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067938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民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单元检测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诞生于120年前的电影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有关电影事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1896年北京徐园“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B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C查理卓别林是“默片时代”的代表人

2、物D1927年爵士歌手标志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22014年1月,浙江宁波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民光影城被省商务厅授予“浙江老字号”铜牌。1931年宁波商人李济民投建该影城,上世纪50年代收归国有,虽因各种原因多次更名,但历经八十多年风雨沧桑,它已成为宁波的文化坐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座影城()A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电影票价一度持续暴涨B在大跃进时期因日均放映数量过低而被收归国有C在20世纪50年代末以播放“革命样板戏”为主D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3老照片具有真实记录历史、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史料价值。下面民国时期上海老照片反映的近代社会生活变革有() 广告的位置

3、 人物的服饰 建筑的风格 出行的方式ABCD4清朝以前,长期有川、鲁、粤、苏四大菜系的说法,到清末民初又加上闽菜、浙菜、湘菜、徽菜,构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后四大菜系能够在这一不太长的时间内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反映出这一时期()A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B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C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D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5下表是某校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开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研究性学习时制作的一份简表。表中生活情形最早可能出现于近代() 服装类型 西装、长袍马褂等 交通工具 电车、汽车、马车等 住宅风格 洋楼、里弄等 通讯方式 电话、电报、邮传等 A重庆B西安C武汉D

4、上海6上海石库门住宅(如下图)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近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文化。综上所述,石库门的出现反映了() 近代中国建筑的完全欧化 近代中国生活模式的转型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 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ABCD7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20年 167万 405%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0年 374万 317% 1933年 243万 487% 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 国民政府能

5、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ABCD81956年1月1日,中国青年第1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姑娘们,穿起花衣服来吧的文章指出:“在经济条件的许可下,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这种建筑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与剥削阶级的不劳而获,只讲吃穿是不同的。”这反映出()A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B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C党的指导思想发生变化D新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得到社会的认可9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

6、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10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不及。这种变化表明当时()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111935年妇女共鸣中强调说:“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同年的读书生活则反驳说:“五四以后,他她

7、和斗也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上述争辩集中表明()A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B近代中国思想派系众多C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复杂D近代中国重男轻女严重12辛亥革命后,帽子销量突增,“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社会习俗变迁B生活水平提高C思想解放有限D民众追赶潮流13下表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这表明()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一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

8、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时代发展影响择偶标准C西方文化影响婚姻习俗D家庭社会因素不断下降14上海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下列有关说法最准确的是()A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B反应了当时中国百姓的饮食已经完全西化C近代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很多西餐厅D近代中国的农业开始按照西方标准实行生产15竹枝词中近代上海的新鲜事物:“不须鲤寄与鸿传,电线音驰万里天。两地语言传顷刻,胜于羽箭疾

9、离弦。”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近代通讯技术传入中国C市民衣食住行的西化D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技16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17丁贤勇教授认为:“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它一方面改变着传统城乡经济格局、经济发展模式;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推动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这表明近代交通()A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B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

10、步伐加快C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较为广泛D有利于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18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B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191912年上海民立报发表谭人凤粤汉铁路说贴: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

11、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由此可见()A作者积极主张推进交通近代化B民国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发展C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铁路事业发展20旧中国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1米,俗称为“窄轨”,与中国当时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南北地方地理环境差异显著B重工业基础薄弱C列强的经济侵略D铁路建设各自为政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下表述有误的是()A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十年新疆第一次通火车 B第一条城市地铁于1969年在北京运营C2016年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10周年 D上海举办APEC

12、会议时开始运营磁悬浮列车专线22“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这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念的一句童谣。它说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交通工具。这一新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是在()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23下表是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时的节目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19:05 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主任庆祝“五一”节座谈 19:15 新闻纪录片到农村去(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 19:25 诗朗诵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 19:30 舞蹈四小天鹅、牧童与村姑和春江花月夜 19:50 科学教育片电视(莫斯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 A人民公社

13、化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B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亲密无间C工农题材的作品在宣传中占重要地位D文艺战线“左”倾错误已经非常严重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影史“重写”可以看出()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B带“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D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25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从网上购买商品,京东、亚马逊、淘宝等购物网站的商品销量与日俱增;从前乘坐火车出行都要到售票处排长队买票,现在更多的人从网上买票。这表明互联网()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决定了人类的命运C扰乱了社会秩序D

14、消除了传统习惯26“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A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B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C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D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27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28据统计:1897年

15、,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中国民族危机的困境B文学革命的直接影响C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D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29据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电影业记载,“以当时专门放映国产影片的金城电影院为例,该院有座位1653个,从1938年3月26日至4月13日放映新片古屋行尸记,前后共放映18天,总计放映54场,累计接待观众41580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观众2310人次。”这表明()A看电影是当时上海人一种娱乐B电影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C电影成为传播进步思想主阵地D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301897年11月时

16、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鹎,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一记载反映了()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材料解析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本大题共2题,共40分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妇女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的束缚比过去严紧得多,反映在婚姻制度上,有关男女初婚以及丈夫出妻七出的条规,几乎一沿唐律

17、而在具体实施上则更为严格;再就是对妇女贞节的强调被发挥到了极致。有清一代,由朝廷旌表的节妇、烈妇、贞女人数竟高达百万以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至于够格而因故未得旌表者,当更多于受旌者。在清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十分普遍,但不可否认,妇女读书识字人数的比例还是大大增加了,而且不限于中上层家庭,有的贫苦之家也有要求女儿能认字算账的。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女子识字者更加普遍。由于识字妇女较多,一些自恃有文采而又稍有闲暇者,便去写诗作画,甚至还有创作长篇弹词小说和从事其他书籍编纂工作的。 郭松义清代的社会变动和妇女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 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

18、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10月22日,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与淑妃文绣正式签订离婚协议书,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离婚案尘埃落定。 百年法律进程中的人和事 材料三 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全文分为8章,共27条。内容以调整婚姻关系为主,同时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各种重要问题。“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

19、姻制度”。就是该法在原则问题上所做的重要规定。为了肃清封建婚姻制度的残余,该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特别是1953年贯彻婚姻法后,我国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1953年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据统计,1951年1956年期间全国大约就有600万对夫妇离婚。 中国妇女(2010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方面来分析清代女性地位形成的主要因素。(4分) (2)“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阐述这一观点。(6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

20、识,概括说明1950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历史影响。(4分)3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如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中外新报(1858,宁波)、教会使者(1860,福州)、谈道新编(1872,汉口)、厦门新报(1886,厦门)等。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

21、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创办报刊,刊登时政,介绍西学,在版式、体例及印刷技术方面,均仿效外国报纸。如中外新报(1858,香港)、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广州)、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等。至甲午战前,约有10余家。 材料二 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传科技、介绍西学等,无所不包。1900年,陈少白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宣传近代民族主义和民权学说。此后有游学译编、江苏、民报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

22、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向官报倾斜的新闻政策。1901年,直隶总督袁世凯首创北洋官报,各省仿效,南洋官报、安徽官报等接踵问世。学部学部官报、邮传部交通官报等也相继刊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近代文化史(焦润明)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4090年代中国中文报刊发展的特点以及90年代以后的新变化。(12分) (2)结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创办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13分)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C 【解析】1895年底电影才诞生,不可能传入中国这么快,故A项错误;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故B项错误;查理卓别林是“默片时代”的代表人物,故C项正确;1935年浮华世家

23、拍摄成功,标志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故D项错误。2【答案】A 【解析】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统区,政局腐败不堪,经济全面崩溃,物价飞涨,故A项正确;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影城收归国有,而不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故B项错误;“革命样板戏”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不是20世纪50年代末,故C项错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没有发展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3【答案】B 【解析】由两则材料可以研究广告在近代的运用,故正确;由第一张图片中可以看出近代人物的服饰有了很大的变化,故正确;两幅图片都看不出中国的建筑风格有变化,故错误;由

24、图片二可知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近代交通工具,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4【答案】D 【解析】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与“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无关,故A项错误;清末民初,西方餐饮方式传入后广泛流行,与后四大菜系的形成关联度不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发展改变生活节奏,故C项错误;清末民初,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与交流,为后四大菜系的快速形成并跻身于全国菜系之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故D项正确。5【答案】D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

25、”这句话可知,近代中国建筑并未完全欧化,故错误;根据题干中“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这句话可知近代中国生活模式有所转型,故正确;根据题干中“近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这句话可知近代中西文化有所交融,故正确;根据题干中“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文化”可知近代中国社会正逐步转型,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7【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就开始瓦解,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故正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政府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妇女地位提高,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增加,故正确;一战

26、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不符合材料时间,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8【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衣着的变化,与计划经济成就的关系,故A项错误;“适当地讲究一些穿着”,是“在劳动基础上的改善生活”,体现出中国政府重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C项错误;衣着的变化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女性社会地位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9【答案】D 【解析】传教士提倡天足,与反封建政治意义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传教士提出该主张的目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维新人士反对缠足态度的地位,故C项错误;废除

27、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故D项正确。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崇尚服饰,说明当时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故D项错误。11【答案】A 【解析】争论内容为妇女相关话题,并单为妇女而造字,体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故A项正确;中国思想范围太广,而且材料只有用“伊”与用“她”两种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矛盾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故D项错误。12【答

28、案】C 【解析】社会习俗不会导致帽子成为“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的原因,故A项错误;从“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可知生活水平提高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实行剪辫易服,废除清朝时的发饰,从材料可知即使贫穷也要戴帽子是适应不了新的发饰,反映出人们心理上没有接受新制度,故C项正确;民众追赶潮流与材料中“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不符,故D项错误。1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婚俗变化,这时封建婚姻观念早已受到冲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及本人成分和政治面貌的要求呈下

29、降趋势,而对学历要求提高,说明择偶标准受时代发展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汇总家庭出身、社会关系由12.66%到15.6%,不是一直下降,故D项错误。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三地改植蔬菜的原因都与租界和西餐有关,故反映了西方饮食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故A项正确;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实,可知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改变传统生活,“完全西化”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上海地区,无法得出近代各通商口岸出现很多西餐厅,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出上海部分地区种植与西餐有关的农作物,不能反映出中国农业开始按西方标准生产,故D项错误。15【答案】

30、B 【解析】材料反映的事物与经济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电线音驰万里天”、“ 两地语言传顷刻”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电话,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衣食住行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新鲜事物是洋务运动引进的,故D项错误。16【答案】D 【解析】材料未涉及比较,不能说明“最繁华”,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上海,不能说明“各地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不是受西方的影响,故C项错误;“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17【答案】C 【解析】近代交通深刻地影响,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发展趋

31、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交通对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了近代交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习俗的影响,可见其影响较为广泛,故C项正确;D项只强调经济影响,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18【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后四年中国就以引进使用,可知发明传播速度快,故B项正确;C项符合史实,但与“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无关,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C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9【答案】A 【解析】作者主张“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推进交通近代化,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作者观点,没有反映出国民政府

32、对发展铁路交通的态度,故B项错误;修筑铁路是资本输出的形式之一,但材料反映的是欧美国家本国铁路“密若蛛网”,没有涉及在华修筑铁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西方列强对中国铁路事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20【答案】D 【解析】“窄轨”,涉及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遍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并没有体现明显的南北差异,故A项错误;重工业基础薄弱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但是与材料并没有相关,故B项错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体现在争夺修筑铁路权,并以铁路的延伸进行侵略,但是与“窄轨”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窄轨”的修建时北洋军阀时期,军阀割据一方,故D项正确。21【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建

33、设的第一个十年新疆第一次通火车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条城市地铁于1969年在北京运营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16年是青藏铁路全线贯通10周年符合史实,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2003年1月,上海磁悬浮列车正式开始商业运营,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22【答案】B 【解析】“稀奇稀奇真稀奇,两个轮盘当马骑”童谣说得是自行车,根据所学,20世纪初德国入侵青岛,德国传教士把自行车带入了青岛,时间是1903年1905年,选择B项符合题意。23【答案】C 【解析】北京电视台创办于1958年,表格中未涉及“人民公社化”的信息,故A项错误;播放莫斯

34、科科学普及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科学教育片电视,不能体现中苏合作亲密无间,故B项错误;“工业先进工作者和农业合作社”体现了工农题材,到农村去是农村题材,工厂里来了三个姑娘、大跃进的号角是工业题材 ,牧童与村姑是农村题材,故C项正确;“左”倾错误指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表格的节目表未体现,故D项错误。24【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左倾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了纠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电影理的转型,没有涉及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

35、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已形成时期,故D项正确。25【答案】A 26【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在讲述报纸出现的原因,而不是报纸报道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了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即报纸的出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故D项错误。27【答案】C 【解析】材料中心不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是“夫妻相思”,故A项错误;“意在心留可以解忧喜上眉头,甜在心头”,不是疏远而是加深了人们的感情,故B项错误;“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

36、C项正确;据材料“喜上眉头,甜在心头”可知不是“受制于”,而是受益于科技,故D项错误。28【答案】B 【解析】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1900年以后白话报急遽增加反映了国人对于民族危机困境的探索,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学革命属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关心国家大事的人越来越多,看报纸的人也越来越多,白话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故C项正确,不符合

37、题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参政欲望强烈,通过白话报表达政治诉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9【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当时观看电影的人很多,反映出看电影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娱乐活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业的状况,不能得出电影在全国各地普及,故B项错误;从材料无法得出电影传播进步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的观看状况的对比,无法得出上海民众更喜欢观看国产电影,故D项错误。30【答案】B 【解析】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

38、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31【答案】(1)因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统治者推崇宋明理学。(4分) (2)阐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

39、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7分) (3)影响:推动了新中国的妇女解放;保障了公民婚姻自由的权利;有利于树立和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4分)【解析】(1)问题角度清晰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得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一“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江南地区”得出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方面宋明理学占据统治地位。 (2)时间是20世纪初,社会的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解析即可。 (3)根据材料三“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可得出有利于树立和增强公民的法

40、治意识;根据材料三“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得出保障了公民婚姻自由的权利;根据材料三“该法还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得出推动了新中国的妇女解放。32【答案】(1)特点:各地近代中文报刊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西方人创办的报刊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商业性中文报纸占据主流;出现国人自办报刊,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报刊内容多刊登时事政治,介绍西学;近代中国中文报刊多创办于通商口岸、大城市。(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大量创办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扩大政治影响;清政府官办报刊发展。(4

41、分) (2)原因:传教士为了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西方报业对中国的影响;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力量的壮大;清政府的新闻政策推动了官报的开办。(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影响:近代报刊传递国内外时政信息,传播科学知识拓展了民众视野;近代报刊介绍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及革命思潮的高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5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大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可知各地近代中文报刊多为外国传教士首创,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后,外国商人创办的一批商业

42、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等地先后问世,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据统计,19世纪4090年代,西方人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170种,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可知西方人创办的报刊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其中商业性中文报纸成为主流,同时可以看出出现国人自办的报刊,但数量较少,影响有限,根据材料“它们虽然在性质上属于宗教性报刊,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加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可知报刊内容多刊登时事政治、介绍西学等,根据各个刊物创办的地点可以看出这些刊物多出现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等;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甲午战后,国人办报进入新阶段。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此后强学报、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纷纷创办,从议论时政、谈论学术、讲求变法到宣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