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化背景下中小企业成长的机理研究摘 要 在信息迅速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想通过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决策的变革,推动企业走向更健康发展之路。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冲破信息化带来的挑战,抓住机遇,保证企业实质性成长成为一个亟待思考、需努力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小企业成长的本质和机理远不只是一个量的变化或质的提高,还是一个“质”和“量”交融、“内”与“外”兼修的过程,表现出的是一个在市场域变动下有效规模边界的动态变迁,该过程决定了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障碍。中小企业可以在深刻理解成长实质和根本性障碍的基础上审视形势、
2、认准方向。同时,通过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信息化,以推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发展。关键词 信息化背景;中小企业;成长实质;有效规模边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渐突出、在各行各业中的不断渗透,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化的价值。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以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之后,在大型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进入实施期后,在“十一五”国家提出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期间,中小企业面临的成长和技术应用问题成为当今中小企业最为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中小企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已经占
3、GDP总量的60%左右,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中小企业推动的。然而,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强势的现象并不能掩盖其个体的弱质性: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实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低,平均寿命只有年,具有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为数极少。中小企业成长需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基础。近年来,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应的扶持政策和保护中小企业的法律的相继出台,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金融支持、社会服务及社会待遇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与之相比,中小企业内在基础的不适应反成其成长的最大障碍。因此,选择、运用和优化信息技术,加强内在基础,借环境改善之力,提升企业成长能力,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
4、。目前,有关中小企业成长和信息化的研究主要着重于经营管理中对共识问题的论述和政策研究,而就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问题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治本”研究较少。本文着重阐述中小企业成长的本质和机理,提出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一个“质”“量”交融、“内”“外”兼修、动态营销环境下有效边界变迁的动态过程,揭示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小企业怎样选择适宜的信息技术,逐阶段的特定信息化过程,以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中小企业成长的实质与机理1.中小企业成长实质古典经济学认为,作为一个分工组织的企业,企业的成长包含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数量增多双重含义。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就
5、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水平的过程,或者说是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所有约束条件已知的情况下,根据最优规则进行的被动选择,没有企业任何主动性的余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成长通常表现为企业功能的扩展,即企业把一些以前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纳入企业内部进行,这意味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以,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彭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集合体,企业成长体现为单个企业的内生成长,是由企业能力特别是企业管理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所决定的用于拓展生产机会能量的增强过程,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而组织学
6、习和知识积累会提高企业的资源积累率。很显然,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主要从中小企业个体和群体量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的成长;新制度经济学主要从企业边界来定义企业的成长;而彭罗斯则是从企业内在的脱胎换骨般的变化来说明企业的成长。尽管论述有所差异,但都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成长。事实上,企业成长的实质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主体按照一定契约和组织模式进行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所追求的企业经济效用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可以是在某个发展阶段,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使各种资源增值进而追求企业持续发展。它可由特定时期特殊市场营销环境下支持企业成长的内在要素来推动企业在较长时间持续挖掘和利
7、用资源,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同时,也表现出成长中“质”和“量”的对称性。企业成长也是企业内外一组复杂关系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平衡、“内外”兼修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宏观环境相对稳定,对中小企业来说,企业的成长就是更完全、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企业成长不会像科斯(1937年)关于企业最优边界理论所认为的“当企业发展到了最优规模,成长就停滞了”,而是通过“成长经济”,由一定时期旧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推进到新的一轮最优规模边界,如此逐浪推动中小企业稳定健康的成长。简单一点说,中小企业真正的成长是有效规模(在一定时期的最优规模)边界的扩大(见图1中的X1X2X3X4),是一个“质”
8、和“量”交融、“内”与“外”兼修的动态变迁过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机理指导中小企业的管理实践,除需准确地把握企业成长的本质之外,还要深入把握其成长机理。根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企业的边界就在于当一项活动由企业内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组织成本与其由市场交易来完成所产生的边际交易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科斯,1937)。具体来说,即一项活动企业既可以亲自完成,也可以利用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当这项活动由企业亲自完成产生的成本大于由外部市场交易完成产生的成本时,企业将倾向于利用外部市场交易,从而缩小其边界;而如果企业亲自完成的成本小于外部市场交易的成本时,企业将倾
9、向于自己完成,从而扩大其边界。在现实中的情况是,一项活动不论是由企业自身完成,还是交由外部市场完成,都将发生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完成活动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和各部门、员工之间的协调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是指向企业提供该活动的外部供应商的生产成本以及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协调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构成了企业的组织成本,而市场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则构成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因此,企业的边界就是由企业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主要是组织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与市场的生产成本与协调成本之和进行比较所决定的。虽然交易费用经济学说明了企业和市场的一个边界,但
10、并没说明企业成长的实质。企业边界的扩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真正成长。企业的边界是一个动态的界限,可以随着市场边界的变化而变化,也可以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主要是克服不同于大型企业的障碍,获得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同时,蕴涵成长潜力,是一种“水”“火”交融、“质”“量”对称下的、平静中蕴含动态、动态中凝聚着平静的有效规模边界的扩大。(1)在一个市场边界不断扩大的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成长不仅表现为企业边界的不断扩大,而且表现出成长的幅度超过市场扩大的幅度。在现代营销学里,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指出:市场是由一切具有特定欲望和需求、并且愿意和能够以交换来满
11、足这些需求的潜在顾客所组成。在这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有效组成要素是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消费者购买力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个首要因素,它受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储蓄、资产、借贷能力和支出结构的影响。人口是构成市场的第一要素,它的多少直接影响市场的潜在容量。影响人口的因素主要是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等。欲望是消费者受不同文化及社会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基本需要的特定需求。这些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因素,在当今的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多变性,也正是由于消费者购买力、人口和欲望的多变性,使得市场也具有了多变性,因而市场是一个动态概念。由于在一个稳定、健康的经济成长大背景下,无论是消费者
12、购买力、人口数量,还是欲望,在一定时期内都呈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设在t0时期,市场域为X0,经过较长时期后,在t1时期,市场域增长为X1,X1X0。从较长时期看,中小企业的成长应是企业边界的扩大,且是相对市场的扩大。假设市场里某个中小企业在t0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0,在t1时期,企业的边界为Y1,则真正具有高成长性和渐进性成长能力的企业要满足:Y1Y0,X1X0;(Y0+Y)/( X0+X) Y0/X0;即Y/XY0/X0;其中:Y= Y1-Y0,Y为企业边界增长幅度;X= X1-X0,X为市场域的增长幅度。只有如此,中小企业才有进一步真正成长的可能。如果Y/X(2)在市场域不变或缩小下企业的
13、成长,可以是有效规模的保持,也可以是在新市场域里的滋长。即在XX0下,Y可以一直逼近于Y0,或者是在YO基础上跨入新市场域下的滋长。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技等宏观因素的影响,有时企业面对的市场域会不变或缩小。此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的态势必将越来越激烈,而企业的边界也可能会呈现出两种变化:一种是企业边界基本不变。从整个市场上看,虽然企业的边界没有变化,但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经营效益,都呈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蕴含着成长潜力;另一种就是企业边界的异变,即企业在新市场域中的滋长,充分涌动着企业的成长潜力。二、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性障碍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
14、个方面:1.中小企业成长空间的大小,由市场因素决定,可以用X和X的大小来反映。其影响的决定因素主要是购买力、人口数量和购买欲望。影响市场购买力的主要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购买力就越强。同样,人口越多,相对来说市场容量也越大。而购买欲望往往是一个决定市场界限的最关键因素。在一个市场上,即使有购买力和购买者,但如果这部分人的购买欲望发生了转移,则市场规模将会缩减。而影响购买欲望的主要是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 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及市场的复杂程度等。这主要通过Y与Y来体现。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影响中小企业内在成长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
15、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拥有资源有限,其成长目标也较单一,即首要目标是为了生存。二是就目前来说,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三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效率高、成本低。四是中小企业实力较弱和灵活性较强并存。 市场结构,主要通过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关系来反映。这可以通过Y/XY/X来体现。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并不说明中小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中小企业有自己的成长优势:具有大企业没有的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如对市场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管理费用低、决策灵活、对环境的强适应和调整能力等。尤其突出的是,中小企业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成长更快。谢勒
16、尔()的结论是:专利发明(创新)并不与企业规模的增长成正比,且认为,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常常会出现其活力的衰退。 企业在新市场中的滋生能力。影响企业成长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柔性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取就如彭罗斯所说的需要进行组织学习和知识累积。在21世纪,企业无一例外都要靠学习才能生存。只有学习,员工才能不断提升能力;只有学习,企业才能快速地应对竞争对手及客户的变化。中小企业要成为后起之秀,捷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新的组织。以上主要问题说明了中小企业成长障碍与大企业成长障碍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大企业的信息技术采用模式不能用于中小企业,而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创建其适宜
17、模式,以指导中小企业发展。三、选择合宜信息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就是应用信息科学原理方法来研究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方面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和重构企业组织机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市场空间,与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进行信息的交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18、采购和销售等。对于那些采用了信息技术来改善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信息化不仅有助于其实现经营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而且有助于经营效益的改善和提高。以日本为例,在“网络应用与中小企业销售额的变化情况”调查中,那些利用了网络的企业其销售额的增长率要明显高于那些没有使用网络的企业(见表1)。虽然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中小企业有诸多有利之处,但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如投资缺乏明确目的、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少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成长。仔细斟酌成长实质障碍,合理选择信息技术,将能以有效的信息化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成长。1.借用信息技术捕捉消费者欲望变化趋势和购买行为中小企业从整体上来说是
19、灵活有余,但实力不强。无论是从资金上还是技术上,与大型企业相比都明显不足。但在目前知识、信息时代,从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上,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对中小企业来说,关键是如何组织和培养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团队,负责企业营销信息系统的建设,借以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性,从而降低市场决策风险。2.分层次选择适宜信息技术,逐步实施信息化,改善组织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焦点。由于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和专业人才,合理安排资金和现有人才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企业信息化的层次性,为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机会。但在分层次进行信息化过程中,中小企业需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
20、)把握基本原则紧紧围绕需要提升的核心能力因素。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之初,就应该对企业的现有核心资源和竞争力做个评价,列出在现有资金安排下希望和能够达到的提升目标。例如,企业在营销方面需要增强,则可以考虑到客户关系、虚拟市场、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建设;若需要增强内部的管理,则可以考虑内部流程重组、办公自动化。企业只有明确和坚持本阶段的信息化目标,才能在信息化复杂的过程中把准方向,排除种种诱惑,实现最初的信息化目的。先进适用性原则。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结合实际,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选择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开发方法和策略,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既不能太超前,更不能落后,以免造成浪费,达
21、不到预期目的。这不仅关系到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而且还会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经济性原则。它不仅指信息化建设过程的经济性,而且指系统实现和维护的经济性。效益性原则。即一切以系统的目标为中心,一切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机理都是为实现系统的目标而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的相对平衡原则。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利用的问题,此时企业容易倾向于购买硬件设备,而忽视和减少对软件系统的投入。企业应适时摆脱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转向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其中在选配软件系统时,更应该下一番工夫。由于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以及业务流程多变,中小企业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包括数
22、据库软件、操作系统、图形工具、企业管理软件、网管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和电子商务平台软件等。同时,是否适合让非专业人员使用、会不会出现由于企业个性化过强而导致的应用软件不匹配等问题也是企业需要考虑到的地方。这些都需要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有一个阶段性的重点计划安排,以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实施。重视数据建设原则。信息系统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只有建立准确的、全面的数据库,才能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因此,企业在信息化规划初期就应根据发展目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统一、全面的数据指标体系,基本数据库的采集要有组织保证,并能及时补充、分析,数据项的采集要规范、标准,对数据要经常进行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准确性
23、。(2)分步骤进行信息化时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的依据按照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来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见表2)。根据信息技术进入企业组织的大致时间顺序、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分为:辅助办公技术、通信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化技术、预警技术和决策支持技术。后四项技术又被统称为商业智能技术。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都会产生影响。按照企业所处的瓶颈阶段来选择。Venkatraman总结出IT引导企业转变的5个阶段: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经营网络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浙江大学的李
24、俊等人在Venkatraman提出的阶段理论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进程,提出了三阶段理论:部门内应用阶段、部门间应用阶段和企业间应用阶段。对于一个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要根据企业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分析自己所处的信息技术应用阶段,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见表3)。按照企业信息化的逐层提升来选择。企业信息化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在生产当中广泛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自动化控制、智能仪表、单板机的运用等;第二层是企业数据的自动化、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第三层是更高
25、层次的辅助管理、决策系统,如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外部网)、MRP II(制造资源规划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OA(办公自动化)等;第四层是电子商务的应用。这里也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可以采取滚动规划、逐步推进的原则,从个别部门的应用开始,待大部分部门数据信息化比较成熟后,再考虑建立内联网、外联网,接通因特网,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从而实现全面信息化。按照企业发展的着眼点来选择(见下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广泛利用的标准资源,信息技术本身能够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和核心能力。吴伯凡在对“核心竞争力”的正本清源中指出:所谓“核心能力”是指公司拥有的一
26、组独擅的技能,是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工作活动协调一致的结果。从战略上看,通常是指那些能够使一个公司区别于竞争者并培育出竞争者未拥有的有益行为的能力。核心能力具有战略潜力,尤其在这种核心能力成为企业的增值能力、稀缺能力、唯一性能力时,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地理、成本、结构等障碍,整合、化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以形成巨大的核心竞争力,如通过借助外力触网。一方面与其他中小企业组合,联合租用数据专线上网,并在因特网上制作联合主页,方便访问者查询,也可借用他人网站提供成熟的网上商城为己所有,实现电子商务,以降低上网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部门与部门、个人
27、与企业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打破结构障碍。信息技术应用使全球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必须面对信息技术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各个方面渗透。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深刻理解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动态过程,审视形势,认清根本性障碍所在,认准方向。同时,通过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的信息化,以扬长避短,保持企业健康有序稳定的成长。参考文献:1钟洪涛.中小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实施策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3).苏杭.论日本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J.日本问题研究,2005,(1).倪自银,赵永亮.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内部障碍及其超越J.管理探索,2005,(
28、5).欧阳峰,周远智.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组织功能的影响分析J.企业研究,2005,(6).曾楚宏,林丹明.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李政.企业成长机理分析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李霞.影响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03,(5).张宇敬,赵振成,赵秀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4,(3).Penrose, Edith T., 1959,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Reprinted 199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