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东移动通信枢纽楼国际邀请建筑设计竞赛文件广东移动通信枢纽楼国际邀请建筑设计竞赛文件目 录一.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规划设计条件二. 技术经济指标计算与工程造价估算格式规定三. 广州市概况四. 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与景观分析五.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珠江新城段)简介六. 基地环境条件七. 周边地区交通条件八. 基地水文与工程地质概况(参考资料)附 件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与规划设计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穗规地证字2000第190号)的有关规定,广州市城市规划局提供广东移动通信枢纽楼规划设计条件如下:(一)用地范围广东移动通信枢纽楼建设用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F13地
2、块,西至华夏路,东临红线宽度为32米的规划路,南北临红线宽度为20米的规划路,总用地面积16,640平方米。(二)建设功能将建设体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技术先进、使用高效、具有高新技术建筑特色,以综合管理办公、会议展览、通信生产为主,兼有员工服务配套设施的移动通信枢纽楼。(三)交通组织1、总体用地东侧为规划城市交通支路,规划道路红线为32米;西侧华夏路属于城市交通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60米,双向四车道、中央分隔;北侧及南侧均为规划红线20米宽的规划区内支路。2、人流应选择用地四周适当位置开设,机动车出入口应在建设用地南、北方向设置,并设计满足其功能需要的停车场。(四)建设用地综合开发控制、建
3、设用地设计控制指标有关建设用地的城市空间形态要求、建筑设计要求、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高度、绿化、停车设施等控制要求,请详见下页的“珠江新城F区F13地块综合开发控制图”以及“F13地块设计控制指标”。(五)应进行竖向设计,规划地面标高不得低于珠江高程7.8米。珠江新城F区F13地块综合开发控制图F1-3地块设计控制指标一. 城市空间形态要求1.保持一定的建筑密度和一定的街道活动量,提供供人休息驻足的停留空间。2.机动车停放在地下室解决,不设地面停车。3.地块中标识为骑楼空间的界面应保持连续统一,并注意和周围环境的衔接配合。4.商业空间可延续至地下一层至二层,并考虑和过街隧道的统一设计,以利形成地
4、面、地下、地上的立体购物娱乐场所。5.裙楼顶部为屋顶花园。二. 建筑设计要求1.裙房,骑楼,街头小广场等近人空间,注意创造出亲切怡人的空间氛围,忌用超常尺度的设计手法。2.地块中的A栋主体设计为点式高层,B栋主体设计为板式高层。3.保证三层步道系统的畅通及各个地块之间的衔接,设计裙楼时考虑预留过街天桥的接口,连廊净宽不小于12.0米,净高不小于3.5米,地面控制标高10.0米。4.骑楼南、北、西侧的净空9.0米,净深5米,开间6.0-8.0米;东侧骑楼净空13.5米,开间8.0-10.0米。5.建筑不要使用明亮耀眼的颜色,石料砖石砌块要保持自然的色彩。金属玻璃选用中性柔和的色调。(续上页)F1
5、3地块基本情况编号区位面积(平方米)F1-3F区16640地块使用性质使用性质可兼容性质商贸办公无地块使用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 7.8 66.3规划设计要求建筑红线后退用地边线退缩距离(见地块开发控制图)贴线要求东西南北建筑主体A主体控制线退缩建筑红线(见地块开发控制图)贴线要求东西 南北高度控制150米B主体控制线退缩建筑红线(见地块开发控制图)贴线要求东西南北高度控制65米绿地率8%绿地面积1330平方米屋顶绿化面积3628平方米敞地率33.7%集中敞地面积2256平方米交通主要出入口方向主人流东西南北机动车东西南北停车面积机动车泊车位数其中室外社会共用停车(平方米)(个)(个)(个)
6、18036601(注:屋顶绿地不计入绿化率)二、技术经济指标计算与工程造价估算格式规定(一) 技术经济指标按下表格式计算,并纳入设计成果文本文件。基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 其 中地上(m2)地下(m2)建筑高度(m)建筑覆盖率(%)容积率绿化覆盖率(%)地下泊车位(辆)总面积(m2)其中地上面积(m2)地上泊车位(辆)泊车位(辆)地下面积(m2)注:1.基地面积以“广东通信枢纽楼规划设计条件”标明的面积为准;2.建筑面积按轴线尺寸计算,凡有柱、有顶盖的空间均要计算建筑面积,层高在2.2米以下的管道层不计算建筑面积;3.建筑覆盖率为建筑外轮廓垂直投影面积与基地面积的比值;4.容积率为地
7、上建筑面积与基地面积的比值;5.绿化覆盖率为绿地与配植绿化的广场面积总和与基地面积的比值。(二)项目工程造价按下表格式估算,并纳入设计成果文本文件。土建造价(万元人民币)设备造价(万元人民币)装修造价(万元人民币)注:1.土建造价包括全部土建工程、土建设备工程(如上下水、空调等)、室内外一般装修工程、展厅装饰工程、电梯、外用地红线内的道路、绿化、管线工程的造价;2. 设备造价包括展览设备、音响设备和灯光设备的造价;3.装修造价包括特殊装修工程(如前厅、贵宾休息室、餐厅等)和公共艺术品(如雕塑、绘画等)的造价;4、项目工程造价估算应根据上述要求列出明细表。三、广州市概况广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
8、省中部,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北依绿色屏障白云山,南向狮子洋;东南和西南分别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相邻。东江、西江和北江汇成珠江穿越市区而过。广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广州是中国通向太平洋、印度洋和北欧的主要门户之一,以祖国“南大门”著称。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从这里通过,全年平均气温21.7,年温差15-17,年降水量1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四季常青,繁花似锦,故有“花城”之美誉。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辖十个区和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人口625万人,其中,市辖十区面积3718.
9、8平方公里,人口约520万人。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京广、广九、京九等多条铁路干线汇集于此。广州港可通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货物吞吐量超过7000万吨。白云机场是全国三大国际机场之一,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300万人次,可通国内外主要城市。广州还是我国主要对外贸易基地,国际性旅游城市,华南地区最大的商业、金融、科技、文化教育中心。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2010年,广州将建设成为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方便舒适、城市风貌体现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四、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与景观分析广州市城市空间
10、结构是,以城市旧城区为依托,以珠江河道和城市干道为轴线,建立多组团、半网络式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整个城市由中心城区、东翼、北翼、南翼四大组团构成,四大组团布局以白云山风景区为绿心,流溪河和珠江及其沿河绿带贯穿四大组团;城市空间结构体现了较强的生态环境观念,并反映了广州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四大组团之间分别以环城高速公路、两条半环高速公路、向东向北各三条放射状快速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地下铁道、轻轨相联系,加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性,体现了较强的交通工程观念。生态环境和交通工程是广州市多组团半网络式空间结构建立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广州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广州市中心城区大组团设有旧城中心和珠江新城新城市
11、中心两个区域性都市中心,为双中心结构的大组团(广州客运港位于新城市中心的南端)。旧城中心是广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市民传统生活中心,珠江新城新城市中心是广州市迈向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国际城市、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和基地,是广州市现代建设成就的集中展现,充分体现国际金融、贸易、商务办公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功能。广州市的城市景观特色突出表现在城市与自然山水的依托关系。由南湖乐园经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至越秀公园的白云山山脉,构成广州城区北部的绿色屏障,通过越秀山峰上的中山纪念碑将南北走势的白云山脉与旧城传统轴线联为一体,城市传统轴线南端的海珠广场同时又成为珠江两岸风景河段的核心景点。珠江两岸风景河段两
12、端分别有西关大屋荔湾风情保护区和新河浦独立宅院东湖秀色保护区,与珠江两岸风景河段呼应关联,北起燕岭公园、经天河火车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市中心、观光塔、南止珠江外航道海心沙(客运港选址)的新城市中心轴线的建设,集中反映了广州市现代化建设风貌,体现了广州城市景观格局的统一性。五、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简介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的区域处于新城市中心轴线中部,定性为服务于高科技与商贸服务业的广州城市CBD区域,是新城市中心轴线上的重要功能节点。规划设计范围北起黄埔大道,南至赤岗塔,东西方向至体育东路、体育西路之延长线。土地利用根据对土地区位、交通、功能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考
13、虑,将整个规划设计范围划分为CBD区、商贸区、文娱区、海心沙岛。其中CBD区位于珠江新城区,分两个组团隔绿核公共绿地相望,每组团建筑沿外边布局,中为休憩绿地,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完整均等的土地供给、以小汽车为主体的交通组织等。商贸区位于珠江新城区,分两个组团隔绿核公共绿地相望,临近绿核公共空间中心,有便利的地铁等公共交通,采用群楼满铺地块集中开发的土地模式,适合密集人流集散的空间模式,部分建筑跨入绿核中心。文娱区位于珠江新城区和区滨江公园内,具有人文自然景观优势、以人为主体的交通组织、建筑环境交融的空间形态,并布置歌剧院和博物馆。海心沙岛为生态化的自然景观资源。区内采取空间、网络化交通方式(包
14、括人车分流的地下、地面、空中交通系统)实现系统内及与系统外的有机联系。公共空间设计通过沿新城市中心轴线方向自北而南设计新城中心入口广场、市民广场及纪念广场,来重点规划、营造以新城市中心轴线、珠江景观轴线为主干,以复合开放空间形态为特征的都市核空间,串接至区域内各功能团之次级公共空间并进而辐射至城市其他区域。其中市民广场是该都市核空间的核心。通过两段弧形商业建筑实体深入中心绿地,围合形成具有多种功能和形态特征的复合开敞空间,作为市民进行游览、购物、交流、休憩等活跃的城市生活的市民广场。新城中心入口广场设计为一个具有导向性和标志性的礼仪性空间。另外,在市民广场南侧至海心沙岛设长向的以珠江流域和广州
15、为主题的纪念性广场,联系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结合江南隔江而望的观光塔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空间形态依据使用功能、开发强度、区位差异及总体城市空间形态塑造的要求出发,建立具有区域整体意象和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形态。整个地区由CBD形态、核心区复合开敞空间、线型商业街空间、室内复合共享空间、街坊式空间形态、滨江区的独立式空间布局以及全开敞景观区共七种空间形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景观设计以创造格局清晰的景观秩序与视觉联系、保证空间界面的连续与变化、提供轴线和景观条件、注意室内外空间的交融和渗透为原则,设计组标志物(群):组团、观光塔、歌剧院和博物馆、赤岗塔。 组团,以其米高度的现代高层建筑的群体形
16、象和参差的体形,是突出城市轮廓和构成视觉焦点的所在,将成为广州城市形象新的标志。观光塔位于中轴线上珠江南岸,宣示广州市建设现代化大都市、迈入世纪的宏伟理想,并以其独特的造型、特殊的内涵和区位条件成为广州城市形象的另一新标志,是新城市中轴线与珠江景观轴线的交汇点。歌剧院和博物馆是未来广州文化活动的重要标志,也是市民进行游乐、休憩等活动的一个重要亲水活动场所。赤岗塔体现了广州文化历史,同时充当新城市中心轴线和使馆区景观轴线聚焦点标志。绿地设计通过60米到180米宽的绿核,65米宽的沿江绿化带,生态步行公园海心沙岛以及数条生物廊道,构成要素多元化、结构网络化、功能生态合理化和景观优美的区域绿化系统。
17、交通规划以最小限度地依赖机动车、鼓励行人交通、大力发展公交为原则。道路系统由交通主干道、交通次干道、交通支路、区内支路、中央林荫大道和滨江林荫大道组成。规划地铁三号线将沿城市新中轴线穿越本区,并在新城入口广场、滨江公园处分设两组地铁站,地铁出入口将与空中步行系统、地下商业步行系统有机联系。在二沙岛、海心沙及珠江南岸各设一个游艇码头,联系中轴线空间珠江南北两段,并与二沙岛公园等组成完整的水上游览路线。在本设计区外东南角珠江北岸设一小型客运码头。六、基地环境条件广东通信枢纽楼建设用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F区F13地块。珠江新城是规划新城市中心区,集中发展商贸、金融、康乐和文化旅游、行政、外事等
18、城市一级功能设施。F区临近绿核公共空间中心,属于新城市中轴线的控制地段,以发展商贸功能为主,具备建设标志性建筑的良好条件。 选址所在的F13地块,位于F区的西部,西临60米宽的华夏路。现状基地平坦,地台标高为城建标高6.57.1米,无现状建筑物与大形构筑物。七、周边地区交通条件(一)珠江新城外围道路网规划珠江新城有二条城市快速路、二条城市主干道包围。北侧黄埔大道,红线宽度为60米,道路规划性质为城市快速路。道路横断面为四幅路,主路机动车道为双向六条,两侧辅路各宽10.5米。是一条联系广州旧城区与东部地区的主要道路。东侧华南路,红线宽度为80米,主线采用高架型式,为全封闭式城市快速路。它北接广汕
19、公路,南连番禺大桥,贯穿海珠、天河南北两区,是广州市总体规划中一条重要的城市快速道路。西侧广州大道,红线宽度为100米,道路规划性质为城市主干路1级。道路型式为两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十条,其中两侧各设一条公共汽车专用道,是广州市联系南北向交通的一条主要道路。南侧沿江路,红线宽度为60米,道路规划性质为城市主干道1级,道路型式为二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六条,是珠江新城与其它区域交往的重要通路。珠江新城外部道路的功能在使用中有所偏重。黄埔大道、华南路作为城市的快速过境走廊,主要作为长距离对外联系的通道;而珠江新城与其它地区的联系则主要依靠广州大道与沿江路。(二)珠江新城内部道路规划在珠江新城内部,根据道
20、路的性质、功能、划分道路等级。珠江新城道路网功能分级如下:1、城市主干路I级l 花城大道:道路红线宽为60米,道路断面型式为二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四条。l 猎德路:道路红线宽度为52米(与金穗路相交处以南,红线宽为38米),道路断面型式为二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四条。 中央大道(景观性道路):道路红线宽为128米,道路横断面型式为二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六条。2、城市主干道II级l 金穗路:道路红线宽为60米,道路横断面型式为二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六条。l 华厦路:道路红线宽为60米,道路横断面型式为二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四条。l 冼村路:道路红线宽为60米,道路断面型式为二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四条。l 马场
21、路:道路红线宽为40米,道路端断面型式为一幅路,双向机动车道四条。(三)轨道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线路3号线、6号线通过珠江新城地区。从规划年限考虑,预计2010年将完成地铁3号线的建设,地铁6号线将在2010年后实现。八、基地水文与工程地质概况(参考资料)(一)地形地貌场地位于珠江三角洲海冲积平原的中北部,地面经人工平整,现为绿化草地,平坦宽阔,四周现无建筑物,三通一平环境良好。(二)地层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由第四系人工填土(ml),海冲积层(mc),残积层(el)及上白垩系(K2)红色岩层组成。1、填土层,呈褐红色及杂色,湿,疏松,由粉质粘土,粉土及建筑生活垃圾组成,厚度约1.70 m 4.70
22、 m,平均2.70 m。2、海冲积层,顶板埋深1.70 m 4.70 m,厚度约2.80 m 6.60 m,平均5.5m,按土性可细分为粘性土、中砂层、粉质粘土层。3、残积层,顶板埋深5.90 m 9.50 m,厚度1.10 m 9.30 m,平均5.20m,按土性可细分为可塑状粉质粘土层、硬塑坚硬状粉质粘土层。4、上白垩系层,为场地下伏基岩,岩面起伏不大。按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强风化岩带发育基本稳定,为紫红色粉砂岩,呈半岩半土状,土柱状,顶板埋深7.90 m 17.50 m。中风化岩带发育欠佳,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局部为砾岩,岩芯呈短中长柱状,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岩质强
23、度变化大,顶板埋深9.40 m 19.10 m,厚度1-12m,平均4.94m。微风化岩带岩性为紫红色细砂岩,次为粉砂岩及砾岩,裂隙不发育,岩质坚硬,顶板埋深11.40m 28.80m,起伏较大。(三)地质构造上部土层,下部上白垩系紫红色基岩,裂隙不发育、完整性好,未发现断裂构造痕迹,地基应属稳定。(四)工程地质分区及场区工程地质评价1、场地稳定性(1)场地内上覆15m厚的海冲积层、残积层,属中软场地土,建筑类别为类。(2)根据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场地位于地震裂度度区内,场地内砂土层一般为不液化,个别中砂和粉砂轻微液化。(3)基岩裂隙不发育,完整性好,无断裂构造痕迹,地基应属稳定。2、岩土层
24、适宜性评价(1)人工填土、海冲积层及残积土层,因强度低,满足不了拟建物荷载要求,不宜选作地基基础持力层。(2)强内化岩带,虽埋藏浅,但岩质软,满足不了高层建筑荷载要求,不宜选作基础持力层。(3)中风化岩带,推荐天然抗压强度fr=4MPa,强度不高,并在部分孔段夹强风化岩,不宜选用拟建物基础持力层。(4)微风化岩带,顶板埋深11.40m 28.80m,厚度大,强度较高,推荐天然抗压强度14MPa,是理想桩基持力层。3、基础处理建议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以完整的微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五)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砂层,孔隙水具弱承压性,其次为风化带中的裂隙水,地下水
25、埋深约1.10m 2.50m,混合渗透系数K=4.56 m 12.7m/d,地下水对砼无腐蚀作用。(六)地震地质条件及场地稳定性评价本场地覆盖层的平均厚度为15m,根据现行抗震规范(GBJ11-89)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可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考虑抗震设防,场地内无地质断裂带通过,地基稳定,七、建设用地勘察结论及建议本场地地形平坦,原为耕地绿化带,适宜建筑,场地类别为类,地震烈度度,场地土质较好,基岩埋深较浅,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有利基础开挖支护。(七)勘察结论及建议综合表项 目结论及建议地理位置珠江新城交通情况西邻广州大道,东近华南快速干线地貌类型海
26、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不良地质现象无场地区域地段稳定性良好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成因类型冲积,残积基岩埋藏条件埋藏较浅,岩面稳定适宜基础类型人工挖孔桩适宜基坑支护形式密排人工挖孔桩或地下连续墙施工条件施工条件良好地震基本烈度度区场地类别类抗震设施7度抗震设防建筑适应性适宜建设大跨度建筑及高层建筑基础投资费用中等土地建议利用率全部可利用附 图目 录一、 广州市地理位置图二、 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三、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景观分析图四、 珠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五、 珠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鸟瞰图六、 广州市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段城市设计总平面图七、 建设用地红线图八、 建设用地水文与工程地质图(含建设用地钻孔平面位置图及工程地质剖面图)九、 1:500现状地形图与建设用地红线图及计算机文件(另附)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