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工人新村精品文档上海工人新村生态保护改造设想与操作 03城市规划 李峰清 031692摘要 工人新村作为建国时期上海城市风貌的典型代表,是一段需要展现给后世的真实风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我们在当今应该采取合理、节能、生态的改造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更新。 关键词 上海 历史保护 工人新村 节能 生态改造 一、工人新村的历史保护价值工人新村在今天的上海几乎都是一片萧瑟破落的景象,和它旁边的新建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村里居民则多为老年人、租房大学生、创业者、小业主、手工业者、务工民工者。只要资金上能够解决住户搬迁的问题,工人新村在规划笔下的城市更新中都被大笔划过。相对而言,作为上海的另一个在性质上
2、相似的城市遗产石库门的改造和保护工作,则被人重视得多。然而在并不久远的上个世纪5080年代,工人新村曾称雄上海,它满足了数百万“工人阶级”的住房要求,在上海城市空间中一度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就像2030年代的石库门时代一样,是上海这一时代城市风貌的代表。工人新村至今在上海的城市空间上仍然占据着大片的用地(如图)。工人新村(红色部分)在今天上海城市用地中的占地工人新村的过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第一批工人新村建设兴起于建国初期,1951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从苏联引入“工人新村”理念,以构筑新国家主义的建筑蓝图,副市长潘汉年领衔筹建工人新村,以期解决上海三百万产业工人的住房困
3、难。位于上海西北部的曹杨新村捷足先登,仅花7个月时间,便以大跃进速度完成了第一期工程。陆阿狗、杨富珍、裔式娟等百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告别了搁楼和草棚,欢天喜地的入迁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而作为“翻身当家作主”的伟大标志,曹杨新村竣工当年便开始“接待外宾”的工作,成为当时中国一个重要的“外事旅游点”,待扮演着“工人阶级客厅”的角色,并且至今仍是上海旅游路线上的一道隽永的政治风景。 曹阳一村鸟瞰新村主义建筑空间的理念可以说是以新时代的社会理念为模型的。它强调着“人民”,“广大劳动者”,重复地复制着风格单一的建筑物,把它们整齐地码在一起,形成高度类型化的居住小区,其立面风格简朴、单调、
4、缺乏个性;内部的生活资源设计(如公共卫生间和厨房)同样简洁而粗陋,并通过乌托邦公社式的均衡分配,维系着居住者之间的政治平等,同样也是让人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这情形仿佛是毛时代“城市新人”人格的一次空间化延伸。耐人寻味的是,曹杨新村环浜上的“红桥”,其栏杆居然被戏剧性地涂成鲜红色,由此成为新村叙事的经典之作,尽管色彩刺目,与环境高度冲突,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泽,却成为人们读解其政治语码的外在记号。从高空鸟瞰曹杨新村,人们甚至会发现它呈五角星状,仿佛是一幅庞大而壮观的水泥拼图,勾勒着新国家主义建筑的模范风貌。 曹阳一村的红桥此后,上海各区都开始了克隆曹杨新村的壮举。这场意识形态的运动,从50年代起
5、到80年代,历经30多年,成功安置了大部分被称为“无产阶级”的产业工人,令其成为上海居住面积和人口最多的建筑样式。然而,在居住空间与信仰日益萎缩的时代,人口却在急剧膨胀,这使一度作为乌托邦公社的工人新村,最终沦为中国最大的贫民窟,蚁穴般簇拥着密集的人口,永无休止地上演着争夺生存空间的日常战争,尽管如此,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工人新村的语义却一如既往,没有丝毫改变它始终是城市无产者幸福而辛酸的家园。这就是最真实最鲜明的历史,一个后人见证祖辈生活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最具说服力的佐证。 新村叙事的这种单纯性与坚贞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尽管这种建筑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且曾经是国家主义的水泥样
6、板。然而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人在陈述上海时愿意提及这种外形简陋的水泥蚁穴。作为毛时代的建筑遗产,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者正在竭力把它从地图上抹掉,就连曹阳新村的两万户工程,在十年前就已经被拆掉。今天的新村居民,大多已经不愿再回首那段贫乏的往事,虽然在他们的长辈心中,那是他们最辉煌的人生岁月。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人不愿离开这里,这里不仅记载着他们过往的青春岁月,也在他们内心深处记忆着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人新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目前面临着拆迁的命运。设想,若干年后,当一个外地人来到上海, 想要看看当年名噪一时的工人新村时,却只有图片上的影像,就连上海人自己也忘了这段曾经的居住
7、历史,那段姑奶奶、舅姥姥曾经体验过的幸福时光,那将是多么遗憾。工人新村的保护,是必要的,也具有极高的历史风貌价值和意义。二、工人新村保护改造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城市每个时期的历史都应该为那个时期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延续保留下来延续后世,这是我们今天不应该将工人新村全部推倒重建的历史精神。从经济角度和生态角度考虑,城市更新过城中的大拆大建是相当不利于经济和节能的。尽管从开发者的利益来看,兴建一个全新的高档小区比保留改造一个工人新村的经济价值大得多,但是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大拆大建带来的负面经济和社会效益远远不及因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拆大建首先带来资源的浪费,中国的大拆大建现象在城市
8、建设中是非常常见的。从建筑的使用年限对比来看,普通建筑使用年限一般在4050年左右,日本平均建筑使用年限为40年,欧洲80年,中国目前的建筑平均使用年限不到20年。反复的拆建、大量的兴建,不断地重复,无疑将会带来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大量不合理使用与浪费,这无疑与我国集约型、节能型的社会建设道路是相违背的。 从社会效应与环境压力的方面来考虑,大规模的拆建不光是导致城市原有肌理的断裂,也带来就建筑材料大量运输的成本和由此产生的能源浪费、尾气污染,兴建过程一般耗时长,带来灰尘、噪音和建筑垃圾的堆积。兴建推倒了原有的居住区,将原住民干出了自己的家园,这些人的住房迁移赔款和新购住房的举动也需要大量的金钱,此
9、外,原有邻里关系和人脉网络因此而断裂,原来和谐共处的人际交流关系被打破,不和谐由此而生。所以,从社会、生态、历史角度考虑,推倒工人新村兴建现代高档居住区,仅仅迎合了开发商的利益,对整个城市的历史风貌延续、社会结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三、以曹杨新村为例对工人新村生态改造保护的操作1、对户型的生态改造。曹杨新村建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功能布局反映了那个公有制时代的社会精神状态,几家合用的厨房、卫生间已经无法满足今天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要求。远大于今天规范的日照间距为了“房前屋后,种瓜种豆”以应对战时生命线补给不足的情况在当今算是没有必要的浪费。反之,由于大间距、大厨卫,而户均面积不足(不
10、到20平方米)是较大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原有户型进行加建,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加建的操作可以替采用预制件的形式,在工厂加工完毕,到现场直接安装。这样的工艺组装简便、快捷,缩短的工时,可以有效地减少加建产生的建筑垃圾,此外,由于采用预制件的形式,组装方便简单,噪声、振动极小,住户甚至不用在改造期间临时迁出,可以延续每天正常的生活方式,这无疑是以人为本,绿色和谐的良好体现。在加建的预制构件上,可以采用住户自由选择的模式。住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挑选不同功能的加建构件,这无疑是将建设直接反映住户需求的捷径。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是节能的理念和有效的操作手段。此外,不同功能的构件在立面上也能够
11、形成丰富的变化效果。 改造之后的户型仍然满足日照间距,并给每个用户提供了自己想要的空间,提高了人均居住面积,有效地优化了房型,能够较大程度地改善住户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2、对设施的生态改造除了生态节能地扩大用户居住面积,增加在设施上生态改造同样重要。作为建国时期修建的工人新村,在国家经济困难得条件下,建筑材料数量紧缺、质量无法保证,加上平面布局不合理,以及年代久远,今天新村建筑的采光、通风等问题十分突出,冬天内部十分寒冷,夏天炎热不堪,本着一人为本的保护改造态度,我们需要再经济节能的前提下用当今的生态技术进行改造。在改造上我们采用几大系统。一是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太阳能系统,起到冬夏供
12、暖与遮阳的作用。二是做好雨水收集,建设中水系统,并可以考虑在建筑内部采用中水系统灌溉垂直绿化 三是采用地风系统,不仅能够调节建筑内部小气候,而且耗能低,经济性高,效果良好。通过一系列现代生态技术改造工人新村的内部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改良,它将会焕发新的光彩,让居住其中的居民享受到现代绿色生态的生活环境。结语:本文探讨了上海工人新村的历史风貌保护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生态价值。并以工人新村的代表-上海曹杨新村为例,进行了生态改造操作层面的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1 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2 王景慧,阮仪三,王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M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93 史蒂文. 蒂耶斯德尔.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4 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M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5 阮仪三 冷眼看热潮 J 城市规划会刊 2003.066 朱大可 上海的城市标志 南风窗 2003.047 唐邑 关注历史保护建筑中的弱势群体J 山西建筑 2004.078 杨戌标 现代城市发展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J 城市规划 2004.089 李峰清 毛磊波等-节尽所能 第二届威海建筑设计大赛 2007.01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