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苗族的历史文化 苗族的历史文化第一篇源流迁徙一、神州土著1、发韧济淮苗族远祖蚩尤最早居住在原太皞、少皞氏活动的地域,即黄河下游与长江中下流之间的济水、淮水流域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2、蚩尤作兵蚩尤率族人开掘葛卢山铜矿,研制发明了剑刀矛戟大弩等兵器。苗族先民在蚩尤率领下,不仅开冶炼兵器之先河,而且创制了刑法和宗教。蚩尤的三大发明,说明远古时期的苗族文化就已经相当发达。3、一统九黎史载蚩尤因造五兵而威振天下,万民钦命,各部落纷纷与蚩尤结成联盟,形成了史称“九九八十一兄弟”的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二、逐鹿中原1、“九隅之争”正当蚩尤九黎部落逐渐向黄河中下游平原扩张发展时,与来自甘陕黄
2、土高原的炎帝神农氏部落不期而遇,开始他们和平相处了一段时期,后来在今河北、山东一带发生了激烈冲突和争逐,蚩尤驱走了炎帝,夺取了炎帝曾占有的黄河中下游的全部疆域,即史书上说的“九隅无遗”。2、涿鹿大战黄帝九战失败后,遂联合炎帝,共同进攻蚩尤。公元前4600年,黄帝大军与蚩尤部队会于涿鹿,一场空前激烈残酷的大战随即拉开序幕。黄帝以“熊、罴、貔、貅”为先锋,命善于蓄水行雨的应龙攻打翼州平原。交战伊始,应龙掘开河堤放水,蚩尤急令风伯、雨师助战,顿时黄沙滚滚,风雨漫天。此时,黄帝军中走出一个玄女“魃”,施展旱魔之术,将风雨停了下来。蚩尤败北,部众或参与“釜山结盟”,或南下组成三苗国。4、画像服众蚩尤虽战
3、败被擒杀,但其余威尚在。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画蚩尤的像以威慑天下,人们都认为蚩尤没有死,于是天下八方万邦相继归服黄帝。三、悲壮迁徙(一)流徙“斗南一莫”蚩尤兵败被杀后,九黎部落被迫离开“甘丹地坝”(同海相连的平原),迁离位于黄河、长江下游之间的东部平原地带,向西南迁到“斗南一莫”(大江边),聚居长江中游地区。(二)三苗兴衰1、德复九黎南退长江中游的九黎部落余部,重新组成了三苗部落集团,他们继承九黎的刑法、宗教等文化,休养生息,重又强大起来。2、三苗疆域三苗,与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尧、舜、禹同时代的苗族先民部落集团,史料记载他们的生活区域是“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大致处于江汉、江淮流域和长
4、江中下游南北、洞庭彭蠡之间的辽阔地域内,即今天的河南省南部、安徽省西部,以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3、丹水之役帝尧陶唐氏欲禅位天下于舜、尧子丹朱不满,三苗首领同情丹朱,强烈反对尧的决定,尧杀了三苗首领并放逐丹朱于丹水,三苗余众迁居丹水支持丹朱,尧即发兵征讨三苗,大战于“丹水之浦”,即今河南西南部和河南、湖北交界处,三苗兵败。4、分迁西北三苗在江淮荆州一带,数次举兵反对舜,舜了解情况后,建议尧帝强行迁徙部分三苗部落到今甘肃省内的“三危”大山附近,中国西北地区便有了三苗后裔。5、南放驩兜丹水之役失败后,在三苗部族支持下,驩兜始终反对尧禅位于舜,于是尧帝就把驩兜及其部众流放到今湘西崇山附近,企图以此
5、来分化江南蛮众。6、干戚服苗三苗部落每每不服华夏部落集团号令,禹请命调兵征讨,舜帝不准,认为“谕教”未成,于是舜帝修文教三年,编演手执兵器的舞蹈,三苗因此而请求臣服。7、巡狩苍梧舜帝在三苗臣服后,深入三苗腹地抚慰各部落,他带着娥皇、女英二妃,泛舟洞庭,溯湘江而上,直达苍梧九疑,后长眠于九疑山。8、禹灭三苗大禹继舜帝位后,以三苗不服君令为由誓师伐三苗,三苗举众反抗,血战有日,惊天地泣鬼神,天降血雨,夏天冰冻,地裂喷泉,五谷变种。后三苗首领中箭身亡,留师大乱,禹军趋势屠杀苗师殆尽。自此,三苗部落联盟解体,大部避居山林沼泽,开始向西南山区迁徙。(三)荆蛮融楚1、荆蛮疆域三苗集团被分化瓦解后,分布于荆
6、州(洞庭湖南北,即今鄂、湘二省及邻近地区)的广阔山泽和偏远地带的三苗后裔,经过数百年繁衍生息,复又强盛起来,并与中原地区时有接触和冲突,被称之为荆蛮(或“蛮荆”、“荆楚”)。2、成汤降荆商朝成汤时期,商朝军队攻占河南南部地区后,乘胜南征荆蛮,荆蛮一度被迫归顺商朝。3、武丁伐荆成汤死后,商朝内乱,政治衰败,荆蛮摆脱商朝控制。盘庚迁殷后,商王武丁励精图治,国力增强,在征伐西北、西南地区同时,对荆蛮发动大规模战争。商军从河南进入湖北,深入荆蛮腹地,打败荆蛮武装力量,并俘获大量人口北归。4、南巡不返西周初期,荆蛮经过商末脱离朝廷自由发展后,成为周朝南方劲敌。周昭王发动了三次征伐荆蛮的战争,第一次过汉水
7、南下,遇激烈抵抗而失败;第二次所带周朝劲旅,在汉水一带全军为荆蛮所歼;第三次征讨,昭王亦客死南国江水中。5、荆人来贡周穆王即位后,两次出征荆蛮,曾涉江汉过洞庭,经过激烈攻战后,深入湖南,抵达周昭王曾到过的荆蛮腹心地区,荆蛮势力大大削弱,被迫归顺周朝,称臣进贡。这种局面维持近百年时间,后因厉王残暴,荆蛮趁“国人暴动”之乱,奋起反抗。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方叔率全国军队倾巢出动以征荆蛮,经鏖战,荆蛮战败,被俘大批人口,被迫归服周朝。6、分支建楚楚族先民系三苗集团和荆蛮集团中的分支,其始祖鬻熊于西周初年受封建国。其始国土方圆百里,后任楚王的筚路蓝缕的精神,南下荆山地区,于荆州之域拓土扩疆。7、楚地千里
8、楚立国后,即着手征服邻近土著“蛮”族,西周中叶开始控制长江中游,随后对江汉的苗族先民“群蛮”、“百濮”加以征服,继而远征湖南澧水、沅水流域设黔中部,至楚成王,一举征服洞庭湖以来“群蛮”,版图扩张至湘水、资水中游,楚疆已有千里之阔。8、南并蛮越楚悼王时,楚相吴起率大军沿洞庭湖东部南下,他包括苗族先民在内的“蛮越”并入楚国版籍,楚国拥有全部洞庭湖,地域扩张至九疑山及邻近的五岭南北地区。9、夜郎古国据史载,夜郎国是以苗族为主体的未纳入汉朝版图的西南强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其范围包括今天湘西、川南、重庆、桂林、滇东北及贵州全境。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
9、亦然。”自此,几经演变,“夜郎自大”成为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10、庄蹻王滇楚建威王时(前339329),楚国大将庄蹻奉王命拓疆西南。庄蹻率大军溯长江而上,一路攻城拔寨,略取黔中郡以西地区,一举征服夜郎,并改名夜郎为牂牁。最后到达滇池这块肥美的地方,实行军屯,与当地民众一同开发云南,并占据此地,自立为王,史称“滇国苗王”。“楚雄”一名,即楚将庄蹻的后裔传名。庄蹻入滇,也奠定了乌蒙山苗区的雏形。(四)聚居武陵在经过商、周、春秋、战国的朝廷军队多次讨伐后,部分“荆蛮”、“群蛮”、“百濮”等“蛮”族与楚人一起消融到华夏族中,但大部分“蛮”族避住山区,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形成了荆、雍二州的“盘瓠”
10、蛮,而武陵山区成为“盘瓠”蛮的主要聚居地区。(五)迁徙大西南1、苗族迁离武陵示意图自秦汉开始,一直到清朝初叶,由于战争及灾害,苗族从聚居地武陵五溪地区,陆续西迁贵州(东部、东南部)、四川(东部、南部),南迁湘南、桂北,再由黔、川、桂入滇,或由川、桂迁徙聚居贵州西部和南部,形成了贵州内苗族主要聚居地的分布格局。2、苗族第一次大迁徙秦汉至南北朝时朝,封建王朝长期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讨伐武陵苗五溪蛮的野蛮战争,给武陵五溪地区的苗民带来深重灾难,广大苗民流离失所,纷纷向外逃难。其主要流向是走入贵州、重庆、广西等地区。3、苗族第二次大迁徙唐宋时期,由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不断发动对苗族的讨
11、伐战争,迫使苗民西迁南逃。除武陵五溪及其夜郎、牂牁地区仍为苗族的主要聚居区外,苗民开始大面积迁徙流离,先后进入黔西、川南和桂北。4、苗族第三次大迁徙元明和清初由于受到中央正权和汉族的挤压,开始是苗民分三路迁入贵州,形成黔东北、黔北、黔西、黔东南、黔南等苗族聚居区,其后又分三路迁入云南,即由黔西南兴义一带迁往滇东南文山,由川南进入滇东北威信、彝良等地。此次迁移,逐步形成了武陵山区、苗岭和大娄山区、乌蒙山区、南山山区和云岭东南山区等苗族五大聚居区的新格局。5、盘瓠种落帝喾高辛时,犬戎族入侵,高辛帝畜狗盘瓠猎杀犬戎首领,娶高辛公主为妻,生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人,至秦汉时,其后人散居于武陵、长沙、庐
12、江郡,时称“盘瓠种落”。6、麻阳熟苗麻阳古称苗疆,是苗夷杂处之所,自隋唐后,封建王朝逐步加强对麻阳的统治,使麻阳成为朝廷围征湘西苗民的前哨地区,成为所谓的“熟苗”区,至今尚有“五溪蛮”后裔28万余人。7、黔西“喇叭苗”明初,朝廷实行“调北征南”讨伐苗族,不少苗族被调远征,后来就留住他乡。当时,湖南城步、武冈地区有一批苗兵由胡大海率领,被征调到贵州西部戌守,后留居晴隆、普安、郎岱、水城等县,其后裔成为当地“喇叭苗”的一部分。8、川南“六寨苗”清康熙初年,吴三桂先后征调川南三千苗兵、广西苗兵讨水西,后川南苗兵后裔形成大定府新龙、八普等六个苗寨的“六寨苗”,广西苗兵后裔定居修文、平坝一带,史称“素苗
13、”。9、海南苗民海南地方志载,明伐从广西征调苗兵讨伐不服统治的黎族,事平后,防守乐安城,其后裔散居山谷,仍称苗民。10、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目前最集中的苗族聚居群落。地处雷山县城37公里处,民居为木质杆栏式多层半边吊脚楼,被誉为“天然民族博物馆”。四、漫入东南亚1、越南赫蒙族越南苗族自称“赫蒙”(HMONG),明清时自中国云南迁入,是越南第七大少数民族,有人口78.8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中越、老越边境临过13个省份。2、赫蒙抗法苗族迁居越南后,并没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和苦难的生活,因此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起义斗争,尤其是法国殖民注义者占领越南后,他们的反抗更加频繁,仅1886年至1922年的36年里
14、,就举行了6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并在长达数十年的抗法、抗日和抗美战争中,为争取越南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3、老挝“老松族”19世纪初,苗族自中国、越南迁居老挝后,成为“山顶上的老挝人”(老松)的一部分,老挝苗族人口达31.5万余人,占老挝总人口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老挝北部山区。4、疯人战争法国殖民者扩张到老挝后,老挝苗族不肯接受法国人确定的赋税,不断起义反抗。1918年,老越边境的苗民在巴斋的领导下发动起义,波及老挝、越南大片地区,声势浩大,被法国统治者称之为“疯人战争”,至1922年方告失败。5、秘密战争在老挝的历史上,一些苗族大家族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成为影响许多重要事件的关键因素。其中罗民
15、家族的费当参加组织“自由老挝阵线”(通称“巴特寮”),与越南GCD关系密切。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把老挝建设为反共据点,放弃了缺乏斗志的老挝王家军队,效仿中国传统的“以苗制苗”策略,训练组建了一支老挝苗族“特种部队”,直接与巴特寮军队作战,并成为美国军事干涉老挝的主力军。因美国ZF未直接参加战争,而是暗中支持,所以老挝苗族军队与巴特寮的战争被称之为“秘密战争”。6、泰国“山民”19世纪90年代,苗族自中国、老挝进入泰国北部高山,开始并没有作为独立民族予以认可,被统划为“山民”族群,目前泰国北部各府都有分布,有人口12.4万余人,是泰国最大的、政治上最重要的高地部落之一。7、鸦片民族泰国苗族多
16、处高山,继承了14世纪以来泰国种植鸦片的传统,并日渐成为种植鸦片的主体“山民”,故有人称之为“鸦片民族”。8、“山民”起义泰国苗族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他们作为主要武装力量参与反对泰国ZF的起义,泰国GCD组织泰国北部山区苗族发动数次反抗斗争,最大规模的一次是1967年1968年,泰国ZF动用飞机、大炮、燃烧弹进行残酷镇压,大量“山民”因此流离失所,远循深山密林。9、缅甸苗民19世纪50年代开始,苗族从中国云南西南部、泰国、老挝迁居缅甸,主要分布于中缅、泰缅、老缅交界各省,初步调查人口在3万人左右。第二篇斗争史迹一、秦汉时期1、精夫相单程东汉初年,武陵蛮首领相单程率湘西苗民起义,攻占大批郡县
17、,连败汉朝名将刘尚、李嵩、马援等大军,使刘尚战死,马援病终,历经战争后被东汉朝廷招抚。2、马援之死东汉年间,武陵五溪地区爆发大规模的苗民起义,朝廷军队在征剿义军的战争中历经失败。公元48年,时年62岁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向光武帝请缨,率兵南下,在与苗民义军的多次交锋中,马援终因此地瘴疠盛行,水土不服,补给困难而损失惨重,最终病死于沅陵壶头山。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潘浚讨武陵吴孙权黄龙三年(231年),武陵蛮夷乱世求复国,不服吴国统属,太常潘浚率从五万征讨,武陵蛮利用熟悉地形与吴军相持,至嘉禾五年(公元234年)武陵蛮反抗被镇压,潘浚在酉水河侧筑城据争,以治武陵。2、苗民北进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
18、,苗蛮“不到黄河心不甘”,恢复祖先故地之心不泯,或率众入主京师,或举众迁居中原,或请命镇边御胡,进驻东北至安徽寿春,西北至陕西上路,最北至绥远和察哈尔境的广大北部地区。三、唐宋时期1、张伯靖起义唐宪宗元和年间,张伯靖率辰、溆蛮反抗朝廷“督敛苛刻”,起义波及湘、黔、渝、桂边界山区,惊动鄂、川、湘、陕、豫、粤、桂、闽八省驻军,斗争持续三年之久。2、溪州之战唐末兵祸连年,武陵五溪趁机摆脱朝廷统治,马殷割据湖湘,建楚国,武陵各地归附马楚。谷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黔南溪州刺史彭士愁率奖、锦洲蛮万余人反抗马楚剥削,第二年春,兵败降楚。楚王马希范自称伏波之后,铸立铜柱于溪洲。3、金头和尚起义宋建炎年间
19、,“酉阳蛮”金头和尚在重庆马鞍城起义,率苗、瑶、土家等族义军,出击黔州,震撼思州、涪州,川境土官率兵镇压,屡战不能克,后夔州“蛮首”冉守忠派人刺杀金和尚于营帐中,起义失败。4、杨再兴起义南山北麓,有雄溪(巫溪)流过,为现代五大苗区之一。南山地是唐宋时期“开边拓土”、苗汉相争的军事要冲之地。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南山苗民首领杨再兴率九十九峒苗民起义,大破宋军,迫使宋王朝改“剿”为“抚”,杨再兴归附南宋,受到高宗召见,恢复了苗族封地。靖州建有杨公祠(飞山庙)以为纪念。5、杨添朝起义宋乾道年间,沅州知州借故攻破苗、瑶栅寨,掠夺土地,卢阳“西据僚”杨添朝率苗、瑶、侗等族起义,聚众数千,歼沅州数
20、千官兵十之八九,后被招抚而平。四、元、明和清朝初期1、宋隆济反元元成宗大德五年,朝廷诏调湖广、云南兵三万征缅甸造反的“八百媳妇”,黔、滇沿途不堪征兵、伕运骚扰,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率苗、仡佬等族奋起反抗,破杨黄寨,攻贵州,势力波及黔西北、滇东北地区,元军多次征讨失败,只得罢征“八百媳妇”兵,诛杀宣慰使刘深。两年之后,宋隆济遇害,起义平息。2、吴天保首义元顺帝至正六年。吴天保、杨留总率苗、瑶等族起义,首攻武冈,继克黔阳,后两破武冈,三下沅州,粉碎江西、湖广两省联军会剿,占据五溪地区大部分州县。至正九年,杨留总兵败零溪被害后,吴天保五攻沅州、陷辰州,转战湖北,入河南,义军融入两湖红巾军抗元行列。吴天
21、保起义波及湘、鄂、黔、桂四省苗区,率先揭开了全国反元起义的序幕。3、腊尔山之变明嘉靖十八年,不堪凌辱的凤凰筸子坪龙母叟和亚酉寨龙求儿联合铜仁、平头苗民起义。初,明朝廷“主抚”相对,未有大的冲突。二十一年,地方官吏辱苗,苗民再组义军围攻麻阳县城,继与黔、川苗民联合征战。二十三年,义军首领被诱杀,起义一度受挫。二十五年新领袖龙许保、吴黑苗重举义旗,连克湘、黔多处州、县。明朝廷动用十六万兵力,分路围攻。三十一年后,才初步平定起义。4、浴血镇筸康熙四十二年(1703),桂、黔、湘三省满汉官兵直逼镇筸,勒令苗民“归诚”,湘西苗民333寨4766户掀起反“征服”武装起义。清军五路进击,苗民据险多次重创清军
22、,终因寡不敌众,浴血奋战四个月后,苗民战死4657人,起义被残酷镇压。5、九股苗反台拱雍正十年(1732)十月二十四日,贵州镇远府一百多苗寨苗众,以参加筑城为名,齐聚台拱,半夜举义,首杀台拱通事,攻破台拱大营,围攻清军粮运咽喉排略汛,击退黔地救援清兵,后攻施秉时,为广西援兵所败,退守番招莲花坉。次年,清ZF续调湘兵二千、桂兵一千参与镇压。经英勇抵抗,义军大部牺牲,苗众被害几千人之多。五、清改土归流时期1、雍乾大起义雍正十三年(1735),古州包利、红银领导苗民起义,台拱、清江等处苗民举旗呼应。清ZF调邻近七省数万兵力围剿,未能奏效,乾隆即位,换将易策,采用重点进攻、逐步推进,经大小数十战,包利
23、及四百余首领被俘并押至贵阳杀害。此次起义,苗民被杀受困饿死不下三十万,因时跨雍正、乾隆两代,史称雍乾苗民大起义。2、乾嘉大起义乾隆六十年(1795)石柳邓首举义旗,“苗王”石三保宣布起义,吴八月等相继起事,乾嘉苗民大起义爆发。义军东征北伐,与乾隆所调七省官兵周旋,苗民起义烈火迅速燃及湘、黔、川、鄂四省边境。其间,义军建立了以“吴王”吴八月为首的苗民正权,连挫清朝七省十八万重兵,杀死清军统帅福康安,沉重地打击了清ZF对苗疆的统治。3、咸同大起义咸丰五年(1855)至同治十一年(1872),以贵州黔东南为中心的苗族地区,爆发了由张秀眉等人领导的历时18年的苗民大起义。起义烽火遍及贵州及湘、桂、滇、
24、川边150多个州县,参加起义的苗民在百万以上。清ZF先后调动湘、黔、川、滇、桂等数省官兵数十万人进行镇压,军费开支达1.5亿两白银。是苗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乌涌抗英1841年1月,镇筸总兵祥福,奉令率湘西永绥、保靖、乾州、凤凰、麻阳等厅县苗族及各族士兵六百余人赴粤抗英,驻守广州城南乌涌要塞。3月,英军进攻乌涌,苗兵沉着迎战,先后击退英军数次猛攻,毙敌近五百人。此役祥福战死,镇筸兵损一百余人。2、项崇周保卫边疆法国占领越南后,强占云南边疆以猛洞为中心长约百余里、宽约五十里的中国土地,建立殖民统治。壮、苗、汉人民不堪忍受,开展接连不断的保护国土的斗争。18
25、85年,猛洞苗族青年项崇周组织数十人武装,积极开展护土斗争,多次挫败法军进犯,于1888年,使猛洞边地回到祖国怀抱。项崇周保卫边疆功勋卓著,清廷授予世袭“边防管带”,并赐锦旗嘉勉,上书“边防如铁桶,苗中之豪杰”。3、血战柯岭桥中法战争期间,滇东南开化府壮、苗民族为主体的二千余人组成一支“民族军”,由贵州归化游击陆春和苗族陶英等率领,随滇军入北越抗法前线,驻临洮,守柯岭浮桥。1885年3月13日,法军向清军发动全面进攻,欲夺柯岭浮桥切断清军供应线。“民族军”凭大刀、长矛拼杀,激战竟日,歼敌千余,保住浮桥,对临洮正面战场胜利起到很大作用。七、国民党统治时期1、陈日光率众抗战北伐战争前后,中共广东区
26、委会在海南岛琼崖建立了太平峒苏维埃正权。该地苗族首领陈日光(19831946年)立即组织苗族群众编成战斗队伍,共同抗击敌人。1928年夏天,他将携带武器的青壮年男女分成三道防线,步步为营,打得国民党残兵游勇,狼狈逃窜,不仅保卫了村寨,也有力地支援了海南根据地和红军的斗争。2、前敌司令欧百川1926年,在中央北伐军誓师北伐由广东进入湖南之前,九军一师师长贺龙已率先行动,于6月14日以贵州苗族欧百川为团长的第二团为先锋,从铜仁进入麻阳,向沅陵进发。6月30日,欧百川先锋团率领苗族子弟击溃湖南军阀的抵抗,占领桃源,并乘胜攻常德,欧百川的“苗兵”从此声名远扬。3、“革屯”起义和改编抗日1937年1月,
27、永绥县隆团(今龙潭)蚂蝗塘苗民石维珍等人领导下,首先举行武装“革屯”暴动。石维珍率领群众杀掉正在苗寨捉拿欠租佃户的枪兵,处死了当地作恶多端的苗守备石达轩,建立起第一支“革屯”军。随后,保靖、凤凰、麻阳、乾城等地苗民纷纷揭竿而起,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浪潮。张治中主政湖南后,“革屯”军接受改编,编入暂五师、暂六师,开赴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两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伤亡两千余人,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极为惨烈的一笔。4、128师抗日经国民ZF统一整编的一二八师师长顾家齐(凤凰人)于1937年10月调离湘西,开赴抗日前线,驻防浙江萧山、宁波、定海、象山等地,受第十集团军指挥。11月5日,该师奉命限
28、3天由宁波开抵嘉善担任守备。顾家齐充分发挥了“苗民”夜战、近战、白刃战的优势,使日寇遭受了重大伤亡,出色地完成了固守嘉善的任务,受到集团军司令的特别嘉奖。5、“布将帅”起义1938年苗民“革屯”队伍被收编后,国民党愈益加重了对广大苗族人民的压榨和剥削。19411942年间,湘西、黔东北地区苗族人民,为反抗抓丁和苛捐杂税,反对食盐官卖,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斗争,这就是“布将帅“(神兵神将)起义。6、“黔东事变”1942年冬至1943年夏,为反对国民党ZF借“抗战”之名所实施的反动统治政策和苛重的粮税搜刮剥削,黔东的松桃、镇远、施秉、剑河、三穗、天柱等县和湖南的晃县(今新晃侗族自治县)苗族以及侗族、汉
29、族等族人民自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兵”、“抗粮”、“抗款”的武装斗争。第三篇风情习俗一、璀灿的民间艺术(一)民间音乐1、古歌悠扬古歌又称“大歌”,是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的民间乐曲,其曲调和节拍浑厚练达,拍节分明,旋律悠扬。古歌乐曲结构单一,一曲多调,中音拖腔。唱者多为苗族老年人,唱时多用真声,夹以盘问、对答,一调一段,彼唱我听,我唱彼听,彼此都是歌手,彼此都是听众。其中,流传于湘西地区的古歌最有代表性,它们浑朴优雅,悦耳醉心。2、飞歌嘹亮“飞歌”是苗族声乐艺术的珍品,其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曲调明快,有极强的感染力。演唱形式有对唱、齐唱、独唱等,对唱和齐唱多用以表达爱情心声和迎宾送客、敬酒时的
30、礼赞,独唱多用于赞颂党和领袖以及祖国的美好河山。这类歌曲以黔东南地区最为著名。3、浪漫芦笙芦笙乐曲是苗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广泛流传于苗族各地。其旋律强烈,声音远扬,以抒情为主,叙文为事,乐曲有娱乐曲、交际曲、节日曲、礼乐曲等。传统曲调分为舞曲、代歌曲、问讯曲、祭祀曲等几种,每种又有若干曲。舞曲节奏轻快,抑扬顿挫;代歌曲曲调婉转柔和,多有尾声;问讯曲曲调缓慢、节奏明快。芦笙曲多声部音乐多为主调音乐,只有一个主旋律,其他声部只对主旋律起烘托作用。4、多情唢呐唢呐是苗族盛行的乐器之一,尤以流行于湘西方言和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唢呐最具特色。唢呐以齐奏或两人合奏多见,也有与其他乐器配搭合奏等。唢呐音乐多用于祭祀、重大节日、婚姻嫁娶、丧葬等活动。曲牌丰富,调式多样,曲式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