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的定义.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获得提高,同时学好本课题为以后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要求,符合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了解化学与日常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激发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课题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二、教法分析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相互结合。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多种教学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以及化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
实验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同学们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为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设定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境,回忆金属与氧气
的反应.
1、金属与氧气反应;
2、金属与酸的反应;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化学方程式
置换反应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学生回顾、反思,课堂小结。
(四)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创设情景】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价格却有天壤之别,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答]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小结]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情景设计意图)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等与氧气的反应,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老师可适当引导比较),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讲解】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请同学们写出金属镁、铁、铝与氧气反应方程式.
思考: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答案]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从而阻止了铝制品的进一步氧化;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思考题设计意图】思考题贴近生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对铝的保护膜有了了解,科学的解释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2)金属与酸的反应(课本第10页)
【活动探究一】金属与酸的反应
【教师做实验】取四支试管,先加入少量稀盐酸,再依次向四个试管中加入Cu、Fe、Zn、Mg四种金属。值得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Cu、Fe、Zn、Mg)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有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破重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究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十页,图8—12 金属与盐酸反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解答课本上的相关思考题
【设置探讨】通过该实验探究一的现象分析,能否得出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1、 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2、 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设疑】同学们思考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你认为选用那种金属最合适?
(设计意图)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气体制备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并不是产生氢气速度越快的就一定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理论与实际有较大差距,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验因素;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讨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不同金属的相对强弱呢?
【结论】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课本第11页)
【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①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
②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③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设置讨论】 活动探究二中①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②、③,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线索为诱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了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另一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突出重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同时,享受它带来的喜悦.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整理、展示结论:
1、 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2、 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4)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
【设置讨论】小组互相讨论,从化学方程式中可以得出什么结果?方程式中有什么共同点?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金属与酸、金属与盐的反应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生动的再现,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小结反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团结协作中获得成功,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总结自身获得的经验和不足,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智慧,启发学生反思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发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补救措施。这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课件展示】本节课板书:附录
(四)、练习反馈
【课堂练习】1 、洗去烧水用的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CaCO3] 可加入稀盐酸,其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下同),但加入的盐酸不能太多,因为 ,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2 、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置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3、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银与稀盐酸 (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 (4)铝与硝酸银溶液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练习,突出重难点,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附: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 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 ==== 2Al2O3 (氧化膜抗腐蚀)
点燃
空气中: 2Mg+O2 === 2MgO
点燃
氧气中: 3Fe+2O2 ==== Fe3O4
2、金属与酸的反应
现象:金属表面有气泡冒出。
Mg + 2HCl ==== MgCl2+H2
Zn + 2HCl ==== ZnCl2+H2
Fe + 2HCl ==== FeCl2+H2
Cu与稀盐酸不反应
结论:(1)根据反应剧烈程度可知同种金属活动性:
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3、金属与某些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2Al+3CuSO4 ==== 3Cu+Al2(SO4)3
Cu + 2AgNO3 ==== Cu(NO3)2 + 2Ag
结论:(1)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Al 〉 Cu > Ag
(2)活动性较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
二、 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A+BC=AC+B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