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案例一、背景综观近年初中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学生视历史课为“副”课,认为可有可无,在语数外理化学科的重压下,更是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在历史上。更有的认为历史只代表过去,与现实生活实际似乎帮助不大, 因而对历史兴趣索然。为应付考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多时候仍然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死记硬背历史知识成了主要学习任务。历史课无法达到它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它的德育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随着参与式教学的开展,历史课程教学任务与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这对满足于或被动处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改变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功能,照本宣科已无法适应
2、教学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以参与式教学为突破口来彰显历史课魅力,激活历史课堂,不失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认真审视历史课的特点:它看似脱离现实生活实际,但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它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应该能激发学生学史兴趣。九年级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创新意识,自主探究能力较强,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他们来实施参与式教学应会有成效。为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接受参与式教学,我在备课时不但备教材还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备学生,以教材知识结构和学情作为重要依据。二、案例教学内容:九年级世界历史中日本与西欧经济的发展。分析:本课重点讲述战后
3、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学生对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很有兴趣。我针对教材编排的内容及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形势,让历史与现实来一次碰撞,使学生能从中学有所悟,从而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激发学生振兴祖国的热情。案例描述:片段一:(课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将学生分为四组,各组有不同的学习任务。给一周时间要求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与本课相关图片、资料,四天后组员之间就搜集资料等进行交流,并予以有效指导。目的是准备在课堂中有效交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学习共
4、同体”。同时该资料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片段二:(课中)课堂上,我按组组织学生就如下主要问题展开参与式学习:(一)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日本民族的认识;(二)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三)战后西欧、日本在短期内从废墟中迅速崛起,你有什么想法?联系中国近现代史谈谈这对我们中国的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首先,各组组员间“碰头”,按讨论主题再整理资料。其次,各组选出若干代表发言,陈述见解,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整合信息总结阐述。同学们开始讨论,气氛异常活跃。就第一个问题发言的同学不但结合教材中内容说明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还提到日本为发展经济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这些是教材中没有提及
5、的,无疑他查阅到了一些有效资料。很腼腆的狄威同学也大胆说“日本是一个善于扬长避短、乐于学习他人之长的民族,他们积极实行科技兴国政策”为此还举例“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看着他小心翼翼且激动的表情,我颇觉欣慰。看来他用心准备了,我很真诚地表扬了他,他的发言也赢得了同学的掌声。该讨论第二个问题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因为教材中有涉及到,所以部分同学重复,看到这种情况,我怕耽误时间,中止了后面同学的发言,可看得出他们很失望。讨论第三个问题,同学们兴致勃勃,有谈西欧、日本善于利用美国的援助,有说是“积极引进科技,发展教育,大胆创新的成果”。大家正在积极踊跃发言,平时上课爱出怪洋相、回答问题很“另类”的党
6、超同学大声感叹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错!”引得同学哄堂大笑,部分同学表现出对他的不满,我也有点生气他“破坏”了热烈的参与气氛,但有感于他的“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同时也怕打击他的积极性,我微笑着肯定了,看他的表情很“得意”。思路开阔、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张静同学体会到: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只要努力付出,就有收获,“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她的发言又引来一阵热烈掌声。说到日本、西欧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似乎大家更有想法,结合中国实情,何颖超说“发展是硬道理”;李才朋说“落后就要挨打”,还举“鸦片战争”为例;刘媛感悟:我们国家必须坚持和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本节课最高潮最精彩的一幕
7、来自平日沉默寡言的庞立同学,他在本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从容镇静的站起来要求发言,见他如此诚恳,我放弃了原本我的“精彩”结束语。只听他从中国、日本两国交流、发展中讲来,认真分析了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还完善了张静的“大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小到一个人的成长”的论断。时间长达3分多钟,他的发言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言之有理、有据,几乎一气呵成,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激动得几乎忘了此时下课铃声已响起。我真的从内心深处感谢庞立同学为这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片段三:(课后),学生意犹未尽,围着我情绪激动、议论纷纷。感慨:历史课原来也这样有趣,收获很大,很受教育。没有时间参与教学的学生告诉我,他们有不同的
8、看法,但我没给发言机会,我诚恳地要求他们把看法写下来编辑成墙报,(他们第二天就有模有样的完成了)。几天后个别有心的同学形成自己的观点来找我理论。在课堂上积极大胆参与教学并得到我和其他同学肯定的学生明显自信了,课上、课下提问题让我应接不暇。体会:享受着这喜庆的场面,我由衷感到: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不失实机的开展参与式教学,使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应了解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及时从其中汲取养分,以备现实生活之需,这样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能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又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三、反思通过一段时间的参与式教学实践,我有所感悟:(一)
9、参与式教学是激活历史课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能彰显历史学科的魅力,使历史课堂生动起来,无形中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不正确的看法,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但要张弛有度,进行有效课堂控制,否则课堂实效难保证。(二)开展参与式教学,教师要勇于时刻挑战自己,提高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突破固有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让历史与现实碰撞出火花,这样历史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历史课堂。(三)在参与式教学中,不能低估学生的创新实践的意识与能力,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学生获到各种知识的途径不仅限于书本、老师。因此,教师应
10、从教学的“神坛”上走下来,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年龄特点、有利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要不断“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教师仍固守“老夫子”式的教学方式去传授知识,已满足不了学生成长的需求。当代中学生均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及实践潜能,不能忽视他们的见识与能力,多发现、多鼓励,及时引导、发掘,他们会有惊人的表现。(四)教师在开展参与式教学,要创造条件和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去表现。有的学生表现的欲望很强,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以他们发言偏离“标准答案”,影响进度等为理由拒绝他们。“为了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
11、应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获取成功喜悦,这无疑对他们是一种激励,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营造轻松的参与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创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恰当设置疑问,激发积极思考;分层教学,缩短学生差距;运用情感教学,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五个方面来叙述“参与式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关键词历史 参与式教学 创设 激发 策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每个教育者都追求的目标,教学成功与否
12、,学习效果如何,完全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基础教育应有助于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应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现代化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学历史课如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反思学和大量的听课、评课、议课和深入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非常关键的。一、明确“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
13、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这种过程的飞跃以课堂教学的变革为前提。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中心,注重教师的讲,学生的听,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即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传递是单向的。新课程改革力图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14、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体现“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知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所有这些,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
15、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才能使历史课教学充满活力,使“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在历史课堂中,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教学中,我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采取有效教学策略,突出念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突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二、“参与式教学”运用策略大家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叶,学生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的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选择和运用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使他们每天都有进步,每天都有发展。我的主要做法是:1、营造轻
16、松的参与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1)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真正让其“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同时我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正视学生差异,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不同看法不要武断地给予否定,而是耐心地听取,积极地引导。例如:在设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明朝文化这一课的讲授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授课前,先与学生进行
17、交流,问学生谁去过北京?学生会纷纷举手,然后,逐一让他们起来谈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收获,学生积极勇跃发言,当学生谈到故宫和长城时,我问学生对故宫和长城的看法时,学生有点茫然,我及时调学生的味口,想不想知道?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我和学生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当中。故宫、长城学生就会在一种欢乐、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进入探究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设计多种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谁勤于思考谁收获最大,谁积极参与谁收获就丰。我在教学中经常注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多向互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模仿电视栏目幸运52、快乐大本营、开心辞典等,组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
18、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讲授“亚非会议”这一内容时,我用了这样设计方法:假如你是当年的周总理,你能不能预想一下你去参加“亚非会议”的目的和想法?学生纷纷发言。你们能模仿周恩来总理在会上讲话的声音和手势吗?有的同学跃跃欲试,这样“亚非会议”学生就会记的非常牢固,真正做到了学中乐、乐中学。(3)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在教学时给学生创造一个人格空间、思维空间、选择的空间和展现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讨论、辩论、演讲、编报、模拟游戏、主题班会、行为训练等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大的活动时空。在讲授古典希腊的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假设你是生活在古希腊的一位老兵,请
19、你以军人的吻说一说你是愿意生活在斯巴达还是愿意生活在雅典?大多数学生说愿意生活在雅典,因为受不了斯巴达那种严格的残酷的军事训练,可是有一位女同学却说:我愿意生活在斯巴达,我为我的国家强盛感到骄傲,我要为国家的强大做出所有的贡献。我继续引导学生说,到最后,大多说生活在雅典的学生也转变了自己的观点。因为一种不怕苦、不怕死,为国家而献身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已充满学生的心胸,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忘记吗?这样的教育学生能忘掉吗?2、创设激趣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教师只有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20、,展示丰富的个性和鲜活的灵性,各种奇思妙想才会不断的涌现出来。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每个环节中抓住时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如故事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诗词导入、歌曲导入、谜语导入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要通过设计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要选择适合的媒体,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需要以及学校设备配置情况,运用挂图、实物、录音、投影、计算机和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激趣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不是为趣味而趣味。所以,激趣不能停留在讲讲故事、笑话、演演小品,否则表面热热闹闹,实质空虚无物。在讲述中共克服
21、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观赏一段视颇大生产运动的情境。观赏结束后,让学生说出要掌握的问题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意义,学生都能纷纷说出,然后再引导学生齐唱南泥湾这首著名歌曲加以体会,这样学生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参与,可以算得上是身心的参与,乐中参与。可谓学中乐、乐中学,寓教于乐。3、恰当设置疑问,激发积极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用恰当的疑问,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精彩之处。因此,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可围绕以下几点:(1)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学生研读、讨论,在重、难点处提出问题。(2)教材
22、的“微瑕之处。”在此处设疑,说明学生能够跳出教材,高于教材,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性质疑。(3)无疑可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钻进去,“于无声处听惊雷,”领会实质。(4)疑窦丛生却无从下手之处,引导学生把握重点,集中攻坚。因此,我们只有在设疑上下功夫,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可以从以下三步入手:一是解决“是什么”。以学生自学为主,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课上教师对教学内容作框架性说明,并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自学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并做出评判。设疑时需要注意的是:(1)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应是教材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设问可灵
23、活多样,如单项设问、多项设问、列表归纳和结构图示等。(2)学生自读时间可根据阅读量、阅读难度和阅读能力确定。(3)教师的提问检查和评价要注重启发引导。由于学生是有压力的自主学习,是眼与脑的有机结合,其阅读质量、阅读速度和记忆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在尝试中就会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那怕是点滴的成功。二是解决“为什么”。在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提出“为什么”。让他们展开讨论、思考、探究,给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和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如在学生已经知道了隋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
24、济、开凿大运河等基础知识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朝代?学生对这一命题很感兴趣,讨论特别激烈,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争辩,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进行这一活动时应注意:(1)教师命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理论深度,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把知识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要把一般命题和逆向命题结合起来。(2)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研讨情况,并根据需要作必要点拨和引导。(3)要表扬有创新和独到见解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比如:可以提出隋朝和哪一个朝代最相似?它们有哪些相似点?隋朝创立的制度可以同哪些朝代创立的制度相比?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有哪些异
25、同点?等等。这一环节是口、手、脑的有机结合,它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浓厚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负担,是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设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使课堂教学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得到最佳的深化。这种方法它充分体现了学为主导,生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方针,学生始终处在一种教师引导的“大家谈”的氛围中,通过讨论,探究、启发、补充、交流等活动,避免了理解的片面和僵化,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果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那么
26、浓厚的学习气氛也就形成了。设疑教学法的设疑由浅入深,有梯度,学生易于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分层教学,缩短学生差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就是说,在学习方面应当个别对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心信任每一位学生,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能学好。分层教学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每一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充分发展。其基本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并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
27、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具体做法可以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组,使优生提高,带动中间,转化差生。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目标:(1)知道明治维新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2)了解并分析明治维新的影响。(3)能够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基础性的问题,中等学生回答提高性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解决拓展性较强的问题,这样分层设置目标,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树立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现自主学习的乐趣。5、运用情感教学,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历史课标在
28、课程目标中提到“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热情与激情,让他们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呢?激情是一种催化剂。我们教育的
29、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将他们的情感激发起来,对教学无疑是一种强化。所以每上一节课,我总是用情感和激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其处于积极思维之中。在学习西安事变时,我先放松花江上一曲,当学生被这首悲壮的乐曲感染时,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设想一下,当那些被调动西北只准剿共,不准抗日的东北军战士听到这首曲子后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认为张学良、杨虎诚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得到和平解决?老师的话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进入积极的思考之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
30、学生经过认真的讨论后,开始积极交流,并争先恐后的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总结:西安事变最后得以和平解决,一方面是张学良只想联共抗日,而不想反蒋抗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大敌当前的形势下,以大局为重,与国民党化干戈为玉帛。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对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对中国共产党博大胸怀抱有敬佩之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出成功的乐趣,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乐有所趣,趣有所获。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给予不同学生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探索的过程中去,进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蕴藏于教育中师
31、生互动和平等交流对话的真正魅力。这样“参与式教学”一定会在历史课堂中展现迷人的风采,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更佳效果。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节时,教师要求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出本节的结构图表,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新发展的表现表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特点。这样的学习方法,能使教师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能改变当前学生从小跟着教师走的状况,培养出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点击浏览该文件浅谈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海南农垦实验中学 禹晓睿对于学习历史而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亲身感受:从初中到高中学习历史科目所
32、采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自信,对于历史老师和书本知识的依赖程度往往很深,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对于需要进行推敲和进行思考的知识点往往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式的一并吸收,很难将这些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在大脑中彻底消化而真正意义上的化为己有。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部分家长与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科目缺乏足够的重视性,并且对历史科目存在着严重的偏见和误解,总认为历史是属于文科的,所以想当然的认为文科和理科就不同了,文科是不需要思考的,学习历史只需要简单的死记硬背并不需要复杂的思考与推敲就可以学好。恰恰相反,我们的历史科目实际上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并非是只通过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
33、就能学好的。而且历史教育的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驿站,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历史教育具备着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作用。以上我所谈到的,教师们都能认识到,而且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我们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为什么我们许多教师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不能真正的发挥历史教育的功用和充分的挖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潜力呢?原因很简单: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难逃脱传统历史教学的思维局限,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绝对的以教师本人做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忽略了教学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来不去考虑自己课堂上所面对的对象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感受,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教师只注重单方面的向
34、学生传授知识,而少于注重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只热衷于“填鸭式的”的教学手段,而不管学生们是否能理解。当学生遇到需要理解与参悟的内容我们教师不给学生们丝毫的思考机会而主动的去充当学生的角色,取代了学生们的思考。此举等于是剥夺了学生们的思考权利,钳制了学生们的口舌。久而久之,便自然抹杀掉了学生们的思想,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失去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甚至也会逐渐失去对于自己学习历史科目的信心。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唯一能让学生向我们反馈教学实际效果的渠道与方式也只有通过课后一次又一次的定期测验了。因此,事实上我们的课堂历史教学已经失败。这种教育等于是教师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为考试而学习。面对一次次枯燥的课堂
35、教学与生硬的历史测验,学生们早已失去了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只是因为趋于外部强大的应试压力而被动的强迫自己去学习。本来应该富有情趣的历史课堂会逐渐变的淡然无味,甚至会枯燥的让学生与老师都感到腻烦,教师原本饱满的激情也会因为枯燥的课堂氛围而被磨灭掉。可想而知,这种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了大大的折扣,它已经失去了历史教学所应具备的真正意义。在这种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是收效甚微的,即使教师通过定期的测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也只是学生们通过死记硬背所得到的一叠书面成绩,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思辩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的,所谓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何等的妄谈。在我们现代教育理
36、论之下,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即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则越差。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才可能产生愉快和谐的气氛。只有形成了这种氛围才可能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才可能给我们提供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机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进一步的深化学习历史知识。因此,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可能让他们形成高涨的学习情趣。所以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的研究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目前新课标改革的必然要
37、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不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了,而是一个很严峻的现实问题。我们不能再把它仅仅的停留于口头,或者局限于形式,而应该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探索,实实在在的去实践。那么如何把这种理念嫁接到实践之中呢?首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思维,想办法把历史课堂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与交流的平台。那么我们就必须放下教师的“权威”,明确课堂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这样才可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只有把课堂还给了我们的学生,才可能让学生们在历史课堂上充分而又健康的展露自己的风采。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得想办法去激活历史课堂的教学,那么我
38、们怎样才能激活历史课堂的教学呢?这个问题恰恰是我们那套传统历史教学方式无法逾越的一个障碍,也是一个我们青年教师很难处理的棘手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正是我们教育改革所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所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而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本文就以我的一则教学经验为例浅谈如何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上历史课有一个毛病:自己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因此,我根本无法激活课堂教学,我在历史课堂上的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无法得到学生的共鸣,也不可能形成活泼的学习氛围。甚至在很多时候,学生对我的历史课是以抵触心理对待的。 课堂之上,
39、一旦我遇到了教学重点的内容,我就讲个没完,学生们却鸦雀无声。我上课恨不得把课本上所有的内容都一下子灌输给每个学生。课堂上我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奈,望天发呆。往往一节课讲完,自己累的疲惫不堪。课后,我多次询问学生对我的课有何评价?为什么同学们都不怎么发言?同学们基本上都说我的课讲的太多,很罗嗦,而且我很少给他们机会去思考,即使我偶尔提问,他们也没有必要发言,因为在我提问之前,基本上把答案所涉及的内容都讲到了。他们的回答总是经常的令我失望,甚至有学生坦言:我的课没有新意,没有悬念,他们比较反感我的历史课。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我在教学上还是挺努力的,为什么会得到学生如此
40、不好的评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在导师的严厉批评下与自己的深刻反思之下,我终于认识到自己教学中所存在的错误,我虽然一直很讨厌也极力反对“填鸭式”的教学,但是,我自己却仍然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思维,那么如何才能摆脱“填鸭式”教学的方式呢?我开始大量阅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论文,思考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于是,我开始选择与尝试提问式教学,我尽量的做到少说少讲,甚至不说不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他们思考。当然,我提供的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把握如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意恰如其分,二是要设计出能激发出学生求知兴趣的思考题,三是要有
41、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挖与思考。根据如上原则,我在进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一课的教学前,为了突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这一重点内容我设计了好几个随堂思考题,我首先打出的问题是:1.同学们结合上节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中所学的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状况和以前的知识积累探讨这个问题:试问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我们中国能否随着我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由封建王朝逐渐步入资本主义强国?( 也就是假如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否能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请你谈谈你的理由?当这节课刚刚上课的时候,我就要求高一(5)班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结果,不出我所料,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42、很多人都踊跃的举手。但是,有3分之1的人回答说:也许会,3分之2的学生回答说:也许不会,没有人敢于完全肯定。于是我就要求持肯定与否定态度的两方分别谈谈他们得到答案的理由是什么?坚持认为也许会的学生说到:虽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微弱,封建政权是它发展最大的障碍,但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还是在继续发展,发展壮大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谁也说不清楚以后会怎么样?再说清政府即使不受到洋人侵略难道不能保证被农民起义灭亡吗? 而回答也许不会的同学们则强调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所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无法冲破封建制度的阻碍,他发展微弱,所以它无法发展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力量。但是对于封建社会内部
43、是否会自动更新,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是否会强大?他们也说不清楚.学生们的看法都属于含糊不清的认识,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以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这个很关键的问题他们还搞不清楚。于是我又问了一个问题:2.假如在没有西方列强入侵的前提下,清王朝被太平天国之类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我们中国能否随着我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而发成为强大的资本主国家呢?此时,他们任何一方也说不清楚此种情况下资本主义萌芽是否能发展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力量。连含糊不清的答案也没有了。大家开始沉默了,安静不到十多秒钟,5班同学们便相互之间低声细语起来。我心里想:这是个好兆头,说明他们开始思考了,也说明学生们的
44、求知欲望已经被我激发了起来,个别人迫不及待的希望我告诉他们答案,我没有回答。紧接着我又做了一些简单的诱导比如告诉他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并且打出一张关于中国近代历史资料的幻灯片,历史资料的内容是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后的一些表现。接着,我便提出第3组问题:3.资本主义发展所必要的条件有哪些?中国传统社会是否具备这些条件?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的自然经济造成了哪些后果?我给他们留了5分钟思考这几个问题,经过他们一场自由而激烈的讨论,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假如在没有西方列强入侵的前提下,清王朝假如被太平天国之类的农民起义推翻,也只是改朝换代,也只相当于封建王朝的又一次延续,仍然
45、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仅不能提供给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仍然是极大的阻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身不可能解体,然而只有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才能提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所需要的必要条件,而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的。看着同学们答案,我很是欣喜,因为我的学生不仅开始思考了,而且学会了协助与探讨.他们的思考与讨论都是很积极的,整个班级没有谁沉默,他们的回答也都是正确合理的。其实他们开始都没有搞清楚了以下几个问题:(1)没有考虑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创造的农业文明已经很成熟,社会体制稳定而相对完美。相对落
46、后的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征服,只不过是征服后反过来又被这种文明所征服。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只是又一次的改朝换代而已,小农经济仍然会得到继续的发展。而根植于此,世代沿用的政治体制也不会发生丝毫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这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强大的,封建专制体制适应了它,是不会变化的。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没有瓦解自然经济的能力。(2)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必要的劳动力,市场以及资金等条件。(3)只有这种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了,才能提供给资本主义发展必要的条件。(4)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解体中国自然经济的主要原因。我只不过做了个恰如其分的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得到了答案,比我过去枯燥无味的说教,效果明显要
47、好的多了,而且学生能更透彻的理解我所传授的历史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这个问题搞清楚后,本节课所要求的内容基本上便迎刃而解。我正是使用了一系列这样的提问的方法,轻松而又完美的完成了这节历史课所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情景教学初探来源:白渡中学 | 作者:徐美兰 | 日期:2010年6月7日 | 浏览256 次 字体:大 中 小 内容摘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本文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势,浅谈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历史情境教学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关键
48、词:情境教学 启迪思维 探究学习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人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学习、了解历史知识成为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正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从课堂上学习、获知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方面的信息,是了解历史最主要的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中可积极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及教学方法日渐丰富,教师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多,如何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最佳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以充分理解和领悟历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急需研究的课题。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
49、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灵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深入思索,并使学生心理机能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课堂情境的创设是新课改实施以来的热门话题,已为我们广大教师所认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也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谈谈我的感受和收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