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的美学思想分析 邹丽霞摘要:论文以巴洛克时期英国作曲家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中的合唱曲目为例,通过对合唱艺术的音响层次的和谐、各个声部间的音响平衡感的特征,合唱作品结构的对称、整体性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合唱作品获得相对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因素的认识和思考,力图解释巴洛克时期的合唱作品如何在情感论美学思想的支配下,将丰富的情感内涵蕴藏在高度理性化的形式结构中,从而达到了人类情感与音乐外形结构上的完美统一。关键词:情感论美学;巴洛克时期;清唱剧;合唱;复调对位;主调和声;亨德尔;弥赛亚:J601: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12巴洛克是一
2、个特殊的时期,它不是西方社会历史所必然经历的时期,而是对绘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特定风格的界定,巴洛克风格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为繁荣时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以情感论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用理性化的创作实践来启发或表达人类的真实情感。这种美学思想对巴洛克合唱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多维立体性和谐的审美特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作曲家力图使音乐充分表现歌词的内容和情感,努力将音乐从娱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在亨德尔和巴赫的受难乐中不难看出,宗教因素已被逐渐淡化,相反人们普遍真实的情感则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使得这种宗教体裁成为一种外在的形式。一、巴洛克时期合唱的艺术特征如果说音乐、绘画、雕塑与建筑
3、等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巴洛克时期的多声部音乐与建筑的关系则更为直接,确切地说,哥特式的建筑影响了音乐风格。音乐艺术因其具有感性、丰富、有序的音响效果,而表现出有别于诸如文学、绘画、雕塑等其他类型艺术的审美特征。音乐作为“流动的建筑”其结构外形上具有多维立体性层次的和谐感,是人们对音响营造出的有序且具独特美感的体验。纵观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任何时代的作曲家都为追求音乐的丰富、有序与和谐的美感而做着不懈的努力。从巴洛克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体裁,到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歌剧,无不遵循着这一审美准则。而合唱艺术更是将这一审美特征发挥到了极致,这在不同体裁、类型的合唱音乐作品中均可见一
4、斑,尤其是巴洛克时期的合唱作品,更是表现了一种极具装饰性的华丽和谐的风格。巴洛克时期可谓是大师云集,尤其是亨德尔、巴赫、拉莫等作曲家,将巴洛克复调音乐风格推向顶峰。纵观多声部合唱的发展,从最初的经文歌到大型体裁的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等,可看出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一系列特征:首先,大小调体系逐渐建立起来,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并驾齐驱。其次,广泛使用数字低音,合唱中置于高声部的女高音声部和置于低声部的男低音声部得到了重视。再次,和声的运动模式“协和-不协和-协和”,成为推动音乐前进的主要动力。最后,重视“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强调情感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注重装饰性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
5、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3页;田晓宝:论西方古典合唱艺术的和谐与崇高美学特征,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5页。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宗教音乐的合唱艺术,经过了经文歌、牧歌,到清唱剧、歌剧的合唱等几个发展阶段。追溯合唱艺术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这种由单声到多声的声乐体裁,正是由于人们追求音乐音响的高低、长短、力度和音色构成的多维立体性和谐美的表现。可见,它的发展也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无论从强调横向旋律的表现力的单声音乐,到强调多重旋律的表现性、兼具纵向的和声进行的复调音乐;也无论从早期强调单纯声音的真声唱法,到现代意大利式的注重圆润、穿透力的美声唱法
6、;还是从合唱作品体裁的单一性到多样化的转变,无庸置疑,合唱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风格、体裁变化,从而达到了音乐音响表现多层次、立体性和谐美感的日趋完美的过程。本文以欧洲巴洛克时期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为例,力图分析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特征。二、弥赛亚合唱体裁形式的和谐之美1.音响层次的和谐感弥赛亚是巴洛克时期的著名作曲大师亨德尔的作品。亨德尔的清唱剧综合了意大利正歌剧、世俗清唱剧,又吸收了英国假面剧和赞美诗的因素,是巴洛克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清唱剧作品。弥赛亚是亨德尔最为著名的清唱剧,作品以圣经诗篇为基础,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叙述了耶稣诞生、受难和复活的过程。作品由独唱、重唱和合唱组成。
7、合唱是这部清唱剧的精华所在,在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处于中心的地位。整个清唱剧由53首曲目组成,其中21首合唱曲目贯穿了三个部分的始终。第一部分6首,第二部分11首,第三部分4首,并且每部分都是以合唱体裁形式结束的,像是一个总结式的陈述。确切地说,合唱作为整体结构的支柱,已不再是故事情节陪衬性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评论或叙述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整部清唱剧准确地塑造了音乐形象,产生了庄严宏伟的艺术效果。如作品中的合唱曲目上帝的荣耀(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有一个婴儿为我们诞生(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哈利路亚(
8、Hallelujah)等,将整部清唱剧推向了高潮。合唱艺术是以多声性的合唱音响效果,而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的音乐表演类型。合唱艺术要求体现各个声部旋律以及和声织体上的对立与统一,在统一中表现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这似乎是合唱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由于合唱作品的织体不断发生变化、音色也有多种改变的可能性,从而体现出合唱音响效果的多层次感。同时,合唱艺术的音响多层次特征也是合唱音响的丰富性、变化与统一性的综合体现。巴洛克时期合唱音响层次方面的和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弥赛亚中合唱曲目是通过和声声部间的变化与统一的进行过程,从而体现了合唱艺术音色音响方面的和谐。 和声中的和谐,是
9、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弦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得到解决,从而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也就是说,和弦连接实际上是富有张力的不协和和弦向稳定平衡的协和和弦的解决过程,包含和弦纵向排列中的和谐与和弦横向连接中的和谐。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中的大多数合唱曲目的声部都是具有清晰和声功能性的和弦进行,经历了协和-不协和-协和的和弦连接过程。(见谱例1)这是合唱曲哈里路亚的部分和声进行,强调了主、下属、及属和弦之间的进行规则,即:的功能进行。从整体声部的横向运行来看,兼顾了各个声部间的平衡,而达到和弦纵向与横向进行之间的和谐。因此,哈里路亚每个声部中和弦的构成体现了音与音结合中的和谐,而和弦与和弦之间的横向连接也遵循着这一
10、原则。在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和声进行中,和谐通常指声部间横向连接中协和和弦与不协和和弦之间的连续转换而最终达到的平稳状态。其次,合唱作品不同织体的构成是表现和谐的又一重要因素。巴洛克合唱除了通过合唱声部进行中的和谐状态来体现合唱艺术的音响空间性、立体性层次的和谐感以外,复调对位织体与主调和声织体的交替使用是合唱获得和谐的必要条件。在弥赛亚的很多合唱曲目中,均体现了主调与复调织体的交错与并置的特征。如哈里路亚上帝的荣耀,除了块状的和弦式织体以外,还有赋格式的模仿与对位织体,它们有的相互交替出现,有的单独使用。甚至有的作品中间出现了数小节的齐唱,这些不同风格与织体的对比使得巴洛克音乐具有了更多的戏剧
11、性。但这些不同的织体却又都服从着和声功能体系运行的原则,兼顾着声部间的平衡与和弦连接的协和。这一特征在谱例2中便可看出。从谱例2可看出,这首合唱曲体现了复调织体与主调织体的交错、变化和统一。这样既能够塑造立体的、纵向的空间感,从而给人以气势恢弘之感;又能够体现出音乐横向的、不间断的向前发展的巨大张力,赋予作品很强的戏剧性。因此,整部合唱作品不但表现出华丽、雄伟的风格,而且产生了极强的戏剧化、艺术化的感染力。乐曲由于和声式、复调式织体的巧妙结合而表现出了丰富、变化的音响效果。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种不同织体的并驾齐驱,使得弥赛亚合唱音乐的音响体现了多方面的特征。首先,体现了一种具有纵向(和声)、横
12、向(旋律)结合的不同空间感体验,如殿堂、宇宙等。其次,对位织体与主调织体的交错使用体现了各声部长短不一的时间性及不同音区音色的统一、和谐性特征,如同对话一般,讲述耶稣不同阶段的经历,唤起了人们质朴、虔诚的情感。最后,不同的结构织体产生多维度的、立体性的多层次的音响特征,营造了不同的场景与氛围,如庄严、肃穆、神圣等气氛。2.合唱声部间的平衡感弥赛亚合唱曲目各个声部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既有来自和弦排列上的理性规则,又有声部之间感性的横向运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交响乐中的配器原则对不同乐器的音色进行艺术化的运用,作曲家将不同音色的乐器加以配置、组合,产生丰富的音色对比、变化,从而营造出各种场景与
13、情绪色彩。合唱声部的编排也体现了这一审美追求,是通过对不同音域的声部艺术化的运用,来表现人声组合的不同音色效果。弥赛亚中每一首合唱织体的构成都与交响乐的配器相似,通过不同声部的理性化配置、组合、运行,使听众能够产生不同的音色听觉体验,如纤细、柔美、嘹亮、雄浑 从而使人感受到来自结构方面的平衡之美。诚然,这些理想音色的获得是与合唱中各个声部间的平衡感紧密相关的,这就要求在声部组合中要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西方古典合唱是与和声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合唱作为多声部音乐与和声进行原则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和声的运行状态。二者相互影响制约,合唱曲目的风格和情绪决定着和声进行及其和声逻辑,而
14、和声技术又影响了合唱声部之间的平衡和和谐。虽然,西方合唱是基于和声进行而产生的,但反过来说,和声也带来了合唱多声形态的丰富性。弥赛亚中的合唱曲目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次,合唱声部中的低音、中音与高音音响力度的平衡问题也是影响合唱结构平衡的又一要素。如弥赛亚中的合唱曲哈利路亚上帝的最高荣耀,在其声部的编排中力求突出不同音域音色的对比,时而强调女高音声部,时而强调男高音、男低音声部或者追求整体声部合作音响效果,从而产生细腻、抒情或宏伟、壮观的音乐风格。最后,高度理性化的和声变化与进行,也是获得声部平衡感的又一个关键所在。这二者是统一的关系,良好的和声进行一定会体现和谐的平衡感,这表现在旋律的内在
15、构成与和声的组织上。在弥赛亚的合唱曲感谢上帝(But thanks be to God)、保护上帝的羔羊(Behold the Lame of God)中,主调和声的声部始终与复调式的模仿对位交错进行,使得声部既有独立性又保持相互之间的整体关联性,而复调是建立在主调和声功能基础之上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大师十分注重每个声部的旋律发展,试图去追求和声色彩的丰富性,而不是机械、刻意地使其符合和声运行的法则。如此我们便能感到,整部合唱作品中不仅有音乐横向的起伏流动,而且还能感觉来自纵向和弦的坚实力量,从而来塑造上帝伟大与宽容的形象,具有史诗般的雄伟气魄。通过谱例3可看出,四个声部间的和声进行,不仅兼顾
16、了和声进行中的变化与平稳原则,又兼顾了各个声部间的平衡,这些特征也是决定合唱多维立体性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3.合唱结构的对称性与整体性合唱艺术的多维性立体特征与合唱作品的结构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并通过合唱作品本身结构的对称性与整体性表现出来。一部优秀的合唱艺术作品宛如一座成功的建筑一般,有其结构上的对称性和整体性特征。从上述分析可看出,正是由于有了各个声部间的平衡,才可以保证合唱音响效果具有和谐且多层次感。当然,合唱作品结构的完整与对称性是建立在各声部平衡的基础上的。如弥赛亚中的合唱曲我们都如迷途羔羊一般(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Handel .T
17、he Messiah,Germany: C.F.Peters.Frankfurt.London.New York, 1967,第89-95页。 ,乐曲开始由四个声部的、和声式的合唱组成,随后在第九小节处主和弦上稍作停留,立即转入模仿复调的分声部进行,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女中音声部与男低音声部的相互交错,间或有一两小节的四声部整体出现,主题在不同声部间轮番出现,犹如叙事般的娓娓道来,又如满含热情的唱诵。最后由男高音声部再次唱出主题,随之伴以四个声部的合唱,主题得以最后的再现,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复,而是增加了抒情性的结尾段落。这种结构模式在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较为多见,作曲家经常会在作品中安排较为
18、对称的结构,就像曲式结构中的再现三部曲式ABA一样,但又不同于古典时期的三部曲式,因为乐曲的中间段落并没有构成三声中部,而通常是对主题所作的主调、复调式的变化处理。这种曲式结构总能给人以稳定平衡的感觉。 我们知道,欧洲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与巴罗克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有密切的关系,都注重精巧、细致的装饰。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也不例外,体现了华丽而又宏伟壮观、充满热情的艺术风格。合唱曲目中主调与复调并置,主题呈现后富于装饰性的对题、充满变化的主调乐句随之将整部乐曲修饰的更为精细,在风格上体现出极具艺术化、戏剧性的特征。在弥赛亚众多的合唱曲中,一方面有着优良的结构模式,使得各个声部的音响
19、效果能够平衡。另一方面乐曲结构的各个部分严格地体现整体性特征,如大多数乐句的发展都是以主题乐句的变奏或模仿出现,显然乐句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严谨、装饰性的结构形式也非常符合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的自律论美学观点:“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清唱剧弥赛亚有着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相媲美的结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是通过对立统一的和声进行、严谨的曲式构成等要素来体现的,是作曲家经过理性构思的结果。因此,合唱艺术作品结构的对称性与
20、整体相特征,不但是一部合唱作品得以成功的标志,而且还是表现合唱艺术音响多层次审美特征的重要保证,不论是巴洛克时期还是现代合唱作品,都不可能忽视音乐本体结构的审美特征。三、弥赛亚合唱中的情感论美学思想与音乐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音乐表现情感的观念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论著中就已有出现,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的直接来源应当归根于文艺复兴运动。情感论美学思想否定了中世纪神学家长期鼓吹“宇宙音乐”或“天体和谐”这些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观念,这个时期的许多音乐家和理论家们开始以人文主义的态度看待现实的音乐现象,把音乐艺术存在的理由归因于人的需要,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需要。巴洛克时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进一步强调文艺复兴时
21、期的情感美学,并且这种美学观念的阐释大都是在同创作实践密切联系之中进行的龙 芳:以理性与感性的二元视角解读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第10-11页。 。巴洛克作曲家试图用音乐来表达或唤起歌词中所表达的情感状态,如愤怒、激动、欢喜、忧伤等。这些情感通过音乐作品的结构旋律、和声、复调织体等结构形式来完成。正如弥赛亚中的合唱曲目都是通过完美的结构形式唤起人们各种丰富的情感,从而达到戏剧性与史诗性的特征。巴洛克音乐时期出现的音乐美学思想如蒙特威尔第的“激情风格”,及德国音乐家“音乐修辞格”或“情感程式论”,均延续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情感论美学思想,但是理性占据了更多的位
22、置。人的情感表现与理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地联结为一体,巴洛克时期的情感论音乐美学观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这一时期音乐家所追求的理想,就是试图通过理性化的技术手段,使音乐能够准确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听众的情感,把人类内心各种情感悲伤、愤怒、喜悦、爱恋等等,以某种预定的方式表现在声音的艺术里邢维凯: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西方音乐美学史中的情感论美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0页。 。这一观点从巴赫、亨德尔的作品中可见一斑,尤其是像弥赛亚这样宗教题材的音乐,不再是宣扬宗教教义高于一切的工具,而是切实地考虑普通大众自然、淳朴的感情,使得宗教性的题材与体裁成为一种理性的外在的形
23、式。这一时期的音乐家试图通过理性化的技术手段,使音乐以某种预定的方式表现在声音的艺术里,将音乐情感论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清唱剧弥赛亚正是在情感论美学思想的支配下,一方面以高度理性化的和声、复调织体,以及曲式结构塑造音乐外在结构形式上的丰富与和谐之美。另一方面在理性凝练的结构中,不乏人类普遍而又真实的内在情感的流露,如喜悦、悲伤、虔诚、荣耀等等。合唱艺术的通过多维性立体性的音响与结构方面的和谐与平衡,带给听众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情感体验。事实上,这些情绪、情感的体验是通过合唱作品的织体、声部进行、声部编排、旋律的发展与和声连接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的,从而体现了合唱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聆听一部好的
24、合唱作品通常能产生丰富情感的体验,而我们在体会和谐、立体性的音乐效果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纵横交错、空间性及多层次的音响美感的享受。合唱作品因为其独特的声部组合,表现出丰富的音响效果。同时,作曲家所赋予合唱作品的不仅仅是单纯的音响方面的多层次性,还赋予了作品较强的情感因素。只有这样,听众才能够通过音乐音响获得快乐、悲伤、抒情或歌颂等多样的情感体验。如清唱剧弥赛亚中的合唱曲一个婴儿为我们诞生Handel .The Messiah,Germany: C.F.Peters.Frankfurt.London.New York, 1967,第42-50页。 ,先是由女高音声部唱出轻巧、舒缓的主题,然后再由
25、男高音声部有力的唱出这一主题,接着与女高音声部构成模仿复调 主题不断地在两个声部之间模进、交错,营造出一种富于对比性的音色,产生了如同对话般的真挚情感。同时,旋律的平稳进行又使得整首合唱曲带着类似于宣叙调一般亲切、平和的情绪,而后四个声部的同时出现,采用主调和声织体的进行,又给整部合唱增添了强烈的喜悦、伟大与崇敬等感情色彩。与一个婴儿为我们诞生中表现的对话般的亲切感情相反,合唱曲感谢上帝Handel .The Messiah,Germany: C.F.Peters.Frankfurt.London.New York, 1967,第184-192页。带给我们的是史诗般热烈的情绪,使人深深体会出这
26、种宗教般炽热、虔诚的情感。主和弦上的强奏,并伴随以切分节奏,使得各个声部铿锵有力,突出了宏伟壮丽的立体空间感。与此同时,由四个声部承担的主、属和弦连续进行,使得整部合唱曲表现出一种庄严的历史性、戏剧性特征。笔者认为,也许正是具有高度理性化的音乐织体、声部进行的构成的如同史诗般的合唱曲目,才使得弥赛亚这部清唱剧达到了艺术性和戏剧性的高度统一,突破了原有的宗教题材作品的局限,从而使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结语综上所述,合唱艺术的审美体现在音乐结构形式不同层面的和谐上,而音乐音响的多维立体性审美特征,是合唱艺术有别于其它单声部类型的声乐艺术的重要特征。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的各个声部之间体现出来
27、的多层次音乐音响效果,具有巴洛克音乐艺术华丽而庄严的典型特点,犹如交响乐的配器一般,是通过对不同声部的编排、组合来表现对比、统一等各种音色、音响构成。而合唱声部的织体模式、进行、旋律的发展,合唱作品的结构安排等要素,对合唱作品的多种情绪情感的体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反地,作品所蕴含的强烈、热情、自然、朴实的情感也制约着合唱声部的和声构成及运行规则。这些丰富的情感无疑是合唱艺术多维度、立体性审美特征得以实现的核心。巴洛克时期的合唱艺术,以情感论美学为基础,采用高度理性化的和声、复调织体语言,以及严谨的曲式结构等表现手段,促使音乐作品能够准确、有效地引导并开启听众的思想感情,使合唱作品的外在结构体现立体性、多层次的和谐之美。虽然,宗教性合唱音乐体裁的外在形式看似很难表达人们的情感,但是却不可否认这一特殊音乐语言形式的和谐之美为人类开启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总之,巴洛克时期的合唱作品是在情感论美学思想的支配下,将丰富的情感内涵蕴藏在高度理性化的形式结构中,运用凝练的复调对位与主调和声织体结构,表现出音响层面上的对立统一,以及结构上的平衡与协调,从而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理性化的构思与其所表达的情感内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理性与感性的高度统一。这种创作理念和方法的构成使得巴洛克时期合唱艺术的各种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完美和谐的状态。(责任编辑:孙凡)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