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JJF 2058-2023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高清原版).pdf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385439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PDF 页数:29 大小:42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JF 2058-2023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高清原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JJF 2058-2023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高清原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JJF 2058-2023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高清原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JJF 2058-2023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高清原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JJF 2058-2023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高清原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 J F2 0 5 82 0 2 3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C a l i b r a t i o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P a r a m e t e r so fC o n s t a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H u m i d i t yL a b o r a t o r i e s 2 0 2 3-0 6-3 0发布2 0 2 3-1 2-3 0实施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发 布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C a l

2、 i b r a t i o n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f o rE n v i r o n m e n tP a r a m e t e r so fC o n s t a n t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H u m i d i t yL a b o r a t o r i e sJ J F2 0 5 82 0 2 3 归 口 单 位: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 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方正校准有限公司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参加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泰安磐然测控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拓展科技有限公司恒泰联盈(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3、本规范委托全国温度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J J F2 0 5 82 0 2 3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崔 超(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熊玉亭(浙江省方正校准有限公司)贺晓辉(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参加起草人:金志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徐震震(泰安磐然测控科技有限公司)黄 森(南京拓展科技有限公司)纪 彤 恒泰联盈(天津)科技有限公司J J F2 0 5 82 0 2 3目 录引言()1 范围(1)2 引用文件(1)3 术语(1)4 概述(3)5 计量特性(3)6 校准条件(3)6.1 环境条件(3)6.2 校准状态(3)6.3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3)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4)7.1 校准项目(4

4、)7.2 温度、湿度的校准(4)7.3 照度的测量(6)7.4 风速的测量(6)7.5 噪声的测量(6)7.6 静压差的测量(7)7.7 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测量(7)7.8 数据处理(8)8 校准结果表达(1 1)9 复校时间间隔(1 1)附录A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记录参考格式(1 2)附录B 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1 5)附录C 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湿度测量点布设位置示例(1 6)附录D 3 0m i n和2 4h温度、湿度稳定性计算方法(1 9)附录E 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湿度偏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2 1)J J F2 0 5 82 0 2 3引 言J

5、J F1 0 0 12 0 1 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 J F1 0 7 12 0 1 0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 J F1 0 5 9.12 0 1 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共同构成制定本规范的基础性系列规范。本规范为首次发布。J J F2 0 5 82 0 2 3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温度(1 53 0)、相对湿度(3 08 0)%的恒温恒湿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照度、风速、噪声、静压差和空气洁净度等级等环境参数的校准。2 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J J F1 1 0 12 0 1 9 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参数校准规范G B/T5 7 0 02

6、 0 0 8 照明测量方法G B/T2 5 9 1 5.12 0 1 0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G B5 0 0 7 32 0 1 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 B5 0 2 4 32 0 1 6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5 0 5 9 12 0 1 0 洁净室验收及施工规范G B5 1 1 1 02 0 1 5 洁净厂房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3 术语J J F1 0 0 12 0 1 1和上述引用文件界定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 恒温

7、恒湿实验室 c o n s t a n t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h u m i d i t y l a b o r a t o r y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环境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恒定温度、恒定湿度以及其他环境参数的实验室。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1,有修改3.2 工作空间 w o r k i n gs p a c e 实验室设计的,能将规定的温度、湿度或其他参数保持在规定偏差范围内的空间。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2,有修改3.3 稳定状态 s t e a d ys t a t eo f l a b o r a t

8、o r y实验室工作空间内任意点的温度、湿度或其他参数变化量达到实验室本身性能指标要求时的状态。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3,有修改3.4 温度偏差 t e m p e r a t u r ed e v i a t i o n实验室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实测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与设定温度的上下偏差。注:温度偏差包含温度上偏差和温度下偏差。1J J F2 0 5 82 0 2 3 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4,有修改3.5 湿度偏差r e l a t i v eh u m i d i t yd e v i a t i o n实验室稳

9、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各测量点在规定时间内实测最高湿度和最低湿度与设定湿度的上下偏差。注:湿度偏差包含湿度上偏差和湿度下偏差。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5,有修改3.6 温度均匀度 t e m p e r a t u r eu n i f o r m i t y实验室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在某一瞬时任意两测量点温度之间的最大差值。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8,有修改3.7 湿度均匀度 r e l a t i v eh u m i d i t yu n i f o r m i t y实验室稳定状态下,工作空间在某一瞬时任意两测量点湿度之间的最大差值。来源

10、:J J F1 1 0 12 0 1 9,3.9,有修改3.8 温度波动度 t e m p e r a t u r e f l u c t u a t i o n实验室稳定状态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所有测量点温度随时间变化量的最大值。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6,有修改3.9 湿度波动度 h u m i d i t yf l u c t u a t i o n实验室稳定状态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工作空间内所有测量点湿度随时间变化量的最大值。来源:J J F1 1 0 12 0 1 9,3.7,有修改3.1 0 空态 a s-b u i l t实验室的设施已

11、建成,其服务动力共用设施区接通并运行,但无实验设备、材料及人员的状态。来源:G B5 0 0 7 32 0 1 3,2.0.2 5,有修改3.1 1 静态 a t-r e s t实验室的设施已建成,实验设备已经安装完毕,并按实验室建造合同约定的状态运行,但无实验人员的状态。来源:G B5 0 0 7 32 0 1 3,2.0.2 6,有修改3.1 2 动态 o p e r a t i o n a l实验室的设施以规定的方式运行,有规定的人员在场,并在商定的状态下进行工作的实验室状态。来源:G B5 0 0 7 32 0 1 3,2.0.2 7,有修改3.1 3 空气洁净度等级 c l a s

12、s i f i c a t i o no f a i r c l e a n l i n e s s以I S ON级表示的、实验室内按空气悬浮粒子浓度划分的洁净度水平(或规定、确定该水平的过程)。空气洁净度等级代表关注粒径粒子的最大允许浓度(表示为每立方米空气中的粒子个数)。注:1 I S ON级的范围限于I S O1级I S O9级。2 关注粒径限于(0.15.0)m范围。2J J F2 0 5 82 0 2 33 不同行业中的空气洁净度等级可对应I S O1级I S O9级。来源:G B/T2 5 9 1 5.12 0 1 0,2.1.4,有修改4 概述恒温恒湿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提

13、供恒定温度、恒定湿度等一种或多种环境参数条件,并且其提供的环境参数条件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的工作场所。根据提供环境参数条件类别的不同,实验室可以分为恒温实验室和恒温恒湿实验室。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所需求的实验条件,以满足检测、科研工作或各种类型实验的需要。空调系统是实验室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由空调冷/热源机组、末端空气处理机组、空调送/回风系统、新风系统等部分组成。5 计量特性实验室环境参数的计量特性主要包含温度偏差、湿度偏差、温度均匀度、湿度均匀度、温度波动度、湿度波动度、照度、风速、噪声、静压差和空气洁净度等级。6 校准条件6.1 环境条件温度:(1 53 5);相对湿度:不大于8 5%。实际

14、工作中,环境条件还应满足测量标准器正常工作的要求。6.2 校准状态一般在空态条件下校准,也可根据使用方的使用需求在静态或动态条件下进行校准。6.3 测量标准及其他设备6.3.1 温度测量标准温度测量标准一般采用多通道温度测量装置或具有多点温度测量功能的设备,其技术要求为:a)测量范围:应覆盖实验室温度控制的范围;b)分辨力:不应低于0.1(当实验室允许温度偏差不低于0.5 时,分辨力不应低于0.0 1);c)扩展不确定度(k=2):不应超过实验室允许温度偏差绝对值的1/3;d)具有2 4h连续测量和记录能力,各通道应采用同种型号规格的温度传感器。6.3.2 湿度测量标准湿度测量标准一般采用多通

15、道湿度测量装置或具有多点湿度测量功能的设备,其技术要求为:a)测量范围:应覆盖实验室湿度控制的范围;b)分辨力:不应低于相对湿度0.1%;c)扩展不确定度(k=2):不应超过实验室允许湿度偏差绝对值的1/2;3J J F2 0 5 82 0 2 3d)具有2 4h连续测量和记录能力,各通道应采用同种型号规格的湿度传感器。6.3.3 照度测量仪器采用(光)照度计测量照度,测量范围(010 0 0)l x,准确度等级1级,分辨力0.1l x。6.3.4 风速测量仪器采用数字风速仪测量风速,测量范围(0.11 0)m/s,最大允许误差2%F S,分辨力0.1m/s。6.3.5 噪声测量仪器采用(带倍

16、频程分析的)声级计测量A声压级噪声,测量范围(01 0 0)d B,准确度等级2级,分辨力0.1d B。6.3.6 静压差测量仪器采用差压计测量静压差,测量范围(0.15 0)P a,准确度等级1级,分辨力1.0P a。6.3.7 空气洁净度等级测量仪器采用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测量空气中的粒子浓度,可测量的粒径大小应包含0.1m、0.2m、0.3m、0.5m、1.0m和5.0m,采样量2 8.3L/m i n,准确度等级1 0级。7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7.1 校准项目校准项目一般包含实验室的温度偏差、湿度偏差、温度均匀度、湿度均匀度、温度波动度、湿度波动度、照度、风速、噪声、静压差和空气洁净度等

17、级。可根据设计要求以及使用方的使用需求来确定校准项目。7.2 温度、湿度的校准7.2.1 校准点的选择一般根据实验室使用方的使用需求选择常用的温度、湿度点进行校准。7.2.2 测量点的数量和位置测量点的数量和位置可遵循7.2.2.1、7.2.2.2以及7.2.2.3的规定,也可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或者使用方的使用需求确定。7.2.2.1 测量点的数量测量点的数量应根据实验室的面积大小进行确定。对于内部结构总体为长方体、长宽比例适中、常规高度的实验室,可按照以下原则确定:a)实验室面积不超过2 0m2时,应至少布设5个温度或温湿度测量点;b)实验室面积为(2 05 0)m2时,应至少布设9个温度

18、或温湿度测量点;c)实验室面积为(5 01 0 0)m2时,应至少布设1 5个温度或温湿度测量点。对于内部结构非规则、长宽高特殊以及面积大于1 0 0m2的实验室,可根据实验室的内部结构或者使用方的使用需求增加测量点数量。7.2.2.2 测量点的位置4J J F2 0 5 82 0 2 3根据7.2.2.1确定的测量点的数量,所有测量点应分布在实验室工作空间的3个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上,可称为上层、中层和下层。每个测量点的位置可按照以下原则确定:a)上层、中层和下层应满足实验工作的需要。对于所有设备均安装摆放在工作台面上的实验室,上层、中层和下层的高度可确定为(2.20.1)m、(1.50.1)m

19、和(0.80.1)m,如图1所示;对于部分或全部设备安装摆放在地面上的实验室,上层、中层和下层的高度可确定为(2.20.1)m、(1.50.1)m和(0.50.1)m;也可根据实验室的实际高度以及使用方要求确定。图1 实验室3个水平面示意图b)测量点应均匀布设,满足尽量覆盖实验室各个位置的原则。上层、下层一般选取4个对角以及平面中心点作为测量点,中层一般选取4个棱型点以及平面中心点作为测量点。c)中心测量点的位置为实验室3个水平面的中心点;其他测量点的位置与实验室内壁的距离为实验室各边长的1/1 0或0.5m(二者取大)。也可根据实验室的内部结构或者使用方的使用需求,增加测量点布设的水平面。7

20、.2.2.3 测量点的数量和位置的图示说明根据7.2.2.1以及7.2.2.2原则确定的测量点的数量和位置,可按照图2至图4以及附录C的示例图来布设温度或温湿度测量点,并说明每个测量点的位置信息。图2 5个温度或温湿度测量点的布设示例图5J J F2 0 5 82 0 2 3图3 9个温度或温湿度测量点的布设示例图图4 1 5个温度或温湿度测量点布设示例图7.2.3 温度、温湿度的测量按照7.2.2规定布设温度或温湿度传感器,待实验室内温度或温湿度达到设定值并稳定后,开始记录各测量点的温度或温湿度值。记录时间间隔为2m i n,一般连续记录2 4h的数据;若使用中的实验室无法连续记录2 4h,

21、则应至少连续记录6h的数据;也可根据使用方的使用需求确定记录时长。7.3 照度的测量照度的测量要求:a)采用矩形网格的方式进行测量。将测量区域按照2m的边长划分为若干个正方形,在每个正方形网格中心位置布设测量点。b)每个测量点距离地面0.8m,不能产生人为的遮挡。c)测量时,(光)照度计的感光平面应水平放置,测量该点上的垂直照度。d)记录每个测量点上的垂直照度值,取最小值作为最终结果。7.4 风速的测量风速的测量要求:a)测量点的布设与照度测量点相同。b)每个测量点的测量有效时间不应少于1 0s,记录期间内的最大值。c)取所有测量点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结果。7.5 噪声的测量噪声的测量要求:a)测

22、量时,实验室应为空态或与使用方协商确定的状态,并测量A声压级的数据,当有特殊需要时,可采用噪声倍频程的测量和分析。6J J F2 0 5 82 0 2 3b)实验室面积不大于1 5m2时,布设1个测量点,位于实验室的中心位置;实验室面积大于1 5m2时,再增加4个测量点,位于实验室同一水平面的4个对角位置。c)每个测量点距离地面高度为1.1m1.5m,距离操作者不小于0.5m,距离墙面或其他主要反射面不小于1m。d)分别记录每个测量点测得的噪声值,取最大值作为最终结果。7.6 静压差的测量静压差的测量要求:a)测量时,实验室所有的隔断、门窗均应密闭。b)由高压向低压,从平面布置上距门外最远的里

23、房间开始,依次向外测量。c)测量时应注意使测压管的管口不受气流影响。d)分别记录各静压差值。7.7 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测量7.7.1 测量点的数量、位置a)测量点的数量当实验室面积不大于1 1 0m2时,测量点的数量应符合表1的要求;当实验室的面积大于1 1 0m2时,可按公式(1)确定测量点的个数:m=A/1m2(1)式中:A 实验室面积,m2;m 测量点的个数。注:m为整数,计算结果不为整数时,采取直接进位原则。表1 测量点的个数实验室面积A/m2A66A1 21 2A2 02 0A3 03 0A4 24 2A5 65 6A7 27 2A9 09 0A1 1 0测量点的个数m23456789

24、1 0b)测量点的位置测量点应均匀分布于整个工作空间内,每个测量点位于距离地面0.8 m的水平面上。7.7.2 采样要求每个测量点的最少采样时间为1m i n,测量时实验室内测量人员应穿洁净服,不能多于3人,测量人员应位于测量点下风侧并远离测量点且保持静止。进行换点测试时动作应轻,应减少人员对室内洁净度的干扰。7.7.3 测量次数当实验室的测量点数不多于3个时,每个测量点的测量次数为2次;当实验室的测量点数多于3个时,每个测量点的测量次数为1次。7J J F2 0 5 82 0 2 37.7.4 空气洁净度等级判定分别记录各测量点上各个粒径的粒子浓度。当测量点个数不超过9个时,对各个粒径均应计

25、算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 按式(1 0)计算、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 按式(1 1)计算、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的标准差 按式(1 2)计算以及9 5%置信上限值(U C L)按式(1 3)计算,只有当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以及9 5%置信上限值(U C L)均未超过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浓度限值(见表2)时,可认为该实验室已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等级;当测量点个数超过9个时,对各个粒径,只需计算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均未超过表2的限值时,即可认为该实验室已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等级。7.7.5 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浓度限值不同行业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浓度限值可参照表

26、2,也可由使用方根据使用需求提出。表2 空气洁净度等级的浓度限值I S O等级N各个粒径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以及U C L的限值/(个/m3)0.1m0.2m0.3m0.5m1.0m5.0mI S O1级1 02I S O2级1 0 02 41 04I S O3级10 0 02 3 71 0 23 58I S O4级1 00 0 023 7 010 2 03 5 28 3I S O5级1 0 00 0 02 37 0 01 02 0 035 2 08 3 22 9I S O6级10 0 00 0 02 3 70 0 01 0 20 0 03 52 0 083 2 02 9 3I S O7级

27、3 5 20 0 08 32 0 029 3 0I S O8级35 2 00 0 08 3 20 0 02 93 0 0I S O9级3 52 0 00 0 083 2 00 0 02 9 30 0 0 注1.各等级水平粒子浓度数据的有效数字不应超过3位。2.表中“”代表没有数值。7.8 数据处理7.8.1 温度数据处理7.8.1.1 温度偏差tm a x=tm a x-tS(2)tm i n=tm i n-tS(3)式中:tm a x 温度上偏差,;tm i n 温度下偏差,;8J J F2 0 5 82 0 2 3tm a x 全部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高温度,;tm i n 全部测量点

28、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低温度,;tS 实验室设定温度,。7.8.1.2 温度均匀度tui=tim a x-tim i n(4)式中:tui 第i次测得的温度极差值,;tim a x 第i次测得的所有测量点中的最高温度值,;tim i n 第i次测得的所有测量点中的最低温度值,。温度均匀度为全部tui中的最大值。7.8.1.3 温度波动度实验室内各个测量点实测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的一半,冠以“”号,取全部测量点中变化量的最大值作为温度波动度校准结果。tf=m a x(tjm a x-tjm i n)/2(5)式中:tf 温度波动度,;tjm a x 第j个测量点实测最高温度值,;tjm i n 第

29、j个测量点实测最低温度值,。7.8.2 湿度数据处理7.8.2.1 湿度偏差hm a x=hm a x-hS(6)hm i n=hm i n-hS(7)式中:hm a x 相对湿度上偏差,%;hm i n 相对湿度下偏差,%;hm a x 全部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高相对湿度,%;hm i n 全部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低相对湿度,%;hS 实验室设定相对湿度,%。7.8.2.2 湿度均匀度hui=him a x-him i n(8)式中:hui 第i次测得的相对湿度极差,%;him a x 第i次测得的所有测量点中的最高相对湿度,%;him i n 第i次测得的所有测量点中的最低相对湿度

30、,%。湿度均匀度为全部hui中的最大值。7.8.2.3 湿度波动度实验室内各个测量点实测最高湿度与最低湿度之差的一半,冠以“”号,取全部测量点中变化量的最大值作为湿度波动度校准结果。9J J F2 0 5 82 0 2 3hf=m a x(hjm a x-hjm i n)/2(9)式中:hf 相对湿度波动度,%;hjm a x 第j个测量点实测最高相对湿度,%;hjm i n 第j个测量点实测最低相对湿度,%。7.8.3 空气洁净度数据处理7.8.3.1 各个粒径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X=ni=1Xin(1 0)式中:X 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个/m3;Xi 某个测量点单次测量的粒子浓度

31、,个/m3;n 某个测量点的测量次数,次。7.8.3.2 各个粒径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X=mj=1Xjm(1 1)式中:X 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个/m3;Xj 某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个/m3;m 测量点的个数,个。7.8.3.3 各个粒径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的标准差s=mj=1(Xj-X)2m-1(1 2)式中:s 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的标准差,个/m3。7.8.3.4 各个粒径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的9 5%置信上限值U C L=X+tsm(1 3)式中:U C L 全部测量点平均粒子浓度的9 5%置信上限值;t 分布系数,按表3取值。01J J F2 0 5 82

32、 0 2 3表3 9 5%置信上限值(U C L)的t分布系数测量点的个数m2345679t6.32.92.42.12.01.98 校准结果表达经校准的实验室出具校准证书,校准证书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a)标题“校准证书”;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c)进行现场校准的地点;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g)进行校准的日期;h)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i)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j)校准环境的描述;k)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l)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m)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

33、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n)校准人和核验人签名;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校准证书的声明。9 复校时间间隔建议复校间隔时间为1年。凡在使用过程中空调机组等重要器件经过修理、更换的一般需重新校准。由于复校间隔时间的长短是由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使用方、实验室结构及工程质量等因素所决定,因此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复校时间间隔。11J J F2 0 5 82 0 2 3附录A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记录参考格式 委托单位:实验室名称:证书编号:制 造 厂:型号规格:出厂编号:校准地点: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校准依据:校准状态:标准器名称设备编号型号/

34、规格准确度等级证书编号有效期至溯源机构1.温度或温湿度布点分布示意图测量点3、8距实验室工作空间内壁的前壁 m,左壁 m;测量点4、9距实验室工作空间内壁的前壁 m,右壁 m;测量点1、6距实验室工作空间内壁的后壁 m,左壁 m;测量点2、7距实验室工作空间内壁的后壁 m,右壁 m。2.温度参数校准记录 温度设定值 单位:序号i时间温度测量点1234567每2m i n采样温度极差tu=tim a x-tim i n1237 2 0tjm a xtjm i n温度波动度温度上偏差温度下偏差温度均匀度校准:核验:日期:21J J F2 0 5 82 0 2 33.湿度参数校准记录 相对湿度设定值

35、%单位:相对湿度%序号i时间湿度测量点1234567每2m i n采样湿度极差hu=him a x-him i n1237 2 0hjm a xhjm i n湿度波动度湿度上偏差湿度下偏差湿度均匀度4.照度测量点123456测量值/l x5.风速测量点123456测量值/(m/s)6.噪声测量点123456测量值/d B(A)7.静压差相对位置与测量值/P a校准:核验:日期:31J J F2 0 5 82 0 2 3 8.空气洁净度等级各个粒径每个测量点的单次粒子浓度测量值记录表单位:个/m3粒径大小测量点1230.1m0.2m0.3m0.5m1.0m5.0m数据处理表单位:个/m3粒径大小

36、各个粒径每个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各个粒径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各个粒径全部测量点的平均粒子浓度值的标准差各个粒径U C L值0.1m0.2m0.3m0.5m1.0m5.0m校准:核验:日期:41J J F2 0 5 82 0 2 3附录B恒温恒湿实验室环境参数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 校 准 结 果1.温度、湿度布点分布示意图2.温度校准结果 实验室温度设定值 上偏差/下偏差/均匀度/波动度/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3.湿度校准结果 实验室相对湿度设定值%上偏差/%下偏差/%均匀度/%波动度/%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4.其他参数校准结果照度/l x噪声/d B风速/(m/s)静压差

37、/P a洁净度等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51J J F2 0 5 82 0 2 3附录C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湿度测量点布设位置示例C.1 实验室面积为2 0m2的布点示例图实验室面积为2 0m2的布点示例图见图C.1。图C.1 实验室面积为2 0m2的布点示例图C.2 实验室面积为4 8m2的布点示例图实验室面积为4 8m2的布点示例图见图C.2。图C.2 实验室面积为4 8m2的布点示例图C.3 实验室面积为7 2m2的布点示例图实验室面积为7 2m2的布点示例图见图C.3。61J J F2 0 5 82 0 2 3图C.3 实验室面积为7 2m2的布点示例图C.4 实验室面积为2 0

38、m2且长宽比大于5的实验室布点示例图实验室面积为2 0m2且长宽比大于5的实验室布点示例见图C.4。图C.4 实验室面积为2 0m2且长宽比大于5的实验室布点示例图C.5 实验室面积为4 8m2且内部空间非长方体的实验室布点示例图实验室面积为4 8m2且内部空间非长方体的实验室布点示例图见图C.5。图C.5 实验室面积为4 8m2且内部空间非长方体的实验室布点示例图71J J F2 0 5 82 0 2 3图C.5(续)81J J F2 0 5 82 0 2 3附录D3 0m i n和2 4h温度、湿度稳定性计算方法 需要3 0m i n和2 4h温度、湿度稳定性的按照本附录计算。D.1 3

39、0m i n温度稳定性同一温度测量点2 4h内可划分出4 8个3 0m i n,计算每个测量点每个3 0m i n内的1 5次测量值的温度极差。tj=tm a x-3 0m i n-tm i n-3 0m i n(D.1)式中:tj 第n个测量点在第j个3 0m i n内的温度极差,;tm a x-3 0m i n 第n个测量点在第j个3 0m i n内测得的最高温度值,;tm i n-3 0m i n 第n个测量点在第j个3 0m i n内测得的最低温度值,。每个测量点2 4h内可计算得到4 8个tj值,若实验室布置n个温度测量点,则可计算得到4 8n个tj值,取所有tj值中的最大值作为3

40、0m i n温度稳定性。D.2 2 4h温度稳定性同一温度测量点2 4h内可划分出4 8个3 0m i n,计算每个测量点每个3 0m i n的1 5次测量值(每2m i n测量一次)的平均值,则在每个测量点上得到4 8个温度平均值,计算每个测量点上4 8个温度平均值的极差。tn=tm a x-a v e-tm i n-a v e(D.2)式中:tn 第n个测量点的4 8个3 0m i n温度平均值的极差,;tm a x-a v e 第n个测量点测得的2 4h内4 8个3 0m i n温度平均值的最大值,;tm i n-a v e 第n个测量点测得的2 4h内4 8个3 0m i n温度平均值

41、的最小值,。若实验室布置n个温度测量点,则可计算得到n个tn值,取所有tn值中的最大值作为2 4h温度稳定性。D.3 3 0m i n相对湿度稳定性同一湿度测量点2 4h内可划分出4 8个3 0m i n,计算每个测量点每个3 0m i n内的1 5次测量值的相对湿度极差。hj=hm a x-3 0m i n-hm i n-3 0m i n(D.3)式中:hj 第n个测量点在第j个3 0m i n内的相对湿度极差,%;hm a x-3 0m i n 第n个测量点在第j个3 0m i n内测得的最高相对湿度,%;hm i n-3 0m i n 第n个测量点在第j个3 0m i n内测得的最低相对

42、湿度,%。每个测量点2 4h内可计算得到4 8个hj值,若实验室布置n个湿度测量点,则可计算得到4 8n个hj值,取所有hj值中的最大值作为3 0m i n湿度稳定性。91J J F2 0 5 82 0 2 3D.4 2 4h相对湿度稳定性同一相对湿度测量点2 4h内可划分出4 8个3 0m i n,计算每个测量点每个3 0m i n的1 5次测量值(每2m i n测量一次)的平均值,则在每个测量点上得到4 8个相对湿度平均值,计算每个测量点上4 8个平均值的相对湿度极差。hn=hm a x-a v e-hm i n-a v e(D.4)式中:hn 第n个测量点的4 8个3 0m i n相对湿

43、度平均值的极差,%;hm a x-a v e 第n个 测 量 点 测 得 的2 4h内4 8个3 0 m i n相 对 湿 度 平 均 值 的 最大值,%;hm i n-a v e 第n个 测 量 点 测 得 的2 4h内4 8个3 0 m i n相 对 湿 度 平 均 值 的 最小值,%。若实验室布置n个相对湿度测量点,则可计算得到n个hn值,取所有hn值中的最大值作为2 4h相对湿度稳定性。02J J F2 0 5 82 0 2 3附录E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湿度偏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评定示例E.1 被测对象恒温恒湿实验室,控制系统温度设定分辨力为0.0 1,相对湿度设定分辨力为0.1%,校准

44、点:温度2 0,相对湿度6 0%。E.2 测量标准温湿度测量标准:多路温湿度测量标准装置,温度显示分辨力为0.0 1,相对湿度显示分辨力为0.1%;测量时带修正值使用,温度测量不确定度U=0.1 0(k=2),相对湿度测量不确定度U=1.0%(k=2)。E.3 校准方法按照本规范对温度、湿度偏差的校准要求,将标准器 多路温湿度测量标准装置温度、湿度传感器按规范测试点要求布置。实验室的设定值为:2 0,相对湿度6 0%,开启实验室控制系统。实验室达到设定值并稳定后开始记录各布点温度、湿度值。E.4 测量模型E.4.1 温度偏差公式tm a x=tm a x-tS(E.1)tm i n=tm i

45、n-tS(E.2)式中:tm a x 温度上偏差,;tm i n 温度下偏差,;tm a x 全部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高温度值,;tm i n 全部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低温度值,;tS 实验室设定温度,。E.4.2 相对湿度偏差公式hm a x=hm a x-hS(E.3)hm i n=hm i n-hS(E.4)式中:hm a x 相对湿度上偏差,%;hm i n 相对湿度下偏差,%;hm a x 全部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高相对湿度值,%;hm i n 全部测量点规定时间内测得的最低相对湿度值,%;hS 实验室设定相对湿度,%。由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不确定度来源和数值相同,因此本文仅

46、以温度上偏差和相对湿度上偏差为例进行不确定度分析。12J J F2 0 5 82 0 2 3E.5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被测对象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标准器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E.5.1 温度、湿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E.5.1.1 温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1的评定在2 0校准点,重复测量1 0次,标准偏差s1用下式计算得到:s1=ni=1(ti-t)n-12=0.0 2 5则u1=s1=0.0 2 5。E.5.1.2 相对湿度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1

47、的评定在相对湿度6 0%校准点,重复测量1 0次,标准偏差s 1用下式计算得到:s 1=ni=1(hi-h)n-12=0.2 7%则u 1=s 1=0.2 7%。E.5.2 标准器温度、湿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E.5.2.1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的评定标准器温度分辨力为0.0 1,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0.0 0 5,服从均匀分布,则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2=0.0 0 53=0.0 0 29E.5.2.2 标准器相对湿度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2的评定标准器相对湿度分辨力为0.1%,不确定度区间半宽为0.0 5%,服从均匀分布,则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

48、确定度分量:u 2=0.0 5%3=0.0 2 9%根据以上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与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计算结果,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远远小于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故可忽略不计。E.5.3 标准器温度、湿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E.5.3.1 标准器温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的评定标准器温度修正值的不确定度U=0.1 0(k=2),则标准器温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3=U/k=0.1 0/2=0.0 5E.5.3.2 标准器湿度修正值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3的评定标准器相对湿度修正值的不确定度U=1.0%(k=2),则标准器

49、相对湿度修正值22J J F2 0 5 82 0 2 3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3=U/k=1.0%/2=0.5 0%E.5.4 标准器温度、相对湿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E.5.4.1 标准器温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的评定标准器相邻两个校准周期温度修正值的最大变化0.1 0,按均匀分布考虑,则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4=0.1 03=0.0 6E.5.4.2 标准器相对湿度稳定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4的评定标准器相邻两个校准周期相对湿度修正值的最大变化0.5 0%,按均匀分布考虑,则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 4=0.5 0%3=0.2 9%E.6 标准

50、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见表E.1、表E.2。表E.1 温度上偏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标准不确定度符号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备注u1温度测量重复性0.0 2 5u2标准器温度分辨力0.0 0 29u3标准器温度修正值0.0 5u4标准器温度稳定性0.0 6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表E.2 湿度上偏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标准不确定度分量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备注u 1相对湿度测量重复性0.2 7%u 2标准器相对湿度分辨力0.0 2 9%u 3标准器相对湿度修正值0.5 0%u 4标准器相对湿度的稳定性0.2 9%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E.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景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