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精品文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以常熟市A园某班为例 院 系 年 级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 称 论文提交日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本人签名: 日期
2、: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常熟理工学院有关收集、保留和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期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常熟理工学院。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毕业设计(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毕业设计(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保密的毕业设计(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本人签名: 日期:导师签名: 日期: 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以常熟市A园某班为例内容摘要:同伴
3、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同伴互动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愉悦的活动空间,在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游戏形式中,幼儿间发生各种互动。本文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常熟市A园某班区域活动中幼儿同伴互动的情况进行研究,主要观察了同伴互动的区域特点、基本性质、主题特点、性别特点等方面。结果表明:在幼儿方面的问题是,不友好的互动行为多发生于特定区域,不友好的互动行为多于友好的互动行为,男孩发起的互动行为更具攻击性;在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幼儿缺乏必要的指导,制定规则时不够民主平等,以及协调同伴冲突
4、的方式缺乏弹性;在环境方面,区域空间设置不合理,区域材料投放单一化,环境创设过程形式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意在推动幼儿同伴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关键词: 区域活动 同伴互动 大班幼儿An Investigation of Top-Class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s of Regional ActivitiesTake Kindergarten A in Changshu as a case studyAbstract: Peer is not only the socialization and role models of ch
5、ildren learning social skills,but als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find themselves and improve their own mirror image. Peer interaction for the growth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And the regional activities offer children a more relaxed, free and pleasant activity spac
6、e, In this relatively open, free game form, occurring in all kind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This paper adopts observation, interviews and other method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f preschool peer interaction about Kindergarten A in Changshu is conducted. Mainly observed peer interaction of re
7、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properties,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sex characteristics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early childhood issues,unfriendly interaction occurs in the specific region, unfriendly interaction behavior than friendly interaction behavior, boy launched the interactive be
8、havior more aggressive; the teachers, kindergarten teachers for lack of necessary guidance, rules is not enough democracy and equality, as well as the coordination of conflict mode lack of flexibility; in terms of the environment, regional spatial setting unreasonable, regional material into a singl
9、e, environment creation process formaliz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to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among children,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hildren.Key words: Regional Activities; Peer Interaction;Top-Class Children目录
10、一、问题的提出1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1(一)课题相关概念界定1(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三、研究方法及过程4(一)研究方法4(二)研究对象5(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5四、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现状与分析6(一)同伴互动的区域特点6(二)同伴互动的基本性质7(三)同伴互动的主题特点8(四)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12(五)同伴互动的情绪特点13(六)同伴互动的方式特点14五、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问题与分析15(一)幼儿方面15(二)教师方面17(三)环境方面19六、对策与建议20(一)创设宽松自由的区域活动环境20(二)加强教师对幼儿同伴互动的指导21(三)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23七、
11、结语23参考文献24附 录25致 谢28一、问题的提出区域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主要的组织形式之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加宽松、自由、愉悦的活动空间。每个幼儿都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需要的活动,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来自主选择活动材料和伙伴,以游戏的情景主动进行探索和学习,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真正让幼儿体验到操作和交往的乐趣,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
12、程中才会认识到别人的观点、需要与自己并不相同,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页。同伴互动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一日活动从其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学习、生活、游戏。从教师的控制程度来看,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控制水平最高,而游戏是教师控制水平最低,幼儿自由度最高的活动,因此,同伴互动主要发生在游戏中。 张元:试析影响幼儿班级中同伴互动的外部因素,山东教育2002年第Z6期。笔者在A幼儿园
13、也发现,尤其是在区域活动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游戏形式中,幼儿间互动发生的很频繁,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观察了解常熟市A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情况,如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互动方式,互动行为的性质,影响互动的因素等,比较客观的呈现该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现状。结合所学理论提出一些参考和启示以期推动幼儿间积极的良性互动,为幼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为幼儿教师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提供参考建议。同时也让教育工作者更关注幼儿间同伴互动和思考怎样更好促进同伴间积极良性互动,此次研究对于其他幼儿园也是个借鉴。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一)课题相关概念界定区域活动的概念幼儿园活动区或者活动角、活动中心等教育形式创始
14、于欧洲学前教育机构,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是上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进中国教育界的新名词,被看作是“开放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我国托幼机构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以活动区为空间结构的教室组织形式早已存在。 李会敏、侯莉敏: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念辨析,2007年6月。目前对区域活动的理解主要是“集体教学的延续”、“分组活动”、“自由游戏活动”、“学习性活动”。笔者认为所谓区域活动,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空间、制定恰当的游戏规则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方法及幼儿同伴,通过游戏的情景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交往,从而获得个性化学习与发展的一种教育形
15、式。作为介于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性活动之间的一种学习方式,区域活动是在以儿童发展为本这样一种先进理念呼唤下应运而生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很大价值。同伴互动的概念同伴(peer)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赵海钧、冯维、赵丹霞:西方儿童同伴研究的新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2卷第5期。同伴作为一种重要的安全感来源,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时期是儿童合作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主题,强调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求,鼓励幼儿与环境中的人、事、物产生有意义的互动。所
16、谓互动,是指幼儿与同伴、教师、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流、对话、合作、协调、分享、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和共同建构。 蔡晴:主题背景下幼儿互动活动特点与指导策略的探究,上炼三村幼儿园,2006年。同伴互动(Peer interaction)是指青少年儿童自由结合而形成的同伴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青少年儿童社会互动的重要形式。 王振宏:同伴互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陇东学院(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4期。同伴互动可以使幼儿在获得真实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行为的意义,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作用的结果及反馈学会反思。(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国外相关研究同伴交往意义的研究皮亚杰(piage
17、t,1932) 杨霞: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中北大学学报,2005第5期。在他的早期著述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 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认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同伴交往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价值。Parken& Richard (1982) Coly,Dodge&Coppotelli (1982) 等研究都指出,不知如何与同伴交往的儿童长大以后比较容易有社会适应不良的情形。Cowen,Pederson,Balligan和
18、Trost(1973)一份长期的追踪研究也指出,被同伴排斥的儿童在成年期出现心理问题(mental health problem)的比率较大。幼儿期同伴交往特点从25岁,同伴互动的频率增加,并越发复杂。帕滕(MParten,1932)发现了24岁儿童的六种社会性参与: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的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加,单独的游戏和平行游戏下降,而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变得更为平常。一项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年龄小的同伴的存在可以培养年龄大的儿童的同情心、关心、亲社会倾向、自信和领导技能。同时,年龄小的儿童也能从混龄交往中获益,他们能从年龄大的玩伴那里学到许多新的技能,
19、并学会如何从更有权利的伙伴那里寻求帮助,如何温和地顺从他们。年龄大的儿童常常负责混龄交往,并常常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年龄小的同伴的能力。即便是2岁的儿童也显示出这种领导的权利和适应性调节,因为当他们与18个月的儿童玩时比与同龄儿童一起玩时,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表现出更多的更简单的和重复性的游戏程序(Brownell,1990)。 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特点(Lee,1973;Schaffer,1977) 认知能力 (Rubin & Maioni, 1975)教师对儿童的态度(Miller &Gentry,1980)
20、 家庭(Parke&Ladd,1992;Rubin,1994) 情景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尽管情景因素最不稳定且较为复杂,但相关研究也反映了一些特点 Vasta R, Haith M M , Miller S A. Child Psychology:The Modern Science M . N ew Yo rk: Jhon W iley &Sons, Inc . , 1995 . 612 .:儿童在拥挤的空间内更多地表现攻击及竞争行为(Aiello, Nicosia&ompson, 1979);适量的玩具会导致儿童与同伴游戏的增加(Vandell, W illson & Bucha
21、nan, 1980);玩具的性质及其它环境条件也影响儿童的交往,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多见于绘画、图书角及其他较为安静的环境中。布娃娃区则多为角色游戏和合作游戏(Rubin,1977),户外活动中则多为消耗大量体能的大肌肉活动且有较多的合作游戏(Hartup,983)。国内相关研究(1)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国内关于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既大量散见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也有对儿童的交往及能力进行教育干预的研究。例如,章炎(1989)介绍了儿童交往技能和行为方式思维培养,潘杰(1989)介绍了儿童男女交往的特点,郑建成(1990)考察了幼儿园大班儿童的社会
22、交往。90年代初期以后主要侧重对儿童同伴交往问题的探讨及交往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王朝霞:于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阴山学刊2002年。研究表明:幼儿年龄越大,同伴交往的对象就越多,交往的频次也越多,同性交往的次数也在增加。 杨晓娜、郁蕾、邵晓烔:中班幼儿师幼关系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方案,2007年。亲社会行为出现的次数比攻击性行为要多。此外,在交往方式方面,则认为言语接近策略是幼儿使用最多的也是最需要的手段。(2)影响同伴互动的因素 杨晓娜、郁蕾、邵晓烔:中班幼儿师幼关系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方案,2007年。影响同伴互动,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束从敏(1997年)提出有以下主要因素
23、: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结构、情感气氛、父母教养模式都会对儿童的个性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幼儿的同伴关系。其中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法、父母对孩子社交意义与作用的认识及培养、父母自己的交友观念与行为、家庭的人际环境在幼儿同伴关系发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儿童自身的因素如外表因素、行为特征因素、儿童情感特征和状态、社交的经验和策略、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等都影响幼儿间的彼此交往。此外,教师的好恶及评价标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此外,地理因素、周围的环境与材料、幼儿间的共同兴趣与爱好、游戏的性质、情景因素等也是影响因素(王春燕、卢乐珍,2002年)。如何促进同伴互动的研究刘婷婷 刘婷婷:浅谈如何促进幼儿
24、同伴互动,青岛崂山区实验幼儿园,2007年。认为要创造同伴互动的机会与条件;其次,提高同伴互动的质量。要科学引导,促进双向互动、发展语言,促进积极互动、创设情景,减少消极互动。张利娜 张利娜: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互动学习,邹平县魏桥中心幼儿园,2009年。发现:区域活动本身存在着一种自然性的“差异”,如有的区域是男孩喜欢的,有的则是女孩喜欢的,并探讨了五个方面的互动学习:教师影响下的互动学习、性别特征的互动学习、性格特征的互动学习、能力差异的互动学习、兴趣趋向的互动学习。李丽和吴航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伴互动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三种改进区域活动的策略:提供丰富、操作性强、有针性的材料;了解每
25、个幼儿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指导;允许幼儿自己制定灵活多变的规则。 李丽、吴航:5岁6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互动行为透析基于社会学视野,教育导刊2011年2月。三、研究方法及过程(一)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深入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对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状况进行直接的和全面的研究,力求获得真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文献法从中文期刊网搜索关于同伴互动、同伴关系的期刊,从而归纳总结出已有的研究现状。观察法在A幼儿园实习期间,采用时间取样和事件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情况进行记录与分析,力求在自然情况下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同伴互
26、动状况,了解行为的情境及过程内容。所谓时间取样法是指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记录预选行为是否出现的方法。它对行为的掌握客观而正确;适合观察大量的样本;行为量化可以了解行为发生的频率,易于统计分析;极大地减少了观察、记录的时间,同样也减少了数据精炼、整理和分析的时间。而事件取样法是针对幼儿特定行为的观察记录。对于幼儿的特殊行为或事件,例如,幼儿的分享、合作、攻击等发生频率较低的行为,所设计的观察方法。事件取样所关心的是事件本身的特征,而非像时间取样关心的是事件是否存在,且记录数据的方式一般是描述性的,主要是注重收集定性资料,不太容易进行定量分析。访谈法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幼儿同伴间互
27、动的真实情况,以及教师在促进同伴间积极互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笔者访谈了十二名女教师,教龄在5到25年之间。(二)研究对象随机选取A幼儿园某个大班39名幼儿(男孩20人,女孩19人)作为观察对象,十二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笔者在为期三个月的研究时间内,观察分析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的状况,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深入A幼儿园的实习期间,通过采取观察、访谈等手段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在区域活动时间段,将观察到的互动事件以画“正”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将其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总的记录表上(在观察前笔者就列出可能出现的互动主题,如果正好出现就在下面打钩,如果出现了另外的互动主题就再添上
28、去,进行及时补充),然后进行简单的百分比计算,形成“幼儿同伴互动事件及其分布表”。对于其中较典型的事件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原因等,形成观察记录表。其中还运用了拍照、摄像等形式,以求资料的客观真实。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教师了解对于幼儿间同伴互动的认识与看法、并对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行为进行深入了解;同时笔者在实习期间与幼儿一起游戏、交流,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中的感受与行为。四、区域活动中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现状与分析区域活动为幼儿营造了宽松、自然的活动氛围,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就像是一个个小的社会,让幼儿在环境与同伴的交互作用中社会性得到发展。笔者在A幼儿园实
29、习期间,发现该园很重视幼儿的区域活动,就时间而言,将近有7090分钟。于是笔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在区域活动时间段(每天下午3:153:45)进入现场,对大班幼儿同伴互动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并记录,最后归纳作出分析和总结。(一)同伴互动的区域特点笔者在A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该幼儿园大致都设置了以下的区域:美工区(设计屋)、建构区(建筑工地)、益智区、装扮区(娃娃家)、语言区(图书馆)、科学区(自然角)。表1不同区域幼儿同伴互动事件分布区域名称装扮区建构区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语言区互动次数989151302514百分比(%)31.7229.4416.509.718.094.53由表1可以看出同伴互动事件在
30、区域中发生的概率大小,依次是装扮区、建构区、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语言区。其中装扮区和建构区互动发生的频次较高较接近。可以说同伴互动事件的发生主要集中于装扮区、建构区和美工区。装扮区中最典型的就是“娃娃家”了,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了逼真、温馨的场景,幼儿一旦投入到模拟家庭生活的情景中,就会展现很多富有情节性、趣味性的互动(如图1)。在共同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他们也时刻不忘维护规则,于是经常会看到“娃娃家”里的小成员一边与“家人”一起游戏,一边与区域外的同伴互动的情景。此外,幼儿间还会经常发生抢夺角色的现象。可以这样说,在娃娃家中多发生以联合、维护规则、争抢资源为主题的互动事件。
31、建构区具有相对较大的开放空间,因此吸引了很多幼儿来参加。幼儿在建构区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更乐于加入群体活动,并能较好地用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也能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因此多发生以联合、分配资源、维护规则等为主题的互动。此外,建构区中(如拼搭乐园)幼儿间也常会为了材料而出现抢夺行为。 美工区里的操作材料也比较丰富,可供幼儿选择的余地较大,且聚集在该区的幼儿一般都是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幼儿间常常会一起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一件美工作品。 (二)同伴互动的基本性质笔者在所观察的区域活动时间段内,一共目睹了309起同伴互动事件,将其归纳为三个主要类别:友好互动、中性互动、
32、不友好互动。其中友好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有益的,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配合的行为,如提供帮助或是与同伴分享物品。不友好互动主要指在游戏中对他人不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出现一些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如与同伴争抢物品、角色,攻击同伴,告状、拒绝帮助等行为。而中性互动就是介于友好和不友好互动间的,诸如维护游戏规则、协商、分配角色、表达情感等。(见表2)表2 幼儿同伴互动事件及其分布互动类别互动主题互动次数百分比(%)友好互动分享30.97合作72.27提供帮助82.59表示友好92.91中性互动咨商61.94借取物品113.56提醒134.21寻求帮助144.53辩解154.85分配资源
33、154.85接受帮助175.50提供建议185.83表达情感196.15维护规则196.15联合(附和、从众)8627.83不友好互动拒绝帮助72.27告状103.24敌意性攻击113.56争夺资源216.80在这三大类别中共有19个同伴互动的主题,其中出现较频繁的主题依次是联合主题(27.83%)、争夺物品或角色(6.80%)以及表达情感和维护规则均为6.15%;而出现较低的主题依次是分享(0.97%)、协商征询意见(1.94%)和合作(2.27%)。从总体来看,在309起同伴互动事件中,中性互动出现的频次较高,约占了总体的3/4;不友好互动比友好互动出现的百分比要高为16%,而友好互动的出
34、现相当的低,仅占了9%。(如图 2)图2 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图(三)同伴互动的主题特点 在幼儿同伴友好互动、中性互动和不友好互动这三个类别中,笔者分别选用较典型的主题进行分析:友好互动中出现最少的分享主题;中性互动中出现最少的咨商主题和最多的联合主题;不友好互动中则是出现最多的争夺资源主题。这样的选择比较具有针对性,对幼儿的互动行为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分享主题亲社会行为又被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的倾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分享、合作、同情、关心、帮助、抚慰、谦让等。本文中友好互动主要包括了分享、合作、提供帮助和表示友好这四个主题。分享是亲
35、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就是愿意把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经历等和别人一起共享,有利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纲要中提出的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也指出了分享的重要性。然而在友好互动中,分享主题在观察到的27起同伴友好互动事件中仅出现了3次,只占了友好互动事件的11.1%,是所有互动主题中出现最低的仅为0.97%(如图3)。分享行为出现频次相对较低,说明幼儿分享行为的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以促进幼儿间积极友好的同伴互动。图3 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图幼儿很“自私”,特别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物品,如两个小朋友会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小朋友宁
36、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有些孩子即使与人分享也是以“利己”为目的的,比如,“我给她玩具,是因为我不这样的话,她就会不和我玩的”,或“我给他玩具,是因为这个玩具不好玩,我想玩他手里的东西”。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的,为自我服务。而本研究中的幼儿正处于第一个阶段。Ugurel-Semin的研究也表明,在与对方分享5-15颗坚果时,“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了高峰。这与在土耳其开展的一项早期研究的结果是比较吻合的。这项研究要求每一个被试都要与其不认识
37、的一个同龄儿童分享奇数个好东西,结果67的4-6岁儿童选择了自私性的分配方式,即把多出的那个留给自己。 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基础教育论文2010年。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分享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幼儿都很“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教师应提供示范,树立良好榜样,培养幼儿进行分享的意识,帮助幼儿形成分享的行为,并对幼儿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分享行为要及时作出强化。咨商主题在观察到的233起中性互动中,主要包括了咨商、借取物品、提醒、寻求帮助、辩解、分配资源、接受帮助、提供建议、表达情感、维护规则和联合(附和、从众)这十一个互动主题。其中咨商主题仅出现了6次
38、,是中性互动中出现频次最少的。与同伴协商、征询意见这一主题仅约为2%(如图4),出现频次很少,说明幼儿间协商状况不乐观。协商就是共同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协商的具体方式有:进行解释说明、恰当运用补偿、寻求新的选择、分享交换、友好劝说等。例如,“拼搭乐园”游戏时,薇薇对正在拿三角积木的陈成说:“这个给我吧!”陈成立即说:“不行,我还有用呢。”薇薇拿出一个圆形积木说:“那我拿这个和你换吧。”陈成想了一会儿说:“好吧。”在这一事件中,薇薇运用了分享交换的策略,陈成在得到补偿的情况下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便爽快地答应了薇薇的要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协商的出现就会逐渐增多。但是,协商策略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说服对
39、方接受的,也有协商不成而平静地结束互动,或是协商失败转而发生冲突的。王任梅 王任梅:试析同伴交往中协商策略的使用,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指出,幼儿同伴协商行为中运用最多的策略取向是以他人为导向的策略,即希望通过改变他人的想法和意图而实现协商的目的,其次是以自我为导向的策略,而同时考虑满足双方需要的融合策略,在总的策略使用次数中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使幼儿较少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从自身出发,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他们往往仅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试图进行单方面的改变,尤其指向他人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而且
40、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移情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更习惯于从自己的愿望出发,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另外,家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魅力以及家庭氛围、结构等。因为幼儿是善于模仿和学习的,为了维持来自父母的情感以及避免惩罚,他们会用类似的方式去行动,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常与幼儿或其他人进行协商、征询别人意见,那么幼儿就将会在同伴互动中表现出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进行同伴交往和协商的机会,并进行适宜的指导,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协商能力的发展。联合主题 在约占3/4起事件的中性
41、互动中,咨商主题最少,可是联合主题却是出现频次最多的。了解幼儿联合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推进幼儿间的积极互动。在介于友好和不友好之间的11个中性互动的主题中,幼儿联合主题是出现最高的约为28%。这里的联合主题是指幼儿在区域游戏中同伴间的附和、从众行为。附和主要是对于其他幼儿的言语、行为随声应和,相应追随。从众,即合群,随大流,也就是说,在外界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服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儿童的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刚刚萌芽,他们往往依据外界群体的信息来决定自己的观点,即使有异议也会在同伴的排挤、嘲笑中屈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且,儿童从众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与同伴采取一致的附和,可以获得认同
42、,有时甚至不惜以说谎为代价,这一现象在儿童世界里是极为常见的。另外,儿童认知水平和个性品质的差异也是引起其从众的原因。图4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图争夺主题观察到的49起不友好互动事件主要包括了拒绝帮助、告状、敌意性攻击和争夺资源这四个互动主题。值得注意的是争夺资源主题出现最多,占了7%的比例,是不友好互动中发生极多的行为。(如图 5)争夺主要分两类,一类就是抢夺物质资源,笔者发现在角色游戏区中,幼儿抢夺的材料主要是处于主导角色地位的玩具材料,诸如“幼儿园”小老师的铃鼓、医生的听诊器之类;又如在美工区幼儿间常会发生为了剪刀、胶水、磨具等这类辅助性的材料而发生抢夺、攻击等。另一类就是抢夺精神资源,幼
43、儿间抢夺各个区域的主导角色如“幼儿园”游戏中的小老师、“医院”游戏中的医生、“娃娃家”的妈妈等等。大班幼儿开始能够把行为规则化,从而获得是非观念,但其行为却常常表明,他们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大班幼儿在争夺主题上有三种表现:一是先商量后抢。此阶段已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要求借东西时必须先商量。但是当遇到拒绝时,由于极想得到而会很不甘心,一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出现抢夺现象。二是锁定目标抢。一般发生在寻问后,但还得不到满意答案时,就会选择一个比较容易对付的目标动手抢。三是边商量边抢。如一个幼儿想要另一个幼儿汽车上的丝带,就会先拽住丝带的一头,然后再与之商量,如果不给就这样僵持下去,直
44、到成人干涉或“强者为胜”。由于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言语水平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开始增加。 申捷:关于大班幼儿抢东西现象的分析与教育策略,学前教育1996年。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加强,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能够按照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到要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行为更具有目的性。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还没有完全将规则内化为自己内在的要求而形成一种习惯。当需要与道德规范相矛盾时,往往注重需要而忽视道德规范,选择不当的方法。此时,单纯地制止和批评是无效的,教师应该教给幼儿交往技巧和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才有益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减少争夺行为的发生。图5 幼儿互动类型分布示意
45、图(四)同伴互动的性别特点研究发现,男孩和女孩在同伴互动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是互动对象和互动类别的差异。互动类别的差异:在友好互动上,男孩仅为2.59%,而女孩比男孩高3.56%;在中性互动上,都比较高,但女孩仍比男孩高了9.38%;而在不友好互动上,男孩要比女孩高了将近7%。总体而言,女孩交往水平高于男孩,女孩发生友好互动的行为比男孩多,男孩更多的发生不友好互动。类似这样的互动事件在区域里是常见的,下面是一则典型的案例:案例1:2011年10月25日 大班美工区今天设计屋将开展将彩色吸管变成美丽饰品的活动,可以是手链、戒指也可以是项链。四位“小设计师”张俊飞、季家浩、毛雪、余欣璐都跃跃欲
46、试,想大显身手。只见张俊飞立马在小篮子里抓了一大把吸管,好像要被别人抢掉一样,这时毛雪和欣璐几乎异口同声:“你不能这样!”毛雪又补充道:“张老师说了要一边穿一边拿。”于是张俊飞瞥了一眼,打算继续,可是听到“你再这样我们去告诉老师”只能作罢,乖乖低下头“工作”起来了,两个女小朋友相视一笑。过了一会儿,欣璐说道:“雪儿帮我找点绿色的吸管吧,我怎么找不到啊!”雪儿马上答应了。这时张俊飞用手戳了一下毛雪,大叫道:“你们看季家浩那里全是绿色的,他把绿色的都拿走了.”这时季家浩不为所动,还在篮子里找绿色的,张俊飞立刻抓住他的手,说道;“你不能拿了。”并且要抢季家浩手里的吸管,家浩哪里肯放手,推了一把张俊飞,然后小手又再不停地翻找了,张俊飞立马还手,眼见两人就要打起来,毛雪和欣璐都急了,“你们不要打,不要打了。”一边两人还是在你推我我推你,一边在热烈地讨论:“要不我们去告诉老师”,“还是不要了”,“那怎么办呢,季家浩为什么要拿全是绿色的啊?”“我们去问他吧。”原来季家浩是想设计一条绿宝石的项链来送给今天要过生日的妈妈啊,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不再和他争抢了,雪儿还把自己的绿色吸管拿来给他设计屋回荡着一片笑声。案例中,毛雪和欣璐这两位女孩子发生的互动有:语言提醒(不能一把抓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