸引力的创新环境。早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依赖于税收优惠、高额补贴、资金支持等政策工具来吸引创新人才,这些措施虽然能在短期内快速吸引人才,但对人才的长期留存效果有限

40、。吸引和留住科技创新人才需要为之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和生态友好型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科技人才的生活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他们是否愿意长期留在该地区工作和生活。宜居的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形成开放、包容、合作的社区文化,鼓励人才交流思想、分享知识,促进跨学科合作。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有助于指导科技创新活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城市环境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始于 2000 年的巴塞罗那创新街区计划(22Barcelona)是一个将旧工业区转型为现代科技和知识产业区的典范,是以城市更新再造人性化城市的成功案例。该项目旨在通过综合城市规划和政策创新,

41、促进城市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和可持续性。具体来看,22Barcelona 对实体环境进行了改善,模糊了工作空间与居住空间在功能上的划分,让企业、机构、住房等设施并存,并鼓励现有建筑物的更新;注重人才培养,帮助毕业生对接园区企业,开设培训、技术转让等项目;改善人居关系,创造大量公共空间,重塑城市思想氛围和规范23。22Barcelona 的案例展示了城市如何将传统工业区转型为创新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提出了城市更新和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社会和文化因素。通过营造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环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吸引世界级的人才和项目,通过进一步加强科

42、学研究与集成创新的基础,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综上,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充分培养和释放科技创新功能,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路径(见图1),不仅展示了其在全球科技合作和竞争中的适应与变革,也反映了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模式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满足了功能迭代的要求。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迭代中的风险与应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发展中不但面临着硬科技的技术障碍、获取创新资源的路径障碍,还面临着创新成本升高、科技竞争与合作失序方面的挑战,为此,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应对。(一)突破硬科技的技术障碍,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以人工智能、光电芯片、生物科技、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核心技术

43、为代表的硬科技正在迅速演进和更图1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演进路径-69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新。硬科技领域往往是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突破这些领域的关键技术障碍可以带动整个科技生态的发展,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需要跟上这些快速变化的技术趋势,加快突破硬科技的技术障碍,还要预测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这对其研发投入和资源配置提出了巨大挑战。此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将新兴产业的技术进展与本地的传统产业优势及其新需求相结合,选取特定的发展领域,从而形成其独有的竞争优势。这样不仅使新兴产业能够紧密围绕本地市场需求发展,

44、同时也确保传统产业的技术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进一步巩固原有优势。通过与本地的垂直应用行业紧密合作,可为扩张规模和开展全球业务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的细分市场中获得先发优势。(二)跨越创新资源获取障碍,完善分布式创新模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各类知识能够被迅速搜寻与传播,降低了创新的地理和物理限制,压缩了沟通和协调成本。在全球化和创新网络化的背景下,众多企业面临着难以掌握创新所需全部资源的问题,因此需要跨越组织和地理界限,与其他企业加强合作,实现跨组织的知识交换。这种合作创新模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称为“分布式创新”,强调地理分散和高度协调,借助分布式创新系统的设计,

45、为分散的创新活动提供平台24。有研究表明,尽管信息交流和生产过程受距离的限制减弱了,但由于创新需要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交流,有时距离对创新的影响反而增强25。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拉近空间距离、加强互动与交流,刺激不同企业间创新人才的互动,促进创新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各类专题研讨会、开放讲座、路演、运动会等园区活动的举办,也进一步创造了联系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科创人才之间建立各自的人脉关系网络。分布式创新模式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大减少,如何保持联系的建立与高效的合作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不同组织和地域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的工作方式和决策过程。为了应对分布式创新模

46、式所带来的全新挑战,采用高效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来改善沟通和文件共享;举办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建设活动,促进不同背景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在项目管理中逐步融入多元文化,制定适合多元文化背景的管理策略。此外,分布式创新模式依赖于知识的自由流动和共享,需要有效管理分散的知识资源,确保参与成员的技术和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完善的分布式创新模式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够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化、技术进步或全球性挑战(如疫情)时,可以更快地调整策略和工作重点,实现功能提升与迭代。(三)克服创新成本上升的挑战,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企业创新成本的上升是国际科技创新

47、中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风险挑战,当创新成本较高时,创新型企业可能会在研发过程中尽量节省开支,减少实验和原型测试,从而影响创新的质量和成功率。鼓励创新合作为上述难题提供了解决思路。通过与各种机构合作,企业能够分摊高昂的创新成本,并分散由创新成果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研究表明,这种合作方式允许各方通过资源共享、知识交流以及专业能力的互补,有效降低单个企业面临的经济负担和市场不确定性,同时增加创新项目成功的可能性26。此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内部大量人才与企业的涌入提高了地区生产生活成本。地租上升、物价上涨、地区资源紧张等问题不断出现,创新人才对高质量生活和工作空间的需求逐渐难以得到满足。作为全球科技

48、创新的典范,硅谷的兴起始于一大批年轻创业者在家中或车库里创业,然而如今硅谷高昂的生活和生产成本正在对创新创业生态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其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提升。硅谷的高生活成本正导致技术人才逐渐流失,2020 年硅谷指数(Silicon Valley Index)显示,离开硅谷的人数连续第三年超过进入硅谷的人数。为了解决由高昂的生产生活成本所引起的人才流失问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亟需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增设人才住房计划和生活补贴,减轻高成本地区的居住压力;提高科技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使之与国际水平保持竞争-70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地方政府与数字治理力;优化工作环境,提供

49、灵活的工作时间和远程工作选项,改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状态。(四)克服科技竞争失序的挑战,突破全球科技协作的阻隔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及大国地位更替的原动力,随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不断调整其战略以保持领先地位。失序的科技竞争阻碍了全球技术分享协作,导致科技创新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和数据等资源要素难以自由流动,造成技术壁垒增加与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地缘政治博弈也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根本性改变,科技问题意识形态化的趋势显著增强,增加了科技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长期投资与规划。科技合作项目面临政治和法律的阻隔,使得跨国科研团队的协作变得更加困

50、难,影响了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分配。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有效配置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以支持最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同时保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自身资源禀赋以及人才资源的聚集效能,专注于其核心优势和特色技术领域,不断发掘自身优势,融合外部驱动力塑造新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通过高度专注和差异化策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在特定技术或市场领域建立领导地位,从而在全球科技协作中各自以自身优势发挥辐射引领与制度实验功能,通过有序、良性竞争推动实现科研协作。综上,本文归纳了当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应对措施(见图2)。结语国际科技创新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