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406841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区别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巩固统治秩序,保证贵族特权利益联系二者宗法制是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 君主专制的演进朝代 措施 特点秦朝首创皇帝制度,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任命官吏,设置三公九卿创立西汉汉武帝设置中朝,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发展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完善 1君主专制的演进朝代 措施 特点宋朝设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元朝一省制:

2、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强化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中央集权的加强朝代措施特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趋严密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隋唐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具有极大的权力,后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

3、政元朝设立行中书省,实行行省制度明朝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1选官制度的变化 (1)演变朝代制度选拔方式或原则先秦世卿世禄制官位世袭汉代察举制以品行举荐为官,举孝廉为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注重门第和家世唐代科举制考试选拔人才明朝八股取士八股文考试方式1 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 (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

4、: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一、 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 君主专制的演进2. 中央集权的加强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一、 古代农业经济1经营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5地位:立国之本,占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政权兴衰。6.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两晋唐安史之乱后两宋小农经济的影响:(1)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

5、有力的中央集权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2)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促使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3)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农学、天文历法等科技的发展,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长期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发展为近代科技。二、手工业和商业1手工业(1)经营形态:官营、私营、家庭(2)主要行业:冶金、陶瓷、纺织等(3)发展特征:规模巨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2. 商业时期特征原因表现发展过程先秦产生“商人”出现;商品交换的发

6、展,促进城市的繁荣秦汉初步发展秦统一货币等;西汉开通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城市成为商业中心,都设有“市”;中外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隋唐继续发展国家重新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凿大运河城市商业发达;坊市界限严格限制;2. 商业时期特征原因表现发展过程宋元空前繁荣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打破坊市界限;出现晓市、草市、夜市等;发行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明清依然繁荣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商帮”;农产品大量流通;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对外贸易的萎缩等3. 古代城市的演(1)先秦:春秋战国,诸侯国的都城成为商业中心。(2)隋唐:坊市分开,城市的职能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

7、业中心;(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3)南方城市崛起:唐代开始,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有“扬一益二”的说法。(4)宋元:坊市界限被打破,开封、临安、大都等主要商业城市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加强。(5)明清:明清出现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的城市利用“一二三四”记忆古代商业发展(1)一个政策:重农抑商。(2)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3)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4)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

8、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三、 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2实质:雇佣关系3特点:出现在少数行业和地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1)腐朽的专制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抑商和歧商的观念根深蒂固,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四、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9、1 “重农抑商”(1)时间:战国商鞅变法整个专制社会(2)目的:维护专制统治(3)评价:前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 闭关锁国(1)含义:对外交往的限制政策。(2)根源: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3)目的:维护专制统治(4)评价: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但限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1) 朝贡贸易,加强友好往来。(2)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0、影响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思想和科技文化一.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演变轨迹:1.创立与发展春秋战国 2.改造与独尊西汉 3.转型与成熟宋明 4.批判与继承明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西汉的儒学糅合了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汉代统治的“大一统”需要思想的“大一统”原因:1.政治国力强盛,但出现地方割据 2.经济:小农经济发展 3.思想:董仲舒提出新儒学魏晋南北朝:佛、儒、道并立隋唐:佛儒道合一明清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出现原因:政治:君主专制强化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理学僵化共同主张:政治:限制君权 经济:工商皆本 思想:经世致用3-15C中国科技领先

11、西方的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明清国家科技逐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项目中国西方政治君主专制代议制民主经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思想传统思想的束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比较:中国古代科技特点:实用性,经验性 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理论性,实验性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西方:人文主义(四大发明外传)中学西传西学东渐三. 中国古代的书法1. 汉字与书法: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 、金文小篆(秦朝)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逐步规范化、稳定化2.绘画类型特点山

12、水画气势雄壮,意境深远人物画揭示内心,真实细致,生活场景,人物活动文人画强调个性,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风俗画社会风俗,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3. 诗歌和小说诗经(现实主义风格,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楚辞汉赋(辞藻华美)唐诗(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顶峰)宋词(抒发感情,古代词发展到顶峰)元曲(元代散曲创作进入繁荣时期)小说(明清四大小说)三. 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专制意识增强原因: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加强专题四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及人文精神的起源一. 雅典民主政治1. 一个实质:奴隶制的民主政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2. 两个基本特点:人民主权,轮番

13、而治3. 三个发展阶段:基础:卢梭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顶峰:伯里克利改革四点认识是雅典奴隶制经济(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基础为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奠定初步基础人民主权: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二. 罗马法两个转变:诞生:十二铜表法: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完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公民法万民法,零散完整三大核心:维护奴隶制,稳定罗马的统治,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四大影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稳定罗马的统治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影响现代多国的法律与原则的源头三. 人文精神的起源1. 智者学派条件:民主政治发展普罗塔戈

14、拉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权威和尊严,体现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2. 苏格拉底(知德合一,对善的认识,是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3. 亚里士多德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同:都重视对人和人类社会的研究,都否定神的意志,强调人的价值异:政治主张:智民主政治,苏有知识,有道德的人治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智主要关注的是人与法律的关系 苏更关心人的伦理道德,主张知德合一专题五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演进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 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一) 君主立宪制类型1.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一条 主线:“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两党制1832年议会改革两个趋势:国

15、王权利 议会权力三个转移:立法权:国王议会 行政权:国王内阁政治权利:贵族民主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2.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一个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两个核心:德意志联邦内以普罗士邦国为核心,国家政权以皇帝为核心三个特点:主导权掌握在专制地主手中,不彻底,不完善,保留大量专制残余,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帝国主义色彩3. 日本君主立宪制:明治维新后,建立半专制、半民主政体4. 俄国君主立宪制: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建立带有专制色彩的立宪政体(二) 民主共和制类型1. 美国总统共和制: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颁布 一个转变: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 三大权利: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大原则

16、: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2. 法国代议制共和制:标志:1875年宪法颁布 一项制度:共和制度 两大权利:行政权和立法权 运作方式: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3. 资产阶级代议制: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三个趋势: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实行分权制衡,政党政治4. 近代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特点:英国:君主统而不治,内阁首相是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美国:以总统权力为中心,典型的分权制衡原则法国:总统行政权,议会立法权德国:君主实,立宪虚二. 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 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人物:马克思,恩格斯意义:社会主义运动有科学理论指导,更加蓬勃发展2. 实践

17、巴黎公社原因:阶级矛盾激化(根因)和民主矛盾尖锐的产物失败原因:直因:没接管法兰西银行,没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发动农民根因: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发展时期,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不成熟经验教训:a.坚持暴力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b.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领导,必须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支持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十月革命人物:列宁意义: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事实,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方向规律总结: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1)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2) 理论实践理想的实现

18、 (巴黎公社) (俄国十月革命)(3) 一国多国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4) 传统模式改革现代模式改革(苏联、东欧改革)(中国改革的转变)1. 新航路开辟(15C-17C)影响:引发早期殖民扩张活动(美洲、非洲)加强各地贸易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欧专制制度制度解体2. 殖民扩张影响:对西欧:提供原始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和技术革命到来对落后地区:灾难,经济停滞,对西欧差距逐渐拉大对世界:世界联系日益增强3.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发展阶段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认识:资

19、本主义发展根本动力,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同时促进东方各国的近代化,东方从属于西方 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1) 工业革命:中国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艰难的起步(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获得一定的发展,维新变法及辛亥革命等丧失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热潮的重要机遇,中国的民族工业继续服务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专题六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 新航路开辟2. 殖民扩张3. 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专题七 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一.

2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 文艺复兴(14C)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人文主义影响:解放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精神枷锁宗教神学和人文主义的区别宗教神学人文主义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禁欲主义现世的享受等级观念自由平等蒙昧主义理性科学代表人物:薄伽丘,但丁,彼德拉特,莎士比亚,达芬奇2. 宗教改革(16C)马丁路德核心:人文主义(意大利)影响:1.解放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2.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发展3.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4.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3. 启蒙运动性质:资产阶级反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核心:理性主义内容:民主、科学

21、、自由、平等代表及主张:伏尔泰天赋人权,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 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三权分立,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人类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康德主权属于人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作用:1.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冲击欧洲专制统治2.为法国大革命做理论准备3.影响超出欧洲范围,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思想武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专题八 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日本侵华战争2. 太平天国运

22、动天朝天亩制度资政新篇、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3. 辛亥革命(1)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2) 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4. 中国的新民主革命(1) 五四运动意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 中国共产党成立(3) 国民大革命(4) 十年内战(5) 抗日战争意义:近代中国反帝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6) 解放战争(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专题十四 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

23、调整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向社会主义过渡(1)过渡方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内容变化: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企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小企业;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实物配给制按劳分配。(3)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2 斯大林模式(1)形成:工业化、农业集体化、1936年宪法。(2)特征:经济高度计划;政治高度集权。(3)评价:在一定时间内适应生产力发展,使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但从长远看,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3 经济体制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最终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政治领

24、域进行根本性改革,苏联解体。二、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原因:直因: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根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有与生产社会化)(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3)影响:加深政治危机,加剧世界紧张局势2 罗斯福新政(1)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两个阶段:调整与复兴(3)三项内容:救济、复兴和改革(4)四项措施: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实施救济和举办公共工程(5)意义:逐步走出经济危机;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3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表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产业结构

25、调整,第三产业发展。(2)实质: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评价:资本主义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黄金时代”,但无法根本消除经济危机,导致20世纪70年代“滞胀”出现。一、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改革专题十五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根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项目美国苏联背景直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根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政治“杜鲁门主义”欧洲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军事北约华约影响造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造成部分国家分裂(德国和朝鲜);导致国际局势

26、紧张(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二、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1 欧共体(1)背景:二战后,西欧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美苏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经济联系加强。(2)过程: 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欧洲共同体(1967

27、)成立。(3) 影响: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2 日本崛起(1)原因:推行民主化改革;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科教和对外贸易;美国扶植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 不结盟运动(1)原因:为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民族独立,新独立的亚非国家主张团结合作。(2)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3)意义: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美苏两极格局4 中国崛起: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

28、国际地位提高,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5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瓦解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多极化趋势:表现: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欧盟成立及扩大;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俄罗斯的军事力量可与美国抗衡;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高。影响: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三、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基础: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2构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3三大支柱: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4 作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

29、界经济体系美国占主导地位(1)金融: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2)国际贸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工业: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4)科技: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认识:(1)内容特点: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一固定: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2)影响:提供统一的标准,利于稳定战后世界货币体系,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

30、配地位,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三大支柱共同构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二、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1 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原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认识到联合的重要性欧洲和日本崛起,使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亚太经济迅速崛起和世界经济重心逐渐东移;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影响性质经济,政治经济官方论坛影响 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各国利益;欧盟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促进经济增长,加快美洲一体化进程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1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1)从单一经济领域扩展到多种经济领域。(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3)从政府间合作到公众参与推动。(4)成员国规模不断扩大。(5)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6)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的新模式。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