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35_T+1497-2015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高清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402543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8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35_T+1497-2015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35_T+1497-2015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35_T+1497-2015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35_T+1497-2015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35_T+1497-2015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B16 DB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4972015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cast and ecological control of main pests of tea plant 2015-02-28 发布 2015-06-01 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5/T 14972015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提出。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

2、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福建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光远、曾明森、王庆森、尤民生、杨广、黄佳佳、刘丰静、王定锋、李慧玲、张辉。DB35/T 14972015 1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主要害虫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Warren、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camelliae Kanmiya&Kasai、茶橙瘿螨Acaphylla steinwedeni Keifer、茶丽纹象甲Myllocerinus aurolineat

3、us Voss等的调查、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措施。本标准适用于福建茶区的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防治指标 害虫为害后所造成的损失达到防治费用时的种群密度的数值。3.2 防治适期 害虫生长过程中,最适合进行防治的时期。3.3 安全间隔期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则单

4、独计)至采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3.4 发虫中心 茶园中13龄幼虫集聚的茶丛蓬面区域。DB35/T 14972015 2 3.5 茶园类型 茶树品种、树龄(幼龄茶园、成龄茶园与衰老茶园)以及在当地具有代表性且与茶叶生产密切相关的主要栽培因子的组合。3.6 棋盘式取样法 将所调查的田块均匀地划成许多小区,形如棋盘方格,然后将调查取样点均匀分配在田块的一定区块上。3.7 害虫的发生期 某种害虫的某一发生阶段(如害虫的某虫龄、虫态等)的出现日期。在害虫发生期预测中,常将某一害虫的某一虫态或某一虫态的发生期,按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的分布进度划分为始见期、始盛期、高峰期(还可分第一、第二高峰期)、盛末期

5、及终见期。在茶树害虫测报中,常将某一虫态出现16%20%、45%50%、80%84%分别判断为始盛期、盛期(高峰期)、盛末期。4 假眼小绿叶蝉(茶小绿叶蝉)调查与预测 4.1 测报调查 4.1.1 虫口密度调查 4.1.1.1 越冬虫口基数调查 4.1.1.1.1 调查时间与次数 每年秋茶停采后至次年3月份,分别在旬平均气温降至10 和回升到10 时各调查一次。4.1.1.1.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25个,以盆拍法调查,每点调查1盆。调查时,一手持盆口内径为33.3 cm的白色搪瓷盆于样点茶蓬下方承接,另手

6、迅速拍打样点茶蓬3下,拍落假眼小绿叶蝉(以下简称“叶蝉”)成虫和若虫,各调查点的拍打力度应保持一致。记录落于盆内的叶蝉成虫和若虫数,待所有调查点拍盆完成后按公式(1)计算虫口密度,统计数据记录见表1。rnsdD=667.(1)式中:D-虫口密度,单位为头/667m2;d-各盆虫口数(头);n-调查总盆数(盆);s-每盆盆口面积,单位为m2;DB35/T 14972015 3 r-树冠覆盖度(%),指茶树树冠或茶丛垂直投影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比例。表1 假眼小绿叶蝉越冬虫口基数调查统计 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树冠覆盖度(%)样点数(盆)盆口面积(m2)虫量(头)虫口密度(头/667m2)备注 若

7、虫 成虫 合计 4.1.1.2 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 4.1.1.2.1 调查时间与次数 每年3月至11月调查,每5 d调查一次。4.1.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2以上。晴天于清晨露水未干时调查,阴天全天均可调查。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5个,每样点调查叶片不少于100张,随机查看顶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叶面、叶背上的叶蝉成虫与若虫数,按公式(2)计算平均百叶虫数(虫口密度),统计数据记录见表2。ncD=100.(2)式中:D-平均百叶虫数,单位为头/百叶;c-调查总虫数(头);n-调查总叶片数(张)。表2 假眼小绿叶蝉发生期虫口密

8、度调查统计 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检查叶片数(张)虫量(头)虫口密度(头/百叶)备注 若虫 成虫 合计 4.1.2 新梢被害率及被害程度调查 4.1.2.1 调查时间 结合叶蝉虫口密度调查时进行。4.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样点数不少于30个,将边长为0.33 m的正方形铁线框,套在调查点茶树采摘冠面上,检查框内茶叶新梢总数和受害新梢数,并按新梢受叶蝉危害程度进行分级。按公式(3)计算新梢受害率,按公式(4)计算新梢各级被害率,统计数据记录见表3。=mae100.(3)DB35/T 14972015 4 式中:

9、e-新梢被害率(%);a-各样点被害新梢数(个);m-各样点新梢数(个)。=mae100.(4)式中:e-新梢被害率(%);a-各样点被害新梢数(个);m-各样点新梢数(个)。表3 茶树新梢受假眼小绿叶蝉危害情况调查统计 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样点数(个)调查新梢数(个)0 级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被害梢数(个)被害梢率(%)备注个数占总数百分比(%)个数 占总数百分比(%)个数占总数百分比(%)个数占总数百分比(%)个数占总数百分比(%)注:茶树新梢受假眼小绿叶蝉危害程度分级标准:0 级 未受害期。芽叶生长正常,未受害。1 级 湿润期。受害芽叶出现湿润状斑,晴天午间芽叶出现凋萎

10、状,夜间、清晨、雨天能恢复正常。2 级 红脉期。叶脉、叶缘变暗红,对光观察更明显。3 级 焦边期。叶脉、叶缘红色转深,并逐渐向叶片中部扩张,叶尖、叶缘逐渐卷曲,形成“焦头”、“焦边”,芽叶生长停滞。4 级 枯焦期。“焦头”、“焦边”不断向全叶扩张,至全叶枯焦,甚至脱落,如同火烧。4.2 测报 4.2.1 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当年1月至2月的气温情况,分析叶蝉发生趋势。形成虫口高峰单峰型年份的条件是:1月至2月连续两旬平均气温在0 以下,或有一个月的月均温低于0,而且日均温在0 以下的天数连续维持10 d以上。形成虫口高峰双峰型年份的条件是:1月至2月气温高于上述指标。4.2.2 发生期预测 4.

11、2.2.1 第一虫口高峰始期预测 第一虫口高峰始期预测式:()200006.0258.0043.1421=xxy.(5)式中:y-第一虫口高峰始期代号,1 为 5 月上旬,2 为 5 月中旬,余类推;DB35/T 14972015 5 x1-1 月和 2 月旬均温总和的数值,单位为;x2-3 月至 4 月总降雨量的数值,单位为 mm。4.2.2.2 第二虫口高峰始期预测 发生趋势预测虫口高峰呈双峰型年份,在第一虫口高峰后,旬平均气温超过26.0 以后再逐渐下降,至旬平均气温首次低于26.0 的日期,加上20 d,所得日期即为第二虫口高峰始期。4.3 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 夏茶期间百叶虫量高于6头

12、,秋茶期间百叶虫量高于12头时达到防治指标。在5月至6月,8月至9月间若虫占总量达84%时为防治适期。5 茶尺蠖调查与预测 5.1 测报调查 5.1.1 越冬蛹基数调查 5.1.1.1 调查时间 每年11月下旬在茶尺蠖越冬幼虫入土化蛹后,及次年2月初成虫羽化前各调查一次。5.1.1.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30个,每个样点挖取茶丛下方长和宽各33 cm、深5 cm的土壤,清点土壤中茶尺蠖活蛹、死蛹数。按公式(6)计算越冬蛹基数,统计结果记录于表4。100006673333=rnmD.(6)式中:D-越冬蛹基数

13、,头/667m2;m-各样点活蛹量(头);n-样点数;r-存活率(%)。表4 茶尺蠖越冬蛹基数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调查面积(m2)蛹数(头)死亡率(%)存活率(%)蛹密度(头/667m2)备注 死蛹 活蛹 合计 5.1.2 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调查 5.1.2.1 调查时间 于2月初结合茶尺蠖越冬蛹基数调查进行。5.1.2.2 调查方法 DB35/T 14972015 6 将茶尺蠖越冬蛹基数调查中取得的活蛹带回(不少于50头),分别设笼罩饲养于室外土表中。从2月中旬开始观察,记录每天羽化的茶尺蠖成虫。待羽化结束后,将土壤中剩余的茶尺蠖蛹全部挖出。统计结果记录于表5。表5 越冬代

14、茶尺蠖成虫羽化进度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总蛹数(头)当天羽化数(头)累计羽化率(%)死亡数(头)死亡率(头)备注 5.1.3 幼虫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 5.1.3.1 调查时间 在各代茶尺蠖卵孵化盛期开始,第一代每5 d调查一次,以后各代每3 d调查一次。幼虫的调查以清晨为宜,阴天全天可进行。5.1.3.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样点数不少于30个,每样点不少于0.5 m茶行,检查茶丛上茶尺蠖幼虫数量;并选择若干样点上全部幼虫(不少于200头),进行逐头分龄统计。按公式(7)换算成每667 m2茶园虫量。统计

15、结果记录于表6。667=snD.(7)式中:D-虫口密度,单位为头/667m2;n-每个样点虫量(头);s-每个样点面积,单位为 m2。表6 茶尺蠖幼虫密度及发育进度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样点数(个)调查面积(m2)幼虫数(头)虫口密度(头/667m2)备注1 龄2 龄3 龄4 龄5 龄合计 注:茶尺蠖幼虫各龄幼虫特征 1 龄:体长 1.8 mm4.0 mm。体黑色,后期褐色,13 腹节背中部具 4 个白点,正方形排列。16 腹节气门处具 3个白点,呈三角形排列。2 龄:体长 4.0 mm7.0 mm。体黑褐色,后转褐色,上述白点消失,后期第 1、2 腹节出现2 对明显褐黑色斑

16、点。3 龄:体长 7.0 mm12.0 mm。体茶褐色,第 2、8 腹节背面形成“八”字形黑斑。4 龄:体长12.0 mm16.0 mm。体灰褐色,第 24 腹节有 12 个灰黑色菱纹,第 8 腹节背面倒八字纹明显。5 龄:体长 18.0 mm30.0 mm。体灰褐色至深褐色,菱纹、八字纹、倒八字纹黑色而明显。5.2 测报 5.2.1 发生期预测 5.2.1.1 应用有效积温法预测虫态(龄)历期与高峰期 DB35/T 14972015 7 茶尺蠖部分虫态(或虫龄)及其中期至下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常数详见表7,按公式(8)预测其历期或第一代后各代2龄幼虫高峰期。用幼虫预测下

17、一代2龄幼虫高峰期在7月9月间的计算值应加3 d,用成虫预测加1 d,误差 2 d。)/(CTKN=.(8)式中:N-某虫态(虫龄)历期;T-某虫态(虫龄)历期内当地旬气温的常年统计值或短期预告值或日均温观察值;C-发育起点温度;K-有效积温常数。表7 茶尺蠖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虫态 当代 各虫态(龄)中期至下一代 2 龄高峰期 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常数(日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常数(日度)1 龄幼虫 11.17 53.54 10.36 456.04 2 龄幼虫 11.37 34.39 10.26 412.08 3 龄幼虫 8.97 42.46 10.28 373.65 4 龄

18、幼虫 10.68 67.74 10.32 318.55 蛹 9.44 123.89 10.52 222.74 成虫产卵前期 10.78 25.00 10.94 160.79 5.2.1.2 应用羽化进度预测卵孵化期 根据成虫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羽化率分别达16%、50%、84%时),分别向后推加同时期的产卵前期(越冬代为4.3 d0.4 d)和卵历期,预测下一代卵孵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茶尺蠖各代各虫态或虫龄的发育历期详见表8。表8 茶尺蠖各代各虫态或虫龄的发育历期 单位为天 代别 卵 1 龄 2 龄 3 龄 45 龄 预蛹 蛹 成虫 1 26.00 9.76 5.41 5.04 6

19、.97 1.66 10.36 6.41 2 8.32 3.18 2.13 2.23 4.42 1.30 7.84 3.94 3 5.30 2.41 2.00 2.00 4.29 1.40 6.39 3.86 4 5.45 3.18 1.97 2.03 4.33 1.26 7.83 4.39 5 5.45 3.41 2.47 2.29 6.47 1.74 9.24 4.59 6 8.96 5.38 3.22 4.40 6.74 2.27 134.10 9.78 5.2.1.3 应用幼虫发育进度预测成虫羽化期 于幼虫孵化结束,开始入土化蛹前,进行田间发育调查,统计各龄幼虫所占的百分率,自5龄逆向低

20、龄累加,至16%、50%、84%左右时,当龄历期折半向后再加各龄历期直至蛹历期,即为茶尺蠖成虫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5.2.2 发生量预测 DB35/T 14972015 8 茶尺蠖次代幼虫群集中心数预测。按公式(9)计算次代幼虫群集中心数,进而根据当地各代幼虫群集中心的平均虫量换算成每667m2的发生虫量。8277.05066.0=XY.(9)式中:Y-次代幼虫群集中心数,单位为个/667m2;X-当代每 667m2茶园内的蛹量。5.3 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 成龄投产茶园幼虫量每平方米7头以上时达到防治指标,12龄幼虫数占50%左右时为防治适期。6 黑刺粉虱调查与预测 6.1 测报调查

21、6.1.1 幼虫和蛹发育进度调查 6.1.1.1 调查时间 每年从3月底或4月初开始调查,每隔 3 d调查一次。6.1.1.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30个,每点随机采集茶丛中下部成叶或老叶10张,室内混匀后随机取出100张,用解剖镜结合针刺法检查幼虫(体液清)、预蛹(体液糊状)、蛹(体液红色)、死亡幼虫(干瘪或体液浊)、蛹寄生(寄生蜂羽化孔)等情况,统计结果记录于表9。表9 黑刺粉虱发育进度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树冠覆盖度(%)调查叶数(张)活虫数(头)蛹壳(个)化蛹率(%)羽化率(%)备注

22、幼虫 蛹(含预蛹)6.1.2 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调查 6.1.2.1 调查时间 从成虫初见日开始,直至当代成虫终见止。每天上午7时至8时(在晨露未干前)进行。6.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每类型茶园23块,每块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5个,每点随机观察20个新梢的黑刺粉虱成虫数量,统计结果记录于表10。黑刺粉虱成虫虫量最大的时间段,即为此代成虫的高峰期。DB35/T 14972015 9 表10 黑刺粉虱成虫田间消长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树冠覆盖度(%)调查新梢数(个)成虫总数(头)百梢成虫数(头/百梢)6.1.

23、3 虫口密度调查 6.1.3.1 调查时间 每代的黑刺粉虱卵期及幼虫期各调查12次,卵期在田间成虫终见后3 d5 d调查;幼虫期则在卵孵化结束后调查。6.1.3.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30个,每点随机采集茶树上、中、下部的成老叶各30张,室内混匀后随机取出100张,用解剖镜结合针刺法检查,统计结果记录于表11。表11 黑刺粉虱虫口密度调查统计 调查时间(月/日)茶园类型 调查叶数(张)卵量(粒)幼虫(含蛹)量(头)平均虫量(头/叶)备注 6.1.4 卵孵化进度调查 取样方法同虫口密度调查,采用镜检法,检查记

24、录活卵数和刚孵出的幼虫数,并按公式(10)计算卵孵化率。应注意的是不要将卵壳统计在活卵数内,一般未孵化的卵饱满、有光泽、新鲜感强。100211+=nnnr.(10)式中:r-卵孵化率(%);n1-刚孵出的幼虫数(头)的数值;n2-活卵数(个)的数值。6.2 预测 6.2.1 发生量预测 当代发生量按公式(11)预测。TMN=.(11)式中:N-当代平均虫口数(头);M-上代平均虫口数(头);T-茶树增长系数,410年生茶树为3,当年台刈茶园为2,一般茶园为1。6.2.2 发生期预测 DB35/T 14972015 10 利用有效积温法预测,按公式(12)计算完成发育需要的天数,从上一代一龄若虫

25、盛发日向后累加,即为当代一龄幼虫盛发日。46.1086.754=TN.(12)式中:N-完成发育需要的天数,单位为天;T-日平均温度的数值,单位为。6.3 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23)头/叶时达到防治指标,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下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代卵孵化盛末期为防治适期。7 茶橙瘿螨调查与预测 7.1 测报调查 7.1.1 越冬前后虫口基数调查 7.1.1.1 调查时间 每年11月下旬和第二年3月上旬各调查一次。7.1.1.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每类型茶园3块,每块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30个,每点茶蓬内外层各取2

26、张成叶(内层叶片指距茶蓬采摘面10 cm 处),用放大镜检查叶片正反面的成、若螨数,螨量按表12分级标准记录,按公式(13)计算螨情指数值,统计结果记录于表13。表12 茶橙瘿螨螨量分级标准及代表值 螨量分级标准(头/叶)0 110 1150 51100 101200 200 以上 级别 0 级 1 级 2 级 3 级 4 级 5 级 计算代表值 0 1 5 10 20 30 ()10030=NwnR.(13)式中:R螨情指数;n各级叶片数(张);w相应级别的代表值;N调查总叶片数(张)。DB35/T 14972015 11 表13 茶橙瘿螨越冬螨情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叶片数

27、(张)分级叶片数(张)螨情指数 有螨叶数(张)有螨叶率(%)0 级 1 级 2 级3 级4 级5 级 7.1.2 系统调查 7.1.2.1 调查时间 每年3月至11月间调查,每7 d调查一次。7.1.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设置不喷药观察区,作为系统调查点,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30个,每点查5个叶片(采芽下2、3叶或对夹叶),直接镜检正反面成、若螨数。统计结果记录于表14。表14 茶橙瘿螨茶园虫口消长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检查叶数(张)总螨数(头)平均螨数(头/叶)有螨叶数(张)有螨叶率(%)备注 7.1.3

28、 大田普查 7.1.3.1 普查时间 6月中下旬,当系统调查茶园茶橙瘿螨数量出现上升趋势时,开始调查,每7 d调查一次,至螨量开始下降时为止。7.1.3.2 普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每类型茶园35块,每块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样点数不少于10个,每点取内外层叶片各5张(采芽下2、3叶或对夹叶),随取随用放大镜检查虫数,按公式(14)计算叶面积,按公式(15)计算虫口密度。统计结果记录于表15。7.0=wlS.(14)式中:S-叶面积,单位为cm2;l-叶长,单位为cm;w-叶宽,单位为cm。=nSMD.(15)式中:D-虫口密度,单位为头/cm2

29、;M-虫口量(头);n-叶片数(张);DB35/T 14972015 12 S-叶面积,单位为cm2/张。表15 茶橙瘿螨大田普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调查地点 茶园类型 平均每叶面积(cm2)叶片数(张)总螨数(头)平均螨数 螨情指数 有螨叶数(张)有螨叶率(%)备注 头/叶头/cm2 7.2 测报 根据茶橙瘿螨越冬虫口密度,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结合观察温度和雨量等天气情况,参照历年气候资料,预测发生高峰期。当茶橙瘿螨越冬虫口密度高,4月中旬以后少雨晴天多时,第一虫口高峰将提早出现。当定点观察的螨量不断增长,有螨叶率达50%,平均每叶有螨2头以上,同时大田普查有螨叶率达50%,螨情指数1.

30、4左右,此后两旬日均温在20 27,旬雨量少于30 mm时,即有大发生趋势。7.3 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 一般在5月至6月和8月至9月,当定点观察有螨叶率达70%,每叶平均有螨20头左右,未来气温在20 27,月雨量将少于100毫米时,是茶园开展防治的适期。生物防治应在发现个别枝梢有为害状的点片发生时,即应施药。在大田普查中,每平方厘米叶面积有螨34头,或虫口指数达10,有螨叶率达70%时达到防治指标。8 茶丽纹象甲调查与预测 8.1 测报调查 8.1.1 有效虫口基数调查 8.1.1.1 调查时间 每年3月上旬起开始调查,每7 d调查一次。8.1.1.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有代表

31、性的茶园,每类型茶园3块,每块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15个,每点挖取靠近茶树基部长、宽、深分别为33 cm、33 cm、10 cm的表层土壤,剥查记录土壤中的幼虫、蛹及尚未出土的成虫,统计结果记录于表16。表16 茶丽纹象甲幼虫、蛹密度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各虫态数量及比例 总虫数(头)虫口密度(头/667 m2)备注 幼虫(头)占总虫量比例(%)蛹(头)占总虫量比例(%)成虫(头)占总虫量比例(%)DB35/T 14972015 13 8.1.2 成虫发生量调查 8.1.2.1 调查时间 每年3月下旬至6月下旬调查,每7 d调查一次。8.1.2

32、.2 调查方法 根据当地茶园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每类型茶园3块,每块面积667 m2以上。以棋盘式取样法取样,取样点不少于15个,将长、宽各0.5 m的塑料薄膜铺于茶丛一侧,用力向下拍打茶丛35下,振落全部树上成虫,计数成虫数量,统计结果记录于表17。表17 茶丽纹象甲成虫发生量调查统计 调查日期(月/日)茶园类型 活虫总数(头)活虫密度(头/667 m2)8.2 测报 根据茶丽纹象甲有效虫口基数调查结果,当平均每0.11 m2(33.3 cm33.3 cm)土中虫口密度为8头以上、57头和5头以下时,分别预示将严重发生、中度发生和轻度发生。8.3 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 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

33、米虫量在15头以上,或667 m2虫量10000头以上时达到防治指标,成虫始见后15 d为防治适期。9 生态防控技术 9.1 原则 茶园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类参与并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茶园害虫天敌”是茶园生态系统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到茶园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栽培技术措施对其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害虫生态控制。根据“生态平衡”的原理,在茶园生态系统中营造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衍的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效果。当虫害发生未达到防治指标时,宜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的手段进行局部控制,当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宜采用化学防治与其它

34、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把害虫为害损失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使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9.2 生态防控的技术措施 9.2.1 生境调控 9.2.1.1 营造有利于天敌的栖息环境。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单一品种,提倡宜林则林,宜茶则茶,保留地块之间及茶园周边的自然植被,补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的生态林,提高物种多样性。DB35/T 14972015 14 9.2.1.2 优化茶园环境,提倡健身栽培。在茶园的上风口要建造防护林,选用无病虫苗木合理密植,幼龄茶园行间套种豆科绿肥或铺草覆盖;衰老茶园应及时剪除病弱枝;完善茶园排灌系统,确保旱能灌,涝能排。9.2.2 农

35、业防治 9.2.2.1 适时采摘。芽梢病虫害发生严重的茶园,宜重采、强采。9.2.2.2 耕杀虫蛹。春季浅耕(时间在 2 月下旬至 3 月中旬,高山茶区可推迟到 4 月上旬)消灭越冬虫蛹,减少虫口基数。根据土栖害虫发生情况进行夏季中耕、伏旱浅耕、秋季中深耕等耕杀虫蛹,也可结合除草或施肥进行。9.2.2.3 人工除草。拔、锄、割、剪等人工方式及时清除茶园内及附近的恶性杂草,适当保留低矮杂草。9.2.2.4 科学施肥。氮、磷、钾应合理搭配,提倡多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促进茶树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9.2.2.5 台刈更新。树势衰弱的茶园适时台刈更新,病枯枝集中处理。9.2.2.6 冬季清园

36、。秋末冬初茶园清蔸亮脚,剪除枯枝、徒长枝,清除土面落叶、枯枝杂物,并用 45%石硫合剂晶体(每 667 m2用有效成分 500 g 750 g)100 倍液进行封园,减少越冬虫口基数。9.2.3 物理防治 9.2.3.1 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趋光性害虫成虫,平地茶园每 10000 m2安装 1 台杀虫灯(30 W)。9.2.3.2 色板诱杀。利用黄色诱板诱杀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黄蓟马等成虫,在成虫羽化盛期,每 667 m2用黄色诱板 2025 片,色板立于茶蓬面上方,高于茶蓬面 10 cm。9.2.3.3 信息素诱杀。利用假眼小绿叶

37、蝉、茶毛虫、茶卷叶蛾和茶小卷叶蛾的性信息素配套专用诱捕器诱杀成虫。9.2.3.4 人工防治。局部小面积发生的茶园或“发虫(发病)中心”,适时人工摘除或捕杀害虫。9.2.3.5 水力冲刷。有喷灌条件的茶园,春、秋茶季少雨多晴天气适当喷灌,利用喷灌水的冲力,冲掉叶片上附着的螨类、假眼小绿叶蝉若虫、茶蚜等。9.2.4 生物防治 9.2.4.1 保护利用天敌 注意保护当地茶园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种植蜜源植物为捕食螨、寄生蜂等天敌提供补充营养和栖息缓冲区;收集助迁天敌。9.2.4.2 使用生物农药 9.2.4.2.1 微生物制剂。优先选用微生物制剂,如病毒制剂、苏云金

38、杆菌(Bt)等;在高湿茶园或在高湿季节推荐使用真菌制剂,如白僵菌制剂等。9.2.4.2.2 植物源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植物源农药,如应用苦参碱、除虫菊素、藜芦碱等防治假眼小绿叶蝉、茶丽纹象甲等。9.2.4.2.3 天敌产品。在茶橙瘿螨高峰期前按 6.8 万头/667 m2用量人工释放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必须注意与其它病虫害的防治相协调,化学农药施用后 15 d 以上方可释放。9.2.5 化学防治 DB35/T 14972015 15 9.2.5.1 严格执行国家和农业部有关农药使用的规定,不得使用未经登记在茶叶上使用的农药。9.2.5.2 对于出口基地,应根据

39、目标市场要求选择农药。9.2.5.3 严格执行 GB 4285 和 GB/T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控制安全间隔期。9.2.5.4 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上标明的用药量使用农药。9.2.5.5 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不宜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9.2.5.6 防治单一病虫时,应选用选择性高的农药,如防治螨类优先选用杀螨剂;防治多种病虫害时,可选用广谱性农药或复配品种。9.2.5.7 应均匀周到靶标施药,采用低容量喷雾法取代高容量喷雾法,一般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茶丛中下部害虫侧位扫喷。_ DB35/T 14972015 福建省地方标准 茶树主要害虫测报与生态防控技术规程 DB35/T 14972015 *2015 年 6 月第一版 2015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环保科技/生态保护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