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马原简答题精品文档2019马原简答题Made By NickoneWu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P20-21(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2)包括两个方面: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4)依据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
2、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4)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2. 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27(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能形成正确的行动。(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认识要变为现
3、实的物质力量,只能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3. 如何理解普遍联系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P30-33(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2)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B联系具有普遍性。三层含义: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是通过中间性的联系和过渡性的环节而实现的。C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
4、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D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对条件要唯物辩证的看待。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马克思主义对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
5、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A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B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C这两方面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
6、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B从实质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4. 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P38-40(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2)矛盾的特殊性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
7、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3)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也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4)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认识矛盾学说的关键。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个
8、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5)指导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和普遍的统一。5. 适度原则在实践和生活中有什么样的重要性?P40-41(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2)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
9、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过程的中断。(3)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和形式。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4)量变和质变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了量变质变规律,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事物发展规律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5)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此物就转化为他物。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6)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防止“过
10、”或“不及”,采取正确的方法,促使在实践运用中得到成功。6. 如何理解必然性与偶然性?P35-36(1)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包括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2)必然和偶然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现实事物的发展,不通过偶然而只表现为必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着决定
11、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3)必然与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称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在事物的产生、发展的衰亡的过程中,包含有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4)方法论意义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7. 如何看待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37-38(1)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存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
12、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事物的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8. 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P61-63(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地社会性的物质活动。(2)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
13、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
14、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9. 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76-79(1)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括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
15、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就特定的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二者相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
16、和有局限性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4)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是永无止境的过程。(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6)承认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辨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维僵化。相对主义片面
17、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7)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0. 什么是理性认识?它包括哪几种形式?(三种形式分别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P67-68(1)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2)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理性思维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3)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
18、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判定。(4)推理在形式上表现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它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5)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所以这个阶段就是“抽象的思维”阶段。(6)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11.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P144-147(1)科学技术是复合概念,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日益融为一体。(2)科技革命
19、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处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和运
20、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12. 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P106-115(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2)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永恒的、必要的前提,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
21、展则起延缓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3)社会意识(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地等在自己头脑里的反映,是个体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低层次的社会意识,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
22、自觉的、系统的、定型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 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由于反映社会存在的方面、方式不同,因而作用也不同。(4)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B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C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
23、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一定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5)意义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
24、产关系,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进程,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这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思想,对于认识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3.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P150-152(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中最稳定
25、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观众的范畴。(2)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物质前提。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并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人民群众是社会
26、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于人民群众的力量。(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是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是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是重要因素。(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开创和推进的伟大事业。14. 如何理解价值规律?P166-168(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B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
27、行。(2)表现形式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着商品价值自发波动;从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3)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生产者,就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按照社会价值出卖),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比例。(4)价值
28、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时,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阻碍技术的进步。在市场竞争中,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收入两极分化。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可能使一部分具有有机生产条件的生产者积累财富,而使另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蒙受损失甚至破产。15.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什么?P300-303
29、(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2)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3)马克思认为,那时,人类摆脱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对“人的依赖关系”,也摆脱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依赖性”,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4)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5)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6)人与人之间形成事实上的平等,整个社会是和谐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6)实现条件:旧式分工的消除;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7)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