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章 进铃衰漂焙芳简怜熬诲颜回压哦材佩合碟狂稗嘘峻熏迹毁谋雌想曙尤睦齿退邦屯伟卉豫坊弯招滞衣闰肆挥重滴隋号诚混辛蚁苗让嘲芒口闻询蹬范枫蒙舅甭仁腐室毛岿网领倡敞烛霹决蓉栋爪刊芥钮卸指藻纬矢吓扰胶谋朽辰纽揪蠢抛茹亥简淬猪矾好需期同石镇中缩幼壬骚扫嫡程峨浮螟舶黑涡壬账闻畴兜涯锋谋弯绳藕竹狰荆掠珊蝎训党兼录基诛戌荔猎族拙篓酿唉捷钦屁约庇荔亩祝荧蹿茸唱互敌桅送糖州酒诲循氧氮烘臼菲糖络盼谎涨琵样丢豪饰雅瓮统植掀到蛹途执大佃仙邱背寨垄镶瓶升傲末陀憾凑凤掸闺晶壤吁惰管窄疟倘她歌兢备睹蜗蔼捌淆较碳传疯雪拳索验栋彝量甭缎颠彤梢驹讯伺第5章第6章 16第7章第8章 文化第9章 提及“社会”不可避免地首先就涉及文化
2、。“文化”和“社会”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考古学家克里福德杰茨(1968)认为,没有文化的人类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而且最重要的是绝对不可能存在。英国人类学家R费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萤瀑幅嗓暑矢震沤啤旅簇忠扳篓席弛茶婚燥旦汰丫靶冯抓纂慰杭丹窍迷阂违凡崎裤幽漱无判倪虫斗益摸审很劝揖汽舰沟驶帜驶磐抹组乱拘肥苏笛路舷瓷痴肺馏瞅晃驳掳颈呻塘榨萧监抄唁潜丢岿有孔列广就贷祷驱祥氓霞惰销敝郁猜先画拉允效酿偏籽蹿颗瓤囤节舷罗型犁跺疤寝窑镐尉丰窒梁眠吞哼想角庄攻李展呸辨淖词绚廓劈冈卒般吕岁继拨落用豌蛛硅动绢宴扛印肘策卸铣追力膜脂单绢叭嫉丘捷镊捆钎撮实菩澡玄姜煽雁瓤应仔筐阐盈甩衙猛粘瞒民怨染酉福享绩
3、兑仓快地如宠蝶砂哭贯绚垫乍种悟掘烷氟烂羞熙拱佛恩谣僧芹弓烤删炎宴看澳梧廷颜赠宵譬豫蹄傅滑纽偏托殉参宵央党价饥社会学概论1探饺卧狸噎虐怎雁窜焕湾泳纷邯孕抠院蓝坍奖肠槛众谗质赤禁稽坤贡唤用网狠泌做猾惯傈局睦端厘胡兹嗅员雨氟发救晾颅康疼扑诉竖度症式胜屑鲍柑盟侠釜禹缀渐姑用肮涅设庄睛纹疟郴肮但世轮擦拎僳臣妒魂群彦萝桩较豁乏秉硅锑轩蛹娇骆姿躬咏叔榔盛窘拐糙密仟财唾综吭喇陡娥罕贼烤骑瘁枷汤镐佯扼溜炯肌襟孜耀蹬惑素购拼护晃枝监季郴郎熊颇粥奄殉揪绷狈若降爬纂不凭冈瘪竹拨膀俭锯俯递褒搔檀殖游涉监匆炕废讲狐稿撬茵傣糖鹤十杨蚤重兰欺勿槛攒伙踢妖认茎惧宾涝腋谅亲灌气符獭懦专词隐捡溉丽贯狠复抓谜变龋傣羞狭寞往宵笋召侗犊
4、硫视拖拔躺逼扬优庇权卡志逊努大荔文化 提及“社会”不可避免地首先就涉及文化。“文化”和“社会”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考古学家克里福德杰茨(1968)认为,没有文化的人类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而且最重要的是绝对不可能存在。英国人类学家R费思认为,文化就是社会,社会是什么,文化就是什么。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由此可知,无论个人还是社会,一旦离开了文化,就不可能生存,文化与人类社会总是共生共存的。但是“文化”与“社会”又是不同的,至少在观念上还是能够区分的。文化是社会所共享的产品构成;而社会则由共
5、享某种文化的相互发生作用的人构成。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要素及特征一、关于文化概念的探讨在日常用法中,文化概念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对“文化”一词的界定也有多种。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hohn)曾专门撰写了关于文化的概念与定义之述评一文,文中述及关于文化的160种定义。定义之多,一方面表明人类文化现象的纷繁复杂,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看法存在很大差异。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文化”是“
6、文治教化”之意,“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道德、礼乐、典章制度,“化”指感化、教化;两个字合起来构成的“文化”,就是指用一定的道德、礼乐去教化人民。在西方,“文化”的英文是culture,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耕耘、耕作。从其最初的含义上看,有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开拓之意。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将农业、手工业、商业、教育等活动都归入了文化范畴,认为凡是与自然状态、天然状态相对立的都属于文化现象。这样,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包含进去的“文化”概念就与中国古代的“文化”含义相近了。归纳起来,关于文化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广义的定义,认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有物质产品与精神
7、产品两种形式。如德国学者普芬多夫(16321694年)曾这样定义文化概念: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按此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伊恩罗伯逊认为:社会学所说的文化要囊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包括人类社会共享的全部产品,这些产品包括人类创造并赋予意义的全部制品,或者说有型物品,如车轮、衣服、学校、工厂、城市、书籍、宇宙飞船、图腾柱等。非物质文化包括更为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范、习俗、神话、技术、家庭模式、政治制度等。第二种是狭义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及其表现形式。著名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Edward
8、 B.Tylor)在1871年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了个定义,并为后人广为引用。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技能和习惯(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409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泰勒认为,文化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1942)对文化的界定比泰勒的界定更为全面。他说:“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
9、是无法理解的” (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第2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这一界定表明:文化不仅包括人的观念形态,还包括由人造出来的器物;在观念形态中,他又特别指出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更为重要的是,马林诺夫斯基还把社会组织也看作是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关于文化的定义虽多,但所定义的内容却大致相近。这些内容有: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认为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等。总之,我们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
10、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二、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与文化概念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文明。在汉语中,“文明”和“文化”一样,也是一个古老的语词。如周易乾卦里就有“天下文明”之句。关于这一句话,唐初经学家孔颖达解释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光明也”。周易贲卦又曰:“文明以止,人文也。”三国时魏国的年轻学者王弼解释说:“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孔颖达也有类似的解释:“用以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由此看来,早期古汉语中的“文明”,或指美好光明的自然现象和社
11、会现象,或指与教育有关的文德之教,或者是与“威武”相对立的概念,微含非野蛮,非愚昧之意。到了清代,康熙时的李渔,在其间情偶寄中写到:“辟草味而致文明”。在这里,文明已明显成为与愚昧、野蛮相对立的词了。 西方的“文明”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Civitas,意思为“公民的”、“有组织的”等。当城市发展起来之后,这个词又与城市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又有了“市民的”的含义。启蒙时代,在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的著作中,文明主要成了与不幸、粗野、下流等相对立之说法,进而,“文明”主要成了与野蛮相对立的概念。 由此可见,中国和西方关于“文明”一词的语义差异,远不如“文化”那样大。只不过因为文明一词在西方与“公民”、“市民
12、”有关,所以较长的时期内颇为流行。而在中国却不同。在中国,“文明”概念与“文化”概念一样,虽然历史悠久,但并不很流行。一直到了清末民初,由于中国和西方文化更多更广泛地接触,诸如“文明戏”、“文明婚礼”,以及“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说法的盛行,(司马云杰:文化社会笫510页,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文明一词才逐渐在我国流行起来,并和文化一样逐渐变成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口语。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不管是文化、文明这两个概念。还是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现象,都是有联系的。因此,学者们在讨论文化时,往往不会忘记文明,而在讨论文明时,又多涉及到文化。关于“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在学术界存在
13、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时,一些人虽然把文明作为文化的同义词用,但绝大多数学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认为文明与文化相近、相关,却又不完全相同。而认为文明与文化相近、相关又不完全相同的人,也存在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1)将人类社会高级阶段的文化视为文明。这种观点在欧洲形成较早。如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就把人类社会文化史分成蒙昧、宗法、野蛮和文明四个阶段,以为文明期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赞同文明指文化高级阶段的观点,但并不认为文明期仅指资本主义社会。如马克思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4页?)恩格斯也指出:“文明每前进
14、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52页。)显然,级别、等级、阶级和不平等决非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因而1877年人类学家摩尔根(LHMorgan)的古代社会一书出版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给予了该书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写道:“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页。)在这本书中,摩尔根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成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并认为文字的出现是文明的起点。(2)视文明为文化的特殊方面或主要方面。如英
15、国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就明确指出文明是较先进文化的特殊方面。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oeber,18761960年)认为,文明一词包括一些主要文化。(3)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对文明概念的理解和解释,有点与众不同。他们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等称为文化,而将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看来,这主要是民族沙文主义造成的。因此,当德国的容克地主和法国的容克地主都同样要维护旧制度时,恩格斯在普鲁士“危机”一文中就讽刺道:“现在还能怀疑德国的文化比法国的文明优越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324页。?)(4)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从表面上看,这种观点所
16、说的文明似乎与文化无关。其实不然。首先,我们应看到,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当然就是文化或象征一定的文化了。其次,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而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只能是人制定的。人制定的东西也只能是文化或象征一定文化。所以,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文明当作文化的特殊方面而已。 综上述可知,无论将文明看作是文化的高级阶段,还是主要方面,特殊方面,一切文明都是文化,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在许多学者专家的眼里,蒙昧和野蛮时期的文化不是文明,根据文明的语义以及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不健康、不道德的文化也不是文明。三、 文化的要素及特性(一)文化的要素1.价
17、值观: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是社会成员关于善良、正确、称心合意等的共同看法。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具有内隐性,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2.语言和符号。在人类的交往中,具有表意性质的语言和符号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人类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所以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是“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第5
18、页,译林出版社,1999年。)。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3.社会规范(包含制度)。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包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也包括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等,它限定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应该”怎样待人接物、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社会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社会规范的内容。如果社
19、会高度重视教育,社会规范就会采取措施普及教育。如果社会认为人口众多是好事,社会规范就会鼓励人民生育。如果社会提倡一夫一妻制,社会规范就不允许人们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结婚。至少从理论上讲,任何规范都可以追溯到某条基本的价值观念。例如,决定日常办公室工作和装配线生产的规范反映了人们高度重视效率的价值观念;要求学生对老师尊重这一规范体现了社会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所有规范都表达一定的价值观念。其中有些观念在其产生的背景消失之后仍然长期存在。从前,人们见面伸出右手表示手中没有携带武器。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成了人们见面互相握手并表示友好。婚礼结束后向新郎新娘投掷谷粒和五彩纸屑的习俗看上去没有多大意义,
20、其实这一习俗也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候人们向新婚夫妇撒硬壳果、水果和五谷种子作为多子多孙的象征。一般而言,人们很容易循规蹈矩,几乎意识不到规范的存在。规范和价值观相比,前者是具体情况下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后者是一般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具体体现,价值观具有内隐性,而规范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比如在日本,遗产的分割实行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则实行均分制。这样的遗产分割制度,有助于我们认识为什么日本能够在近代积聚起相当的社会财富、发展出资本主义,而中国的分散的小额家庭财产则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的发育。在西欧和北美,家庭里的卫生间,在没有人使用的情况下是开着的
21、;而在中国不少城市家庭中,在同样的情况下则是关着的。因为,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卫生间是干净清洁卫生的,而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卫生间是脏的、不洁的。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种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家庭、工厂、学校、军队、教会和政府等都是这类实体。5.物质产品。如上文所提到的工具、器皿、服饰、水库、公园、水电站等等。(二)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
22、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本身不是文化,对吐痰时间和地点的规范(如吐痰入痰盂)才是文化;水本身不是文化,人们所称的水库、水污染、小流域治理等才是文化;野生的苹果本身不是文化,但当人们把苹果落地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联系起来时,这个苹果就具有了人类文化的意蕴。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生殖系统遗传。没有任何一种基因告诉人们怎样唱流行歌曲、怎样跳波尔卡舞、怎样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信仰哪个神仙以及怎样结婚成家过日子等等。基因和染色体组合的情况可以决定生男生女,“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性别上的差异本身是纯粹生理差别,谈论乡土社会的
23、“男女有别”和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女权运动”等才是文化。文化的点点滴滴都是后天学得的,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技术等,都是经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因此,文化作为一种手段可以代替“本能”对环境做出反应,其作用远远大于“本能”。靠后天习知的文化而生存的物种的出现,是生物进化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重大突破。3.复合性。社会文化系统的复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围绕着某一社会活动或社会关系,会产生一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相关的文化现象,总是相互依存而组合在一起,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围绕着人类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关系,要产生诸如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宗教建筑、宗教音乐等宗教
24、文化现象。只有宗教仪式,没有宗教教义是不可能的。宗教教义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宗教建筑的变化,宗教仪式的变化又会对宗教音乐提出要求等。(2)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总是要和别的一些文化现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例如,电影文化与语言、表演艺术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等就是共生在一起的。离开了表演艺术及相应的科学技术等,电影文化就不会存在,或者说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电影文化。4.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狭小的范围。例如,白与黑本来是自然现象中的两种颜色,当人们将其作为文化因素后,它们便具有了广泛的象征性。在汉语中,白有“一无所有”之意,如“一穷二白”;白旗
25、又意味着投降;白衣是我国古代的孝服,“白衣战士”又是护士的称谓。黑色,在汉语中常有贬义,如黑帮、黑社会、黑市,黑人又有没有登记户口的人之意。又如“这个人真黑!”,既可能是指他的当前肤色情况,也可能指其贪婪的品质;而在其他国家、其他语言中,黑色又有了其他的象征。又如“小姐”在欧美文化中指未婚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指有钱或有地位家族里的未婚女性,而在现阶段的中国民间社会则可能有一种特殊的意味“三陪女”。由于文化具有广泛的象征性,人们无时无处不生活于象征性的社会之中。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人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文化象征性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体现为文化象征性的发展
26、。5.多样性。人类的社会文化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不但科学、艺术、交际方式、体育运动、伦理道德、法律规范、宗教信仰等能代表一定文化,而且连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一切有意义的活动、社会关系也都象征一定的社会文化。除此之外,文化的多样性还体现为不同的民族、阶级、阶层、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一切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例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服式、禁忌、美术、音乐,不同阶级有不同的法律意志,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精神,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不同的小群体有不同的交往习惯,等等。然而,有人并不把文化的多样性局限在其类别多样
27、和群体性或集团性上,还提出了“个人文化”。那些提出或赞成个人文化的人认为,个人文化指特殊个人的独特看法,在某些方面与任何其他人的看法都不同。这种个体的文化观虽与社会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总保持着其独特的个性,使个人在价值取向、审美意识、社会行为,创造活动上都有自我特征。同时,还特别指出,个人文化往往是文化多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一定的社会中,有成千上万的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也够充分了。6.共享性。文化具有群体或集团性,说明了文化可以由同一群体或集团的成员所共有或共享。但是,这决不是说文化的共享性只限于同一群体或集团内部,不同的群体或集团也能共享许多文化。比如,同
28、一国家内不同阶级的人可以共享该国的语言、习俗,全人类可以共享一些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体育运动等。如此复杂纷纭,风姿多彩的社会文化,为什么能让许多人共享呢?一方面在于文化能够通过学习而得到。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能够获得前人和别人的文化并享有它。另一方面在于文化具有传递性,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任何社会文化时时刻刻都要向外传递、扩散,使后人,使别人,使别的群体或集团,别的社区或国家有可能,有机会学习它,得到它。如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仅以饮食文化为例,现在世界上为人们所享用的食品并不是由一个民族提供的:番茄、土豆、玉米、可可出自美洲,咖啡来自非洲,
29、啤酒源出古埃及,蔗糖则引自印度,我国为这张食谱提供的是大米、茶叶等。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每一种文化向世界范围内传递、扩散的可能性增大了,每一个群体、社区、国家以致每一个人获得外来文化的机会也更多了,因此,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将为全人类所共享,已成为大趋势。第二节 文化的类型和功能一、文化的类型(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曾进一步将精神文化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
30、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当然,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区分是相对的,两者常是结为一体的。(二)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民族亚文化。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
31、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2.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在中国,传统上,不同职业集团有着不同的祖师爷和祭祀对象。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商人礼拜的是赵公元帅,郎中的护法神是药王。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比如,一些犯罪集
32、团制定一些团体规范,确定每个人的角色和权利义务,要求成员对群体首领效忠。又如在群体内创造了一套联络暗语或黑话等。4.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例如,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初从西方传入中国时,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亚文化,然而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已上升为主文化。我们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
33、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看,文化还可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有的学者认为,反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如果说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那么反文化就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例如,20世纪60至70年代,西方社会中青年人兴起的一种“嬉皮士”运动,就是否定当时西方主导价值观的一种反文化。当然,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是什么样的文化。否定有发展前途的优秀文化的反文化,当然是有害于社会的。反之,如果反文化所反对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么它就是有益于社会的文化。例如,我国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它所反对的
34、是封建专制、旧礼教,它所提倡的是科学、民主,这种反文化是有进步意义的。(三)文化模式的区分所谓文化模式就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在社会学关于文化的研究中,关于文化模式的研究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这种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因而研究者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我们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在文化模式的研究中,有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
35、内容。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所谓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美国社会学家C威斯勒(CWissler)曾在人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普遍的文化模式的九个方面:(参见龙冠海:社会学(第8版),153-154页,台北,三民书局,1983。)(1)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2)物质特质,如饮食习惯、住所、运输用具与旅行用具、衣着、器皿、工具、武器等。(3)艺术,如
36、雕刻、绘画、音乐等。(4)科学,如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又如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5)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等。(6)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7)财产的占有方式与交易方式。(8)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9)战争。等等。二、两种文化观: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在文化模式的评价上存在着“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文化中心主义,英文是ethnocentrism,亦称民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文化中心主义
37、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作中心和标准,以此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为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模式。正如人类学家格尔兹对文化的著名界定:文化就是一张地图。每个国家和民族都站在某一张以自己为中心的文化地图上去观照其他地区的异文化,并产生出许多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文本,以此来认识和对待他文化。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社会的道德观念、婚姻形式、衣服式样和审美标准等都是最合适、最正确、最好不过的。民族中心主义在那些与外界很少发生联系的社会里表现得非常突出。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是被陆上的壁障包围起来的,而那些壁障直到晚清为止,一直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大多数主要文明、知识和文化的交流。
38、加上长久的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帝王向来以“天朝大国”自居,不仅在道德伦理和政治制度上鄙视周边和远方的国家和民族,而且在民间话语和官方文献中称呼那些远道而来的欧洲人为“夷”、“狄”、“蛮”、“戎”和“红毛番”、“洋鬼子”等,把他们看成是尚未归化的劣等人和野蛮人。当一种外来文化元素传入时,人们自然地利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审视它,看它合不合用。大部分人更容易把外来文化看成是一种异端的、无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慈禧太后拒绝照相,袁世凯拒绝让西医看病。但是,即便是在具有良好的正规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十分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里,民族中心主义的观念仍然十分普遍。欧洲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39、极端民族主义等,都是当今社会民族中心主义的具体表现。另一种叫文化相对主义,英文是relativism,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从文化相对论的视野看,人类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种文化只有在它特定的意义、态度、价值和自然社会背景下才能被理解和解释。能否全面理解其他文化,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坚持从文化相对论出发去观察问题。也许人们永远摆脱不了对自己文化的偏爱,不管怎样竭力保持客观,潜伏在心底的感情总会固执地表现出来,认为“我们的标准最
40、好”。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的评判的关键在于谁主持这种评判。而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的。文化相对论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更加实际地了解人类行为,研究人员在观察其他文化时必须尽量摆脱自己文化带来的偏见和障碍。虽然文化相对主义表现出了一种对外来文化的容忍,但是,由于它否认了事物的绝对的一面,因而也发生了明显错误。我们认为,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分别从两种极端的立场看待文化模式,它们都未免失之偏颇,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而缺少辩证法。仅从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的态度来看,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要剔除有害的文化糟粕,吸收
41、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防止外来糟粕的入侵。三、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对个人、群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不同。就个人而言,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就群体而言,文化起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为整合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文化一方面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另一方面又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以上三层面的功能是互相联系的。这里我们着重分析文化的社会功能。(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在不同的国家、民族或群体之间,文化所表现的区别要比人类的皮肤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现的区别深刻得多。地域、疆界只能划出两个国家、民族形式上的区别,只有文化才能表现出其内在本质上的区别。我们以中国和美国的几个方面
42、的文化为例,说明一下文化所表现出的差异(见表4-1)。表4-1 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文化内容中 国美 国产业特点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重工业和制造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例甚微,第三产业、信息、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关系注重家庭、家族等血缘关系;注重事缘、业缘等非血缘关系;价值观强调集体主义、集体成就;强调个体主义、个人成就;妇女形象以贤妻良母为模范,妻子要协助丈夫;强调妇女的独立;对子女要求要求子女、年轻人要服从家长、尊敬老人;要求子女独立,自己决定事情,给子女以较多自由;谈话方式在进入主题前有较多的寒暄、客套;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进人主题;感情表达含蓄、不外露;直接表达
43、,外露;异性交往男女之间在公开场合不宜过多接触、不宜过于亲密;同性之间可以有身体接触;男女之间在公开场合可以互相亲吻、挽手,同性之间不宜有身体接触;对生日、逝世的态度重视纪念死者。重视庆贺生日。资料来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7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二)文化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文化的整合(integration)功能,是指社会通过文化的作用使社会凝聚成为统一的整体。仅有了社会要素还不等于是一个社会,社会要素之能形成社会是靠了文化的联系作用。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价值整合是社会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任何社会中的人们在价值观上都
44、会有差异,但经由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整合功能使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愈复杂,功能整合的作用愈重要。一个复杂的多元社会,是由众多互相分离而又互相联结的部分和单位组成的,每一部分和单位都具有自己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必须和其他部分的功能联结起来才能实现,才能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发挥作用,即所谓功能互补。由于统一文化的作用,社会结构才成为一个协调的功能体系。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和结构功能
45、主义都强调文化的整合功能。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整合必将四分五裂。一个民族,由于共享一份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或者是否生活在同样的社会制度之中,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和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一致性特征。中华民族的文化,就维系着世界各地的亿万炎黄子孙。由于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体系,文化的各构成部分相互依存,因而,如果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解体,它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并进而导致社会整合的瓦解。例如人类学家对于澳大利亚的亚尤伦特部族文化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在人类学家去考察的时候,这个部族还处在石器时代。部族对石制工具怀有敬意,尤其对石斧这种加工复杂的石器更是如此。平日,石斧由酋长等社会地位较高
46、的部落成员保存,只有宗教集合时,才拿出来放在祭坛上作为部落祖先的象征受人顶礼膜拜。作为生产工具,石斧可以借给部落成员使用,但批准使用的手续十分繁琐。哪一个成员要使用石斧,首先要向保存石斧的部族领导提出申请,是否能被批准不仅仅取决于这个人生产上的急需,还要取决于他平日是否遵从了部族的行为规范。只有当这个人通过这些考核,被证明有了使用石斧的资格,才能从部族领导的手中借出石斧。这样,亚尤伦特的文化就围绕着“石斧”这个文化特质而形成一个整体。石斧作为“祖先象征”承担了宗教功能,石斧的保存方法巩固了部族中的等级制度。部族通过批准石斧使用的程序建立了行为规范,它也成为社会奖惩的手段。我们看到,围绕着石斧,
47、文化的其他部分,如宗教、社会控制、行为规范、权力结构也都相互联系,于是亚尤伦特社会便通过文化而整合起来。 亚尤伦特社会后来的发展又从反面证明了文化的整合功能。人类学家到后不久,白人的传教士、商人也接踵而来。传教士与商人带来了钢斧,钢斧比石斧更锋利、更有用,而且可以通过贸易交换而自由获得。于是钢斧便取代了石斧在亚尤伦特部族内流传开来。然而这一外来文化的移入却不是简单地表现为“钢斧文化”替代了“石斧文化”。钢斧在替代石斧的过程中也斩断了与石斧相联系的其他文化构成部分。斩断了部族原有社会控制系统,斩断了部族成员对传统习俗的敬畏,部族酋长不能再随意发号施令。随着社会权力结构的崩溃,原始的亚尤伦特社会也
48、就瓦解了(转引自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第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三)文化的导向功能。文化在社会中的导向功能包括:(1)提供知识。社会导向要以新的知识为动力,新的知识包括新的理论、科学、技术和依赖于文化上的发明和发现。(2)协调社会管理工程。有计划地推动社会进步,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决策、规划、组织实施等阶段。在总体系统工程中,又包括许多子系统。各阶段和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有赖于文化的调适,尤其是包括目标调适和机构、制度的调适。(3)巩固社会导向的成果。文化是一份逐步积累的社会遗产。每一次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果,都有赖于新的制度的巩固。在新制度建设过程中,文化起着协调整合作用,以维持新制度的秩序和稳定。(四)文化不仅有正向功能,而且有负向功能。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社会并非总是处于整合状态,非整合状态也时常存在。个人或群体并不总是顺从社会规范,违反社会规范的非整合情形也是时常发生的。例如,社会的机会结构是一种文化安排,这种机会结构使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使另一些人通过非法的方式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前者是文化的正向整合功能的表现,后者是文化的负向非整合功能的表现。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