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专家评审制度的缺点教学教材.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3864607 上传时间:2024-07-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家评审制度的缺点教学教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专家评审制度的缺点教学教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家评审制度的缺点 精品文档 专家评标制度的问题缺点 在招投标活动中专家评标制度与之密切相关,而且严重影响着一项工程的进展好坏,就好像学生考试的卷子有其对应的判卷标准一样。然而,随着政府招标采购改革的发展变化,专家评标制度的问题缺点也随之显现,比如缺乏组织性、评审过于单一、未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等,中国招标采购导航网来说明专家评标制度的几个主要问题缺点。 1、缺乏组织性 专家评标制度的运行机制是建立在招标人内控管理、专家独立评审和行政主管部门监管的基础之上的。招标人是招标活动的关键,归口的内控管理机制是评审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然而“行政职能式”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是多口、多头的行政管理,并不针对招标项目这种一次性任务组织。多头管理的特点是权责关系复杂,衔接界面划分困难,项目管理归口难以准确定位,未突出项目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项目追责、绩效管理难度系数也较大。因此,多头管理能否行之有效,这关键在于是否拥有统一指挥的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国家规定招标人应当明确内部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单位、本系统的招标过程执行管理。但在现实工作中,以行政职能体系为组织结构来管控具体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因责任重大、协调部门利益困难、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知识等因素备感无奈,归口管理很难实现。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上级行政主管单位的直接压力。并且,各单位采取的是单纯的预算执行考核而不是项目全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并未与预算编制、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内在动力的缺失,使得大多单位还是分口各自管理。 2、单一的评标过程简化了多学科交叉的评价过程 第三方评标制度的运行流程是,招标人根据招标预算和需求编制招标文件→随机抽取专家→招标人按社会专家不低于2/3的原则组建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按招标文件的评分标准、技术标准和需求进行封闭评审→招标人按评审委员会推荐排序确定成交结果→宣布中标结果→签订合同。专家评标机制具有随机性、临时性、专业性、陪审性和告知性五大特点。通过随机临时组建与当事人利益关系隔绝的社会专家(公平性),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公正性),根据招标需求和评分标准的招标文件(主体责任),对投标人进行综合评价推荐确定中标人。从制度设计思路和逻辑来看,评标机制必须建立在正确、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招标文件基础上,否则,便是循环论证。正确合理的招标文件通过专家的专业性、独立性、招标人代表的参与性达到利益制衡,从而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评标委员会组建的临时性局限了项目全过程的综合评价,省略了招标文件及其预算和需求的合理性评价,势必引向制度的重心倾向于程序的合规性。 3、评审制度设计在公共利益最大化上有待补充和规范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招标的最终目标。评标制度通过具体载明的硬性评分标准综合性地评估和比较产生中标人,然而许多形不成直观可文字描述的软实力和潜实力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研究,成交结果总有些不尽人意。另外,还深受其他新型模式的影响。由于许多招标人是拥有公权的政府机构,他们可以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对有限公共资源进行配置、对垄断性的公共服务配置行政许可;又因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尝试,招标形式可谓百态丛生。这就需要我们擦亮眼睛,不能混淆采购适用界限,要正确甄别使用法规,自觉维护市场正常的秩序。 因此,综合以上三点来说,缺乏组织性、单一的评标过程、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专家评标制度的主要问题矛盾,解决好了这些问题,评标将会更加公平公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