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1_T3704-2023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95849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DF 页数:51 大小:4.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_T3704-2023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DB21_T3704-2023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DB21_T3704-2023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DB21_T3704-2023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DB21_T3704-2023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13.060CCS P 90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T 37042023J XXXX2023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arbon fiber rainwatercollection module system20230330发布20230430实施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DB21辽宁省地方标准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技术规程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2、carbon fiber rainwater collectionmodule systemDB21/T 37042023主编部门:沈阳工业大学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23年04月30日2023沈阳1前言本规程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的通知(辽住建科202211号)的要求,由沈阳工业大学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本规程。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先进工作经验及其他相关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系统组成及主体材料;5设计;6施工;7质量验收;8运行维护。本规程的某些内容涉及用于海

3、绵城市建设的地面雨水导流装置(ZL 2018 2 1123682.5)、具有排气口的无机纤维雨水蓄释导流系统(ZL 2018 2 1827191.9)、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快速收集利用系统(ZL 2019 20071936.1)、一种基于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的海绵城市系统(ZL 2021 2 0880162.4)、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净化导流装置(ZL 2021 2 2712913.4)、分仓式雨水净化导流井(ZL 2021 2 2712920.4)、采用碳纤维蓄水板的绿色屋面结构及其系统(ZL 2022 2 2455862.6)等专利。涉及专利的问题,使用者可直接与主编单位及专利权人协

4、商处理。除此之外,部分内容仍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其他专利,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沈阳市工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均可通过来电和来函等方式进行反馈,我们将及时答复并认真处理。归口管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邮编:110001,联系电话:024-23448611;规程起草单位:沈阳工业大学,地址: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11号,邮编:110870,电子邮箱:。本规程主编单位:沈阳工业大学本规程参编单位:辽宁省建设科

5、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工程学院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中测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辽宁广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春市市政工程

6、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华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沈阳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沈阳天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杨璐 王庆辉 肖峻 杨宏旭 徐向飞 方琦 孙迎霞 聂长栋 刘鹏刘宝玲 白舜文 李亚峰 董雷 邱蓉 肖新波 金鹏 王立东 张祥楠张晓辉 刘超华 李刚 缪永刚 宁迎福 何琳 李松江 迟翔 宋奇 史永强邹运 孙驰 王麒 方凯飞 陈海 杨昆 孙宏亮 郑威 王琪淳 杨添喆 隋义谷超 朱未卜 尹强 姚聪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陈德龙 于永彬 吴成东 杜利军 夏志忠 于锋 管洪海3目录目录1 总 则.12 术语.23 基本规定.44 系统组成及主体材料.54.1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54.2 碳

7、纤雨水收集模块.54.3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74.4 雨水排气装置.84.5 数据传输装置.94.6 智能信息化平台.105 设计.135.1 一般规定.135.2 系统设计.135.3 系统节点构造设计.146 施工.246.1 施工准备.246.2 土方开挖.246.3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安装.246.4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及雨水排气装置安装.256.5 数据传输装置安装.256.6 回填.256.7 智能信息化平台建设.257 质量验收.267.1 一般规定.267.2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安装分项工程主控项目.267.3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安装分项工程一般项目.267.4 验收.278 运行维护

8、.288.1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调蓄设施运维.288.2 智能信息化平台运维.28附录A 体积吸水率试验方法.29附录B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去除率测试方法.30附录C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流量测试方法.31附录D 不同土壤环境碳纤雨水收集模块释水能力测试方法.32本规程用词说明.33引用标准名录.34条文说明.354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s.12 Terminology.23 Basic requirements.44 System components and body Materials.54.1 Intelligent carbon fiber rainwater

9、 harvesting module system.54.2 Carbon fiber rainwater harvesting module.54.3 Rainwater purification and flowtraining installation.74.4 Rainwater exhaust unit.84.5 Data transmission unit.94.6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105 Design.135.1 General provisions.135.2 System design.135.3 Design nodes.1

10、46 Construction.246.1 Construction preparation.246.2 Earth excavation.246.3 Installation of carbon fiber rainwater harvesting module.246.4 Installation of rainwater purification and flowtraining device and rainwater exhaust device.256.5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installation.256.6 Earthwork backfilli

11、ng.256.7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257 Quality inspection and acceptance.267.1 General provisions.267.2 Main control items of carbon fiber rainwater collection module installation project.267.3 General control items of carbon fiber rainwater collection module installation project

12、.267.4 System acceptance.278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288.1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arbon fiber rainwater collection module storage facilities.288.2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telligent system.28Appendix A Test method for volumetric water absorption.29Appendix B Test method for removal ra

13、te of rainwater purification diversion device.30Appendix C Test method for flow rate of rainwater purification diversion device.31Appendix D Test method for water release capacity of modules in different soil environments.32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3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34Explanation

14、 of provisions.3511 总 则1.0.1 为规范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的工程应用,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节能环保、提高工程质量,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与小区、公园与绿地、城市道路与广场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区内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采用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调蓄设施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运行维护等。1.0.3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设计、施工与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及辽宁省有关标准的规定。22 术语2.0.1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 intelligent carbon fiber rainwater

15、-harvesting module system由碳纤雨水收集模块、雨水净化导流装置、雨水排气装置、数据传输装置及智能信息化平台组成。2.0.2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 carbon fiber rainwater-harvesting module由高强力耐酸碱滤透表层包裹布包裹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芯材形成的长方体产品。2.0.3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芯材 carbon fiber rainwater-harvesting module core material采用复合交联技术工艺制造的褐色无机纤维,主要由天然岩石等无机材料经高温熔化后拉伸而成的纤维,经过缠绕加工而成的模块,将杂乱无章的纤维形成超薄的

16、初始纤维毡,经三维打褶处理后,加热固化成型。2.0.4 高强力耐酸碱滤透表层包裹布 high strength acid and alkali resistant filter-through surface wrap cloth由高强度化学纤维和一定比例的碳纤混合编织而成的纤维布。2.0.5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 rainwater purification diversion device由降雨产生的雨水径流导流至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内的通道,由固体悬浮物去除层、活性生物过滤填料除磷脱氮层、雨水净化导流孔组成,应具有良好的污染去除率功能。2.0.6 雨水排气装置 rainwater exhaust

17、 system由硬聚氯乙烯管制作而成,高出地面设置,用于排放模块内空气,利于地表雨水通过导流装置快速进入模块。2.0.7 分仓式雨水净化导流井 separate bin type diversion well for rainwater purification由道路收集汇入溢流式雨水口B格,经雨水口B格中的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导入碳纤雨水收集模块中,当碳纤雨水收集模块饱和后,雨水通过溢流堰口至A格,排入市政雨水管道。2.0.8 旋流分离环保雨水口cyclone separation rainwater inlet由截污篮、泥沙分离器及复合材质微孔滤芯等组成的一体式设备,具有高效截污净化、防蚊防臭

18、等功能。2.0.9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值。2.0.10 径流系数 runoff coefficient是一定汇水面积地面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是任意时段内的径流深度与同时段内的降水深度的比值,它综合反映了流域内自然地理要素对径流的影响。2.0.11 面源污染 non-point sources 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

19、纳水体遭受污染现象。2.0.12 植草沟 grass furrow是种有植被的地表浅沟,可收集、输送、排放并净化径流雨水。2.0.13 下沉式绿地 sunken green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2.0.14 下垫面 underlying 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绿地、水面、道路、广场及铺装等。2.0.15 调蓄容积 detention and revaluating volume雨水调蓄设施用于调蓄径流雨水的容积。2.0.16 生物滞留带 biological retention zone3通过土壤的过滤和植物的根部吸收等作用,对径流雨水进行

20、净化,去除大颗粒污染物并减缓流速的渗透设施。2.0.17 城市热岛效应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的现象为城市热岛效应。43 基本规定3.0.1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辽宁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在正常使用和维护条件下,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设计使用年限不得低于25年。3.0.2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与建设项目整体海绵专项方案的关系,确保基本功能,强化绿色海绵设施功能,实现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有机统一。3.0.3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

21、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3.0.4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及采用原材料应具有安全无毒无害性,对土壤及地下水不造成二次污染,且应符合现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54 系统组成及主体材料4.1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4.1.1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是由碳纤雨水收集模块、雨水净化导流装置、排气装置、数据传输装置及智能信息化平台组成,系统组成示意图见图4.1.1。1碳纤雨水收集模块;2雨水排气装置;3雨水净化导流装置;4智能信息化平台;5数据传输装置图4.1.1 系统组成示意图4.1.2 系统应用方式可与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市政管网、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绿

22、植屋面、透水铺装、绿地等设施结合应用。4.2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4.2.1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应包括高强力耐酸碱滤透表层包裹布和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芯材。4.2.2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芯材应满足以下规定:1 芯材主要化学成分应按表4.2.2-1执行;4.2.2-1%二氧化硅4050三氧化二铝1318氧化铁310氧化钙1828氧化镁5132 根据需求不同,可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加工形成普通型、增强型、超强型、绿植屋面专用型四种类型的芯材,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芯材相关技术参数应符合表 4.2.2-2要求。4.2.2-26技术参数普通型1200*250*(401200)mm增强型1200*200*(401200)m

23、m超强型1200*150*(401200)mm绿植屋面专型1200*250*(40100)mm检测标准目测褐色无机纤维块体积吸水率(%)93918894附录A抗压强度(kPa)759014560GB/T 1348025次冻融后体积吸水率(%)80757080GB/T 3301125次冻融后抗压强度(kPa)50608550GB/T 33011渗透性能(mm/s)5GB/T 25993化学性能酸度系数2.0GB/T 5480钾离子+钠离子4%GB/T 1549重金属含量(mg/kg)镉 0.03GB 15618汞0.08砷2铅30铬300铜50镍60锌150石棉不含HJ/T 206甲醛释放量(u

24、g/m)9CDPH/EHLB/标准测试方法V1.2TVOC(mg/m)0.5CDPH/EHLB/标准测试方法V1.2抗霉菌性能不支持生长ASTM C1338-194.2.3 高强力耐酸碱滤透表层包裹布具有一定耐酸碱性、抗冻融性能、强度和透水性,主要技术参数应符合表4.2.3技术要求及规定。项目单位数值测试方法物理性能单位面积质量g/m2110-140GB/T13762断裂伸长率纵向%70GB/T15788横向%75GB/T15788撕破强力纵向N380GB/T13763横向N370GB/T13763CBR顶破强力N1100GB/T14800等效孔径O90mm0.15GB/T14799垂直渗透系

25、数cm/s0.15GB/T15789化学性能(抗酸碱性能)GB/T17632质量变化率%1GB/T13762尺寸变化率%1GB/T 4667断裂强力保持率纵向%85GB/T15788横向%85断裂伸长率保持率纵向%85GB/T15788横向%85抗冻融性能(-20-室温,反复冻融25次)断裂强力保持率纵横向%85GB/T15788断裂伸长率保持率纵横向%85GB/T15788撕破强力保持率纵横向%85GB/T137637CBR顶破强力保持率纵横向%85GB/T148004.2.4 不同的使用场景,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应选用不同类型的芯材,根据应用场景不同需要满足最小覆土深度要求。不同应用场景对覆土

26、深度要求及芯材类型应参照表4.2.4执行。4.2.4mmmm绿地系统1200250(401200)150-3800普通型人行道下方1200200(401200)250-3500增强型停车场1200150(401200)250-3500超强型绿植屋面1200250(40200)100-1000屋面专用型4.3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4.3.1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由固体悬浮物去除层、活性生物过滤填料除磷脱氮层、雨水净化导流孔组成,应具有良好的污染去除率功能。4.3.2 活性生物过滤填料除磷型活性生物滤料应呈现多孔网状结构,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通过添加特种纳米活性成份,磷活性吸附点位更多,并缓慢释放功能性离

27、子,与磷充分结合生成无害的磷酸盐沉淀。4.3.3 除磷型活性生物填料的除磷过程应具备吸附、反应及沉降三个阶段。1 吸附阶段为水中溶解性磷酸盐类,包括正磷酸盐、偏磷酸盐以及磷酸氢盐等,在毛细作用下进入填料孔隙,填料中活性物质将各种形式的磷酸盐吸附固定在孔隙表面;2 反应阶段为聚集在孔隙表面的磷酸盐类物质与填料所含活性物质结合并发生化学反应,将磷酸盐等锁定于滤料物质中;3 沉淀阶段为随着反应进行,成团固体颗粒在外力(重力、冲刷等)作用下从填料表面脱落,填料表面活化点重新裸露,继续进行吸附-反应-沉降循环。由于本身仅有少量物质参与反应,所产污泥量可忽略不计,且滤料可长期保持活性。4.3.4 活性生物

28、过滤填料脱氮型生物滤料,应通过化学沉淀、吸附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微生物生化反应,持续去除污水的氨氮。1 离子交换应为滤料晶格中的 Ca2+、Mg2+离子与污水中的NH4+离子发生共沉淀作用,生成不溶性盐类并附着于滤料表面;2 吸附作用应为滤料内部有大量大小均匀的孔穴和通道,并具有很大的内表面积(800m2/g 以上),因而产生较大的扩散力,可用作氨氮吸附材料。且内部孔穴直径一般为810-101510-10m,孔道为 410-101010-10m,NH4+离子直径为 2.8610-10m,因此该滤料对NH4+离子具有很好的选择吸附性;3 微生物作用应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硝态

29、氮再经过后期反硝化作用转化为氮气,完成氨氮处理,且能通过硝化作用产生的H+溶解滤料中的钙离子,达到同时去除总磷之效果。4.3.5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根据需求应分为普通型和虹吸型两种,普通型由一种管材组成,虹吸型由两种管材变径组成,做法按图4.3.5执行,其规格尺寸按表4.3.8执行。8(a)普通型(b)虹吸型1雨水净化导流孔;2硬聚氯乙烯管;3磷、氮碳化去除层;4雨水固体悬浮物去除层图4.3.5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示意图4.3.6 普通型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应执行表4.3.6的技术要求。污染物污染物去除率检测方法总磷70%附录B总氮45%化学需氧量80%固体悬浮物90%注:普通型适用于水质去除率要求较

30、高的场所。4.3.7 虹吸型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应执行表 4.3.7 的技术要求。污染物污染物去除率检测方法总磷65%附录B总氮40%化学需氧量70%固体悬浮物80%注:虹吸型适用于下沉式绿地等对导流速度要求较高的场所。4.3.8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规格尺寸应执行表4.3.8的技术要求。型号公称外径(dn)(mm)公称壁厚(en)(mm)执行标准虹吸型粗管160,细管110粗管4.0,细管3.2GB/T5836.1普通型1604.0GB/T5836.1注:1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管材应采用硬聚氯乙烯平壁管或聚乙烯平壁管,管材应满足相关产品标准;2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管材开孔率宜采用20-30%,开孔长径8

31、0-100mm,开孔短径5-10mm。4.3.9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流量应执行表4.3.9的技术要求。型号长度(mm)竖向安装方式流量(m/min)横向安装方式流量(m/min)普通型1200-0.065虹吸型12000.1-注:流量表数值为设计中雨水净化导流装置设置数量提供参考依据。4.4 雨水排气装置4.4.1 雨水排气装置应按图4.4.1执行。91雨水排气孔;2硬聚氯乙烯图4.4.1 雨水排气装置示意图4.4.2 雨水排气装置规格尺寸应执行表4.4.2的技术要求。材质公称外径(dn)(mm)公称壁厚(en)(mm)高出完成面(mm)执行标准硬聚氯乙烯1103.250-100GB/T5836

32、.1注:雨水排气装置管材开孔率宜采用20-30%,开孔长径80-100mm,开孔短径5-10mm。4.4.3 雨水排气装置排气量应执行表4.4.3的技术要求。材质长度(mm)流量(m/min)硬聚氯乙烯12000.6注:流量表数值为设计中雨水排气装置设置数量提供参考依据。4.5 数据传输装置4.5.1 数据传输装置应包括金属立杆、太阳能板、蓄电池、传输线、传感器、发射器,数据传输装置应按图4.5.1执行。1金属立杆;2蓄电池;3太阳能板;4发射器;5传感器;6传输线图 4.5.1 数据传输装置示意图4.5.2 数据传输装置参数应符合以下规定:1 供电电源电压需满足数据传输装置使用电压,电压过高

33、时应设置电压转换器,将电压转换为符合数据传输装置使用的电压;2 数据传输装置温度测量范围应在-4080 区间,测量精度0.5;3 数据传输装置水分测量范围应在0100%,053%范围内精度应为3%;53100%范围内精度应为5%;104 传感器响应时间1s;5 数据传输装置可采用4G或5G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4.6 智能信息化平台4.6.1 智能信息化平台监管系统数据架构应涵盖企业和行业两个层级的雨水资源数据资源体系。4.6.2 智能信息化平台监管系统技术架构应根据系统的应用架构与数据架构,应在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和利用管理部门、雨水资源企业间合理配置相应的应用支撑平台、主机及存储系统、通信网络

34、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应用系统、数据采集终端系统等技术资源,还应考虑与部、省级雨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以及城市其他相关部门间的业务对接。4.6.3 智能信息化平台监管系统功能架构可根据需求,应增加雨量器、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模型模拟器、平台展示仪表等附加智能系统,可有效反馈降雨雨情、内涝风险预估、水质指标等实时数据,指导绿化浇洒、应急处理等管理工作。4.6.4 智能信息化平台终端系统应包括传感器、数据传输装置、信息化管理平台、移动终端等。4.6.5 智能信息化平台终端系统检测平台应体现在对城市水环境的智慧化管控,系统应对自然降水、海绵体前后水质水量、排水管网重要节点水质水量等数据进行长时间全面监测,从

35、而通过物联网将海绵城市中的水系、绿地与广场、道路、建筑与小区等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连接,为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4.6.6 智能信息化平台终端系统监测内容应符合以下规定:1 雨量监测系统监测不同区域的降雨情况,应提供准确的降雨数据,分析不同时间段、不同地段区域的雨量数据变化规律;2 海绵体监测系统通过压力水位和水质监测传感器应对人工湖、景观河、蓄水池等重要海绵体进行水位和水质监测,掌握雨水蓄积状况、确定再生利用方式,通过流量监测各个汇水区汇水面积变化,以起到提前预警、防治洪涝的作用;3 排水管网监测系统通过对管网排口、泵站及易涝点水量水质的监测能力,应分析海绵

36、建设与雨水管网的协调程度,有利于实现城市水安全系统的联合调度;4 遥感影像监测系统通过局部空天地遥感地图影像、矢量地图的监测和收集,应实现遥感影像地图和矢量地图切换;重点区域用无人机采集的倾斜数据制作三维地图,可通过三维地图以及卫星遥感影像观察海绵体以及地表水资源的变化;5 视频实时监测系统在各监测点安装视频监控设备,视频实时传送到指挥平台大屏幕上,应观测海绵体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远程指挥抢修、对7内日的视频进行回看,图像可同步到移动端APP,用于应急灾害处理。4.6.7 智能信息化平台评估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1 水质分析应对海绵设施建设前后径流水质控制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应包括水体pH、氧化

37、还原度、浊度、电导率等指标数值及年污染物总量削减率等评价指标;2 水量分析应对海绵城市建设前后径流水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应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峰值、地下水补给百分比、雨水回用率、雨水利用用途占比等;3 复合径流削减率分析应通过对多场次降雨的对比观察,计算和对比不同降雨场次的径流、污染物的复合削减率;4 技术效果评价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测算指标值,基于主客观分析确定指标权重,获得最终雨洪治理效果;通过对管网负荷的模拟,获得海绵建设与城市排水系统匹配度;115 多目标评价应基于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法,对海绵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过程进行经济成本、环境影响

38、和技术效用的测算;6 其他指标可包括海绵体绿化植被成活率、城市洪涝预警等级、城市热岛效应定量化评价、河道关键断面的水量水质指标等海绵体系内的其它评价指标。4.6.8 数据备份采用双机热备应对实时数据、报警信息和变量历史记录热备,主从机都正常工作时,主机从设备采集数据,并产生报警和事件信息,从机通过网络从主机获取实时数据和报警信息。4.6.9 联网策略应根据城市雨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及 应用的需求,完善现有通信信息网络系统,应包括雨水资源政务内网和外网、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网络要求,雨水资源政务外网同政务内网物理隔离,雨水资源政务外网同互联网逻辑隔离。4.6.10 主机与存储

39、系统宜采用虚拟化、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主机与存储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1 数据库与服务器宜采用物理主机构建双机热备或高可用集群,支撑数据库系统可靠运行。数据库服务器通过交 换机与存储设备实现连接,配置多路径负载均衡;2 应用服务器应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现有应用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配置,应根据业务量的服务器考虑配置负载均衡,搭建可用环境。4.6.11 智能信息化平台应围绕城市降雨、防洪、排涝、蓄水、用水等信息综合采集、实时监测和系统分析等业务需求,搭建智慧海绵城市监测平台、海绵城市智能评估系统、智慧海绵城市可视化管理平台三大业务平台,通过采集终端各种传感器数据汇总到业务平台,实现大

40、数据监控。4.6.12 智能信息化平台检测平台应对城市水环境的智慧化管控、自然降水、海绵体前后水质水量、排水管网重要节点水质水量等数据进行长时间全面监测,通过物联网将海绵城市中的水系、绿地与广场、道路、建筑与小区等基础设施进行有效连接,为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4.6.13 智能信息化平台监测方法应符合以下要求:1 在线传感器法应通过布置各类监测感知设备,并整合已有水雨情监测系统,建立全面的水务感知体系,实现对各类水务设施的实时在线监测,海绵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应符合表4.6.13要求;2 数据接入法应对已有的气象、水文、污水处理厂等监测数据进行接入,避免重复建

41、设;3 视频监控法应对于各河道、污水厂、调蓄池、排污口、积水隐患位置、湖泊、人工湿地、重点部位等视频监控设备自动采集的信息,通过采用自建光纤或移动4G的方式将数据上传至监控中心;4 APP人工填报法应对部分非传感器覆盖的区域,采用手持终端人工填报的方式,如人工水质采样数据、积水位置监测未覆盖区域、基础信息采集等工作内容;5 模型模拟法应通过部分监测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率定验证,保证模型可靠性后进行实测降雨数据的模拟分析,以达到非布点区域管网运行情况的分析。表表4.6.13 海绵城市监测指标体系海绵城市监测指标体系序号监测节点监测指标1降雨雨量2净化设施水位、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3蓄水设施

42、水位、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4处理设施水位、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5回收设施水位、化学需氧量、氨氮、固体悬浮物、流量6排水设施水位、化学需氧量、氨氮、固体悬浮物、流量、压力7遥感影像卫星影像、无人机采集正射影像、倾斜模型8摄像头实时监控视频124.6.14 智能信息化平台可视化管理平台应包括项目信息、考核信息、规划信息、调度信息、实时监测统计信息等综合信息,应提供网络、数据中心、应用系统、基础设施等系统的实时监控服务、日常运行维护管理以及系统优化服务。1 设备离线故障报警系统应对排口监测站、蓄水池监测站、内涝站点、雨量监测站以及视频监控站的所有传感器以及物联网在线状态进行实时动态监

43、测。当设备发生离线或者故障时、平台发出红色故障提示;2 气温、地下水预警系统应布设温度和地下水监测点并实施在线监测,对热岛效应进行定量化考核;3 水质、水量、传感器信号强度应对可视化平台可显示各海绵设施及其他监测点位的水质、水量传感器信号强度数据;实时更新传感器接收数据;设定报警值,在达到报警值时,系统做出报警提示。4.6.15 智能信息化平台工作管理APP应符合以下要求:1 APP应提供遥感影像地图和矢量地图切换、放大、缩小、点击查询等;2 APP应展示近7日海绵体的存水量、出水量、节水量统计数据;点击展示或关闭统计项;可进行每日数据分析,并形成报表;每日报表进行存档,可根据时间、类别查阅历

44、史报表,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为迅速决策提供支持。4.6.16 智能信息化平台安全应保障平台的各系统安全运行,需与业务架构、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紧密结合,满足平台上各类的业务应用、数据整合标准及规范的同时,从物理、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管理方面对关键的安全子要素进行防护。4.6.17 智能信息化平台通讯保密应在通讯线路上实现数据加密传输,个体访问业务系统采用虚拟专用网加密机制,对于传输数据进行加密,对于发布在互联网侧的业务,采用以安全为目标的超文本传输协议通道加密方式进行数据加密,有效防止外网和网络横向访问的数据传输安全。135 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落实海绵城市等相关规划,衔接排水防

45、涝、绿地系统等相关要求,应协调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与建设项目整体海绵专项方案的关系,确保基本功能,强化绿色海绵设施功能,实现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有机统一。5.1.2 根据建设项目周边环境和建设条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合理确定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化方案,应最大程度地发挥海绵城市系统设施的综合效益。5.1.3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使用规模应结合项目实际需求计算确定。5.1.4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规模应综合考虑项目下垫面类型、汇水面积、安全性能等要求条件,并充分结合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污染物去除率等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进行综合分析计算。5.1.5 智能化碳

46、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所用材料的技术性能指标,除应满足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5.1.6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设计使用年限不得低于25年。5.2 系统设计5.2.1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应用方式可与雨水口、雨水检查井、市政管网、开孔路缘石、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绿植屋面、透水铺装、绿地等设施结合应用。5.2.2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与雨水口结合应用时,根据不同应用环境选用不同种类的雨水口,雨水口分为常规型雨水口、分仓式雨水净化导流井及旋流分离环保雨水口等。5.2.3 智能化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系统与开孔路缘石结合应用时,采用的开孔路缘石数量需要

47、通过流量计算确定,具体计算应按下式计算:Q=VA(5.2.3)式中:Q-溢流量(m3/s);V-水流速(m/s);A-开孔截面积(m2)。5.2.4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按强度不同分成普通型、增强型、超强型、绿植屋面专用型四种类型。普通型适用于绿地;增强型或超强型适用于人行道、广场;超强型适用于停车场;绿植屋面专用型适用于屋面。5.2.5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应用场景处所选用的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类型及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表4.2.4要求。5.2.6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埋设深度可根据地下水位进行设计,埋设深度高于地下水位300mm以上。5.2.7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不同规格尺寸的拼接设计,

48、施工面较大的区域可采用高度尺寸较小的规格,施工面较小的区域可采用高度尺寸较大的规格。1碳纤雨水收集模块普通型尺寸选用长度1200mm、宽度150mm、200mm、250mm,长度和宽度为固定尺寸,采用高度40mm-1200mm尺寸进行变化调整;2碳纤雨水收集模块绿植屋面专用型尺寸选用长度1200mm、宽度250mm,长度和宽度为固定尺寸,采用高度40mm-100mm尺寸进行变化调整;3碳纤雨水收集模块最大抗压强度受力面为长度*宽度面,长度*宽度面应朝上摆放。5.2.8 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堆积高度应进行综合计算,最下层碳纤雨水收集模块承载能力应满足压在上方的饱和状态下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和覆土重量总和

49、,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堆积高度应小于5m。5.2.9 雨水净化导流装置设置方式:141普通型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应用于横向安装方式应符合表4.3.9要求,设置数量每1.3m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安装不少于一套,每套雨水净化导流装置20min雨水导流量不少于1.3m;2虹吸型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应用于竖向安装方式应符合表4.3.9要求,设置数量每2m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安装不少于一套,每套雨水净化导流装置20min雨水导流量不少于2m;3普通型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应低于雨水排口;4虹吸型雨水净化导流装置顶面安装高度低于完成面50mm-100mm;雨水净化导流装置周边应铺设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碎石范围直径应大于300m

50、m,防止水流冲刷和侵蚀。5.2.10 雨水排气装置应根据表4.4.3,设置数量每12m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安装不少于一套,每套雨水排气装置20min气体排出量不少于12m。5.2.11 雨水排气装置顶面安装高度应高出完成面50100mm。雨水排气装置顶部应设置防水透气网,防止雨水倒灌现象发生。5.2.12 数据传输装置布置方式及应用种类:3-4km半径内设置一套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风速、风向、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20处及20处以下碳纤雨水收集模块应用区域设置一套模块湿度、化学需氧量、水质悬浮物、浊度传感器等种类。数据传输种类应根据项目的环境需求进行设计。5.2.13 碳纤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智能化/通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