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节宇宙航行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人造卫星的有关学问。2、知道三个宇宙速度的含义,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3、通过实例,了解人类对太空的探究历程。(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航天事业的进展史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2、通过用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第一宇宙速度,培育同学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气。(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航天事业进展的了解,进行爱国主义的训练。2、关怀国内外航空航天事业的进呈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2)教学重点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其次、第三宇宙速度。(3)教学难点运行速率与轨道半径之间的关系(4)教学建议从三百多年
2、前,牛顿提出设想到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再到2003年10月15日,中国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放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载人航天时代,为中华民族进一步进行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学问,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要求同学知道是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幻想,这一节课不但要求使同学深刻的理解第一宇宙速度,定量的解决卫星运动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同学通过了解航天进展史从而充分的感受人类对客观世界不断探究的精神和情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傲慢感。导入一:2007年10月24日经火箭放射,“常娥一号卫星”首先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然
3、后加速,脱离地球轨道后,惯性滑行,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最终进行科学探测。结合登月航线争辩:为什么飞船能围绕地球旋转?飞船在什么条件下能摆脱地球的束缚?导入二:1.问:在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它们的落地点相同吗?同学:它们的落地点不同,速度越大,落地点离山脚越远.由于在同一座高山上抛出,它们在空中运动的时间相同,速度大的水平位移大,所以落地点也较远.老师:假设被抛出物体的速度足够大,物体的运动情形又如何呢?同学进行猜想.老师总结,并用多媒体模拟.假如地面上空有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它只受重力的作用,那么它就做自由落体运动,假如物体在空中具有确定的初速度,且初速度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垂直,那么它将做平抛运动,牛顿曾设想过:从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物体,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点也一次比一次离山脚远,假如没有空气阻力,当速度足够大时,物体就永久不会落到地面上来,它将围绕地球旋转,成为一颗绕地球运动的人造地球卫星,简称人造卫星.2.引入:那么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它的运动速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