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交大附中2022~2021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地理期中考试试题
留意:本试题共6页,38道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国进展农业生产相同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B.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C.历史悠久,阅历丰富
D.科技发达,政府支持
2.近年来,C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①生物多样性的削减 ②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 ③地下水位上升 ④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 ⑤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加剧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3~4。
3.该地可能是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4.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渐渐增加
④利于削减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9月7日前后。白露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昼夜温差大,气温开头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在潮湿地区尤为显著。读“中国白露至秋分期间平均气温日较差分布图”,回答5~6题。
5.白露至秋分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各地昼短夜长,昼渐短
B.南极点四周极夜范围先扩大后缩小
C.地球公转速度先加快后减慢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渐渐增大
6.依据图示信息推断,毁灭白露现象最典型的地区是
A.塔里木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兴安岭 D.长江中下游地区
读“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甲、乙两地等温线弯曲的缘由,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山地,乙为河谷
B.甲、乙两地均为河谷
C.甲、乙两地均为山地
D.甲为河谷,乙为山地
8.甲、乙两处地貌的成因主要是
A.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
C.褶皱隆起 D.风力积累
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过高或过低都会给柑橘的生长发育带来风险,气候风险度越大,柑橘减产的可能性也越大。下图示意我国大陆亚热带柑橘产地气候风险度分布。读图完成9~11题。
9.图中E、F两地气候风险度分别可能为
A.0.55 0.50 B.0.30 0.50
C.0.55 0.35 D.0.30 0.35
10.导致E、F两地气候风险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是
A.大气环流、地形 B.大气环流、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地形 D.海陆位置、河网密度
11.若图示地区气候变暖,以下四地中风险度降低最
明显的是
A.E B.F C.G D.H
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毁灭在14时左右,最低值毁灭在日出前后。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毁灭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5时 B.9时 C.12时 D.14时
13.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假设从空中R点看到地表的纬线m和晨昏线n如图所示。R点在地表的垂直投影为S。据此完成14~15题。
14.S地的纬度
A.与M地相同 B.介于M、N两地之间
C.高于N地 D.低于M地
15.假如在位于大陆上的N地观看太阳正在落下,则这一时期
A.S地的白昼比N地长 B.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火险等级高
C.巴西东南部正值雨季 D.长江口四周海水盐度处于高值期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及相关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分别代表
A.年降水量、七月均温、一月均温
B.年降水量、一月均温、七月均温
C.七月均温、一月均温、年降水量
D.七月均温、年降水量、一月均温
17.有关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位于我国北方地区
B.降水最少处海拔约为1 800米
C.气温变化与地形有亲热关系
D.气温年较差随降水量增加而减小
读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8~19题。
18.该地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不超过
A.11 ℃ B.9 ℃ C.7 ℃ D.5 ℃
19.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快速的时段是
A.1月0~6时 B.3月7~12时
C.7月9~15时 D.10月12~18时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关于该地区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洋流属暖流
B.②处景观为荒漠
C.③处湿地为淡水沼泽
D.④处山顶有终年积雪
21.当太阳直射图中⑤所在纬线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悉尼白昼将连续变长
B.雅典正值多雨季节
C.北京受亚洲低压影响
D.伦敦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完成22~24题。
22.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3.与①地相比,②地
A.气温年较差较小 B.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C.昼长年变化较小 D.较早进入新的一天
24.图示现象可能毁灭在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读下图,回答25~26题。
25.每年比拉姆有两个相对多雨期和两个相对少雨期,其影响因素是
A.地势 B.洋流
C.人类活动 D.太阳直射点移动
26.由比拉姆向北,随纬度渐渐上升,多雨期与少雨期的变化是
A.两个多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
B.两个少雨期的时间间隔变长
C.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一个少雨期 D.过渡成一个多雨期和两个少雨期
读“全球水平衡示意图”,回答27~28题。
27.有关图中高、低纬度海陆水平衡差值大小的推断及缘由分析,正确的为
A.低纬度地区大;降水多,蒸发弱
B.低纬度地区小;降水少,蒸发弱
C.高纬度地区大;降水多,蒸发弱
D.高纬度地区小;降水少,蒸发弱
28.从图中不同纬度海陆水平衡的差异可以推断出
A.形成陆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中低纬度海洋 B.形成海洋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陆
C.形成陆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高纬度海洋 D.形成陆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陆地
洋流可以影响海水的水平温度,从而导致海水剖面图水温等温线发生变化,若下图海水表面水温仅仅考虑洋流的影响。据图回答29~30题。
29.假如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照实线所示,且a=20,b=18,该现象发生在大西洋,那么流经该海区的洋流是
A.西风漂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巴西暖流 D.加那利寒流
30.假如海水表面水温等温线如虚线所示,且c=17,d=15,那么其沿岸可能会形成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
2022年7月22日至8月16日,我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成功穿越北极东北航道后,抵达冰岛进行正式访问,成为我国航海史上第一艘沿东北航道穿越北冰洋边缘海疆的船舶。结合下图,回答31~32题。
31.冬季,64°N海疆的表层水温
A.格陵兰岛西岸高于东岸
B.亚欧大陆东岸高于北美大陆西岸
C.亚欧大陆东岸高于西岸
D.北美大陆东岸高于亚欧大陆西岸
32.在“雪龙”号穿越东北航道期间
A.南极各国科考站的室外科考活动频繁
B.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地区盛行西北季风
C.阿尔卑斯山的高山滑雪运动场吵闹非凡
D.“雪龙”号上的科考队员可看到太阳终日不落现象
下表是“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回答33~34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33.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34.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①
②
③
读“我国雨带移动示意图”,回答35~36题。
35.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①、②、③时,分别是
A.4、5月,6月,7、8月前后
B.5、6月,7月,8、9月前后
C.3、4月,5、6月,7、8月前后
D.10月,8、9月,7、8月前后
36.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峻,而淮河流域毁灭洪涝。
缘由是
A.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多
B.冬季风较弱,雨季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C.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的黄海一带
D.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留长
二、综合题。(共46分)
37.图1为世界某局部区域示意图,图2为该局部某岛屿的放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比较图2中虚线框内东南部与西北部地形特征的差异,并说明推断的理由。(6分)
(2)图2虚线框内的地形特征对气候要素有明显的影响,请分析具体的影响状况。(8分)
(3)图1中145°E东侧的岛屿被俄罗斯人称为“烟雾列岛”,简要分析缘由。(6分)
(4)俄罗斯预备在图2中岛屿的A处修建军港,请说明缘由。(8分)
38、读陕北地区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耐旱杂粮是陕北地区传统的农作物,广种薄收式的经营方式,不仅使农夫的经济收益降低,而且使该地区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峻的地区之一。现在,陕北地区兼顾生态疼惜与农业进展,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建立一批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材料2:陕北地区是国家批准的我国唯一的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该地将成为国家西电东送基地、西气东输基地、大型煤化工基地、大型商品煤基地。
(1)描述陕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对比古长城两侧的地势差异。(8分)
(2)简述陕北地区进展特色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及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意义。(5分)
(3)简述陕北地区建设能源化工基地资源条件,并说出当地能源对外输送的主要方式(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D
C
D
C
B
A
B
A
D
B
B
D
B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C
B
B
B
C
D
A
D
C
D
A
C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A
A
B
C
A
D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37、
(1)地形特征的区分:东南部总体地势高于西北部,起伏较大(或西北部地形平坦,东南部以山地为主,起伏较大)。(6分)
推断理由:东南部河流流程短,西北部河流流程较长,说明区域内分水岭位置偏向东南部。
(2)虚线框中的地形对气候的具体影响表现在对降水的影响,夏季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季风在山地的南侧(东南侧)受到抬升,产生丰富的地形雨,而北侧(西北侧)则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冬季由于受西北季风影响,西北季风经过北侧海洋携带的水汽遇山地阻挡,在其北侧形成丰富的降雪,而南侧则处于背风坡,降雪相对较少。(8分)
(3)小岛四周四周环海,水汽充分;且岛屿四周寒流经过,水汽遇冷分散,从而形成大雾。(或这些岛屿所处海疆位于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处,暖流带来丰沛水汽;遇寒流降温形成大雾天气。) (6分)
(4)A处海湾,可避风,且A处更靠近海沟,航道较深;A处冬季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结冰时间相对较短;A处面对太平洋,修建军港可在确定程度上牵制亚太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分)
38、
(1)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550 mm之间;自东南向西北(或自南向北)递减。
地势差异:长城以南(东)地势起伏大(沟壑纵横);长城以北(西)地势平坦。(8分)
(2)有利的气候条件:夏季气温高,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生产结构调整的意义:因地制宜,进展多种经营,促进区域经济进展;增加农夫收入;退耕还林还草,减轻水土流失,疼惜和改善生态环境。(5分)
(3)资源条件: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自然 气资源。
能源输送方式:煤炭主要通过铁路、大路运输;石油、自然 气主要通过管道输送;通过输电线路输送电能。(5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