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撷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 素材点说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适用话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书生意气往往缺乏理性战略思想。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行整理。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适用话题】卖国贼是毁坏国家的蛀虫;生死不惧,方能无畏。3文天祥生于中国历史上边患
2、最多的宋朝,他所处的时代南宋朝已经到了“一见风雨,立倒于前”的地步。于是,他担负起了复兴国家的大任。文天祥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民族魂。 【适用话题】中国的脊梁;英雄本色;民族责任。 二、 素材运用生命如一条汩汩流淌的河,在暗礁、险滩密布的河段方能激起更多的浪花。在民族危难、国家将亡之际,文天祥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条路通往失败也通往辉煌,通往死亡也通往不朽。也正由于如此,他开头了一生中最为壮丽的抗金征程,谱写了一生中最为高亢的正气歌!历史的天空由于他的存在而格外明朗,衰颓的南宋由于他的存在而增加了几分传奇颜色。虽然他英勇就义距今已700多年了,但时间的长河并没有洗去
3、他那份爱国情操与浩然正气,相反,使其越来越闪烁灿烂的光辉。三、 文摘精华时穷节乃见 2022年6月20日 人民日报何银基 人难免一死,但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文天祥47岁就死了,而他的死惊天地泣鬼神。记得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读过他的正气歌,再读他的指南录后序,去体悟他“时穷节乃见”的情怀和悱恻悲壮、激越奔放的感情世界,他的高大形象就像一座泰山一样更鲜亮地矗立在面前。在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元兵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临危受命,赴元营谈判,遭扣押后乘隙逃归福州期间写了一些纪行诗。这些诗被编纂成诗集指南录,而指南录后序就是为这一诗集写的后序。作者
4、通过叙述指南录诗集的成书经过,表达了自己的坚决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死不屈的气节。在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求救国之策”,文天祥“不得爱身”,“辞相印不拜”,以浩然的态度和元军交涉,却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南宋太皇太后更无人可以依靠,最终向元军投降。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愿归顺。伯颜没有方法,打算把他送往元大都。途中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匿,打算查找二王(即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再为南宋效力。他此时不仅面临着元军的追捕,受到南宋朝廷奸贼的出卖和中伤,还受到抗元将领的误会,他含辛茹苦,忍辱含垢,把个人的生死和荣辱置之度外,在兵荒马乱的艰险历程中,隐姓埋名,隐蔽踪迹,奔跑草
5、野,宿于露天,毫不动摇,又不灰心丧气,以惊人的毅力度过了“层见错出”的重重危机。写到途中的艰险时,他一连写了二十几个“死”,拨动了我们的心弦,震撼了我们的灵魂。虽然他不畏死,这时死对他也是最简洁的,但决不轻易死,留下有用之身,为南宋“存亡国,继绝世”留一线生气。腐朽无能的南宋大势已去,朝廷上下投降的投降,逃走的逃走,苟安自保的苟安自保,岂一人之力所能挽回?而文天祥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抱负。在战场上,他与元军浴血奋战;在敌营里,他以口舌折服敌酋;就是在九死一生的南归途中,他也没有停止过战斗。他以诗笔为武器,有意识地“以诗记所遭”,这些字字血泪的诗篇,不是一般的纪事抒情,也不是寄情山水的咏叹,而是
6、为了鞭挞元军,鼓舞抗元斗争。他身处逆境,无论形势如何颓败,无论境况如何艰险,不为自己而苟活,始终坚守心中的道德原则,保持高尚的气节,“誓不与贼俱生”,“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以其正直、正义、刚正、坚毅的气节,舍生取义,维护和捍卫了宏大中华民族的尊严,直至献出了贵重的生命,可谓光耀千古,为后人所传颂。现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强盛了,再也不是过去那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和民族了,但还不是我们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独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气。“时穷节乃见”,文天祥虽然是一个封建士大夫,但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他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命感。他离开我们已七百多年了,指南录后序和他的很多诗文一样,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宝库里熠熠生辉的珍宝。文天祥也因此成为世人所景仰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