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文最新推荐-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 备课时,初读课文,发现争论的故事结构非常清楚:第一部分写了盛老师给同学们讲的一个故事,第二部分写了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感想部分实际上就说明了故事蕴含的道理。这么简单的文章,学生自己读一读,内容和道理都明白了,这课(而且是展示课)可怎么上呀?我不禁有些担心起来,真怕自己上不好这节语文课。可上课的时间、内容早已定好了,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我只好硬着头皮,赶紧去钻研教材,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案。今天的课上下来,并没有像我担心的那样。我感觉课堂上的语文味还是比较浓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一、有效利用课文插图:课文中的插
2、图是教学时不能忽视的,小小的一张插图,和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较好地利用了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疏理了课文,理解了词意。教学环节1:(出示图)图中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观察图画,联系课文内容,根据两人所持的不同意见哥哥认为大雁应该煮着吃,弟弟认为大雁应该烤着吃。判断出了图上人物的身份,形象地了解了煮、烤的意思。教学环节2: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让学生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烟熏火燎的理解。学生通过看图,明白哥哥说烤了吃没有什么好味道的原因是他认为烟、火苗接触到大雁,使它的外皮变颜色,染上烟火味,有可能会烧焦。评议:你们真会查无字词典呀!二、进行以文为本的表
3、演: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讲讲这个故事。在课堂教学初始环节,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相关的词语,让学生借助词语简要地说了故事内容。如果读完故事后,再让学生完整地讲这个故事,我觉得教学的意义不大。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围绕兄弟俩的第二回合争论,抓重点词句谈体会,读好对话,演好对话。兄弟俩争论的观点截然不同,他们的理由都很充分,学生读对话,谈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抓住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就该、很不服气这些词语体会到兄弟俩争论的激烈、都认为对方说得不对,互不服气。还感受到对话中的许多反问句更强调出不服气的语气。接着,指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和反问句,把激烈的争论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同桌合作,练朗读、
4、练表演。指名表演时,学生充分体现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扭头不看对方,表示对对方观点的不认同,很好地表现出了不以为然的样子。大声争辩时语言说得快速、响亮。演弟弟的学生两手*腰,把很不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读、演得有声有色,深刻地阐述了对文本的理解。三、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拓展学习的空间:有故事,有感想,是这篇课文的独有特色。感想部分巧借同学之口,各抒己见,从多个角度阐明了道理。如何使学生既和文中同学的感受产生会心的共鸣,又不失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独特感受呢?我先引导学生将故事读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找到兄弟俩在这件事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及时射下大雁,没有抓住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这个最佳时
5、机,先将大雁射下来。有学生向兄弟俩提出建议他们可以先射一只下来,再争论也不迟。有位学生甚至替他们想了一个更妙的方法他们是打猎为生的,箭法一定不错,何不一齐拉弓射箭,射下两只大雁来不是更好吗?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文中感想部分,不用再过多地讲解,学生对抓住时机,先做起来。这个道理已经理解得非常透彻了。接下来补充阅读的名言警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没有人碰不到机会,只是你是否把握。坐着说,何如起来行。周恩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巩固了课文的学习。四、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同学们在读这篇课文时,发现课文中感想部分的对话没有提示语。这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不是他们笨
6、,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我向学生说明了:这段对话没有提示语,是因为话语接得比较紧凑,每句话分别是谁说的并不重要,重点在话的内容。我设计了学着这篇课文中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对话片断的小练笔。【教师出示:老师问大家: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能说说理由吗?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交流:我最喜欢信鸽,因为它能为人们传递信息。我最喜欢大熊猫,因为它是中国的国宝。我最喜欢小白兔,因为它浑身雪白,有一对长耳朵,一双红宝石一样的眼睛。我最喜欢小鸟,因为它可以展翅高飞。我最喜欢小鸡,因为小鸡毛茸茸的,像一个黄色的绒球,很可爱。我最喜欢小狗,因为它很通人
7、性,对人很忠诚,能帮助人们看家护院。我最喜欢花豹,因为它既跑得快,又会爬树。我最喜欢蜜蜂,因为它们非常勤劳,可以酿出香甜的蜜。我最喜欢青蛙,因为它是庄稼的保护神。孩子是非常喜欢小动物的,设计这样一个说话、写话练习,结合了课文中独特的段落形式,选取了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在学生学习了雪儿放飞蜻蜓保护青蛙等内容之后,孩子们调用自己平时的观察所得,运用掌握的词句说、写出了动物的特点,更在不知不觉中体现了本课写兄弟俩争论时表明观点、列举论据的说理句式特点。形式虽然简单,但效果良好。看来,简单的课文其实并不简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入挖掘教材,找准语文训练的结合点,何愁课堂教学没有语文味?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