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pdf

上传人:宇*** 文档编号:3934063 上传时间:2024-07-24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202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202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202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202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 “十四五”时期粤港澳 大湾区发展重点02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摘要 11 新发展格局下的角色 21.1 双循环格局赋予大湾区的角色 41.2“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发展方向 62 共同推进国际创新中心建设 72.1 创新生态逐步完备 82.2 多层次发掘创新潜力并激发新动能 9 2.3 强化资源集聚,促进协同发展 133 绿色转型带动高质量增长 143.1 绿色转型四项重点领域 153.2 协同为基,数字为器开启绿色转型 214 打造世界级供应链与物流 234.1 突破管理体制差异 244.2 协调联动,升级智能供应链与物流 255 搭建高水

2、平开放平台 275.1 金融开放引领,合作区创新示范,RCEP政策助力 285.2 双向融合,联动域外 32结语 34尾注 35联系我们 36目录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摘要经过近四年发展,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前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成为创新载体;如今大湾区正进一步深化三地制度、关税和法域的协同,以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服务创新激发湾区市场活力,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十四五”时期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下被赋予重要角色,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支持港澳融入国

3、家发展的桥梁。结合大湾区现有基础和新发展格局下的角色,未来大湾区建设将重点围绕四个关键议题进行部署: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绿色转型标杆、探寻供应链协调发展的领先模式,以及搭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国际创新中心的重心是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珠三角产业创新优势,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加快形成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并将影响力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大湾区具备领先科技企业聚集、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科研产业贴合经济需求的优势,同时面临国际影响力、产业协同力以及企业创新力仍待加强的创新挑战。未来可以借助吸收国际资源,拓展粤港澳之间的科技优势互联,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打造高端产业体系,重视城市

4、群的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协同力;最后以源头科研创新引领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科技突破,加强企业创新力。大湾区绿色转型具有政策、市场机制和绿色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未来三地政府需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统一绿色标准;建立政府绿色产业基金、打造示范项目,带动绿色产业集聚并支持企业脱碳;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绿色产业融资需求,打造绿色金融中心。企业可借助数字技术开启零碳转型,突破碳核算瓶颈;顺应ESG等外部监管变化,推动业务可持续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制造业中心,涵盖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链体系,这些优势使得大湾区成为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新生态的最强竞争者。大湾区需进一步落实

5、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相关政策,深度融合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构建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的一体联动空间格局,共建物流平台,实现错位发展。针对传统的物流企业进行升级,形成以人工智能、物联网为核心技术支撑的供应链生态闭环。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有两个含义,其一,加强港澳与内地的双向融合与带动作用;其二,提升大湾区整体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建议大湾区进一步以金融为重点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运用科技提升监管协调和互联互通;完善并发挥重大合作平台制度创新优势,设置专责小组进一步完善三地规则衔接,充分发挥自由港制度延伸利好;结合RCEP的原产地累积等规则灵活进行海外布局,同时基于跨境电商优势打造数字贸易高地。2新发展格

6、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新发展格局下的角色13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从议题走向实施,成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也具备了国际顶级湾区的基础。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奠定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作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正式发布,从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建粤港澳发展合作平台八个方面为大湾

7、区发展指明方向。2020年,大湾区受益于开放力度提升、内部经济融通合作加强,以及各项惠企政策,在疫情冲击下仍保持了较强的经济韧性。2020年,除香港澳门,珠三角九市全部实现了GDP正增长(图表1)。大湾区整体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10%。除了具备较强的经济韧性,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技术、资金各要素加速自由流动。“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更有效的发挥大湾区人才与教育资源优势。前海、横琴、南沙及河套四大合作平台成为创新载体,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高新产业集群的建设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服务创新激发湾区市场活力,大湾区资本

8、市场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 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大湾区未来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指引。图表1:2020年大湾区内城市及区域经济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IMF5.9 2.8 2.8 1.8 1.7 1.6 1.3 1.1 0.6-17.2-20-10010广州肇庆深圳东莞江门中山珠海惠州佛山港澳4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1.1 双循环格局赋予大湾区的角色2021年是“十四五(20212025年)”的开局之年。2021年3月全国“两会”以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9、纲要 正式对外发布(以下简称 十四五规划),成为中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规划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分析了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紧扣高质量发展,清晰地展望了中国在新发展阶段的目标。并以此为指引,提出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1.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解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和更为安全的发展。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将成为内循环的主要动力来源,同时,“双循环”是开放的双循环,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循环(图表2)。国内市场是

10、“新发展格局”的立足点。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明确要求扩大内需,提升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十四五”时期将重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兴消费,着重鼓励线上线下消费模式的融合,推动绿色、健康和安全的消费模式。同时,通过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奠定消费的坚实基础。科技创新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十四五”时期,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在新一代信息

11、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要攻克卡脖子技术,形成更加安全可靠的产业链。高水平开放是“新发展格局”的动力。新发展格局下的更高水平开放,将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中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借助于自贸区和自贸港等高水平开放区域的先行先试政策,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多领域的合作,高水平开放将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公平和可持续是“新发展格局”的保障。在“

12、新发展格局”的指引下,“十四五”将更加聚焦于协调发展,以保证远景目标中提到的“共同富裕”能够实现。通过“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多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速发达地区现代化,促进欠发达地区的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面对全球资源和能源紧张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极有可能成为限制中国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中国将积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积极推广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图表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解析来源:德勤研究外循环内循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供给需求依

13、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要素资源需求供给5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图表3: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角色来源:德勤研究1.1.2 新发展格局赋予大湾区的角色十四五规划 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三个篇章都给予大湾区高度重视。配合这样的战略高度和方向,大湾区被赋予重要角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桥梁(图表3)。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平台:大湾区应该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紧紧围绕国家重大科技

14、基础设施领域,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大湾区作为拥有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应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守住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大湾区是国家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的重大区域战略,要积极稳妥的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优化区域间交通布局、深入推进内地与港澳重点领域规则制度衔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桥梁:大湾区作为连接内地与港澳的桥梁,要支持港澳参与、助力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内地与港澳在经贸

15、、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合作关系。未来,大湾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自己的主要角色,在重点领域深化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一流湾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平台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统筹优化交通资源配置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和制度衔接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桥梁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6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

16、澳大湾区发展重点1.2“十四五”时期大湾区发展方向结合大湾区发展现状和新发展格局下的角色,未来大湾区需积极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成为全国绿色转型标杆、探寻供应链协调发展的领先模式、成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图表4)。首先,基于现有的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环境良好、创新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大湾区应该更好的建设和完善国际创新中心,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凭借大湾区在过去两年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经验,大湾区可以被树立为全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标杆,在经济和可持续方面引领全国的高质量发展;第三,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基于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兴技术、绿色石化等产业形

17、成的产业链优势,充分发挥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作用,成为全国供应链协调发展的榜样;最后,大湾区不仅是当前国内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实际上也是港澳进一步融入内地的平台,借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大湾区将更好的帮助港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一国两制”展开新的发展篇章。图表4:大湾区在“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发展方向来源:德勤研究国际创新中心供应链协调发展榜样绿色转型标杆高水平开放平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的桥梁7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共同推进国际创新中心建设28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

18、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2.1 创新生态逐步完备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创新中心。2019年颁布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从国家战略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的重心是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珠三角产业创新优势,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加快形成开放互

19、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并将影响力辐射全国乃至全球。在国际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创新生态系统逐步完备。首先,创新机构聚集效应显著,科技和领先企业数量众多。从科创巨头型公司如华为、腾讯,到独角兽公司如大疆、一加,粤港澳大湾区诞生了一批强大的科创企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 2020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中国有227家企业独角兽企业上榜,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33家企业上榜,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排在旧金山湾区之后,居于第二位,与纽约湾区数量持平,反映出区域内科创氛围活跃。2021年8月2日,财富 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上榜企业再创新高,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数量上

20、大湾区拥有25家世界,较去年增加4家,首次超越纽约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东京湾区。其次,创新资源多城市联动效应显现,特别是高新技术从业人才供应充足。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资源,大湾区不像其他湾区的“单核”发展模式,而是以深圳、香港和广州三城为联动核心,生产要素在城市间快速流动的多层级城市群,从而实现了丰富的资源联动。其中人才的储备和供应更是联动的关键所在,大湾区一方面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进计划,另一方面优化人才要素跨境跨区域政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部发布的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0,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共拥有年末从业人员707.73万人,大专以上从业

21、人员占总人员的42.19%,留学归国人员比率0.3670%,质量结构较好。对比国内主要区域中心来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引进数量上已有一定优势,预计在大湾区颁布包括 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 关于推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等诸多高质量人才引进政策后,人才质量水平将有进一步提升。最后,创新环境逐步开放,科研产业结构定位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具备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逐步活跃的国际科创合作等良好创新环境。大湾区在此优势基础上,发展以高附加值、高知识密度为特征的高端产业链,为湾区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机遇。从科研产业结构定位来看,在世

22、界四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所属行业上,除纽约湾区重点部署医学、药学及生物化学外,其他三大湾区均重点部署包括电子信息、数据分析、及信息传输等战略性产业。粤港澳大湾区重点部署在电子信息、数据分析及处理、无线通讯、医疗等产业,十分符合数字时代的产业结构要求,具备较强的增长动能。9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级城市集群的基础,不仅具备优秀的经济活力和科研资源基础,同时在发明专利上的建树亦较为突出。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还具备强大的制造业集群优势,对科创成果的转化与落地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在如今国家重点部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

23、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将进一步以创新驱动新发展格局,推动产学研结合,成为从科技研发到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领先的国际创新中心。2.2 多层次发掘创新潜力并激发新动能当前,科技创新发展正重塑全球创新版图,科创驱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未来大湾区进一步升级的必选项。在当前世界新的竞争格局下,中美科技竞争趋势显著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将首先受到影响和冲击,湾区企业短期内将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的威胁,最为典型的是华为公司受到美国全面打压,但这也倒逼大湾区形成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在多个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从国际影响力、产业协同力和企业创新力等三个层次去发掘创新潜力,并激动新动

24、能。2.2.1 国际影响力:香港科创能力融入仍需时间,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的强大合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全球科技发展衔接,是中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作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亚太政治和经济利益的重要节点,仍保持着高度开放、连通国际的自由港独特优势,受国际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是未来中国保持与全球科技发展无缝衔接的重要平台。就深港地区而言,目前“香港科研资源+内地产业资源”的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发挥作用,香港科创能力深度融入仍需时间。未来如能实现香港的科创能力全面融入,大湾区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深圳、香港和广州三城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核心,在此基础

25、上,通过立体完善的交通物流网络,及5G通信、数据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间快速流动,可实现多层级智慧城市群目标发展。但目前由于“一国两制三系”制度差异等壁垒,人才、资金和数据要素流通存在阻碍,跨城市间科研合作情况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根据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0),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仅为0.95%,远低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除深港、珠澳“双极点”外,其他地区尤其外围城市与港澳的科研合作有较大进步空间。10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2.2.2 产业协同力:产业不平衡有较大改善,但东西环产业合作拓展仍待加强大湾区内部产业不平

26、衡已有较大改善,但各区域发展情况仍不平均,尤其东西环产业合作拓展仍待加强。就区域差异而言,珠三角较强,产业现代化及区域GDP产出规模已初步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东西两翼较弱,外围城市发展空间较大,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缓慢。2019年珠三角区域(含港澳)人均GDP达32.53万元,东、西翼人均GDP分别为4万和4.68万元。区域发展不平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最发达区域资源溢出,而急需资源发展的区域无法有效获得资源,不利区域协同。当前广州和佛山已经联合发布了 关于广州市、佛山市合作共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工作方案,在超高清视频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工业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4个产业领域深化产业协同。未来

27、大湾区仍需在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机器人等更多个高端产业领域拓展进入东西环合作。图表5:2019粤港澳大湾区各区域人均GDP产出对比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6050403020100珠江三角洲(不含港澳)珠江三角洲(含港澳)平均值14.5万元东冀澳门香港西冀13.6332.5330.8353.2244.6811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图表6:2019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数据来源:广东省科技数据统计年报深圳东莞佛山广州惠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05000100001500026,27812,18410,3799,5133,9552,8702,8212

28、,1461,02920000250003000012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2.2.3 企业创新力:高端产业领先的科技企业数量仍不多,创新源头活力仍待提升从2021年世界500强科技企业所在区域来看,旧金山湾区虽然上榜企业数量最少,但旧金山湾区企业的平均营收和利润显著高于其他湾区,并具有鲜明科技创新特色,上榜的10家企业有7家来自科技行业,其中包括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惠普、英特尔等互联网巨头。粤港澳大湾区上榜企业中,来自信息技术行业的有华为、腾讯、联想集团,数量和规模上与旧金山湾区仍存较大差距。同时在高端产业和高端技术上,大湾区企

29、业仍需追赶世界领先水平。以芯片行业为例,2020年8月国务院在 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 中提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19年30%的基础上,在2025年达到70%。当前中国芯片使用量占全球60%,而其中又有60%在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大湾区芯片产业已有很好的发展势头,但距离台积电、三星等高端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创新源头活力仍待提升。图表7:粤港澳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世界500强部分上榜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数据来源: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1291.84698.64607.422745.151825.271430.15859.65778.67566.390.0

3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华为腾讯联想集团苹果Alphabet微软Facebook英特尔惠普(亿美元)13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2.3 强化资源集聚,促进协同发展2.3.1 吸收国际资源,拓展粤港澳之间的科技优势互联通过在特定区域实施特殊监管政策,发挥香港高度开放、连通国际的自由港优势,务实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国家战略提供强力支撑的重大举措。目前深港之间已开始建立深入合作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

31、区”,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强跨境科技合作,打造“国际科技特区”。沿着这条思路,建议政府拓宽大湾区创新核心区域范畴,持续推动粤港澳之间的科研政策、机制、标准紧密衔接。一方面,借助香港区位优势发挥国际合作模式,吸收更多国际创新资源,并支持来自不同国家、行业、类型的机构共同申请大湾区科技项目;另一方面,推动三地共同规划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三地优势资源,借助河套、横琴等深度合作区,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科技聚集效应加速。2.3.2 打造高端产业体系,重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当前大湾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产业转型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和

32、产业转移中,建议政府进一步引导各城市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形成功能突出和特色明显的产业链跨区域分布的新格局,推动大湾区产业高端化发展进程,为培育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产业集群提供支撑。如半导体芯片产业,当前广东省政府已计划在珠三角地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芯片设计和软件开发聚集区,并提供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扶持以及产业园区扩容等保障和支撑。同时国务院近期发布的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 也提出,澳门需要加快构建特色芯片设计、测试和检测的微电子产业链。政府可借助大湾区全产业链协同推进的优势,鼓励更多在设备零部件研发制造上与研究所的项目合作,奖励可实际落地的产学研

33、一体化项目,实现从本土应用场景出发设计芯片的突破和发展,最终完善“一日产业圈”大湾区高端芯片产业体系。大湾区打造高端产业体系的同时,亦要重视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设置有利于各城市利益均衡的补偿机制。当前大湾区仍面临诸多管理体制、物流融通、信息共享、人才引进方面的协同发展障碍,建议政府从行政、基础设施、资金及法律等多方面促进大湾区协同创新。1)行政方面:推动跨层级、跨地区政务办理的数字化,减少流程繁琐性,降低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交易成本和行政负担;2)基础设施方面:加快完善深港之间联系的交通物流网络,提升科研人员、设备和材料通关效率和便利化程度,降低创新要素流动成本,同时在工业产业园、产业聚集地和

34、大型企业等特殊场景下,加快5G基站、大数据中心建设,以最大化力度支撑企业智能化升级;3)资金方面:可借鉴新加坡科研管理和立项评审制度,完善科研项目跨境资助机制,研究建立科创企业投资基金出入境绿色通道;4)法律方面:在有关知识产权的司法、仲裁方面还应形成跨境保护合力,为科创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2.3.3 以源头科研创新引领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创新突破一条完整的科技创新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金融赋能等五个阶段,其中基础研究是源头,重要性最高。深港穗创新集群在PCT申请总量方面具有优势,而在科学出版物、基础型发明专利等方面上并不占优势,表明大湾区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较强,

35、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亟待加强,这也是大湾区高科技企业数量和营收不能抗衡旧金山湾区的主要原因。粤港澳大湾区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实现创新突破,就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重要性。大湾区需推广新型研发模式,加速“科研+产业+资本”聚集,实现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建设、市场化运行。通过建立创新平台,盘活湾区丰富科研教育力量,培育更多科创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和科创成果落地转化、实际应用。在此基础上,推动传统企业加快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向产业链上游转移,通过多方主体合作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源头科研创新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来源于基础研究,而多领域跨行业研究则会引发更多创新突破。以生物科技产业为

36、例,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与生命健康相关的生物医药倍加关注。香港在生物医药和医疗科技方面有着深厚的科研基础、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国际级的金融服务等优势,而深圳则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以及人工智能等产业具有优势。港深在基础研究合作领域潜力巨大,如融合人工智能的纳米机器人可以实现传导体内数据、疏通血管、攻击病变细胞等多种功能,它在医疗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可引发医疗系统的大变革。通过聚焦生物科技这个行业,有利于打开科研体制衔接的突破口,建设好科技创新的国际平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点,推动深港合作开创新局面,最终实现大湾区科技创新突破。14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

37、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绿色转型带动高质量增长315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大湾区经济体量大、增长势头强劲,能源需求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35年,大湾区人口总量将增加到约1亿人,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仍将占比30-40%。在中国3060“双碳”目标约束下,大湾区不仅要带动中国经济增长,更要带动中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大湾区可以说是中国绿色转型的先行示范区,在制度和科技创新方面率先探索,但具备先发优势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本章将从绿色政策、绿色基础设施、绿色技术和绿色人文四个角度分析大湾区绿色转型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策略思考。3.1 绿色转型四项重点领

38、域3.1.1 绿色政策:先试先行优势明显,但湾区系统性目标和协同治理机制尚未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大湾区未来政策制定的导向,强调绿色发展、保护生态,其战略定位包含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发展目标包含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优美。同时,该文件也提出两步走的时间表:到 2022 年,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初步确立;到 2035 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全面建成。大湾区绿色转型具有明显的先行优势。香港在2014年实现碳达峰,可以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经验。广东是全国低碳发展的先行省,2013年启动碳

39、排放权交易市场,纳入钢铁、石化、电力、水泥、航空、造纸六大行业约250家控排企业,覆盖广东省70%的能源碳排放量。截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69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的38%,位居全国第一1。但大湾区尚未形成整体的生态环境治理顶层设计、碳排放控制制度和目标体系以及三地协同治理的机制,为其下一步绿色转型带来挑战。生态系统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征,是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整体。然而目前的生态环境治理却呈现“碎片化”、“属地化”状态,治理工作被纵向分割为港、澳、广东三地及以下的市级、区级、镇级等多个区域。在同一城市,又被横向划分到不同部门2。另

40、外,欧洲部分国家正在考虑征收碳边境调节税/碳关税,大湾区是出口企业的集聚地,其中广东省进出口规模占全国22%,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分析碳关税的影响和可行应对措施,做到未雨绸缪。16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3.1.2 绿色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建筑、信息及通信行业绿色发展与世界级湾区仍有差距大湾区整体第三产业占比68%,制造业以先进制造为主,已经淘汰大部分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因此大湾区工业领域绿色转型压力不大。德勤认为大湾区绿色转型的核心是支持区域基础设施的四大行业转型,即能源,交通物流,建筑和信息通信。我们看到在全球范围内,这些行业都开始与化石燃料文明脱钩,转而与

41、绿色能源、清洁技术、可持续发展等生态社会核心特征结合3。大湾区的四大基础设施行业绿色转型处于不同阶段,并面临各自不同挑战。大湾区清洁能源基础较好,但清洁能源占比、能效不及其他世界级湾区。大湾区集中核能、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光伏、天然气利用、分布式能源、综合能源等多个清洁能源领域,有利于扩大清洁能源生产和利用。但清洁能源占比和能效仍然较低,以广东省为例,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生物质能发电量占比23%,而旧金山湾区的加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0%。广东省能源强度是东京湾区2.3倍、旧金山湾区1.4倍,依然具备提升空间。大湾区交通电气化具有优势,有望在全国率先实现转型。交通业的绿

42、色转型取决于交通电气化程度,包括从燃油动力车向绿色能源电动汽车转型、车辆电网整合、向共享交通服务转型。大湾区向电动汽车转型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合计销量112万辆,广东省为销量最多省份,其中深圳、广州分别位列销量前十城市的第三、第四名(图表8)。2020年11月广东出台方案打造大湾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示范区,整合省内产业资源,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力争在2022年实现首批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运行;方案还提出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约300座加氢站4。图表8: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城市排行数据来源:电车资源,德勤研究上海市北京市深圳市广州市天津市杭州市

43、成都市郑州市重庆市柳州市125,46090,93875,92253,28242,53641,02031,61529,52326,99923,70117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比较完善,缺乏龙头企业带领大湾区建筑绿色智能转型。大湾区作为都市圈,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尤为重要。以香港为例,由于土地供应紧缺,香港不得不使用大量材料和能源建造运营高层建筑。据统计,香港约坐落4.2万栋建筑,其中包括8000栋高层建筑。数据显示,香港高层建筑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香港地区的60%5。深圳、广州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大湾区各地政府在绿色建筑领域政策相对完善,既有目标规范

44、也有鼓励措施。2021年2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就明确提出市民用公积金购买绿色建筑,住房贷款额度可上浮6。大湾区的绿色建筑行动也正当时,除了传统的更换外观材料、安装节能型人工照明设备、改善空气处理装置、增加需求控制通风系统等方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嵌入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建筑,使之成为零碳或低碳节能的智能建筑。越来越多建筑在照明、电梯、空调等不同设备上安装传感器系统,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优化其能源效率。随着物联网与建筑的充分结合,未来每个节点建筑的角色将进一步扩展,甚至充当分布式数据中心、绿色微型发电厂、储能站和物流中心。全国范围内海尔已

45、经开始利用其智能家电系统重新定义建筑为智能节点,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聚合,丰富家庭生活和商业。大湾区内尚未出现类似的龙头企业带领建筑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信息及通信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绿色转型不容忽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用户量指数级增长,数据中心数量激增,通信网络设备扩张都带来能源消耗和碳足迹的急剧增加。据联合国环境项目评估,通信技术行业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6%,这个比例将在 2030年超过23%7,其中大约45%的排放量由数据中心产生。大湾区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产业聚集地,并持续加大相关投资。广东省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2021-2

46、025)提出建成广州、深圳两个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和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汕尾、湛江、肇庆、清远、云浮9个数据中心集聚区。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已投产使用的数据中心数量约为160个,预计到2025年底,全省新增数据中心投资额1,480亿元8。如此庞大的投资规模,如果没有与低碳绿色技术结合,很可能造成大量资产搁浅,使投资遭受潜在损失。大湾区的科技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腾讯作为中国政府提出碳中和时间表后,第一家表态响应的科技巨头,提出将开展碳核查,制定碳中和策略与路线图。华为也在积极探索零碳解决方案,赋能各行业零碳发展。国际上,谷歌、苹果、Facebook等科技巨头早已设立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目

47、标并取得成效,大湾区科技企业可以参考国际同行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在实现自身碳中和目标基础上,带动ICT生态及其他行业的绿色转型。18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图表9:四大湾区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比较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来源:德勤研究能源: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2.61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3.7吨标准煤、能耗强度:0.24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广东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23%9;交通:广东省公交电动化率:97.5%、新能源汽车保有量:65万辆;建筑:广州新竣工绿色建筑面积占比:74%;信息及通信:广东省数据中心能效2019年平均PUE值

48、(电能使用效率,越接近1越优)为1.7710(全球平均值为1.58),2022 年PUE 要求指标1.30。能源: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1.17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4.4吨标准煤、能耗强度:0.09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东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15.3%;交通:东京湾区有全世界最密集的轨道交通网,湾区内80-90%通勤客运依赖轨道交通,氢能利用世界领先,主攻下一代氢燃料电池等新技术;建筑:为大东京都市区政府部门的建筑制定了全球最高级别的节能标准;要求新建大型建筑引入能源节约认证制度;提高房屋节能性能;信息及通信:东京数据中心PUE平均值1.22。能源: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0.7

49、2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11吨标准煤、能耗强度:0.15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加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30%(2018)、50%(2025)、60%(2030),旧金山湾区支持与自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立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奠定其成为全球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的地位;交通:旧金山电动汽车保有量:10,648辆;旧金山湾区快速交通系统系统与无线公司合作,将5 G移动连接引入列车系统的隧道、车站和车厢,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筑:制定了美国最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及节能环保的补贴政策;投资建造零净能源 ZNE 建筑,超过 6500 栋建筑使用光伏系统;信息及通信:美国比较先进的数据中心PU

50、E值约为1.2,Google位于加州的数据中心PUE值1.16。能源: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2.36亿吨标准煤、人均能源消费量:11吨标准煤、能耗强度:0.14吨标准煤/万元人民币;纽约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30%;交通:纽约州电动车保有量:71,081辆,提出2050年80%的出行要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方式,加大对公交、地铁和轻轨服务的投资;建筑:实施“智能建筑项目”旨在建立一套社会网络性平台,共享160万幢建筑的相关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2600万平方米面积房主、住户的大量信息,信息的收集与共享;信息及通信:美国比较先进的数据中心PUE值约为1.2,雅虎纽约数据中心PUE值1.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