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63_T 2063-2022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高清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87953 上传时间:2023-09-1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47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63_T 2063-2022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B63_T 2063-2022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B63_T 2063-2022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B63_T 2063-2022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B63_T 2063-2022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高清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01.040.35 CCS B 65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20632022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2022-11-24 发布 2023-01-01 实施 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63/T 20632022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青海省林草技术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海省林业草原项目服务中心、青海省国家公园科研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多美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永良、拉果、马宏义、季海川、卢成保、朵海瑞、邓

2、艳芳、米海灵、安进宝、李琦、杨芳、戎占磊、郭莹、德华、才仁达哇、许乃军、王生发、赵宏、郭旺兴、朵文凯、慈建勋 本文件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监督实施。DB63/T 20632022 1 基于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基于触发式红外相机的野生动物监测的术语和定义、监测方案制定、红外相机布设、监测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及分析等野生动物监测技术。本文件适用于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中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监测单元 依据典型地形地貌、主要植被类型、人为干扰强度等划分为的若干监测区域。3.2 相机位点 按地理经

3、度、纬度位置确定的放置红外相机的地点。3.3 相机日 一台相机在某一相机位点连续工作24 h的天数。3.4 独立有效照片 单位时间内(30 min或1 h)同一相机位点连续拍摄的同一种或一组动物多张照片或视频,计为1张独立有效照片。3.5 相机位点出现率 DB63/T 20632022 2 监测区域内,某物种被拍到的相机位点数占所有相机日的相机位点数的百分率。3.6 相对丰富度指数 某物种在所有相机位点,在100个相机工作日内所拍摄的有效照片数。4 监测方案制定 4.1 监测区域 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对象确定监测区域,综合考虑植被类型、海拔梯度和人类活动干扰梯度等(某一自然地理单元、自然保护区、

4、林场等)划分监测单元。4.2 监测内容 4.2.1 野生动物分布种类 监测区域出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规定的野生动物种类。4.2.2 野生动物相对丰富度和分布 监测特定物种在所有相机布设位点中的有效照片数量和在监测区域内的分布范围、特点。4.3 红外相机布设 见本文件5 红外相机布设 4.4 监测周期 固定位点长期监测时,每3个月6个月更换一次数据卡,并补充电源;非固定位点监测时,在每一个位点放置时间为1个月3个月,轮流更换网格。4.5 监测方法 4.5.1 公里网格法 依据空间坐标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面积相等的网格监测单元(1km1km、2km2km、5km5km等),在各监测单元中布

5、设相同数量的相机位点。相机位点布设密度为每1平方千米1台或每两平方千米1台。4.5.2 典型栖息地法 在监测普查的基础上,每种类型的栖息地内选择典型栖息地为监测单元,在监测单元内选择相机位点布设红外相机,相机位点布设要均匀分布。同类型栖息地中相机位点间距不小于500 m;不同类型的栖息地间相机位点间距不小于100 m。DB63/T 20632022 3 5 红外相机布设 5.1 布设步骤 红外相机布设按以下步骤进行:a)选择合适的布设位点,例如粪迹、兽径、水源地、食物树、灌木、添盐处等;b)设置红外相机布设点编号、日期时间、闪光模式、拍摄间隔、拍摄模式等;c)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朝向(避开太阳

6、直射相机镜头的方位)等,把相机固定在树干或其他支撑物上;d)GPS 定位,按附录 A 表 A.1 填写野外红外相机布设点生境调查表,填写内容,见附录 B;e)人员在相机前移动,以确认红外传感器可以正常工作;f)打开相机外部“调试(Test)”开关,人员在相机前方移动,确保合理的拍摄距离相机调试,并手动拍摄生境调查表;g)相机设置及调试无误,将红外相机工作状态按钮调至“打开(on)”状态,并对相机进行必要伪装;h)在相机正前方 3 m5 m 适当地点撒布诱饵/引诱剂。5.2 布设依据 5.2.1 布设高度 按照以下原则进行:a)单一物种监测:将红外相机布设高度调整为该物种肩高;i)小型兽类及地栖

7、性鸟类监测:相机布设高度 40 cm60 cm;j)大中型兽类及多物种监测:相机布设高度 60 cm100 cm,与动物肩高相近;k)多物种监测,结合生境特点选取或在高度梯度设置多台相机。5.2.2 布设距离 将相机设置在距离粪迹、兽径、水源地、食物树、灌木、添盐处等动物易经地点的3 m5 m处,获取动物个体完整照片,按附录A表A.2准确记录动物痕迹。5.3 相机检查及回收 按以下步骤进行:a)将相机的外部工作开关调至“调试(Test)”模式,检查电池电力与存储卡情况,并填写生境记录表,见附录表 A 表 A.1;b)关闭相机,收回;c)下载数据并格式化和还原相机,对相机进行干燥、擦拭等维护和故

8、障检修。6 监测数据管理 6.1 数据存储 从存储卡将数据拷贝到存储介质,用小地名命名文件夹。确认数据读取成功后,格式化原存储卡。6.2 数据预处理 DB63/T 20632022 4 按照以下步骤对数据进行预处理:a)用红外相机照片管理软件对照片进行命名;b)在用小地名命名的文件夹下新建以布设点编号命名的文件夹(布设点编号命名规则:年 4 位+当年放置次序 2 位+小地名 4 位),将已记录有用信息(拍摄到动物、人为干扰信息或优美景观)的照片移动到该文件夹;c)对已初步筛选的照片进行复核,删除无效照片(无动物、人为干扰、景观等);d)将筛选完成的照片文件夹移动到存档数据库,作为原始数据存档。

9、6.3 数据建库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将照片导入红外相机处理软件进行入库;b)按事件对红外相机数据进行整理。7 数据处理和分析 7.1 独立有效照片率计算 独立有效照片按式(1)计算:ANN.(1)式中:N独立有效照片率;N 独立有效照片数;A 有效照片数率。独立有效照片率低于10%,应分析红外相机安装状态、触发灵敏度、触发间隔等影响因子,进行适当调整。7.2 分布区面积计算 如果某物种在某相机位点被拍摄到独立有效照片,则认为与该相机位点所在监测区域内的监测单元面积为该物种分布区。其分布区面积按式(2)计算:niQ1iQ.(2)式中:Q 监测区域内某物种的分布区面积,单位为公顷(hm);Qi

10、 第i个监测单元内某物种的分布区面积,单位为公顷(hm);n 监测单元数量。7.3 位点出现率分析 位点出现率按式(3)计算:%100GTOiS.(3)式中:DB63/T 20632022 5 TO 物种相机位点出现率;Gi 监测期间内拍摄到第i类物种的红外相机位点数;S 监测期间内所有正常工作的红外相机位点数。根据物种相机位点出现率相对数量大小,将拍摄物种定义为:常拍种(10%)、较常拍种(1%10%)、偶拍种(0.1%1%)和罕拍种(0.1%)。7.4 物种相对丰富度分析 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用于确定物种的分布范围、密度、数量及适宜生存的生境类型。按式(4)计算:%100NARAIi.(4)

11、式中:RAI 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Ai 某类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数;N 所有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数总和。DB63/T 20632022 6 A A 附 录 A(资料性附录)监测信息记录 表A.1给出了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A.2给出了布设位点动物痕迹。表A.1 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 布设点编号 小地名 网格号 布设时间 _年_月_日_时_分 天气 相机号 布设人员 填表 位点号 北纬 东经 海拔 坡向:A、北坡 B、东北坡 C、东坡 D、东南坡 E、南坡 F、西南坡 G、西坡 H、西北坡 I、无坡向 坡度:A、平坡 B、缓坡 C、斜坡 D、陡坡 E、急坡 F、险坡 生境类型:A、阔叶林 B、针

12、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灌丛 E、草地草甸 F、农田 G、其他 森林起源:A、原始林 B、次生林 C、人工针叶林 小生境:A、林下 B、灌丛 C、草地 D、裸岩 E、河边 F、洞穴 G、其他_ 乔木层:乔木高度_米,郁闭度_,胸径_厘 米,优势树种 _ 灌木层:灌木高度_米,郁闭度_,主要树种_ 干扰类型:A、游客 B、建设工程 C、伐木 D、公路 E、放牧 干扰强度:A、强 B、中 C、弱 D、无 干扰频率:A、经常 B、一般 C、很少 回收时间 _月 _时 _分 天气 人员 回收照片 _张 有效照片 _张 野生动物 _张 人为干扰 _张 注: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说明见附录 B。表A.2

13、 布设位点动物痕迹 动物名称痕迹类型(填代码)备注 注1:动物名称详细到物种;痕迹类型:A、粪便 B、脚印 C、取食痕迹 D、挖掘痕迹 E、动物身体遗落物(羽毛、毛发、刺等)F、尸体 G、其他,请在上表中注明具体类型。注2:备注(说明其他重要情况)。DB63/T 20632022 7 B B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红外相机监测信息记录表说明 B.1 生境要素 生境登记表中需包括监测工作信息、常规自然地理信息、野生动物生境信息、人为干扰信息等。红外相机布设点生境记录表详见附录A。B.2 监测工作信息 监测工作信息包括布设点编号、小地名、网格号、布设(回收)时间、天气、相机编号、布设(回收)人员

14、、位点号、回收照片数、有效照片数、野生动物数、人为干扰数。a)布设点编号:4 位小地名字母首拼,大写;若不足 4 位以 0 补齐,超过 4 位则简化为 4 位;b)小地名:研究区域地方惯用地名,便于后期检收;c)网格号:方案设计中公里网格的唯一编号;d)布设(回收)时间:红外相机野外布设(回收)的时间。格式为年月日时分 12 位,如 2022年 05 月 01 日 08 时 30 分;e)天气:分别有阴、晴、雨、雾、雪、多云;f)相机编号:格式为相机型号+编号,如 SG990V 15015400;g)布设(回收)人员:除填表人之外,参与布设(回收)的人员名字;h)回收照片数、有效照片数、野生动

15、物数、人为干扰数:分别为相机回收后所拍摄照片总数、总照片数除去布设时及回收时所拍摄照片的数量、正常工作时段拍摄野生动物的照片数量、正常工作时段所拍摄的人为活动照片。B.3 常规地理信息 常规地理信息包括经纬度及海拔。B.4 野生动物生境信息 野生动物生境信息包括坡向、坡度、生境类型、森林起源、小生境、乔木层信息、灌木层信息、布设位点动物痕迹。a)坡向,表 B.1 给出了坡向范围。l)坡度,表 B.2 给出了坡度范围。m)生境类型:包括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草甸、农田和其他。n)森林起源:起源类型包括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o)小生境:相机布设点所处局域环境,包括林下、灌丛、草

16、地、裸岩、河边、洞穴和其他。p)乔木层信息:包括乔木高度(平均)、郁闭度、胸径、优势树种等。q)灌木层信息:包括灌木树种、平均高度及郁闭度。DB63/T 20632022 8 r)布设位点动物痕迹:粪便、脚印、取食痕迹、挖掘痕迹、动物身体遗落物(羽毛、毛发、刺等)、尸体、其他。s)动物名称:遗留痕迹的野生动物种名。t)痕迹类型:分为粪便、脚印、取食痕迹、挖掘痕迹、动物身体遗落物(羽毛、毛发、刺、分泌物等)、尸体和其他。u)备注:填写其他重要情况。表B.1 坡向表 坡向 方位角(度,)北坡 337.5a22.5 东北坡 22.5a67.5 东坡 67.5a112.5 东南坡 112.5a157.

17、5 南坡 157.5a202.5 西南坡 202.5a247.5 西北坡 292.5a337.5 无坡向 无 表B.2 坡度表 坡度 范围(度,)平坡 0a5 缓坡 5 a15 斜坡 15 a25 陡坡 25 a35 急坡 35 a45 险坡 45a B.5 人为信息干扰 人为干扰信息包括干扰类型、干扰强度和干扰频率。a)干扰类型:旅游、建设工程、伐木、公路、放牧和其他。b)干扰强度:分为强、中、弱、无。强:指栖息地受到严重干扰,植被基本消失,野生动物难以进行栖息繁衍。中:指栖息地受到干扰,植被部分消失,但干扰消失后,植被仍可恢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仍然可以进行栖息繁衍。弱:栖息地受到一定干扰,但植被基本保持原样,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影响不大。无:栖息地没有受到干扰,植被保持原始状态,对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没有影响。22 干扰频率:分为经常、一般和很少等 3 类。DB63/T 20632022 9 参 考 文 献 1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2 LY/T 1814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3 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林护发2011111号)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第3号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机械/制造/汽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