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3_T 2076-2022玉米品种标准-(高清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87962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82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3_T 2076-2022玉米品种标准-(高清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DB63_T 2076-2022玉米品种标准-(高清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DB63_T 2076-2022玉米品种标准-(高清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DB63_T 2076-2022玉米品种标准-(高清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DB63_T 2076-2022玉米品种标准-(高清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ICS 65.020.01 CCS B 21 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20752022 玉米品种标准 2022-11-24 发布 2023-01-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20752022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农作物种子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志国、马玉清、马德林、郭仁世、蔡明孝、丁秀芳、柏章荣、许媛君、李斌、李高睿、邢瑜。本文件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监督实施。DB63/T 207

2、52022 1 玉米品种标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品种来源、特征特性、生产能力、种植区域,并列出了现有品种名录。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农业科研、教学、企业、推广和种子部门对玉米品种的选育、推广、经营和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品种来源 4.1 品种名称 包括品种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鉴别变种(种、亚种)、类型等。4.2 选育方法 育种方法、选育经过、亲本组合等。4.3 选(引)育单位 品种选育(引进)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育成(引进)时间。4.4 品种编号 包括鉴定单位、会议名称和品种审定、备案等

3、编号。5 特征特性 5.1 植株性状 幼苗鞘色、叶色、长势,株高,株型;茎节数,茎粗;叶长、宽,叶片数。5.2 穗部性状 雄穗长,穗色,花丝数、颜色,穗位高,双穗率,穗柄长度,苞叶长度,穗形,果穗秃顶率,果穗长、粗;穗轴粗,穗轴色。5.3 种子性状 DB63/T 20752022 2 粒型,粒色,种子休眠期。5.4 经济性状 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单株产量,经济系数,千粒重,容重,籽粒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5.5 熟性及生育期 熟性分早、中早、中、中晚、晚等5类。插种期至出苗期,出苗期至定植期,定植期至抽雄穗期,抽雄穗期至抽丝花期,抽丝花期至成熟期及生育期、全生育期的天数

4、及期间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大于等于5、大于等于10的积温。5.6 抗逆性 耐寒性,抗旱性,抗倒伏性。5.7 抗病虫害性 叶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及蚜虫等病虫的发病率、发病程度、病情指数、被害率。6 生产能力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汇总结果、增产率和高水肥、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水平,列举产量实例。7 种植区域 7.1 品种熟性划分 7.1.1 早熟 7.1.1.1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1800.00.00m2160.00m)生育期110d117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800.002000.00,大于等于10积温1800.002000.00;全生育期120d130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

5、1950.002100.00,大于等于10积温1950.002100.00。7.1.1.2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2200.00m2300.00m)生育期125d133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800.002000.00,大于等于10积温1800.002000.00;全生育期140d148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800.002000.00,大于等于10积温1950.002100.00。7.1.1.3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及山旱地(海拔 2300.00m2500.00m)生育期130d140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900.002050.00,大于等于10积温1900.00205

6、0.00;全生育期142d158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1900.002050.00,大于等于10积温1950.002050.00。7.1.2 中早熟 DB63/T 20752022 3 7.1.2.1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1800.00m2160.00m)生育期118d125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000.0021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000.002150.00;全生育期131d138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150.002300.00,大于等于10积温2150.002300.00。7.1.2.2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2200.00m2300.00m)生育期

7、134d142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000.0021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000.002150.00;全生育期149d157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150.002300.00,大于等于10积温2150.002300.00。7.1.2.3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及山旱地(海拔 2300.00m2500.00m)生育期141d148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050.0022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050.002250.00;全生育期153d161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050.0022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050.002250.00。7.1.3 中熟 7.1.3.1

8、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1800.00m2160.00m)生育期126d133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150.002300.00,大于等于10积温2150.002300.00;全生育期138d145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250.002400.00,大于等于10积温2250.002400.00。7.1.3.2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2200.00m2300.00m)生育期143d151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150.002300.00,大于等于10积温2150.002300.00;全生育期158d166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150.002300.00,大于等于10

9、积温2200.002400.00。7.1.3.3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及山旱地(海拔 2300.00m2500.00m)生育期149d156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250.0024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250.002450.00;全生育期162d170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250.0024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250.002450.00。7.1.4 中晚熟 7.1.4.1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1800.00m2160.00m)生育期134d140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35024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3502450.00;全生育期145d152d

10、,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400.0025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400.002550.00。7.1.4.2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2200.00m2300.00m)生育期152d1160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300.0024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300.002450.00;全生育期167d175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300.0024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300.002550.00。DB63/T 20752022 4 7.1.4.3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及山旱地(海拔 2300.00m2500.00m)生育期157d164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45

11、0.0026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300.002450.00;全生育期171d179d,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450.002650.00,大于等于10积温23502550.00。7.1.5 晚熟 7.1.5.1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1800.00m2160.00m)生育期141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450.00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2450.00以上;全生育期153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550.00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2550.00以上。7.1.5.2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海拔 2200.00m2300.00m)生育期160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

12、温2450.00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2450.00以上;全生育期175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450.00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2550.00以上。7.1.5.3 东部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浇地及山旱地(海拔 2300.00m2500.00m)生育期164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650.00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2450.00以上;全生育期179d以上,期间需大于等于0积温2650.00以上,大于等于10积温2550.00以上。7.2 种植业生态类型区划分 7.2.1 东部农业区温暖灌区晚熟、中晚熟品种种植区 7.2.1.1 黄河谷地晚熟品种种植亚区 区内海拔1650.00m2237.

13、00m,年均温7.008.6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3127.303510.00,生长季255d266d,年降水量254.20mm353.00mm,年日照时数2685.80h2913.90h。7.2.1.2 湟水谷地晚熟品种种植亚区 区内海拔1700.00m2300.00m,年均温5.707.9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2583.503361.20,生长季230d258d,年降水量312.30mm398.30mm,年日照时数2610.00h2762.00h。7.2.1.3 湟水谷地中晚熟品种种植亚区 区内海拔2300.00m2667.00m,年均温2.805.20,日平均

14、气温稳定通过大于等于0积温2070.002580.00,生长季216d230d,年降水量390.00mm510.00mm,年日照时数2580.00h2700.00h。7.2.2 东部农业区低位山旱地中晚熟品种种植区 由湟水、黄河两岸的丘陵低山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00m2600.00m之间,作物生长季185d220d,期间大于等于0积温2150.002450.00,年降雨量245.10mm527.00mm。7.2.3 东部农业区中位山旱地中熟品种种植区 DB63/T 20752022 5 种植业分布在海拔2500.00m2700.00m之间,年平均气温3.00以上,作物生长季150d1

15、90d,期间大于等于0积温1724.002400.00,年降雨量400.00mm以上。7.2.4 东部农业区高位山旱地及环湖农业区早熟、中早熟品种种植区 种植业分布在海拔2700.00m3200.00m之间,年平均气温02以上,作物生长季150d左右,无绝对无霜期,生长季期间大于等于0积温1500.00左右,年降雨量500.00mm以上。7.2.5 柴达木盆地灌区中熟、中晚熟品种种植区 作物生长季154d以上,年均温1.105.10,降水量100mm左右,生长季期间大于等于0积温16222515。DB63/T 20752022 6 A A 附录A (资料性)现有品种 现有品种目录见表A.1A.

16、16。表A.1 新玉 4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新疆农垦科学院组配育成的双交种,青海省种子管理站于1992年引进。1994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091号。春性,早熟。叶绿色,叶鞘紫色,叶片上冲,叶尖弯垂,叶片数11.50片,株型紧凑,株高168.00174.00,穗位高43.0046.00,果穗长21.50,果穗粗4.30,双穗率95.00%以上,出籽率85.00%;花药黄色,花丝紫红色;籽粒以黄色为主,间有白色,马齿形,半硬粒,千粒重280.00g,容重769.00g/l,籽粒粗蛋白质含量15.30%,总糖量3.1

17、0%;生育期136d,耐旱性强,耐低湿、霜冻性中等,较抗大、小叶斑病和玉米螟。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及时秋耕,耕深25.0030.00;旱地结合秋施肥,每公顷施有机肥45.000t60.000t(每666.70为3000.004000.00),纯 氮 0.206t(每 666.70 为13.70),五氧化二磷0.045t(每666.70为3.00)。当地表土层5温度达10.0012.00时播种,每公顷播量0.045t(每666.70为3.00),每穴2粒3粒;单种株行距30.0040.00,小麦、玉米套种田幅宽150.00,其中玉米带宽80.00,行距40.00,株距25.00;每公顷保苗7.

18、500万株8.250万株(每666.70为500.00株550.00株);肥水管理相应提前,大喇叭口期每公顷追施纯氮0.138t(每666.70为9.20)。高水肥条件下川水地区单种每公顷产量10.500t12.000t(每666.70为700.00800.00),间套种每公顷9.750t10.500t(每666.70为650.00700.00)。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温暖灌区及中位山旱地套种和单种。DB63/T 20752022 7 表A.2 酒单 2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甘肃省酒泉地区农科所以HD103自交系作母本,C11-1自交系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

19、青海省乐都县农技推广中心于1990年从青海省民和县种子管理站引进。1994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0092号。春性,早熟,生育期144d。幼苗直立,淡绿色,叶片数16.00片,叶色深绿,果穗上部叶片夹角小于45,果穗下部叶片平披,夹角约60;株高220.00,穗位高85.00,果穗长16.80,果穗粗4.40,双穗率2.00%,出籽率84.20%,雄穗分枝11.00个,紫红色,属多分枝类型;花药黄色,花丝紫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形,半硬粒;千粒重230.00g,容重742.00g/l,籽粒淀粉含量59.63%,粗蛋白质10.90%,总糖量3.10%;抗旱性、

20、耐寒性强,抗大、小叶斑病,轻感丝黑穗病。与春小麦间作套种时,选择土层厚、质地良好、灌溉方便的冬灌地种植。小麦播种前每公顷施有机肥60.000t(每666.70为4000.00),五氧化二磷0.173t(每666.70为11.50),纯氮0.137t(每666.70为9.10),结合浅翻一次性施入做基肥,4月20日至25日复种玉米。种植方式为小麦采用幅宽75.00,种6行,行距15.00;玉米幅宽80.00,种2行,行距26.00,株距19.0020.00;玉米带复播前每公顷施五氧化二磷0.069t(每666.70为4.60),纯氮0.027t(每666.7为1.80)做基肥,播种深度6.007

21、.00;玉米拔节期每公顷施纯氮0.069t(每666.70为4.60),大喇叭口期每公顷施纯氮0.104t(每666.70为7.00);和小麦共生阶段灌水4次5次,小麦收获后每隔15d灌水一次至玉米完全成熟。高水肥条件下与小麦间作套种每公顷产量9.000t9.750t(每666.70为600.00650.00),间套种高产田每公顷产量9.750t10.500t(每666.70为650.00700.00)。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温暖灌区间作套种和单种。DB63/T 20752022 8 表A.3 金穗 3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民和县种子管理站2009年从甘肃省白

22、银金穗种业有限公司引进试种而成。2012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青审玉2012001。春性,中早熟。株型紧凑,株高250.00,茎粗3.03,穗位高107.00;穗长锥形,穗长20.50,穗行数14行16行,行粒数38.60粒,穗粗5.50,无秃顶,穗轴红色,双穗率20.00%;籽粒硬 粒 型,黄 红 色;千 粒 重460.00g,籽粒容重712.00g/l,单株籽粒产量247.00g,出籽率为81.00%;籽粒蛋白质含量8.24%,淀粉56.04%,脂肪3.34%;播种至出苗10d,出苗至抽雄69d,抽雄至成熟76d,出苗至成熟145d,全生育期155d。抗倒伏、抗旱

23、、耐贫瘠,高抗红叶病、青枯病、感玉米小斑病和锈病。播前每公顷施农家肥45.000t60.000t(每666367 为30004000),每公顷五氧化二磷0.207t0.276t(每666.67为13.8018.40),全部用做底肥;纯氮0.357t0.453t(每 666.67 为 23.80 30.20),其中15.00%做底肥,35%.00随头水追施,50.00%在大喇叭口至开花期追施;每公顷播种量0.038t(每666.67为2.50),保苗6.000万株6.750万株(每666.67为4000.00株4500.00株)。在水地覆膜条件下平均每公顷产量11.250t13.500t(每66

24、6.67为750.00900.00),旱地覆膜条件下产量9.750t11.250t(每666.67为650.00750.00)。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200.00m以下的温暖地区推广种植。DB63/T 20752022 9 表A.4 青玉 1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新疆绿巨人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二环系LR2510为母本,LR103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3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青审玉2013001。春性,中晚熟。幼苗叶色深绿,叶鞘紫红;株高250.00270.00 ,穗 位 100.00 120.00,株型半紧凑;果穗筒型,穗

25、行12行14行,马齿形,黄色,穗轴粉红;千粒重300.00g左右,籽粒容重766.00g/l,粗蛋白8.05%,粗脂肪3.50%,粗淀粉76.50%;较耐低温,抗倒伏,抗腐黑粉病。在4月份10.00地温稳定达到12.00时播种。播前每公顷施农家肥30.000t45.000t(每666.67为20003000),氮磷钾复合肥0.450t(每666.67为30.00)做底肥,纯氮0.450t(每666.67为30.00)做追肥;每公顷保苗7.500万株(每666.67为5000.00株),全层覆膜播种,每公顷播种量0.033t(每666.67为2.20),田间管理以促为主。在2011年2012年区

26、域试验10个点次中,比对照龙源3号和金穗3号表现7个点次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10.33%43.72%和5.43%66.10%;生产试验三点都较对照分别增产22.75%、11.54%、38.91%。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民和、乐都、尖扎、贵德等地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0 表A.5 纪元 8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河北新纪元种业有限公司引进,亲本组合为廊系美-5廊系-22,2015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青审玉2015001。中晚熟。生育期150d160d,生长期(出苗到青秸秆收割期)130d150d

27、。株型紧凑,株高230.00270.00,穗位高108.00;果穗圆筒形,穗轴淡紫色,穗长20.0022.00,穗粗5.00,穗行数13行16行,行粒数40.00粒,单穗粒数420.00粒620.00粒,单株粒重190.00220.00g;籽粒桔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95.00g,出籽率84.10%;籽粒粗蛋白质含量9.60%,赖氨酸0.32%,粗淀粉73.01%,粗脂肪3.55%,青秸秆含粗蛋白质7.88%,中性洗涤纤维 50.79%,酸 性 洗 涤 纤 维25.53%;田间调查高抗小斑病,耐寒性、耐旱性较好。前茬收后及早秋翻、施肥、喷药、覆膜,或春播前整地、施肥、春覆膜,每公顷施纯氮0.

28、206t(每666.67为13.70)、五氧化二 磷 0.173t(每 666.67 为11.50)作基肥,地面喷洒除草剂防除杂草;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7.500 万 株 9.000 万 株(每666.67 为 5000.00 株 6000.00株);大喇叭口期追施纯氮0.104t(每666.67为6.90);乳熟末期蜡熟初期(植株含水量65%70%)时收割、青贮。旱地条件下平均每公顷生物学产量67.500t82.500t(每666.67 为 4500.00 5500.00),水地条件下每公顷 生 物 学 产 量 82.500t 112.500t(每 666.67 为55

29、00.007500.00)。2014年2015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每公 顷 生 物 学 产 量 分 别 为94.997t(每 666.67 为6333.12)和109.246t(每666.67为7283.09),分别增产12.77%和19.16%;2014年2015年生产试验平均每公顷生物学产量分别为85.857t(每666.67为5723.79)和110.467t(每 666.67 为7364.43),分别增产12.18%和13.56%。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河湟灌区水地、低位山旱地和柴达木盆地灌区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1 表A.6 克单 14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

30、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引进,亲本组合为KS23KL613。2016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 编 号 为 青 审 玉2016001。早熟。全生育期139d144d;株型半紧凑,株高200.00240.00,穗位高60.0080.00;果穗锥形,穗轴红色,穗长18.0022.00,穗粗4.50,穗行数12行16行,行粒数35.00粒40.00粒,单穗粒数380.00粒420.00粒,单株粒重150.00g180.00g;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00.00g350.00g,出 籽 率 82.00%85.00%;籽粒粗蛋白质含 量13

31、.90%,粗淀粉59.70%,粗脂肪3.80%。前茬收后及早秋翻、施肥、喷药、覆膜,或春播前整地、施肥、春覆膜,每公顷施纯氮0.158t(每666.67为10.50)、五氧化二磷0.138t(每666.67为9.20)作基肥;地面喷洒除草剂防除杂草;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上旬播种,每公顷保苗7.500万株(每666.67为5000.00株);大喇叭口期追施纯氮0.069t(每666.67为4.60);在完熟中期,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旱地条件下平均每公顷产量8.700t10.050t(每666.67为580.00670.00),水 地 条 件 下 平 均 产 量10.050t10.65

32、0t(每666.67为670.00710.00)。2013年2014年区域试验中平均 产 量 分 别 为 9.783t(每666.67 为 652.17 )和10.157t(每666.67为677.10),分别增产20.10%和1.01%。2015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0.120t(每666.67为674.67),增产0.40%。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600.00m以下川水地、旱地种植。DB63/T 20752022 12 表A.7 金凯 1493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民 和 县 种 子 站 于2010年从甘肃金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引 进,杂 交 组 合JL

33、906/JD15,2016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青审玉2016002。早熟,生育期146d。株型紧凑,株高249.90,全株18.00片叶,穗位高78.50,幼苗叶鞘紫色,叶片淡绿,雄穗分枝6个8个,颖壳绿色,花药浅紫色,雌穗花丝绿色,双穗率16.30%,空杆率4.30%;果穗锥形,穗长19.50,穗粗4.90,穗行数14行18行,行粒数39.05粒,单穗粒重162.00g,千粒重287.00g,出籽率80.60%;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2015年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容重747.00g/l,粗蛋白质9.61%,粗脂肪3.29%,粗淀粉74.35%

34、,赖氨酸0.33%。201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抗性接种鉴定:抗小斑病,感大斑病、腐霉茎腐病,高感矮花叶病、丝黑穗病。4月中、下旬播种,播深5.007.00;单种行距50.00,株距30.00,每公顷密度6.750万株(每666.67为4500.00株);采用种子包衣或苗期喷施抗病毒类农药可有效防治矮花叶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一般水肥条件下平均每公顷产量 9.750t(每 666.67 为650.00),高水肥条件下平均产量10.650t(每666.67为710.00)。2013年2014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8.696t(每666.67为579.75)和10.966t(每666

35、.67为731.08),分别增产41.25%和2.76%。2015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0.562t(每666.67为704.14),增产1.28%。适宜在 我 省 东 部 农 业 区 海 拔2200.00m以下的温暖灌区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3 表A.8 丰玉 1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张掖市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03年通过南繁北育配置的杂交种,杂交亲本组合CHN/金12。2012年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甘审玉2012009,2016 年 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 定 编 号 青 审 玉201

36、6003。中熟,生育期151d。株型紧凑,株高249.00,穗位高88.00,成株叶片数19.00片;穗长19.40,秃顶长1.53,穗行数16.80行;穗形长筒形,穗轴粉红色,籽粒浅黄色、半马齿型;千粒重342.00g,出籽率76.00%;籽粒含 粗 蛋 白 11.40%,粗 淀 粉73.50%,粗脂肪3.62%,赖氨酸0.21%;高抗大斑病、小斑病高、茎基腐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抗倒伏性强。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45.000t(每666.67为3000.00)和五氧化二磷0.104t0.138t(每666.67为6.909.20),拔节期结合灌头水追施纯氮0.104t0.138t(每666.

37、67为6.909.20),大喇叭口期追施纯氮0.165t0.213t(每666.67 为 11.00 14.20)、五氧 化二磷0.069t0.104t(每666.67为4.606.90)。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大田单种情况下,一般按宽窄行种植,宽行80.00,窄行40.00,每公顷控制密度6.750万株(每666.67为4500.00株);注意防止丝黑穗病、茎基腐病和矮花叶病。2013年参加青海省玉米中熟组品种区域试验每公顷产量达9.476t21.311t(每666.67为631.701420.71),较 对 照 品 种 金 穗 3 号 增 产3.30%32.2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3.

38、494t(每666.67为899.59),较对照平均增产17.00%;2014年区试平均产量14.294t(每666.67为952.92),较对照增产5.86%;2015年参加青海省玉米中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625t(每666.67为774.99),较对照增产2.43%。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200.00m以下的温暖灌区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4 表A.9 青玉 2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新疆新美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配置组合LR1036LR1018。2016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 定 编 号 青 审

39、 玉2016004。中熟,全生育期155d。株型紧凑,叶片绿色,成株叶片20.00片21.00片,果穗筒型,籽粒马齿形、金黄色,结实性好;籽粒淀粉含量76.94%,粗蛋白质含量8.98%,粗脂肪含量3.26%,容重790.00g/l;中抗大小斑病、灰斑病、抗丝黑穗病。该品种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土地种植,每公顷最高保苗密度在6.000 万 株 8.250 万 株(每666.67 为 4000.00 株 5500.00株)。春季5地温稳定在10.00时播种,建议每公顷施 氮 磷 钾 复 合 肥 0.450t 0.525t(每666.67 为30.0035.00)做底肥,每公顷追施纯氮0.207t0.

40、240t(每666.67 为 13.80 16.10),分期施入,头水前每公顷施0.104t0.138t(每666.67为6.909.20),散粉期施0.069t(每666.67为4.6),灌浆前期施0.035t(每666.67为2.30)。水地种植在蹲苗结束后,每隔10d12d灌一次水,全生育期灌水6次8次。2014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每公顷产量14.300t(每666.67为953.33),比对照增产3.00%。2015 年 区 域 试 验 平 均 产 量13.289t(每666.67为885.94),比对照增产4.80%。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910t(每666.67为794.0

41、2),比对照增产5.76%。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200.00m以下的温暖灌区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5 表A.10 青玉 3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新疆瑞福益农农业科 技 有 限 公 司 于2010 年 配 置 组 合LR102 LRG84-2。2016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青审玉2016005。中熟,全生育期159d。株型半紧凑,叶片较宽,绿色,上部节间较短;果穗长筒型,籽粒马齿形、黄色,结实性好;籽粒淀粉含量75.13%,粗蛋白质含量7.58%,粗 脂 肪 含 量 2.90%,容 重762.00g/l;中

42、抗大小斑病、锈病、黑穗病。该品种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土地种植,每公顷最高保苗密度在6.000 万 株 8.250 万 株(每666.67 为 4000.00 株 5500.00株)。春季5地温稳定在10.00时播种,建议每公顷施 氮 磷 钾 复 合 肥 0.450t 0.525t(每666.67 为30.0035.00)做底肥,每公顷追施纯氮0.207t0.240t(每666.67 为 13.80 16.10),分期施入,头水前每公顷施0.104t0.138t(每666.67为6.909.20),散粉期施0.069t(每666.67为4.6),灌浆前期施0.035t(每666.67为2.30)。

43、水地种植在蹲苗结束后,每隔10d12d灌一次水,一般灌水6次8次。2013年区域试验中,平均每公顷产量13.240t(每666.67为882.68 ),比 对 照 增 产14.80%。2014年区域试验产量14.310t(每666.67为954.00),比对照增产3.00%;2015年生产试验产量11.841t(每666.67为789.42),比对照增产2.43%。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200.00m以下的温暖灌区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6 表A.11 青玉 4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9年配 置 组 合

44、 H74 4144。2017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青审玉2017001。株型紧凑,生育期120d125d,全株叶片19.00片20.00片,幼苗叶鞘浅紫色,花丝红色,雄穗分枝8个10个。株高260.10,穗位116.30,倒伏率0.40%、倒折率0.60%。果穗筒形,穗长18.80,穗粗4.80,秃顶0.90,穗行数平均14.60行,白轴,黄粒、半马齿型,出籽率86.20%,千 粒 重 330.40g,容 重732.50g/l。中抗弯孢叶斑病、茎腐病,抗矮花叶病,感瘤黑粉病。据2017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石河子)检验报 告 结 果:粗 蛋 白 质 含 量1

45、3.40%,籽粒淀粉含量65.00%,粗脂肪含量4.10%,水分含量8.48%。播前每公顷施农家肥45.000t60.000t(每666.67为3000.004000.00),化肥使用量五氧化二磷0.207t0.276t(每666.67 为 13.80 18.40),全部用做底肥;纯氮0.357t0.453t(每666.67为23.80 30.20 ),其 中15.00%做底肥,35.00%随头水追施,50.00%在大喇叭口至开花期追施。每公顷播种量0.038t(每666.67为2.50),保苗6.000万株8.250万株(每666.67为4000.00株5500.00株)。田间管理以早为主,

46、苗期中耕除草1次2次,抽穗后拔高草1次。注意及时收获、脱粒。2014年2015年参加区域试验,两 年 平 均 每 公 顷 产 量13.894t(每666.67为926.24),比对照增产5.50%,两年各试点全部增产;2016年生产试 验 平 均 产 量13.612t(每666.67为907.47),比对照增产3.01%。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200.00m以下的温暖灌区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7 表A.12 利合 328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山西利马格兰特种谷物研发有限公司于2010年配置组合NP01185NP01154。2017年青

47、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青审玉2017002。株型紧凑,生育期115d120d;株高256.00,穗位75.00,株型清秀,持绿性好;穗长20.30,穗粗4.30,穗行12行16行,行粒数33.00粒,千粒重326.00g;果穗筒形,籽粒橙黄色,半马齿型,穗轴红色。该品种早发性好,抗倒伏,抗病性强,脱水快,适合机械化收获。4月20日至5月10日播种,较喜肥水,每公顷施种肥三元复合肥0.345t0.405t(每666.67为23.0027.00),拔节期每公顷追施纯氮0.138t(每666.67为9.20);适宜密度为每公顷保苗7.500万株8.250万株(每666.67为50

48、00.00株5500.00株),土壤肥力高的地块还可适当增加密度,收获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015年2016年参加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12.136t13.803t(每666.67为809.08920.22),比对照平均增产13.63%17.77%;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971t(每666.67为798.09),比对照增产22.26%。适宜在我省东部农业区海拔2300.00m以下的温暖灌区覆膜种植。DB63/T 20752022 18 表A.13 青玉 5 号 品种来源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生产能力和适应地区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甘肃和恒农业技术有限公司于2009年配

49、置组合H280/H209。2019年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青审玉2018001。中早熟,生育期128d142d。株型半紧凑,株高230.00300.00,穗位高65.00110.00,果穗筒形,穗轴红色,穗长16.0020.00,穗粗5.006.00,秃顶长0.000.50,穗行数18.00行22.00 行,行 粒 数 33.00 粒40.00粒,单穗粒数650.00粒880.00粒,单株粒重150.00g240.00g;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250.00g350.00g,出籽率80%90%。籽粒含粗蛋白13.40%,淀粉56.80%,粗脂肪74.10g/。前茬收后及

50、早秋翻、施肥、喷药、覆膜,或春播前整地、施肥、春覆膜,每公顷施纯氮0.158t(每666.67为10.50)、五氧化二磷0.138t(每666.67为9.20)作基肥;覆膜前地面喷洒除草剂防除杂草;4月中下旬5月中上旬播种,合理密植,每公顷保苗6.750万株7.500万株(每666.67为4500.00株5000.00株);大喇叭口期追施纯氮0.069t(每666.67为4.60);在完熟中期,苞叶变黄,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旱地条件下平均每公顷产量9.000t10.500t(每666.67为600.00700.00),水 地 条 件 下 平 均 产 量10.500t12.750t(每66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业/农作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