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年郴州市教育教学参评论文(封面页) 学科类别:小学语文 论文题目: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浅谈 作者姓名:郭周霞 作者单位:桂东县桥头中心小学 专业职称: 未评 通讯地址:湖南省桂东县贝溪乡壕里村树山背组 邮 编:423501 联系电话:13270649744 电子邮箱:1290955140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浅谈摘要:语文教学中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是阅读,它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也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增进思考和善于应辨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反省,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为人只有通过阅读荟萃人类智慧的各
2、种读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 阅读教学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我们应努力做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阅读的相关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一、培养阅读
3、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新课程怎样教中讲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少、朗读水平较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通过范读把文中的情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另外,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读出激昂,委婉处,读出委婉,悲愤处读出悲愤,愉快处读出愉快。只有教
4、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我教学第一场雪这一课时,通过有感情范读描写下雪后的句子,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静态描写):“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动态描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5、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整个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尽多让学生在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边读边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情感
6、,兴趣得到了升华。又如在教学洞庭鱼米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洞庭是个大鱼库”、“洞庭是个大粮仓”这两大中心句,结合堂堂网的情境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洞庭湖的美丽富饶,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二、培养阅读的方法1、图文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对照插图读课文。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
7、后说说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2、读说相结合一年级的学生,语言正处在发展阶段,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能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先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语句,在反复熟读的基础上,再教给他们按照回答问题的形式用文中的语句引导回答。这样学生回答问题就表达得确切,说得流利,畅通,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在读中感悟,调动学生注意力,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再现情境,意会内涵。如教小
8、猫钓鱼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小猫能钓到鱼吗?(齐答:不能.)(2)小猫为什么钓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钓到鱼呢?很多学生都积极发言,最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认真思考,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3、 读思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里讲到,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
9、教学实践中,我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读读、画画、想想,眼、手、口、脑并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在理解“渐渐”一词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矿泉水瓶(并装满一定的水)、若干小石子,让学生开动脑筋模仿乌鸦的动作,同时结合课文前面提高过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渐渐”一词。进行抽象思维理解乌鸦最后能喝到水的原因,解决“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
10、思考学习,又教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4、 读演相结合情景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有声有色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还可以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神态,表演课文内容.比如分角色演诵,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去扮演狐狸及老虎,结合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读,以演促读。有准备的话还可为孩子佩带狐狸、老虎的相关头饰,孩子会在表演中对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11、5、读画相结合这里的“画”有两个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画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变成画面也是一个知识再造的过程。这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小小的船一课时,我请学生先用笔画一画文章中“小小的船”的样子,交流朗读后再说说“小小的船”的样子,说说喜不喜欢“小小的船。这样画一画,涂一涂的活动不仅巩固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为学生的背诵做了扎实的铺垫,有助于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6、读写相结合读与写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
12、.尽管是低年级也要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习惯,但重点是让学生借助读学会生动形象的写一句话或几句话,为中高年级习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如在教学眼睛 一课时,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作手法,用“是的眼睛”写话,低年级的儿童平常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且观察得挺仔细,写起话来形象生动,比喻贴切,想象丰富。三、培养阅读的习惯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
13、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懂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阅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总之,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顺应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读、说、思、画、演等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保护学生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精彩的想象,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引导自主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 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2新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4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读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