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方文学史期末整理名词解释1、 亡灵书古埃及一部庞大的宗教性诗文集。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要在冥国经受诸种考验才能获得再生的机会,亡灵书就是死者去冥国的行动指南,保护亡灵在冥国中生活幸福,避免各种厄运,顺利地应付审判,平安到达“真理的殿堂”。全书共计140章,内容及其驳杂,汇入了大量神话诗、祷文诗、颂诗、歌谣、咒语等,诗句庄严典雅,气势宏阔,可以认为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2、吠陀文集是古印度文学吠陀时代的著作,由古印度先民集体创造,主要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是印度现存的一部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四大吠陀对印度的宗教、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和歌日本的
2、一种诗歌体,相对汉诗而言.在汉诗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日本特点的诗,因为日本称为大和民族,加之写了诗要吟唱,所愿意便称其为和歌,也成为“倭歌“倭诗”或“大和歌”。和歌包括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佛足迹歌等。奈良时期的和歌万叶集是日本第一部诗歌总集。5、砚友社1885年初由尾崎红叶、山田美妙等人组织的日本近代第一个文学团体,并发行我乐多文库杂志,刊有小说,和歌,俳句等,内容通俗,流于肤浅。他们有意模仿精通玩乐的江户时代的游戏文学作家,写作娱乐性高但品味不高的作品,以迎合部分读者的审美趣味。后逐渐转向暴露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的写实主义.6、私小说日本大正时代产生的独特的、以告白方式专写身边琐事的小说,
3、它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一种典型样式.把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破戒较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导向狭窄的私生活领域的始作俑者是自然主义作家田山花袋。日本自然主义发展到大正年间(19121925)更偏重于棉被式的私小说,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私小说作家有葛西善藏、广津和郎、宇野浩二等,理论家有久米正雄。 长期以来,日本人把这种“私小说”看作是最能保持“真实性的所谓“纯文学”,在文学界占有正统地位。 简答题:1、 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形象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光源氏,既是相貌出众、才华超群的理想贵族,又是贵族社会的官僚和浪荡子弟.一方面,光源氏俊美神奇,风流潇洒,多才多艺,吟诗作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其擅长歌舞.他对待妇
4、女温文尔雅、体贴入微,是个多情善感、心地善良、有道德操守的人。在作者看来,他既有济世兴邦的宏才,又有雍容大度的广阔胸怀.他不注重名位和权势,在宫廷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往往表现出容忍退让的态度,并且他能体察下情、关心民间疾苦.通过光源氏形象的塑造,作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妇女观,展现出当时少数贵族身上存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光源氏作为一个大贵族,又有腐朽没落的特性.他在政治上虽有才能,但却毫无建树;在情爱生活上,他又喜新厌旧,用情不专,甚至始乱终弃.作者描写光源氏经历了从纵欲到内心矛盾,再到自我忏悔三个阶段,最终在悲观绝望中皈依佛门,成了一个悲剧人物。通过光源氏的悲剧,作者揭示了平安时代贵族从
5、恋世到厌世,从厌世到出示的带悲剧性结局的历史命运。2、 分析云使中云的形象及艺术效果云使(印度文学史上第一部抒情长诗,古典抒情诗的最高成就)故事简单而离奇。分为前云、后云两卷,总计一百二十五节,每节四行。财神的奴仆-药叉思念妻子托雨云带信的故事。药叉因失职而忤逆财神,被主人从北方的阿罗迦城贬谪到南方罗摩山中。雨季来临,他在凄风苦雨中凝望着空中的云彩, “意动神驰”地恳请雨云作为他心灵的信使:“云啊!你是焦灼者的救星,请为我带信,带给我那由俱毗罗发怒而分离的爱人.还让云彩安慰自己的妻子,流放期快要结束了,夫妻团聚在一起的日子不会太远.云的形象:云使的中心形象是云,它是爱的使者和爱的象征。诗人凭借
6、奇特的想象,在雨云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它以人性和人情,抒发了爱的思念,表现了主人公炽烈、深沉、纯洁的爱。(也可从沉默无言的男性、印度的季节特点、印度美景的见证者等角度分析)艺术效果:1、 对缠绵细腻的相思之情刻画得细致入微。相思之情不仅见诸于人,而且渗透进山山水水、风光景色之中。2、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先大力渲染自然之美,人之美,爱之美,以此反衬出当爱受到阻隔时所产生的巨大痛苦,从而激起震撼人心的巨澜。3、 结合一千零一夜,谈谈阿拉伯中世纪商业文化特点从故事的背景、内容和人物来看,一千零一夜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市井商人的故事,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故事约占全书一半以上;在故事里出现的人物中,商
7、人约占80以上。阿拉伯民族本质上是一个商业民族,社会上存在着浓厚的重商风气。阿拉伯商人们有一种“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慷慨豪气和达观。一千零一夜中最有代表性的商人故事形成了“获取-享受”的故事模式。 4、日本私小说的特点日本私小说是日本大正时代产生的独特的、以告白方式专写身边琐事的小说,它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一种典型样式.把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破戒较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导向狭窄的私生活领域的始作俑者是自然主义作家田山花袋。日本自然主义发展到大正年间(19121925)更偏重于棉被式的私小说,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私小说作家有葛西善藏、广津和郎、宇野浩二等,理论家有久米正雄。 长期以来,日本人把这种“私小说看
8、作是最能保持“真实性的所谓“纯文学”,在文学界占有正统地位。特点:1)取材于身边琐事和作家私生活 2)如实地暴露、忏悔自己 3)作品忌带虚构,内容要求真实 论述题:1、 分析沙恭达罗形象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美丽纯真的妇女形象。她自幼被遗弃,为林中飞鸟养活,她的名字意即“被飞鸟养活的人。在精修林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长大,她像野林中的花朵一样芬芳美丽.她的性格单纯、质朴、温柔、善良。她与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结下相互依附的深厚情谊,与女伴相处友好信任,对义父母十分敬重。在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上,表现了她性格的热烈、刚强.对豆扇陀的拒认,她声色俱厉地严词谴责,又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2、 分析国王豆扇陀形象豆扇陀的
9、形象带有明显的两重性。 首先,作家赞美他是一个好国王,是古代英雄和“情种”的代表。作为好国王,他“关心臣民像关心自己的女儿一样”;作为古代英雄,他是杰出的武士和猎手,是静修林的保护者,他曾大胜恶神阿修罗;说他是“情种”,是因为他能严肃地对待沙恭达罗的爱。他说:“这种爱是双方的,我是非常幸福的。”当他失掉记忆时,对沙恭达罗也是庄重自持,举止得体,就是沙恭达罗指责他时,他也谨慎地思考自己的对错,当恢复记忆时,他“后悔不迭、“痛哭流涕说出自己的悔恨,请求沙恭达罗原谅自己,表现出他对爱人的真切思恋和依依深情.其次,诗剧又揭示和批判了现实中国王的专横和荒淫。作为统治者和剥削者的国王,豆扇陀要从静修林中收
10、取六分之一的贡赋,而且他的下臣对待人民是非常凶狠的;生活上,作者恰到好处地从侧面揭露了豆扇陀的荒淫和喜新厌旧,他执意要占有静修林中美丽动人的少女沙恭达罗.对他在后宫中始乱终弃的揭露,实际是对现实中统治者荒淫糜烂生活的谴责和批判。3、 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分析,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什么?答:“吉尔伽美什”的含义是“火与斧的人”,他的英雄形象经历了由善恶同体的半神式英雄到英勇与怯懦共存的凡人式英雄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史诗对作为残酷统治者的吉尔伽美什持批判态度,而对作为英雄的吉尔伽美什则是赞赏和歌颂的。 从文明是角度看,这一过程反映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由神主宰世界到人对抗神并渴望人自己主
11、宰世界的过程,可以说恩启都的出现和吉尔伽美什的性格转变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广大人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4、舞姬太田丰太郎的双重性格及小说的浪漫主义风格丰太郎的双重性格: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接触了新的自由空气,接触了新的思想,认识了“真正的自我”,对母亲想让他成为“一本活字典”,领想把他变成“一部活法典表示不满,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叛逆性格;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功名心、家族名誉、地位等士大夫观念在他的内心根深蒂固,恢复名誉飞黄腾达的意识深深植根于他的心底,他的叛逆性格是不彻底的。小说的浪漫主义风格:清新典雅的文体,精湛的艺术技巧
12、,浪漫抒情的笔调,浓郁的异国风情,小说中的自由空气和和对自我觉醒的呼唤,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表现了小说的浪漫主义风格.5。罗摩衍那的主题分析主题分析1)人国、猴国、魔国争夺王权的斗争。摩诃婆罗多写列国纷争,罗摩衍那所反映的是王国统一战胜森林、流放、战乱的问题。2)从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的过渡.3)种姓矛盾。罗摩(刹帝利)和持斧罗摩(婆罗门)决斗的故事,同刹帝利罗摩对立的是婆罗门罗波那。4)民族矛盾.雅利安人与土人之争,还有雅利安人的农业文明对南印度如楞伽岛(斯里兰卡)的游牧文明的征服.宗教派别之争。印度婆罗门教和锡兰(斯里兰卡)佛教的冲突。5)正法与非法、善与恶的冲突
13、是这个“戏剧冲突的中心。罗摩代表善,罗刹王代表恶,善必战胜恶。6)高尚的人格与卑下的人格之间的冲突.罗摩与妻子、兄弟代表高尚人格,小王后代表卑下人格。7)人的心灵内部的冲突是人生的更内在的矛盾冲突.十车王内心的矛盾与罗摩情感的矛盾,不和谐造成痛苦.6、我是猫中苦沙弥的形象及典型意义我是猫中的苦沙弥是二十世纪初日本世纪初日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是明治社会制造出来的“多余人”。苦沙弥的形象:苦沙弥是个穷苦的中学英语教员,其貌不扬,平庸无奇,却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憎恨权贵、伪君子和势力小人,本能的厌恶资本家及其走狗,从不肯趋炎附势。他重视自己的人格尊严,每当遇到损害和侮辱的时候,必欲一吐心中的愤懑和快感。他时常有所行动,但又软弱无能。苦沙弥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他内心夹杂着不少封建的和资本主义的毒素,而且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得过且过。他虚荣,喜欢附庸风雅,沽名钓誉;其实并无真才实学,他教了几十年英语,写出的文章竟然错误百出.典型意义:苦沙弥是明治社会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作者在揭露社会对知识的残害的同时,也深刻指出了这些知识分子本身的种种弱点。 7 8Error! No bookmark name gi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