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的路径探索 徽州民间音乐不仅具有浓郁的徽韵声腔,又是众多地方戏曲得以繁荣兴盛的艺术源头。但与众多传统文化相似,现代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蚕食曾经雄厚的徽州民间音乐基础,以至于新时期的徽州民间音乐在受众快速减少和现代流行艺术的双重夹击下日渐式微。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育负有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的教育传承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对传统徽州民间音乐进行恰如其分的创新改编,同时也应考虑试点和安排专业化教学。而引入民间音乐人也是高校教育值得尝试的举措。总之,多措并举方是高校教育传承徽州民间音乐最为适宜的道
2、路。徽州民间音乐主要指流传于徽州地区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涵盖了包括民歌民谣、山歌小调、号子以及佛教和道教音乐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与形式。徽州民间音乐早在元代既已基本成型并日渐流行。至明代,民间音乐中的不少腔调更被逐渐引入到徽州各类地方戏曲演唱中,不仅成为后来各知名地方戏曲如余姚、海盐、弋阳、苏州等的起源,而且更进一步在明嘉靖年间发展出著名的“徽池雅调”,在此基础上由徽班演出的昆剧更超越了正宗昆剧班子,一时风光无限。徽州民间音乐具有悠扬婉转又清亮高远的艺术特色,表演者情感充沛,富有激情,以展示基层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内容为主。加之不少民间音乐在演唱的同时还伴有舞蹈甚至民俗表演,故而形成了既有徽
3、韵声腔又载歌载舞的丰富形式,深受徽州地区劳动人民的喜爱。而在鲜活的艺术表现同时,这类民间音乐又反映了徽州地区民间传统人文艺术的历史进程,因此成为了解古徽州地区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一、徽州民间音乐传承的困境(一)受众基础日益缩小制约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流行艺术形式的影响加深,包括徽州民间音乐在内的众多传统艺术形式普遍面临着受众基础日益缩小制约传承与发展的困境。随着老一辈受众的逐渐消逝,新生代青年群体对传统民间音乐的热情不断下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年轻受众更加热衷于接受富有刺激性的流行娱乐方式,而对相对缓慢且曲调旋律等比较单调的传统音乐艺术缺乏兴趣。这种代际间的差距直
4、接导致越来越多青年群体脱离传统艺术受众范围,造成徽州民间音乐受众基础不断弱化。此外,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提高,乡村人口迁移也会造成传统民间音乐受众群体的分散和剥离。曾经相对牢固的区域民间艺术的影响力不断削弱,取而代之的则是城市流行艺术的趋同,而这其实也是对传统民间音乐受众基础的侵蚀。(二)资源投入相对有限造成传承力度不足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文明大国,我国各地区的民间音乐艺术类型众多、内容丰富,普遍需要加强弘扬与传承。然而,这也同时造成各地资源投入相对有限、传承力度不足等问题。即便是国家每年都在加大投入力度,但与需要保护和传承的问题相比,依然存在僧多粥少、捉襟见肘的困境。尤其是当下的中国社会还没
5、有形成相对普遍和成熟的民间艺术保护自觉,众多社会资源尚未充分认识到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因此,即便近年来民间积累的资源或财富并不缺乏,能够真正投入到传统民间艺术范围内的并不充足。这也导致徽州民间音乐传承的步履维艰。二、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的重要性(一)高校素质教育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战略核心的新时期,高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全社会共识和关注的焦点。这其中以音乐等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尤其受到重视。而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显然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众多区域传统文化代表的民间音乐更应当成为高等教育中美育的主力军。只是,
6、长期以来,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始终是西方音乐一家独大,不少大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顶礼膜拜,但对中华传统音乐艺术或知之甚少,或选择漠视。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缺少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艺术的高校素质教育必然是有缺陷的教育。因此,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的传承是高校素质教育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引导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格大学生的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徽州民间音乐在内的地方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体现着区域传统文化的
7、历史演进和特色优势,也是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核,起着团结和凝聚特定区域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中传承徽州民间音乐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而且有助于引导和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大学生。三、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的传承路径(一)结合传统民间音乐的内涵特点适当进行时代化新编与其他众多地区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相似,徽州民间音乐之所以在受众基础面方面持续出现数量减少、范围缩小的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民间音乐与新生代受众的审美需求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老一輩受众的生活环境中,文化形式
8、相对简单、艺术内容相对匮乏,因此对民间音乐的接受程度更高而要求相对更低。然而,生活在流行艺术形式日新月异甚至爆发式增长的新时代,年轻群体早已对层出不穷的音乐类型熟视无睹,甚至到了相对麻痹的状态。面对曲调、声腔、伴奏等更加缓慢、简单的传统民间音乐,新生代受众自然很难被激发出强烈的新鲜感,其接受程度必然有所下降。因此,要使徽州民间音乐得以在高校教育中传承,结合传统民间音乐的内涵特点适当进行时代化新编就很有必要。这种新编概括起来大体包括三种方式。其一,旧曲填新词。也就是沿袭传统徽州民间音乐的曲调声腔旋律,但内容改为与时代更加密切相关的组成,反映的也是当下的时代生活与艺术思想。其二,大框架保留而创新局
9、部。也就是维持传统徽州民间音乐曲调声腔旋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在局部进行时代化创新,进而使整个音乐呈现出新时期的新特点,满足新生代受众的审美新需要。其三,汇总后提炼而创新。即由专业音乐创作人整理归纳汇总徽州民间音乐的核心特点,提炼出骨架精髓后完全创新创作出具有浓郁徽韵声腔的新歌新曲,体现的是完全的当代音乐艺术核心。显然,这三种新编的第一种最为简便快捷,其实一些民间音乐人正在开始着手尝试。而第二和第三种则需要更加专业的音乐人和创作者进行创新创作。后两类新编难度虽大,但只要改编成功,就会形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不仅更容易激起高校学子的传承热情,而且更有很大的希望形成辐射作用,带动越来越多社会青年受众参
10、与其中。不仅如此,对传统民间音乐的时代化新编还可以扩大到更广范围,如艺术体育。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和岭南地区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采茶歌舞就已经为这类创新创作起了个好头。闽粤等地的大中小学校的课间操正在引入传统采茶歌舞的曲调旋律,而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健身运动颇受学生欢迎,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推广结果。可见,只要创编得当,传统民间音乐同样能够焕发时代新生,受到新生代学生群体的青睐。(二)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在高校开设民间音乐教学课程要推动和促进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的传承,依托法律与政策不失为一条良策。2005年和2011年,我国相续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
11、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了“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对列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团体)进行传习活动。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而就在意见和遗产法出台之间的2008年,以“徽州民歌”为代表的徽州民间音乐经安徽省黄山市申报,由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高校教育传承徽州民间音乐就可以根据意见和遗产法的规定,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以及教育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着手展开。比如,高校可以尝试设置徽州民间音乐高等教育的本、硕、博学历专业教育;也可以开展相关专业教材编
12、撰与学术研究工作;同时可以着手培养具有中高级专业水平的徽州民间音乐教师队伍。不过,为了避免一哄而上的乱局制约传承工作有序推进,高校开设民间音乐教学课程应当遵循先试点后推广、循序渐进扩大范围和力度的原则,从而确保传承活动持之以恒、卓有成效。(三)外聘民间音乐人教学、兼顾音乐传承和传承人保护纵观徽州民间音乐的兴衰历程,传承人群体的壮大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很大程度上,传承徽州民间音乐其实与保护传承人互为因果。正因如此,2007年6月和2008年2月,我国政府才会以最高规格颁布两批共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次颁证活动均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足见管理层对其的重视。不仅如此
13、,2007年我国“文化遗产日”当天,中国文联与中国民协联合召开“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命名大会”,国内1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166个民间艺术家获此殊荣。可见,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的传承离不开音乐传承和传承人保护的共同推进,而具体的保护策略则是外聘民间音乐人教学,使优秀的徽州民间音乐人以客座教师的身份进入高等院校,通过面对面的教学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徽州民间音乐的深厚艺术内涵和浓郁的地方音乐特色。还有一个保护传承人的方式就是在校内开设徽州民间音乐俱乐部或社团,让传承人作为俱乐部或社会的核心与带头人,以此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俱乐部或社团定期组织成员学习或鉴赏徽州传统民间音乐,而当节假日、
14、校庆日或寒暑假期间时,则可尝试组织歌舞表演或友谊比赛等活动。若条件具备,也可以组织学员进入社区、街道送温暖,为更大范围人民群众开展传统音乐艺术的宣传普及和教育熏陶。(四)充分利用技术开展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传播与传承信息时代大环境中,艺术的繁花似锦往往依托于现代化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互联网普及并不断深入应用的当下,受众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获取艺术资讯与享受文化娱乐生活早已成为常态。因此,充分利用技术开展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传播与传承,这也是当前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的又一重要路径。比如,在高校内部网站、手机报、校园论坛、即时通信软件等众多平台载体上,将徽州民间音乐作为热点问题讨论、艺术鉴赏主题等都
15、相得益彰。又如,借助网络技术,传统的徽州民间音乐会有更多机会得到新生代学生群体的创造性改编或创新性发挥,倘若其中的佼佼者能够得到足够多年轻受众的欢迎,则通过网络自发的传承与弘扬就能成为趋势。无疑,这对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新媒体背景下的创新传播与传承还能突破传统媒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使包括徽州民间音乐在内的传统艺术文化传承不会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而是有机会实现高校内的全覆盖和广渗透。四、结语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徽州地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徽州民间音乐近千年的发展传承历
16、史不仅展示着古徽州漫长悠久的民族民间历史,也是为当代国民提供优秀和丰富精神食粮的巨大宝库。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性发展,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教育传承徽州民间音乐不仅能够在年轻群体中不断夯实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受众基础,而且能够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传承模式既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有利于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实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发展,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中国高校学子提供精神指引十分有益的创新道路。(黄山学院)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黄山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徽州民间音乐在高校教育传承的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18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簡介:徐天维(1989-),男,安徽黄山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