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古诗文教学调查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因此,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数量、篇目都作出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高度重视。【关键词】古诗文教学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一:回顾:小学古诗文教学情况(1)传统语文教育重视儿童心理中机械记忆力强的特点,特别强调熟读和背诵。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记住课文的全部内容,以利于积淀语感、学以致用
2、;二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三是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范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要素。教师的范读不但能在短时间内落实字词的读音,还能在句读的处理中初步地梳理课文内容。通过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变化,充分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之中,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荡,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学生在不断地听范读、跟着读、练着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古诗文的魅力。在范读诱发起学生诵读的欲望后,紧接着就是督促学生反复熟读直至背诵。在学生将课文熟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边读边品味作品的内涵,从中理解人物、感受景物,读出疑问和见解。还要充分发挥学
3、生的能动性、主体性的作用。为了加深对古诗文的进一步理解,在古诗文教学中,就一定要把背诵放在首要位置。背诵对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不仅课本上的古诗文要全部背诵,而且课外还要组织学生大量背诵优秀诗文,这样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文根基,让学生一生都会受益无穷。但是,重视熟读与背诵,绝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解。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绝不能单纯走文字训练、诠释词语之路,而应根据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提升到用心灵去触摸诗词的意象,用顿悟去感受诗词的意境,用联想去创造新形象的境界,从而实现和诗人的心灵沟通,获得美的享受。(2)以往的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安排上仅有
4、诗而无文,新版教材虽然开始安排了古文,但总共也只有3篇,而以如此薄弱的基础,要求学生在初中、高中六年时间里达到“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教学目标,无疑是不可能的。另外,在古诗文的选材上,重文学、政治,轻道德伦理,教材选用了大量文学性较强或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立身、处世等伦理道德的诗文却没有涉及,这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方面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二:分析: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古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学生立人处世的根基;抒写着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感,民族情感的滋养,是学生成长的不竭动力;阐述了精辟深刻的哲理,为学生的成长指引着正
5、确的航向;同时,还高扬着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学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解读先贤们的思想言行,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让学生接受高尚的人类情感的滋养,历代先贤漫长历史岁月里的实践的验证,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可靠的理论指导。然而,当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淡化了对培养学生古文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已经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高度警觉。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创新性的提法对小学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而,必须把古诗文教学摆在小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在课程
6、目标、教材编排、课文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紧紧围绕小学生的人文培养,下大力气进行全面调整,找回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但与此同时,也出现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新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篇目改动很大,一些艰深的名家名篇将“退出”,而一些儿童故事则被收入其中。主编范守纲先生解释说,语言太晦涩、内容太艰深、文章太冗长是这些篇目被删减的原因。对于主编范守纲先生的解释,一部分人不敢苟同。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全文仅有84字,郦道元的三峡全文仅有152字,怎能算“冗长”?两篇文章文笔清丽、流畅,富有音乐感,根本谈不上“晦涩”;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只要老师稍加讲解,这两篇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也说不上“艰深”。范守纲先生说
7、:“六年级学生还算是孩子,孩子就应该读自己的故事,名篇语言虽好,但如果认识达不到,学了也没意思。”我们许多千古流传的名文,都是含义深刻,每一代人都能够从中品味出不同的意蕴。按照范守纲先生的标准,恐怕没有几篇古文能够供小学生学习。其实,范守纲先生在新教材中加入儿童故事,摒弃一些古文名篇的做法,反映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上个世纪初,胡适等人将杜威“生活即教育”、“理解为教育前提”的实用主义理念引入国内。他们主张:教材的选编要按照分类化原则,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孩子能懂的才教;教育目标遵循实用原则,儿童生活上有需要才教。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有兴趣才学得好。这种认识至今
8、仍然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界,导致对儿童的教育不再采取朗诵、背诵的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和理解。这或许也没有错,问题是如果我们把背诵经典的传统完全抛弃,那就像泼洗澡水同样也把孩子泼掉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朗读多了,音韵和字义等因素都会逐渐影响读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道理就是这样。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方法,也是具有相当科学性的学习方法。我们不反对让一些艰深的古文名篇“退出”小学语文教材,但同时应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文佳作。每个民族都有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
9、源头。因此,从小学接触背诵一些古文名篇有深刻的文化传承意义。希望那些主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专家学者们深察焉。三:讨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小学古代文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是质的变化,对于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层面,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文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们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完成古代文学教学呢?一:初读感知,整体印象虽然文言文和古诗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都比较遥远,但每个人都会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理解能力。学生自然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有助于后面的学习。无论她的理解程度如何,无论他得到的观点是对是错,都会为他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可激发其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并
10、可以给他留下深刻的学习过程体验和记忆,从而提高对文言文和古诗的理解能力。而且从心理学认知规律角度看,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一个模糊的,轮廓性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个学生对某首古诗或古文有了一些理解,相信他肯定会有兴趣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二:结合注解,利用工具书,揣摩文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因为中国汉字古今意有一些变化,所以孩子们在理解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不应只注重很对文字本身意思的机械理解,而是应当重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关于理解文言文和古诗的意思,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1、利用注解,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来理解整句;2、还可以使用工具书,理解那些注解中
11、没有的疑难字词的意思,仍然是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意思理解证据;3、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某些字词的意思等;4、通过对句子的初步理解断句,利用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三:结合实际,深入理解学生们在对文言文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收获。而对于古诗教学来说,则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已有经验对古诗的画面或情景进行描绘,这样就会使那几个干枯的字变得生动形象。我想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对这些古代文字的理解,以及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在生活中运用。诗文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在生活中运用诗文的形式很多,
12、可以是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叙事吟诗,等等。在这方面,可以主要采取激励法和引导法,并定期召开生活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以表扬,使他们越来越喜欢用古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感情。例如,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溜出句古诗,而且用得很得体:在主题班会上,学生会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来阐述自己的异议。古诗文悄然无声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得到升华。四、带着深入理解,再读课文接着教师便可在此契机之下,以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们对古文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如引读、导读、配阅读、想象读、表演读等,再次深化对古文的理解,体会
13、其中的美感。五、展示学习成果最后需要孩子们把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必拘泥于某种格式或形式。可以采用讨论、辩论、随笔、朗读、谈感受、画画等等诸多形式。但目的是统一的,那就是让孩子们通过对古文的学习有自己的收获和认识,并且能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记忆和学习。另外,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小学低年级来说,在搞好口语教学的同时要借鉴传统蒙学教材,突出韵律懿行等汉语言文学的特点,编写偶句韵语、诗歌、寡言、懿行等适应小学生特点的新课文。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等,虽然文字不够浅显,但内涵广、容量大,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量,每三两句就是一个典故或一段历史,好读易记且又识字里大。可以借鉴这
14、种利用韵文集中识字的方法,把读书与识字、明理相结合,编写继承传统文化与适应现代生活相统一的新课文。同时,我们还认为对古文的学习,理解文字本身的意思固然重要,但还应注重审美。必须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顾问中的“美”:第一,体会韵律美。文言文和古诗都有他们节奏韵律的美,古诗中有格律诗,平仄交替,表情达意。在学习中,我们既可帮他们了解古文形式的美
15、,又可待他们根据古文表达的情感、意思,有效运用平仄进行发之于内心的朗诵。第二,体会古文的精神之美。任何一篇流传至今,并被编者选入教科书的文章,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蕴含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民族精神。例如论语二则记载了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并且孔子的这些观点是早在几千年前提出的,但却至今仍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这不得不让我们为自己民族的悠久文化而慨叹。孩子们年纪虽小,但我坚信他们肯定也为有这样的先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再如孩子们还接触过很多著名诗人的诗歌,他们可以从有的诗中感受到深刻寓理,也可以从有的诗中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还可以从一些诗中体会到诗人的豪
16、情壮志。这些精神食粮都在慢慢被孩子们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孩子们又会不由自主地慨叹:这文章虽只区区几十个字,竟能描绘出如此壮美之景,抒发出如此豪迈之情,讲述出受用终身的道理,怎能不让我们为古人的才华赞叹不已!第三,内容之美。很多被选入教材的古文中肯定会有值得我们推敲和称赞的词句,我们不妨带着孩子们试着品一品。例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佳句。我们就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作者的想法,并且带着自己的情感朗读,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诗人当时的情感,体会其中的道理。再如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描绘的是美丽的春天,其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而且“低”、“满”、“千”、“万
17、”、“流连”、“恰恰”等词语把当时莺飞蝶舞的早春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此时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些词句,并且带他们一起便想象边朗读。听着他们的朗诵、看着他们的表情,我也不禁赞叹作者文章只“美”,情谊之浓了。我想很自然会体会到语言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总之,我们认为古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能从中得到滋养。这其中自然既包括情感体验,也包括语言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想必做到方法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课标中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参考文献】1.韩利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尝试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0)2.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 当代教育论坛,2005,(6)3.朱靖.王庆华. 让古文教学焕发人文光彩J. 中国成人教育,2003,(4)4.陈文哲.新课标下古文教学方向的转变J. 语文建设,2004,(6)5.曹静.让学生读出古文的真滋味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诵读教学浅探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 3 总第4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