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3_T 3489—202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93270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8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3_T 3489—202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DB23_T 3489—202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DB23_T 3489—202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DB23_T 3489—202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DB23_T 3489—202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ICS91.040.10CCS A 1623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3489202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2023 07 05 发布2023 08 04 实施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23/T 3489202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25组织管理.36综合风险评估.37隐患排查治理.48应急保障.59预案编制与演练.710宣传与培训.811创建程序.812持续改进.9附录 A(资料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10参考文献.16DB23/T 3489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2、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减灾中心、黑龙江省北方韧性城市研究院、黑龙江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磊、张天军、叶薇薇、程庆生、杜永刚、张春雨、孙磊。DB23/T 348920231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基本要求、组织管理、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应急保障、预案编制与演练、宣传与培训、创建程序和持续改进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其他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3、创建工作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893.1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第1部分:安全标志和安全标记的设计原则GB 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T 10001公共信息图形符号(所有部分)GB/T 15566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总则GB/T 236482009社区志愿者地震应急与救援工作指南GB/T 263762010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GB/T 296392020生产经营单位生

4、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36750家用防灾应急包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DB23/T 3105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要求和使用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减灾在灾害管理的各个阶段,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灾害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来源:GB/T 263762010,2.3防灾灾害发生前,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预防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DB23/T 348920232来源:GB/T 263762010,2.4救灾灾害发生后,开展的灾情调查与评估、物资调配、转移

5、安置、生活和医疗救助、心理抚慰、救灾捐赠等一系列灾害救助工作。来源:GB/T 263762010,2.7风险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损失严重性的组合。其中,可能性指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的损失程度。隐患可能导致灾害事故发生的缺陷因素。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极端的气象和环境、管理缺陷等因素。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在一定外因作用下易于受到伤害和损失的性质。注:在相同的致灾因素影响下,不同的承灾体因其自身固有特征及属性,呈现的不同的损失程度或情况。社区一定区域内由居民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注:包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来源:GB/T 236482009,

6、2.1,有修改灾害信息员从事灾害风险和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递、整理、分析、评估等工作的人员。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最大程度减少事故损害而预先制定的应急准备工作方案。来源:GB/T 296392020,3.1应急演练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模拟开展的应急活动。来源:GB/T 296392020,3.3综合减灾对各种自然灾害及其全过程进行整体研究。4基本要求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的基本要求:DB23/T 348920233在申报年及前 3 个自然年内未发生责任灾害事故;有社区灾害风险定期评估制度,有社区灾害风险及疏散示意图、隐患清单和脆弱人群清单;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警信息覆

7、盖率 100%;有综合应急队伍,至少有 1 名经过培训的灾害信息员;有满足社区需求的应急避难场所;有社区医疗救护站;有符合建设要求的微型消防站,消防通道畅通;有应急物资储备点,有通讯类设备、救援类装备、临时维生物资等;有符合社区特点的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和大型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社区内主要建(构)筑物应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5组织管理组织机构5.1.1建立社区综合减灾领导机构,统筹本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减少灾害损失。5.1.2社区综合减灾领导机构宜由社区(村)党组织、居(村)民委员会、物业企业、驻区单位等共同组成。宜下设隐患排查、卫生救护、物资

8、保障、社会力量、宣传教育等小组并明确职责。5.1.3社区综合减灾领导机构每半年至少召开 1 次专题会议。制度建设5.2.1制定社区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预警信息发布和灾情报告、预案管理和演练、宣传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制度。5.2.2与应急管理、民政、公安、自然资源、水利、卫生等部门及有关社会组织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推进综合减灾信息、设施、能力等资源的共建共享,构建应对灾害的区域性应急联动与自救互助体系。网格化管理5.3.1将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与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5.3.2宜依托社区现有网格化管理体系,施行综合减灾网格化管理,实现减灾网格覆盖率 100%。5.3.3宜吸

9、纳灾害信息员、物业管理人员、楼栋长、志愿者等参加网格化管理。经费保障社区综合减灾方面有专项经费预算,并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6综合风险评估应及时开展社区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排查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方面的隐患,识别社区的主要危险源,调查主要承灾体分布及其脆弱性、减灾能力和资源底数,每年至少开展 1 次社区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宜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极端的气象和环境、管理缺陷等方面,梳理识别社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威胁,形成风险清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DB23/T 348920234城市社区宜重点关注消防安全、公共设施、外来人口和脆弱群体、人员密集场所、交通安全等方面的风险。农村社

10、区宜重点关注山洪涉水、坝内滞留、用电用火、农机农药、脆弱群体等方面的风险。工业园区或企业型社区宜重点关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家居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风险。收集当地主要致灾因子时空分布及其强度信息,包括当地气温降水、周边江河水库的历史高位等,形成能反映其规律特征的调查资料。调查社区内主要承灾体分布及脆弱性,主要包括:人口、房屋、农作物、道路桥梁、水库堤防等。重点是主要建(构)筑物、基础设施的选址合理性及其设防达标情况,以及脆弱人群的空间分布,形成调查资料并根据较大变化及时更新。根据各类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时空交汇情况,评估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大小,筛选常见易发或可造成重大损失的灾

11、害、事故,作为社区的主要风险,明确管控措施,形成清单或台账。应根据综合风险评估结果,结合社区减灾资源能力分布等情况,制作清晰、易识别的社区风险和应急疏散路径图等。图中应标明灾害风险类型、风险等级、位置分布、影响范围、威胁时间、疏散目的地及路径、消防和医疗等设施位置、指北针、图例等内容。社区风险图和应急疏散路径图等应及时公开,并放置于社区内人员必经路口、人员聚集地、主要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7隐患排查治理基本要求7.1.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受高致灾威胁或高脆弱性的承灾体及不达标的重要承灾体或防护工程列入清单,闭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7.1.2各项隐患治理及风险化解措施应明确实施主体、职责、组织

12、框架、时间节点、完成标志等。7.1.3整改治理期间,应制定切实有效的临时避险措施,并设立警示标志。警示标志的图形符号、文字和颜色等应符合 GB/T 2893.1、GB 2894、GB/T 10001 以及 GB/T 15566 的相关规定。自然灾害隐患排查治理7.2.1洪涝灾害7.2.1.1汛期前,应组织全面排查社区周边附近沟道岸坡、河(沟)道淤积、阻水建筑、蓄滞洪区内生产生活人员等隐患,及时上报,并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隐患治理工作。对塘坝水库、低洼水浸点和车库等地下空间等易涝隐患,做好防洪准备,保证设防措施达标。7.2.1.2凌汛期,宜安排专人密切关注行凌安全,发现异常或有成灾迹象,及时向有关部

13、门申请破冰或组织群众转移避险。7.2.2风雹和台风接到预警后,及时巡查易受大风影响的建(构)筑物,发现问题立即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加固,并做好内涝预防。7.2.3雨雪冰冻及时组织协调清理架空线路、厂房顶棚等建(构)筑物,以及高大树木等处的积雪积冰,减轻或避DB23/T 348920235免灾害影响。7.2.4森林和草原火灾有林(牧)区社区周边定期开展森林和草原火灾隐患排查,协调有关部门开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7.2.5地质灾害做好日常巡查,发现辖区内及周边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迹象,应及时设立警示标志,提醒居(村)民避让,并联系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事故灾

14、难隐患排查治理7.3.1协调敦促行业主管部门、产权单位、物业公司等机构依规定期对线路设施进行检查维保,确保供电、供水、供气、供暖、防雷、电梯等公共设施运行安全。7.3.2组织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联系有关部门治理私搭乱建及违规装修改造等行为,保证消防车通道及室内外疏散道路等生命通道的畅通。7.3.3联合物业公司等单位进行定期巡查,确保住宅的管井防火封堵严密,电缆井、管道井等公共区域及配电柜、电表箱等处无堆放可燃物品,辖区内无私接乱拉现象。7.3.4加强社区内电动车管理,做好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停放和违规充电等行为。7.3.5协助监管部门定期检查社区违规储存、使用或销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情

15、况,社区内使用燃气的餐饮场所全部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使用瓶装燃气的餐饮场所,瓶装燃气储存总量和存储场所符合相关要求。7.3.6协助有关部门定期排查生产、储存、经营与居住混合的“多合一”场所,及时纠正违规住人现象,清理违规生活设施,居住区与生产经营区应有效防火分离。7.3.7做好社区内在建工地、削坡建房(含泥砖危房)及周边采矿空区、尾矿库等日常巡查,发现隐患及时联系其主管部门采取管控治理措施,并设置警示标志。7.3.8敦促社区内民贸、文旅、宗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定期监测客流峰值,评估风险,并制定有效的极大客流应急措施。8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8.1.1预警预报8.1.1.1根据社区实际

16、,建设社区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等设施,能够监控各类灾害风险隐患情况,能及时发布当地气象、水利、林草、地震、交通等部门关于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方面的预警预报和实时信息,能及时响应有关部门的应急协调联动指令。8.1.1.2宜应用社区广播、智能楼宇对讲系统、线上业主微信群等新技术,结合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确保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社区全体居(村)民,引导疏散避险。8.1.2消防设施8.1.2.1各类建筑应按 GB 50016、GB 50140 的规定设置消防设施,配备灭火器材。每月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DB23/T 3489202368.1.2.2设置微型消

17、防站,城市社区应有 3 人以上消防队员,消防队员应由受过基本灭火技能训练的保安员、治安联防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行政村应有 2 人以上消防队员,并至少配备手抬机动泵 1台、水罐车 1 辆(农田用车)、加水点 1 处。8.1.2.3消防车道应符合 GB 50016 基本要求,建筑之间不违章搭建建(构)筑物,不占用防火间距、消防车作业场地,不设置遮挡排烟窗(口)或影响消防扑救的架空管线、广告牌等障碍物。8.1.2.4居住区绿化应避免遮挡排烟窗(口)或对消防扑救造成影响。8.1.3社区医疗救护站8.1.3.1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平战结合,建设医疗救护站(点),成员宜由社区医生、退休医疗工作者和受

18、过医疗急救技能培训的红十字会员等组成。8.1.3.2备有一定数量的医疗物资、器械和装备,满足临时急救及卫生防疫等应急需求。8.1.4应急避难场所8.1.4.1结合社区常见灾害类型和风险等级,根据 DB23/T 3105 中 5.2 的规定,在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基础上,通过改扩建及“平灾结合”等方式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复合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居(村)民紧急避险和转移安置需求。8.1.4.2在居民区、关键路口、应急避难场所等地的醒目位置,设置安全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张贴应急疏散路径图。并根据隐患排查治理、综合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等情况及时更新,定期维护,清理遮挡,确保指引高效,内容准确。8.1.4.3

19、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避难场所应符合 DB23/T 3105 中 7.2 的要求。8.1.5抗震设防社区内学校、医院、生命线系统等重点设防类设施,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其他重大工程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主要建(构)筑物均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应急物资8.2.1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8.2.1.1应建立社区应急物资储备点,备有临时维生物资、基本医疗防疫物资和疏散安置用具等应急物资,备有可供 20 人以上应急救援队伍使用的工具、应急通信、应急照明等装备,满足短临避难需求,并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8.2.1.2建立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机制,有效管理、定期更新

20、。宜实物储备工具、装备等保质期较长的应急物资,协议储备食品、药品等保质期较短的应急物资,并明确物资储存、供应方的职责及违约责任等。8.2.1.3宜预先在社区内设置一定数量的物资分发点,避免居(村)民集中领取分发时因拥挤失去秩序,发生事故。8.2.2家庭储备鼓励和引导居(村)民家庭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具体物品可参照GB/T 36750,并根据当地特点适当增减储备项目。DB23/T 348920237应急力量8.3.1建立 20 人(含)以上的社区综合应急队伍,根据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培训考核,配备适合当地灾害救援特点的救援装备,承担预警信息收发、疏散引导、先期处置、应急救援、救援演练、科普宣

21、传等工作任务。8.3.2社区至少有 1 名灾害信息员,从事灾害事故等应急信息报送工作,每年至少参加 2 次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消防等培训。8.3.3发动社区网格员、居(村)民代表、楼(栋)长、医院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组建 10 人以上应急志愿者队伍,发挥具备医疗、教育、应急等专业技能的居(村)民以及挂职干部、支教教师等在社区综合减灾中的作用。8.3.4与邻近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9预案编制与演练预案编制应根据社区综合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结合社区现有能力和资源,邀请社区综合应急队伍、社会组织和居(

22、村)民代表等参加,编制符合当地特点、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预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基本情况:社区简介、社区面积、人口数量、房屋数量、社区内河流和桥梁等;灾害隐患:风险隐患点情况及其分布位置,明确防范措施,注明社区应急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社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架构图和应急指挥机构设置地址;预警预报:灾害种类、预警级别、疏散信号和涉及区域;人员转移:转移人数、脆弱人群转移人数、结对帮扶责任分工;转移路线:以较大建筑为单位,设置疏散转移路径;避难安置场所:避难场所类型、位置、应对灾害类型及其避难容量;灾后救助:按时填报信息表,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开展失踪人员搜救、防疫消杀及废墟清理等工作;信息传递:行政

23、决策传递、转移安置和灾情信息收集上报;需要落实的其他工作:如较长转移路线上的饮水、休息和医疗点布设等。预案演练9.2.1社区应根据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和预案编制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9.2.2广泛动员社区内居(村)民、社会组织、单位和志愿者参与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开展 1 次社区综合性应急演练,社区居(村)民参与比例不低于演练总人数的 30%。9.2.3根据检验目标和社区实际制定演练方案,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地域范围、参演人员、持续时长等,环节应包括监测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9.2.4应急演练形式主要包括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等。9.2.

24、5在演练实施过程中,安排专人记录参与组织和个人的表现。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总结,及时修订应急预案,不断提升预案的针对性、适用性、操作性。DB23/T 34892023810宣传与培训宣传10.1.1组织宣传10.1.1.1开展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教育,普及综合减灾常识,树立安全风险意识,掌握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育安全文化素养,增强居(村)民的参与度和归属感,激发社区全体减灾合力。10.1.1.2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消防日、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宣传日,中小学生寒暑假期间,以及农闲、节庆、集市、庙会、民俗活动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等时机,广泛开展符合当地特点的宣传活动。

25、10.1.1.3至少每半年集中开展 1 次大型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活动。10.1.2宣传场所10.1.2.1应设置用于综合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包括安全宣传栏、橱窗、活动中心等。10.1.2.2有条件的社区宜建设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或应急体验馆,定期向社会开放。10.1.3宣传方式10.1.3.1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通过设置防灾减灾专栏专区、张贴减灾宣传材料、设立安全提示牌等加强宣传教育。10.1.3.2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载体的防灾减灾宣传作用。10.1.3.3宜利用文艺团体、业余文艺演出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综合减

26、灾文化创演活动。10.1.3.4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主动向社区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脆弱人群科普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自救互救常识。10.1.3.5及时了解外来人口情况并发放本社区灾害避险等应知应会明白卡,引导其迅速加入社区综合减灾管理网格。10.1.3.6定期发放社区风险隐患清单、各项应急预案及流程图、疏散路径图、避难场所功能布局图等,确保重要减灾内容覆盖全体居(村)民。培训10.2.1根据社区综合减灾各项工作需要和社区应急救援队伍业务知识需求,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应急救援队伍等相关机构人员开展综合减灾业务和专项技能培训。10.2.2应定期及临机根据培训目的、内容、对象的特点,选择集中、网

27、络和体验式、沉浸式等不同方式开展培训。宜邀请专业部门、单位,或委托专业机构提供社区相关培训服务。10.2.3宜建立培训考试制度,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合格人员发放合格证或建档备查,将培训考试成绩作为进入专业队伍的参考条件。11创建程序申报DB23/T 34892023911.1.1申报条件11.1.1.1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应满足第 4 章的全部要求。11.1.1.2创建单位自评成绩应达到 80 分以上。评定内容及分值见附录 A。11.1.2申报流程11.1.2.1创建单位应当开展自评自查,填写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材料,并提交至所在行政区域的县级减灾委员会办公室。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材料

28、包括:a)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申报表;b)社区综合减灾典型材料;c)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有关图片;d)视频资料等。11.1.2.2县级应急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气象、地震、消防等部门和单位进行材料审核、现场核查并评分,将确定的候选社区名单及其申报材料上报至市级减灾委员会办公室。11.1.2.3市级应急管理部门牵头,会同气象、地震、消防等部门和单位在审核社区申报材料、综合评估、实地抽查基础上,按要求将本年度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名单及其申报材料上报至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评定11.2.1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评定采用打分制,总分为各项指标得分之和,满分 100 分。11.2.2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按照创

29、建标准,组织应急、气象、地震、消防部门成立验收组,依据评分标准,采取实地验收、审阅档案等方式对各地申报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对象逐个验收评估。结果公示11.3.1省应急、气象、地震、消防等部门在审阅社区申报材料、验收评估基础上,在综合评分达到80 分以上的参评单位中,按照由高分至低分的顺序,提出拟命名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并予以公示。11.3.2公示期满,经省减灾委员会审定后进行命名并授予牌匾。11.3.3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命名工作按年度进行,原则上每年 1 次。12持续改进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纠正存在问题。各级应急管理、气象、地震、消防等部门和单位应加强

30、对已命名社区的日常管理,并每年组织开展抽选评估,抽选评估比例视实际情况而定。对抽选评估不合格的,报同级减灾委员会,由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下发限期整改通知。经整改后,在 3 个月内仍未达到本文件要求的,应撤销其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并收回牌匾。被撤销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的社区,自撤销称号之日起,3 年内不得申报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DB23/T 3489202310AA附录A(资料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评定内容和分值见表A.1。表 A.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分值得分1.组织管理(7 分)1.1 组织机构建有统筹本社

31、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等工作的社区综合减灾领导机构,下设隐患排查、卫生救护、物资保障、社会力量、宣传教育等小组并明确职责,每半年至少召开 1 次专题会议。21.2 制度建设制定有社区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预警信息发布和灾情报告、预案管理和演练、宣传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等制度。1与应急管理、民政、公安、自然资源、水利、卫生等部门及有关社会组织建有应对灾害的协调联动机制。11.3 网格化管理施行综合减灾网格化管理,实现减灾网格覆盖率 100%。11.4 经费保障社区综合减灾方面有专项经费预算,并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11.5 工作档案建有包括组织管理、综合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应急保障、预案

32、编制与演练、宣传与培训、创建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规范齐全的工作档案。12.综合风险评估(13 分)2.1 组织实施每年至少组织开展 1 次社区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识别社区的主要危险源,掌握主要承灾体分布及其脆弱性、减灾能力和资源底数。22.2 风险识别有较为全面、明确的社区风险清单,并根据社区面临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及时梳理更新。22.3 致灾因子调查有反映当地主要致灾因子时空分布及其强度规律特征的资料成果。22.4 承灾体调查有反映社区内主要承灾体分布及脆弱性的资料成果,并根据较大变化及时更新。22.5 风险评估有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其造成的损失大小的风险评估表;针对其中主要风险明

33、确其管控措施,形成清单或台账。3DB23/T 3489202311表 A.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分值得分2.综合风险评估(13 分)2.6 成果发布社区内人员必经路口、人员聚集地、主要活动场所等公共区域有社区风险图和应急疏散路径图等,内容要素齐全,制作清晰、容易识别。23.隐患排查治理(24 分)3.1 基本要求闭环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各项隐患治理及风险化解措施有明确的实施主体、职责、组织框架和时间节点,治理期间的临时避险措施,完成标志等。23.2 洪涝每年 6 月 1 日前开展汛前检查,洪水、内涝风险隐患点排查整改及时有效。1凌汛期,密切关注行

34、凌安全,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破冰或组织群众转移避险。13.3 风雹和台风接到预警后,巡查易受影响的建(构)筑物,发现问题立即协调有关部门进行加固,并做好内涝预防。13.4 雨雪冰冻及时组织协调清理架空线路、厂房顶棚等建(构)筑物,以及高大树木等处的积雪积冰,减轻或避免灾害影响。13.5 森林和草原火灾有林(牧)区社区周边定期开展森林和草原火灾隐患排查,协调有关部门开设必要的防火隔离带。13.6 地质灾害做好日常巡查,辖区内及周边的地质灾害隐患均及时设立警示标志,提醒社区居(村)民避让,并联系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妥善处理。13.7 公共设施协调敦促行业主管部门、产权单位、物业公司等机构依规定期对线路

35、设施进行检查维保,确保供电、供水、供气、供暖、防雷、电梯等公共设施运行安全。3及时发现并治理私搭乱建及违规装修改造等行为,保证消防车通道及室内外疏散道路等生命通道的畅通。23.8 易燃易爆开展定期巡查,住宅的管井防火封堵严密,电缆井、管道井等公共区域及配电柜、电表箱等处无堆放可燃物品,辖区内无私接乱拉现象。2加强社区内电动车管理,做好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停放和违规充电等行为。2协助监管部门定期检查,确保社区内无违规储存、使用或销售易燃易爆危险物品情况。使用燃气的餐饮场所全部安装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使用瓶装燃气的餐饮场所,瓶装燃气储存总量和存储场所符合相关要求。2协助有关部门定期排查生

36、产、储存、经营与居住混合的“多合一”场所,及时纠正违规住人现象,清理违规生活设施,居住区与生产经营区有效防火分离。1DB23/T 3489202312表 A.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分值得分3.隐患排查治理(24 分)3.9 建筑采矿做好社区内在建工地、削坡建房(含泥砖危房)及周边采矿空区、尾矿库等的日常巡查,发现隐患及时联系其主管部门采取管控治理措施,并设置警示标志。13.10 脆弱人群建有老年人、儿童、孕妇、病患者和残障人员等脆弱人群清单,并及时更新。清单标明姓名、电话、地址、特殊要求、帮扶人、联系方式、帮扶措施等,向脆弱人群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

37、结对双方相互熟悉。23.11 公共安全敦促社区内民贸、文旅、宗教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管理单位定期监测客流峰值,评估风险,并制定有效的极大客流应急措施。14.基础设施建设(15 分)4.1 预警预报应用社区广播、智能楼宇对讲系统、线上业主微信群等新技术,结合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必要时上门当面告知,确保信息在短时间内覆盖社区全体居(村)民,有效引导疏散避险。24.2 消防设施各类建筑按 GB 50016、GB 50140 的规定设置消防设施,配备灭火器材。每月对消防设施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保养,确保完好有效。1设有微型消防站,城市社区备有 3 人以上消防队员,消防队员由受过基本灭火技能训练的保安员

38、、治安联防员、社区工作人员等组成。行政村备有 2 人以上消防队员,并至少备有手抬机动泵 1 台、水罐车 1 辆(农田用车)、加水点 1 处。2社区各场所符合消防安全管理规范要求,合理设置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并保证无占用、堵塞。14.3 医疗救护站设有医疗救护站,成员具有医疗经验,站点备有一定数量的医疗物资、器械和装备,满足临时急救等应急需求。14.4 应急避难场所设有满足当地常见灾害设防要求的避难场所,内有应急管理、应急避难休息、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分发、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厕所、应急垃圾收集等功能区。室内避难休息要设置妇女儿童、男性、特殊人员(老弱病残孕和受伤人员)休息室,保证避灾人员

39、分类避灾。2在醒目位置,关键部位,设有指示牌以及避难路线图等引导性标志标识牌,方便居(村)民快速找到。并根据实际及时更新信息,定期维护和清理。2DB23/T 3489202313表 A.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分值得分4.基础设施建设(15 分)4.5 抗震设防辖区内学校、医院、生命线系统等重点设防类设施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其他重大工程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主要建(构)筑物均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45.应急物资(6 分)5.1 应急物资储备点设有应急物资储备点,备有临时维生物资、基本医疗防疫物资和疏散安置用

40、具等应急物资,备有可供 20 人以上应急救援队伍工具(如铁锹、撬棍、救援绳索、担架、灭火器、防洪沙袋、水泵和雨衣、水靴、手套等)、应急通信(如喇叭、对讲机、警报器等至少 20 个)、应急照明(如手电筒 20 个、应急灯、移动照明、小型发电机等)设备,并做好日常管理维护和更新。4有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有明确的物资储存、供应方的职责及违约责任等内容。15.2 家庭储备鼓励和引导居(村)民家庭根据当地特点储备逃生自救求救工具、应急药品、个人用品等的方面的应急物资。16.应急力量(7 分)6.1 综合应急队伍建有 20 人(含)以上的社区综合应急队伍,有相关管理制度,配有救援装备,进行

41、过培训与考核。26.2 灾害信息员社区至少有 1 名灾害信息员,从事灾害事故等应急信息报送工作,每年至少参加 2 次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消防等技能培训。16.3 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具有专业技能的本地居(村)民优势,吸纳各行业人员组建 10 人以上应急志愿者队伍。26.4 社会力量与社区邻近消防救援队伍和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引导至少 1 个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综合减灾工作。27.预案编制与演练(10 分)7.1 预案制定邀请社区综合应急队伍、社会组织和居(村)民代表等参加,编制符合当地特点、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1预案内容至少包括社区基本情况、灾害隐患、社区应急指挥机构、预警预报、人员

42、转移、转移路线、避难安置场所、灾后救助、信息传递、需要落实的其他工作等。2预案应明确应职责分工、应对流程和保障措施,明确社区工作人员和脆弱人群的联系方式以及结对帮扶责任分工等,及封闭等特殊情况下的保障措施等内容。1DB23/T 3489202314表 A.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分值得分7.预案编制与演练(10 分)7.2 预案演练至少每半年开展 1 次社区综合性应急演练,广泛动员社区内居(村)民、社会组织、单位和志愿者参与预案演练,其中社区居(村)民参与比例不低于演练总人数的30%。2演练方案有明确重点检验内容,涵盖各项应急响应流程环节,内容至少包

43、括时间、地点、地域范围、参演人员、持续时长等,环节应包括监测预警、灾情上报、人员疏散、转移安置、自救互救、善后处理等。2专人记录预案演练过程中参与组织和个人的表现,及时评价总结,形成整改意见。17.3 预案修订根据演练或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最新的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等社区实际,至少每年修订 1 次应急预案并及时发布。18.宣传与培训(10 分)8.1 组织宣传建有社区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方案,有细化明确的宣传内容、宣传对象、组织流程等内容。1利用社区为民服务场所、多功能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等设置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专区,张贴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挂图。在醒目处公开社区综合减灾组织机构、灾害风险图、

44、应急疏散示意图、隐患清单等宣传图板和安全提示牌,方便居(村)民学习了解。1至少每半年开展 1 次大型科普宣传活动。18.2 宣传场所设有用于综合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等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宜设综合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或应急体验馆,定期向社会开放。18.3 宣传方式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宣传模式;宜利用文艺团体、业余文艺演出队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综合减灾文化创演活动。1及时了解外来人口情况并发放本社区灾害避险等应知应会明白卡,引导其迅速融入社区综合减灾管理网格。1向全体居(村)民发放社区风险隐患清单、各项应急预案及流程图、疏散路径图、避难场所功能布局图、家庭应急指导手册等,确保减灾内容覆盖全

45、体居(村)民。1DB23/T 3489202315表 A.1 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评定内容及分值(续)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定内容分值得分8.宣传与培训(10 分)8.4 培训根据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需要和现有应急救援队伍业务知识需求,评估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1每季度至少组织开展 1 次应对地震、洪涝、地质灾害、火灾、燃气、交通等不同灾害事故的逃生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等内容的综合减灾培训。1有培训考试制度,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合格人员发放合格证或建档备查,成绩存档并作为进入专业队伍的参考条件。19.示范亮点(8 分)9.1 特色宣传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科普宣传活动。19.2 高新技术应用积极推进智慧社区

46、建设,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或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等数据和成果的有效应用。29.3 预警共享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各类预警信息发接、叫应等协调机制,各类灾害事故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系统互联互通,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29.4 引入保险不少于 10%的社区居(村)民参加各类灾害事故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有效提高社区韧性和恢复力。19.5 其他成功经验有其他独到的经验做法,对推动全省综合减灾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示范意义。2总分100DB23/T 3489202316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19日)2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 的补充通知 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国减发20202号)3国家减灾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的通知(国减发20221号)4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普查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第一版)5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普查防治区划技术规范(第一版)6黑龙江省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7国外“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特色及启示.周洪建,中国减灾,2017年5月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