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双基限时练(六)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岩石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砾岩、大理岩 B.页岩、石灰岩
C.砂岩、玄武岩 D.板岩、花岗岩
解析 可能找到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2.以下各组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 )
A.花岗岩、砂岩、石英岩 B.砂岩、石英岩、页岩
C.砂岩、石灰岩、板岩 D.砂岩、石灰岩、页岩
解析 砂岩、石灰岩、页岩都是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石英岩、板岩是变质岩。
答案 D
3.从成因上对下列岩石分类,正确的是( )
A.①——变质岩 B.②——侵入岩
C.③——沉积岩 D.④——侵入岩
解析 珊瑚石是沉积岩,玄武岩是喷出岩,大理岩是变质岩,花岗岩是侵入岩。
答案 D
4.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太阳能
B.重力能
C.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放射能
D.潮汐能
解析 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能,而地球内能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放射能。
答案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出自于谦的《石灰吟》。据此回答5~6题。
5.诗中描述的岩石按成因属于( )
A.喷出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侵入岩
6.有关该类岩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类岩石常含有大量气孔 ②该类岩石是优良的建筑材料 ③该类岩石中多含有煤、石油、自然 气等资源
④该类岩石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6.解析 第5题,依据古诗的描述可确定该岩石为石灰岩,成因类型为沉积岩。第6题,含有大量气孔的岩石为喷出岩,代表岩石为玄武岩;花岗岩、大理岩是优良的建筑材料,但它们都不是沉积岩。
答案 5.B 6.D
“血迹石”是约三亿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后形成的一种奇怪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分散而成。据此回答7~8题。
7.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8.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经受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肯定具有层理构造
D.“千人石”的形成经受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7~8.解析 第7题,由材料可知,“血迹石”是由生物遗体积累而形成,属于沉积岩;“千人石”是岩浆喷出形成的,属于喷出性岩浆岩。第8题,“血迹石”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千人石”是内力作用的结果,不具有层理构造。
答案 7.C 8.A
读某地窖剖面景观示意图,回答第9题。
9.图中所表示的地貌景观是在( )
A.石灰岩分布区 B.花岗岩分布区
C.玄武岩分布区 D.片麻岩分布区
解析 图示地窖为溶洞,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分布于石灰岩分布区。
答案 A
如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岩层①②③按从老到新的正确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解析 从岩层水平分布来看,下面的岩层形成较早,故可确定石灰岩②比砂岩①要老;图中显示花岗岩侵入到石灰岩和砂岩中,故可确定花岗岩形成时间比石灰岩和砂岩都晚。
答案 D
11.岩层①②③④中不行能含有化石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岩浆岩和变质岩不具有这一特征,因而花岗岩和大理岩中不行能含有化石。
答案 B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序号是( )
A.④和⑤ B.①和⑥
C.①和④ D.③和⑥
13.下列岩石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
A.页岩、石灰岩 B.砾岩、大理岩
C.砂岩、玄武岩 D.石英岩、花岗岩
12~13.解析 变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转变的过程,图中与变质岩相连的过程有3个,而过程④是变质岩经高温熔化作用成为岩浆,所以③和⑥是变质作用。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它是伴随沉积岩形成过程而被保存下来的,所以只有在沉积岩中才有可能找到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答案 12.D 13.A
2021年03月19日环球网报道: 摄影师马丁·里亚兹是一名狂热的火山迷,常被人们称为“追火山的人”。他不辞辛苦,冒着极大风险去世界各地拍摄火山喷发时滚烫的岩浆四处喷发瞬间在天空中形成黑色云雾的壮丽景象。今年2月他拍摄的照片中有个叫樱岛的日本火山,其是一座活火山,曾在1914年爆发过。 据里亚兹描述,经过数小时的安静,火山上方突然消灭电闪雷鸣天气,整个过程持续了20秒。随后火山爆发,熔岩被抛到空中,在快速旋转飞行过程中经快速冷却形成了危急的火山弹。完成14~15题。
14.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15.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14~15.解析 岩浆存在于地幔的上部,喷出地表后会形成喷出岩,在外力作用下,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沉积岩。留意:侵入岩存在于地下,变质岩的形成需有高温高压环境,而喷出岩是岩浆直接形成的,无需“转化”。
答案 14.D 15.C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某地质勘测队在某地区三个地点处发觉的岩层及各岩层含有的化石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岩石中最老的是________层,最年轻的是________层。
(2)地点3缺失B层,可能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一般的沉积岩,老的岩层在下,新的岩层在上。地点3缺失B层,可能是地点3根本没有形成B层;也可能是形成了,但后来被侵蚀掉了。
答案 (1)A D
(2)在B层形成时期地点3上升,为陆地,没有形成B层;也可能是B层形成后,地点3上升,B层被侵蚀掉了
17.(探究性学习)欢快的岩浆地表之旅。
场景1: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速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淌。突然,亮亮发觉自己不能再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忧,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1)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
(2)你认为亮亮还可以连续他的地表旅行吗?请说明缘由。
场景2:
过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亮亮发觉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观赏着地表秀丽的风光。突然亮亮发觉一个生疏的身影,认真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异地问:“你是怎样到地表上来的?”
(3)请你简要说出晶晶到达地表的过程。
场景3:
亮亮和晶晶又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休息。不久,他们发觉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开头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他们商量 了一会,打算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受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肯定条件才可行。”
(4)请你说明他们要经受的重大变化是什么?这些变化怎样才能发生?
场景4:
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最终回到了可爱的“岩浆之家”,并向没有到过地表的岩浆伙伴们叙述自己地表之旅的经过。
(5)请你用“→”为亮亮和晶晶绘制一幅简洁的示意图,以便他们叙述自己这次的地表之旅,并用“⇒”绘出其他可能完成地表之旅的途径。
解析 晶晶和亮亮旅行的过程形象地演示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回答问题时要留意由岩浆到各类岩石的转化条件即内、外力作用。
答案 (1)岩浆喷出地表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喷出岩。
(2)地表旅行还可以连续。由于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裂开,并在风、流水等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3)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侵入地壳深处并冷却,变成了岩浆岩(侵入岩),在地壳运动作用下,地表以下的岩石也可能出露于地表。
(4)他们要回到“岩浆之家”,首先要经受固结成岩作用,从碎屑物变成沉积岩;然后又要随着地壳运动,在肯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终再经受重熔再生作用,就可以成为岩浆,回到自己的家。
(5)
18.读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空格中所代表的岩石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由图可知,祼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________作用的对象,最终在低凹地区经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形成沉积岩。
(3)用图中数字填出形成下列事象的地质作用:
a.大理岩的形成________;
b.含煤岩层的形成________;
c.海底火山喷发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了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与地质作用。由题干可知岩石的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地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具体分析如下:第(1)题,C类岩石由岩浆形成,因此为岩浆岩;A类岩石是由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应为沉积岩,则B为变质岩。第(2)题,考查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第(3)题,a大理岩为变质岩,因此对应⑤;b含煤的岩层属沉积岩,因此为④;c海底火山喷发属岩浆活动,应为①。
答案 (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3)⑤ ④ 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