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小企业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中小企业间的校企合作.通过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订单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开发等几种教学模式的探讨,阐述校企合作对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仍不算高,学生和家长大多因为高考分数低而无奈的选择高职院校深造学习,企业也普遍存在对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
2、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不高,导致高职教育招生和就业都存在很大的困难。 高职院校面对这些问题,必须探索一种教育模式解决面临的困境,走出一条发展之路。校企合作就是近些年高职教育探索出的一种有效教育合作模式。在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情况下,高职院校为提高教育质量,抓好自身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企业输送专门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将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相融合,是一种校企“双赢”模式。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然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提出要“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
3、,强化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决定还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强调了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部署,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中小企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
4、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高职教育的学生应该与高等教育学生一样具备一定的思想修养、文化素养和纪律涵养;二是高职学生应认知、认同专业指向的产业、行业的职业属性,积极关注相关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养成基本的应变策略,强化专业和职业探索能力;三是高职学生应具备相关产业、行业主导产品生产或服务岗位对技术技能的一般要求和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更深层次的了解企业的需求与发展前景,才能不断完善高职院校人
5、才培养的目标,增强高职教育繁荣发展的生命力. 2.高职院校促进中小企业长足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创新创业教育,再度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小企业的数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吸引民间投资、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但是中小企业相对规模较小、资金不足、发展不稳定、人才流动性大.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的严重缺乏,使得中小企业更加积极主动的谋求与高职院校合作,借助高职院校的资源,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补充员工数量,提高员工素质,不断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相对灵活,能够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的实
6、习岗位和实训场地,促进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好地过渡衔接。 三、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合作教学模式探讨 1。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必须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操作技能,因而建立一批高质量的、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成为补充课堂教育不足的有效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举措。实习实训基地的教育不但可以传授更为前沿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领略先进的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习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要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建设,模拟企业生产环境,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指导教学;校外实习
7、实训基地主要是利用企业的生产场所为学生创建真实的生产环境,学生与教师均可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进行教学研究。 校企合作在实习实训基地内进行教学,不但对学生技能培养与增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有益于高职院校教师技术技能的提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的甚至可以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和法规提供经验和意见。 2。校企联办“订单班”合作培养人才 高职院校可以与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根据企业的用工计划,确定招生标准和招生人数,确立人才培养体系和标准指标,制定定期考核机制. 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生入校开始就已成为企业的准员工。为提高学生
8、培养质量,企业可以在院校内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派遣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校与专任教师共同进行教学与科研,同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准和实际操作技能。教学内容由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以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管理、监督与考核.企业全程参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科技人才供应不足的难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困境。 3。校企合作进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劳动力资源和输送实用性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具有一支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教学要求,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鉴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和能力:
9、一是具备文化课教师的素质,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准,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二是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素养,拥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具备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是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有效渠道。中小企业是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适宜场所,也是实习实训兼职指导教师聘任的主要来源,企业负责推荐优秀高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实践课程兼职教师,能够及时将生产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直接引入教学课堂。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更可以随时到企业从事生产学习,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10、,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深入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带领学生实习实训,及时了解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专业水平的实际要求,便于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提出修改意见,更加明确专业与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专业教师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更加及时了解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维护等环节的专业技术方法,使得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 经济发展要走人才培养之路,人才培养要靠教育和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因此高职院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教学工作,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4。校企合作开发,实现互利双赢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项
11、目。高职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必须以提高从事某职业的专门性技术和综合性能力为出发点,这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的前提。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第一步是要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握企业培养目标和意向,深入企业内部对具体的工作岗位实地调研,做好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素养等各种职业技术能力及关键能力,制定翔实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2)校企合作开发教材.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当前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已经跟不上高职发展的新要求,借用本科教材、沿用专科教材早已不符合实践教育需要。
12、建立以职业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高职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教学过程应该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因此校企合作开发新教材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新需求.在新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结构、内容安排等方面必须深入企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职院校一线教师,共同完成教材编写,依托企业优势,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脱离开文字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校企合作助力学生创业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
13、基地。“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创业”.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创业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资金、经验、资源、孵化项目以及综合经营实体店,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种创业大赛、创业教育课程以及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使学生在校就能成为企业合伙人,校企双方共同助力学生创新创业。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重要措施。加强中小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和企业现代化管理、使教育与生产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项盛荣.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及建设模式选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3136. 2张杰,陶保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J.求知导刊,2016,6:34。 作者简介:刘晓伟(1980 ),女,蒙古族,赤峰市人,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党政办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